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倒吸组件及其气体样品吸收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97355发布日期:2021-10-19 21:43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倒吸组件及其气体样品吸收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监测空气采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倒吸组件及其气体样品吸收管。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进行环境空气监测,首先需要采集空气样品,然后分析空气样品中各物质的含量,来判定被测环境空气中各污染物质的浓度。采集空气样品,需要用空气采样仪器。空气采样仪器由一动力抽气采样泵连接气体样品吸收管组成。气体样品吸收管包括液体吸收法吸收管和固态吸附法吸收管。液体吸收法吸收管通常由外管套着内管组成。
3.现有技术中的液体吸收法吸收管,因其内管的进气口与外管的抽气口都为同一直径接口式样,使用者经常不能分辨进气口和抽气口,常常误把吸收管内管的进气口作为抽气口接入动力抽气采样泵,而将外管的抽气口则面向要采集空气的环境中,如此一启动抽气,由于内管的下端插在吸收液中,不可避免的导致吸收液沿着内管经内管进气口至抽气胶管被吸入至抽气采样泵气腔。这样一来,抽气采样泵吸进吸收液,导致抽气采样泵损坏,进而无法采集空气样品。上述工作状况,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出现,容易导致重大损坏和损失。
4.专利文件cn202844832u公开了一种防止倒吸的洗气瓶,防倒吸腔的底面开有多个孔洞,防倒吸腔的底面与瓶体的底部非接触,防倒吸腔的腔内设有一浮子,浮子的顶端设有与防倒吸腔的上部的缩颈腔口相配合的磨口面,然而浮子的下端呈锥形结构,且锥形结构的底端设有用于保持浮子平衡的玻璃圆柱体,但是整体结构并不能保证对流通空气形成有效的迎风面,降低了浮子快速封堵的瞬时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倒吸组件及其气体样品吸收管,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浮塞的底端边沿设有若干个外翻的浮片,若干浮片的根部与浮塞的底端之间的连接区域内具有阻风凹陷部,尽可能增大迎风面,保证浮塞能够在倒吸时快速对浮塞腔的进气口进行封堵。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提供一种防倒吸组件,包括防倒吸组件本体,所述防倒吸组件本体内设有浮塞腔、沿竖直方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浮塞腔内的浮塞,所述浮塞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所述浮塞的底端边沿设有若干个外翻的浮片,所述浮片的顶部靠近所述浮塞腔的内壁,若干所述浮片的根部与所述浮塞的底端之间的连接区域内具有阻风凹陷部,相邻所述浮片之间开设有用于空气流动的间隙。
7.优选的,所述浮塞的底面向上凹陷并形成所述阻风凹陷部,各所述浮片的根部均连接在所述阻风凹陷部的外边沿上,或者相邻所述浮片的根部相连接,各所述浮片的根部整体形成所述阻风凹陷部。
8.优选的,所述阻风凹陷部位于所述浮塞底端的中间位置。
9.优选的,所述空气入口呈朝上逐渐缩小且与所述锥面密封结合的第一颈口状结构。
10.优选的,所述浮塞包括位于其顶端且设有所述锥面的膨胀部、位于所述膨胀部和所述浮片之间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横向截面小于所述膨胀部。
11.优选的,所述空气出口呈朝下逐渐缩小的第二颈口状结构,所述第二颈口状结构对应朝向所述阻风凹陷部。
12.优选的,所述浮塞腔内设有一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浮塞和所述空气出口之间,所述浮片架设在所述过滤网上。
13.还提供一种气体样品吸收管,包括密封连接在一起且供气体流通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一端为进气口,并置于所述外管外侧,另一端伸入所述外管中承装的吸收液,所述外管上设有抽气口,所述防倒吸组件连通在所述内管上,且所述防倒吸组件位于所述吸收液的上方。
14.优选的,所述浮塞腔的直径大于所述内管的直径,所述外管上设有接口,所述内管插入所述外管内,所述浮塞腔的外壁与所述接口密实结合。
15.优选的,所述外管上设有膨胀段,并位于所述接口下侧,所述抽气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膨胀段相连通。
16.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7.第一、防浮塞的底端边沿设有若干个外翻的浮片,若干浮片的根部与浮塞的底端之间的连接区域内具有阻风凹陷部,也就是说,浮片与阻风凹陷部共同组成迎风面,当发生倒吸的现象时,浮片和阻风凹陷部共同承载空气流,保证浮塞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浮塞腔的进气口进行封堵。
18.第二、浮片的顶部靠近浮塞腔的内壁,进而利用浮塞腔的内壁对浮片的摆动进行限制,即对浮塞形成导向作用,保证了浮塞上下浮动过程中的平衡。
19.第三、阻风凹陷部位于浮塞底端的中间位置,进一步保证了浮塞受力平稳,避免阻风凹陷部位于浮塞的一侧,使得空气倒吸时浮塞底面受力不均衡,出现浮塞快速摆动的现象。
20.第四、浮塞包括位于其顶端且设有锥面的膨胀部、位于膨胀部和浮片之间的连接部,连接部的横向截面小于膨胀部,使得膨胀部未与连接部相连接的区域形成另一个迎风面,进一步保证了浮塞封堵的及时性。
21.第五、空气出口呈朝下逐渐缩小的第二颈口状结构,第二颈口状结构对应朝向阻风凹陷部,使得空气倒吸时,从第二颈口状结构中流出的空气尽可能的吹动浮塞的中部位置,进一步保证了浮塞的受力平衡,避免出现大幅度的晃动现象。
22.第六、浮塞腔的直径大于内管的直径,外管上设有接口,内管插入外管内,浮塞腔的外壁与接口密实结合,形成内管和外管之间的密封,无需再设置密封圈等装置,简化了整个密封结构。
23.第七、外管上设有膨胀段,并位于接口下侧,抽气口通过管道与膨胀段相连通,以使空气进入外管后形成缓冲,避免空气在外管中过速流动,导致吸收液发生飞溅,影响吸收液对气体的吸收效果。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气体样品吸收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防倒吸组件中未设置过滤网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防倒吸组件中设置过滤网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其中,1

