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废弃物中铜的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066189发布日期:2020-11-25 17:52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废弃物中铜的检测方法,具体是一种基于灰化—酸溶处理样品后碘量法测定铜含量的检测方法,属于化学、冶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子废弃物(废电缆、废旧电路板、损坏电器元件等)富含多种有价金属,有研究指出电子废料的成分是30%塑料、30%难熔氧化物和40%金属,其中铜含量约20%,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快速发展,该类物料以含铜原料的方式进入部分铜冶炼厂。但电子废弃物成分较为复杂,受检测技术限制,不能保证分析检测过程正常进行,经营结算数据不能保证客观公正。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电子废弃物中铜的检测方法,保证分析检测过程正常进行,确保检测过程公平、公正和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废弃物中铜的检测方法,确保样品能分解完全,以解决现有检测技术、方法导致的分析结果重复性、准确性差的问题。该方法实用性强,成本低,效率高,适合工厂类实验室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所述的电子废弃物中铜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称样:将称取好的样品于滤纸上折叠压实,放入垫有5层滤纸的瓷坩埚;

2)碳化:将盛有样品的瓷坩埚放入常温马弗炉中,关闭炉门,温度设定为500℃,开启马弗炉灼烧,30-40min内升温至500℃;当温度达到500℃时,保温15min;

3)灰化:将马弗炉温度设定为900℃,缓慢升温灼烧,当温度达到900℃时,开启炉门,再灼烧30min,使碳质充分燃烧灰化;

4)转移样品:将灰化后盛有样品的瓷坩埚从马弗炉中取出,冷却,再将样品转移到200ml烧杯中,吹水润湿样品;在瓷坩埚中加入1-2滴hf、5mlhcl,低温溶解至1-2ml后加入5mlhno3,溶解至溶液体积1-2ml后转移至烧杯中,加入1-2mlhno3润洗瓷坩埚3次,将润洗液转入烧杯中;

5)分解样品:分次加入hcl、hno3-h2so4混合酸、溴水、hclo4加热至硫酸烟尽,取下冷却后加入2mlhcl,低温加热溶解至体积0.5-1ml,吹水30-35ml冲洗杯壁及表面皿,盖上表皿,煮沸至溶液清亮使可溶盐类完全溶解,取下用水吹洗杯壁及表皿,冷至室温;

6)碘量法测定铜含量。

进一步优选,步骤1)中,样品称取0.20~0.30g,精确至0.0001g。

进一步优选,步骤4)-5)中,低温是指80-100℃。

进一步优选,步骤5)中,分次加入hcl、hno3-h2so4混合酸、溴水、hclo4加热至硫酸烟尽,具体步骤是:烧杯中加入10mlhcl,盖上表面皿,低温加热至体积5ml左右,取下稍冷;加入15ml(7+3)hno3-h2so4混合酸、2ml溴水、2mlhclo4,加热至近干,取下冷却。

进一步优选,碘量法测定铜含量步骤如下:

a.酸度调节:滴加乙酸-乙酸铵溶液至出现稳定红色并过量4ml,若铁含量低时补加1ml150g/l三氯化铁溶液;滴加氟化氢铵溶液(250g/l)至溶液红色消失,并过量4ml,充分摇动;

b.滴定:加入2g碘化钾,轻摇使其混匀,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至浅黄色,加入2ml淀粉溶液(5g/l),继续滴定至浅蓝色加入2ml硫氰酸钾溶液,充分摇匀,继续滴定至蓝色完全消失即为终点;

c.分析结果计算:

式中:

f——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对铜的滴定系数,g/ml;

v——滴定试样时,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ms——试料的质量,g。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滤纸包裹样品灼烧,防止样品在碳化、灰化过程中喷溅、黏结等损失;低温灼烧将有机物碳化,避免快速挥发导致样品喷溅和形成难溶于酸的盐类;900℃高温开炉门灼烧,保证充分灰化完全,同时避免了因电子废弃物中物料燃烧不完全有毒物质二噁英,保证操作的安全性。本方法适用电子废弃铜料中铜的检测,确保了样品能分解完全,解决了现有检测技术、方法分析结果重复性、准确性差的问题。该方法具有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实用性强、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分析结果更客观真实,适合工厂类实验室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实施例

本发明技术方法,步骤如下:

1)称样:在电子天平上垫一张滤纸,称取0.20~0.30g(精确至0.0001g)试料于滤纸上,将滤纸折叠压实后放入垫有5层滤纸的50ml瓷坩埚中。样品用滤纸包裹,防止样品在碳化、灰化过程中喷溅损失和黏结在坩埚底部损失。

2)碳化:将盛有样品的瓷坩埚放入常温马弗炉中,关闭炉门,将温度设定为500℃,开启马弗炉灼烧,30-40min内升温至500℃,低温炭化破坏有机物(聚碳酸树脂、聚乙烯等),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转换成碳质,当温度达到500℃时,保温15min。采用缓慢灰化,低温将有机物碳化,避免快速挥发导致样品喷溅和形成难溶于酸的盐类。

3)灰化:将温度设定为900℃,开启马弗炉灼烧,缓慢升温,低温炭化破坏有机质,使样品中的有机质转换成碳质,当温度达到900℃时,开启炉门,再灼烧30min。开启炉门让氧气进入,保证碳质充分燃烧灰化完全,同时避免了电子废弃物因燃烧不完全有毒物质二噁英,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4)转移样品:将灰化后盛有样品的瓷坩埚从马弗炉中取出,冷却,再将样品转移到200ml烧杯中,吹5ml水润湿样品。在瓷坩埚中滴入1-2滴hf,5mlhcl,80-100℃溶解至1-2ml后加入5mlhno3,溶解至溶液体积1-2ml后转移至烧杯中,加入1-2mlhno3润洗瓷坩埚3次,将润洗液转入烧杯中。

5)分解样品:烧杯中加入10mlhcl,盖上表面皿,置于80-100℃电炉上加热至体积5ml左右,取下稍冷;加入15ml(7+3)hno3-h2so4混合酸、2ml溴水、2mlhclo4,加热至近干(硫酸烟尽),取下冷却;加入2mlhcl,80-100℃加热溶解至体积0.5-1ml,吹水30-35ml冲洗杯壁及表面皿,盖上表皿,于低温(80-100℃)电热板上煮沸至溶液清亮使可溶盐类完全溶解,取下用少量水吹洗杯壁及表皿,冷至室温。硫酸烟尽后固体物中一部分为水不溶、微溶物,存在包裹铜致使分析品位偏低的可能,此时加入hcl可使这类水不溶、微溶物能够溶解,避免包裹。

6)酸度调节:滴加乙酸-乙酸铵溶液至出现稳定红色(若铁含量低时补加1ml150g/l三氯化铁溶液)并过量4ml,滴加氟化氢铵溶液(250g/l)至溶液红色消失,并过量4ml,充分摇动。

7)滴定:加入2g碘化钾,轻摇使其混匀,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至浅黄色,加入2ml淀粉溶液(5g/l),继续滴定至浅蓝色加入2ml硫氰酸钾溶液,充分摇匀,继续滴定至蓝色完全消失即为终点。

8)分析结果计算:

式中:

f——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对铜的滴定系数,g/ml;

v——滴定试样时,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ms——试料的质量,g。

实施例、对照组的结果分析

1)对照组实验:取6个实验样品,按国家标准gb/t3884.1-2012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一部分:铜量的测定方法检测,数据见表1;

2)重复性实验:取对照组6个实验样品,1个带证国家标准物质zbk-338,按本发明步骤1)-8)检测,数据见表2;

3)准确度实验:取对照组6个实验样品,每个样品中加入0.02g(精确至0.0001)5n高纯铜片,按本发明步骤1)-8)检测,数据见表3。

表1对照组实验数据

表2重复性实验数据

表3准确度实验数据

对于该类含铜原料中铜含量检测,采用铜精矿中铜含量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样品不能完全分解,分析表1数据,相对标准不符合要求,分析数据的重复性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差,方法对于该类含铜原料不适用;采用本发明进行分析后,样品能够完全分解,分析表2数据,所带有证标准物质定值20.56%,有证标准物质独立分析六次的平均结果为20.56%,与定值吻合度高,六次分析的极差值仅为0.06%,本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0.05%-0.13%,符合方法重复性要求;本方法的加标回收率达到99.42%-102.64%,符合方法准确度要求。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子废弃物中铜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较铜精矿中铜含量测定(gb/t3884.1-2012)相对标准偏差缩小了20-100倍。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更适用于电子废弃物中铜含量的检测,解决了现有检测技术、方法导致的样品分解不完全、分析结果重复性、准确性差的问题。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