一种水质污染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8907发布日期:2020-09-15 19:29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质污染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质污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质污染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

传统的水质监测需人工下水监测和手动采样,一般先租借船只,再划船到指定地点进行相关操作,当监测对象是大型水库或湖泊时,工作量大且难以保证每次能“定点、定时、定量、定深”的规范操作,效率低下且危险性较高。

近年来出现的无人船仅能完成简单的水体成分的现场测定,仍有大部分水体成分需采样并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这样在应急水质监测时就出现了灵活性较低的问题,给及时处理水质问题增加了时间上的难度。

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cn105973645a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水质污染检测无人船的取样装置,包括检测模块、单片机,船体内设有若干个放置采水检测装置的检测模块,每个检测模块上均连接有采水支管、净水支管、排水支管,每根采水支管、每根净水支管、每根排水支管上均设有电子阀门,每根采水支管通过一端伸出船体外的采水总管连接采水瓶,每根净水支管通过一端伸出船体外的净水总管连接净水瓶,每根排水支管均连接一端伸出船体外侧的排水总管,所述采水总管、净水总管、排水总管上均设有水栗,所述每个采水检测装置、每个电子阀门、每个水栗均与单片机连接。本发明解决了在应急水质监测时灵活性较低的问题,可以时时对水体进行多种数据检测,也能依据指令对检测模块进行清洗。

但是现有技术中对污染水质的检测过于局限,现有技术只能检测水表面是否存在污染,而大多数水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污染,现有技术在检测时不能对较深的水源进行检测,而检测不了更深处的水中污染,在需要解决水中污染时,明确不了污染的范围,导致解决问题时过于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质污染检测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质污染检测装置,包括承载机构、驱动机构、水管储存机构、水管移动机构和检测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水管储存机构、水管移动机构和检测机构均设置在承载机构上,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承载机构的下方,所述水管移动机构和水管移动机构呈上下连接状设置在承载机构内,所述检测机构设置在承载机构的顶部,所述检测机构与水管移动机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承载船体、底部分层板和顶部分层板,所述底部分层板和顶部分层板均设置在承载船体内,所述底板分层板设置在水管储存机构和水管移动机构之间,所述顶部分层板设置在水管移动机构和检测机构之间,所述顶部分层板上设有弧形槽。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防水箱、固定板、第一电机、第一转动柱、第二转动柱、皮带、主齿轮、辅齿轮、转动盘、两根转动连接杆和两个螺旋桨,所述防水箱设置在承载船体的下方,所述固定板、第一电机、第一转动柱、第二转动柱、主齿轮、皮带、辅齿轮和转动盘均设置在防水箱内,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转动柱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柱与主齿轮连接,两根所述转动连接杆对称设置在固定板上,两根所述转动连接杆的一端分别与辅齿轮和转动盘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柱设置在转动盘上靠近电机的一端,所述皮带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所述主齿轮与辅齿轮啮合,两个所述螺旋桨分别设置在转动连接杆的另一端上。

进一步的,所述水管储存机构包括第一限位架、取样水管和第一运输水管,所述第一运输水管属于橡胶软管,所述取样水管属于金属硬管,所述第一限位架设置在承载船体内的底部上方且位于底部分层板的下方,所述取样水管设置在承载船体的下方,所述第一运输水管设置在第一限位架内,所述第一运输水管的一端贯穿承载船体的底部与取样水管连接,所述第一运输水管的另一端与水管移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架可以使第一运输水管在移动时呈规则移动路线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水管移动机构包括水管放置部件和水管驱动部件,所述水管放置部件设置在底部分层板的上方且位于水管驱动部件的下方,所述水管放置部件与第一运输水管连接,所述水管驱动部件设置在水管放置部件的上方且与水管放置部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管放置部件包括第二限位架、第二运输水管、第三运输水管和连接水管,所述第二运输管属于橡胶软管,所述第三运输管和连接水管属于金属硬管,所述第二限位架设置在底部分层板的上方,所述第二运输水管设置在第二限位架内,所述第二运输水管的一端与第一运输水管连接,所述第二运输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三运输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运输水管的另一端贯穿顶部分层板与连接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水管的另一端与检测机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管驱动部件包括主动齿条、两个联动齿条、第二电机、锥齿轮组、转动齿轮、旋转连接杆、齿块、连接柱和空心连接柱,所述主动齿条和联动齿条均设置在顶部分层板上设有的弧形槽内,所述转动齿轮设置在两个所述联动齿条之间,所述第二电机和锥齿轮组均设置在底部分层板的上方且位于转动齿轮的下方,所述齿块设置在主动齿条与联动齿条之间,所述连接柱设置在齿块的下方,所述连接柱的与空心连接柱连接,所述空心连接柱与第二运输水管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锥齿轮组一侧上的工作端连接,所述旋转连接杆的底部与锥齿轮组另一侧的工作端连接,所述旋转连接杆的顶部与转动齿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检测箱、过滤网、漏水板、阻水板、分层连接管、分层水管、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一取样箱、第二取样箱、水质检测器、检测器固定杆、数据传输管和数据显示器,所述检测箱设置在顶部分层板上且与连接水管连接,所述过滤网、漏水板、阻水板、分层连接管、分层水管、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一取样箱、第二取样箱、水质检测器和检测器固定杆均设置在检测箱内,所述数据显示器设置在检测箱外部的侧壁上,所述过滤网、漏水板以及阻水板均设置在检测箱内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运输水管的一侧,所述漏水板上设有一个圆形孔,所述分层连接管的一端与圆形孔连接,所述分层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分层水管连接,所述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对称设置在分层水管上且位于分层连接管与分层水管交界处的两侧,所述分层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取样箱和第二取样箱连接,所述水质检测器通过检测器固定杆固定设置在第一取样箱和第二取样箱的上方,所述水质检测器的工作端分别与第一取样箱和第二取样箱连接,所述数据传输管的一端与水质检测器连接,所述数据传输管的另一端与数据显示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其一,本发明增加了一种水质污染检测装置,包括承载机构、驱动机构、水管储存机构、水管移动机构和检测机构,驱动机构、水管储存机构、水管移动机构和检测机构均设置在承载机构上,驱动机构设置在承载机构的下方,水管移动机构和水管移动机构呈上下连接状设置在承载机构内,检测机构设置在承载机构的顶部,检测机构与水管移动机构连接。以解决现有技术只能检测水表面是否存在污染,而大多数水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污染,现有技术在检测时不能对较深的水源进行检测,而检测不了更深处的水中污染,在需要解决水中污染时,明确不了污染的范围,导致解决问题时过于麻烦为目的。

其二,本发明增加了水管储存机构包括第一限位架、取样水管和第一运输水管,第一运输管属于橡胶软管,取样水管属于金属硬管,第一限位架设置在承载船体内的底部上方且位于底部分层板的下方,取样水管设置在承载船体的下方,第一运输水管设置在第一限位架内,第一运输水管的一端贯穿承载船体的底部与取样水管连接,第一运输水管的另一端与水管移动机构连接,第一限位架可以使第一运输水管在移动时呈规程移动路线进行移动,第一限位架用于限制第一运输水管在移动时发生位置偏移,取样水管用于进入水内进行取样作业,通过第一运输水管可以将取样水管取到的样品运输至水管移动机构内。通过第一限位架可以使取样水管在下降取样时,第一运输水管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无论第一运输水管怎么移动都在第一限位架的限位下进行有序移动,可以保证第一运输水管不会乱,不用重复整理第一运输水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内水管驱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内水管放置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检测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发明检测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承载机构1、承载船体101、底部分层板102、顶部分层板103、弧形槽1031、驱动机构2、防水箱201、固定板202、第一电机203、第一转动柱204、第二转动柱205、皮带206、主齿轮207、辅齿轮208、转动盘209、转动连接杆2010、螺旋桨2011、水管储存机构3、第一限位架301、取样水管302、第一运输水管303、水管移动机构4、水管放置部件401、第二限位架4011、第二运输水管4012、第三运输水管4013、连接水管4014、水管驱动部件402、主动齿条4021、联动齿条4022、第二电机4023、锥齿轮组4024、转动齿轮4025、旋转连接杆4026、齿块4027、连接柱4028、空心连接柱4029、检测机构5、检测箱501、过滤网502、漏水板503、阻水板504、分层连接管505、分层水管506、第一阀门507、第二阀门508、第一取样箱509、第二取样箱510、水质检测器511、检测器固定杆512、数据传输管513、数据显示器514、圆形孔51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质污染检测装置,包括承载机构1、驱动机构2、水管储存机构3、水管移动机构4和检测机构5,所述驱动机构2、水管储存机构3、水管移动机构4和检测机构5均设置在承载机构1上,所述驱动机构2设置在承载机构1的下方,所述水管移动机构4和水管移动机构4呈上下连接状设置在承载机构1内,所述检测机构5设置在承载机构1的顶部,所述检测机构5与水管移动机构4连接,所述承载机构1用于放置驱动机构2、水管储存机构3、水管移动机构4和检测机构5,所述驱动机构2用于驱动承载机构1进行移动,所述水管储存机构3用于放置多余的水管,所述水管移动机构4用于将水管进行移动,使水管呈竖直状态进入水内,所述检测机构5用于检测水质。

所述承载机构1包括承载船体101、底部分层板102和顶部分层板103,所述底部分层板102和顶部分层板103均设置在承载船体101内,所述底部分层板102设置在水管储存机构3和水管移动机构4之间,所述顶部分层板103设置在水管移动机构4和检测机构5之间,所述顶部分层板103上设有弧形槽1031,所述承载船体101用于放置底部分层板101和顶部分层板103,所述底部分层板102用于放置水管移动机构4,所述顶部分层板103用于放置检测机构5。

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防水箱201、固定板202、第一电机203、第一转动柱204、第二转动柱205、皮带206、主齿轮207、辅齿轮208、转动盘209、两根转动连接杆2010和两个螺旋桨2011,所述防水箱201设置在承载船体101的下方,所述固定板202、第一电机203、第一转动柱204、第二转动柱205、主齿轮207、皮带206、辅齿轮208和转动盘209均设置在防水箱201内,所述第一电机203的输出端与第一转动柱204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柱204与主齿轮207连接,两根所述转动连接杆2010对称设置在固定板202上,两根所述转动连接杆2010的一端分别与辅齿轮208和转动盘209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柱205设置在转动盘209上靠近第一电机的203一端,所述皮带206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动柱204和第二转动柱205,所述主齿轮207与辅齿轮208啮合,两个所述螺旋桨2011分别设置在转动连接杆2010的另一端上,所述防水箱201放置固定板202、第一电机203、第一转动柱204、第二转动柱205、皮带206、主齿轮207、辅齿轮208和转动盘209且可以防止水进入到防水箱201内,所述第一电机203用于驱动第一转动柱204,所述第一转动柱204通过主齿轮207和皮带206可以使两根所述转动连接杆2010进行旋转,所述转动连接杆2010用于驱动螺旋桨2011进行旋转,所述螺旋桨2011可以使承载船体101进行移动。

所述水管储存机构3包括第一限位架301、取样水管302和第一运输水管303,所述第一运输水管303属于橡胶软管,所述取样水管302属于金属硬管,所述第一限位架301设置在承载船体101内的底部上方且位于底部分层板102的下方,所述取样水管302设置在承载船体101的下方,所述第一运输水管303设置在第一限位架301内,所述第一运输水管303的一端贯穿承载船体101的底部与取样水管302连接,所述第一运输水管303的另一端与水管移动机构4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架301可以使第一运输水管303在移动时呈规则移动路线进行移动,所述第一限位架301用于限制第一运输水管303在移动时发生位置偏移,所述取样水管302用于进入水内进行取样作业,所述通过第一运输水管303可以将取样水管302取到的样品运输至水管移动机构4内。

所述水管移动机构4包括水管放置部件401和水管驱动部件402,所述水管放置部件401设置在底部分层板102的上方且位于水管驱动部件402的下方,所述水管放置部件401与第一运输水管303连接,所述水管驱动部件402设置在水管放置部件401的上方且与水管放置部件401连接,所述水管放置部件401用于放置水管且限制水管的位置,所述水管驱动部件402用于带动水管进行移动。

所述水管放置部件401包括第二限位架4011、第二运输水管4012、第三运输水管4013和连接水管4014,所述第二运输水管4012属于橡胶软管,所述第三运输管和连接水管4014属于金属硬管,所述第二限位架4011设置在底部分层板102的上方,所述第二运输水管4012设置在第二限位架4011内,所述第二运输水管4012的一端与第一运输水管303连接,所述第二运输水管4012的另一端与第三运输水管401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运输水管4013的另一端贯穿顶部分层板103与连接水管4014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水管4014的另一端与检测机构5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架4011用于放置第二运输水管4012,所述第二限位架4011还用于限位第二运输水管4012在移动时发生位置偏移,所述第二运输水管4012、第三运输水管4013和连接水管4014均用于将第一运输水管303内的水质样品运输至检测机构5内。

所述水管驱动部件402包括主动齿条4021、两个联动齿条4022、第二电机4023、锥齿轮组4024、转动齿轮4025、旋转连接杆4026、齿块4027、连接柱4028和空心连接柱4029,所述主动齿条4021和联动齿条4022均设置在顶部分层板103上设有的弧形槽1031内,所述转动齿轮4025设置在两个所述联动齿条4022之间,所述第二电机4023和锥齿轮组4024均设置在底部分层板102的上方且位于转动齿轮4025的下方,所述齿块4027设置在主动齿条4021与联动齿条4022之间,所述连接柱4028设置在齿块4027的下方,所述连接柱4028的与空心连接柱4029连接,所述空心连接柱4029与第二运输水管4012连接,第二电机4023的输出端与锥齿轮组4024一侧上的工作端连接,所述旋转连接杆4026的底部与锥齿轮组4024另一侧的工作端连接,所述旋转连接杆4026的顶部与转动齿轮4025连接,所述第二电机4023用于驱动锥齿轮组4024,所述锥齿轮组4024转动时同步带动旋转连接杆4026和转动齿轮4025进行旋转,转动齿轮4025旋转时带动两个所述联动齿条4022进行旋转,两个所述联动齿条4022转动时会通过齿块4027带动主动齿条4021进行同步转动,同时齿块4027也会带动连接柱4028和空心连接柱4029进行移动,所述空心连接柱4029用于带动第二运输水第二限位架4011内移动。

所述检测机构5包括所述检测机构5包括检测箱501、过滤网502、漏水板503、阻水板504、分层连接管505、分层水管506、第一阀门507、第二阀门508、第一取样箱509、第二取样箱510、水质检测器511、检测器固定杆512、数据传输管513和数据显示器514,所述检测箱501设置在顶部分层板103上且与连接水管4014连接,所述过滤网502、漏水板503、阻水板504、分层连接管505、分层水管506、第一阀门507、第二阀门508、第一取样箱509、第二取样箱510、水质检测器511和检测器固定杆512均设置在检测箱501内,所述数据显示器514设置在检测箱501外部的侧壁上,所述过滤网502、漏水板503以及阻水板504均设置在检测箱501内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运输水管303的一侧,所述漏水板503上设有一个圆形孔515,所述分层连接管505的一端与圆形孔515连接,所述分层连接管505的另一端与分层水管506连接,所述第一阀门507与第二阀门508对称设置在分层水管506上且位于分层连接管505与分层水管506交界处的两侧,所述分层水管50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取样箱509和第二取样箱510连接,所述水质检测器511通过检测器固定杆512固定设置在第一取样箱509和第二取样箱510的上方,所述水质检测器511的工作端分别与第一取样箱509和第二取样箱510连接,所述数据传输管513的一端与水质检测器511连接,所述数据传输管513的另一端与数据显示器514连接,所述通过第一运输水管303将水运输至检测箱501内,通过过滤网502的过滤可以使水质的异物隔开,水通过过滤网502流入漏水板503上,通过圆形孔515流入分层连接管505内,可以选择打开第一阀门507或者第二阀门508使水流入到对应的第一取样箱509或者第二取样箱510内,通过水质检测器511进行检测最后将数据传输到数据显示器514上。

工作原理,通过第一电机203的驱动可以使两个转动连接杆2010进行旋转,同时会带动螺旋桨2011进行旋转,螺旋桨2011旋转时可以使承载船体101进行移动,取样水管302在齿块4027不移动时会受到空心连接柱4029的限制下位于承载船体101的下方,在第二电机4023的驱动下锥齿轮组4024会驱动旋转连接杆4026旋转,同时带动转动齿轮4025进行旋转,转动齿轮4025旋转时会带动联动齿条4022移动,联动齿条4022会带动齿块4027在主动齿条4021与联动齿条4022之间进行移动,齿块4027移动时同步带动连接柱4028和空心连接柱4029进行移动,空心连接柱4029会带动第二运输水管4012进行移动,在需要进行取样作业时,通过空心连接柱4029的带动,第二运输水管4012和第一运输水管303会在第一限位架301与第二限位架4011内进行移动,通过取样水管302会进入水底深处进行取样,可以根据需要取样的深度调节取样水管302下降深度,取样完成后样品通过取样水管302、第一运输水管303、第二运输水管4012、第三运输水管4013和连接水管4014进入到检测箱501内,在水质样品进入到检测箱501内后,可以通过调节取样水管302的下降深度进行再次取样,也可以通过驱动第二电机4023使齿块4027带动空心连接柱4029进行移动,使第二运输水管4012反方向移动,同时带动取样水管302返回至承载船体101的下方,在样品进入到检测后,通过过滤网502的过滤可以使水质的异物隔开,水通过过滤网502流入漏水板503上,通过圆形孔515流入分层连接管505内,可以选择打开第一阀门507或者第二阀门508使水流入到对应的第一取样箱509或者第二取样箱510内,通过水质监测器进行检测最后将数据传输到数据显示器514上,以上以解决现有技术只能检测水表面是否存在污染,而大多数水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污染,现有技术在检测时不能对较深的水源进行检测,而检测不了更深处的水中污染,在需要解决水中污染时,明确不了污染的范围,导致解决问题时过于麻烦为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