进气口、2

接口、3

浮塞、4

抽气口、5

浮塞腔、6

膨胀段、7

内管、8

外管、9

吸收液、10

浮片、11

空气入口、12

空气出口、13

磨口状结构、14

锥面、15

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倒吸组件及其气体样品吸收管,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浮塞的底端边沿设有若干个外翻的浮片,若干浮片的根部与浮塞的底端之间的连接区域内具有阻风凹陷部,尽可能增大迎风面,保证浮塞能够在倒吸时快速对浮塞腔的进气口进行封堵。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2.如图1

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倒吸组件,包括防倒吸组件本体,防倒吸组件本体内设有浮塞腔5、沿竖直方向可移动设置在浮塞腔5内的浮塞3,优选的防倒吸组件可以采用玻璃、橡胶或者硬质塑料等制作而成,浮塞腔5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空气入口11和空气出口12,当正确接入动力抽气采样泵时,空气由空气入口11进入浮塞腔5、经空气出口12流出,当误接动力抽气采样泵时,空气由空气出口12进入浮塞腔5、经空气入口11流出;浮塞3的底端边沿设有若干个外翻的浮片10,以增加浮塞3的迎风面积,进而增加误接时浮塞3对空气流通的阻力,浮片10的顶部靠近浮塞腔5的内壁,进而利用浮塞腔5的内壁对浮片10的摆动进行限制,即对浮塞3形成导向作用,保证了浮塞3上下浮动过程中的平衡,优选的,为保证浮片10的迎风效果,浮片10的整体结构呈由根部至顶部逐渐向下倾斜,或者由根部至顶部沿水平方向朝外侧延伸,若干浮片10的根部与浮塞3的底端之间的连接区域内具有阻风凹陷部,当发生倒吸的现象时,例如误将抽气胶管接至进气口1上时,抽气泵抽气产生负压,致使内管7内气体由空气出口12进入浮塞腔5并朝空气入口11流动,流动动能在浮塞5上产生上升力,同时流动气体对浮塞5产生浮力,两力致使浮塞5上升,由于浮塞5所受重力小于使浮塞5上升的力,浮塞5继续迅速上升,至内管顶部与浮塞5适配直径大小梯度的锥状结构磨口紧紧的接合,截住插在外管8下的液体沿内管7继续流动上升,避免液体吸至进气口1流进抽气泵,起到防倒吸作用,由于浮片10和阻风凹陷部共同承载空气流,保证浮塞3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浮塞腔5的进气口1进行封堵,相邻浮片10之间开设有用于空气流动的间
隙,进而在正确接入动力抽气采样泵时,能够空气从上述间隙中正向流动,避免浮片10对空气流动造成堵塞。
33.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浮塞3的底面向上凹陷并形成阻风凹陷部,各浮片10的根部均连接在阻风凹陷部的外边沿上,作为本实用新型另外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相邻浮片10的根部相连接,使得各浮片10整体连接在一起后形成用于兜住空气的环形结构,即各浮片10的根部整体形成阻风凹陷部,或者其他类似用于兜住空气的实施方式等,无论阻风凹陷部设置在浮塞3的底面上,还是利用浮片10的根部相连接,优选阻风凹陷部整体呈圆滑状的锥形结构,以能够均匀的承载空气流,为进一步实现浮塞3的轻量化、以及保证浮塞3的迎风效果,浮塞3整体呈开口朝下的中空状结构。
34.如图2和3所示,阻风凹陷部位于浮塞3底端的中间位置,使得浮塞3底面对空气流的阻力大部分集中在浮塞3底端的中间位置上,进一步保证了浮塞3受力平稳,避免阻风凹陷部位于浮塞3的一侧,使得空气倒吸时浮塞3底面受力不均衡,出现浮塞3快速摆动的现象。
35.空气入口11呈朝上逐渐缩小且与锥面14密封结合的第一颈口状结构,当误接导致空气推动浮塞3顶在空气入口11上时,浮塞3顶端嵌入第一颈口状结构中,形成锥面14接触的配合状态,而且抽风口吸力越大,使得锥面14与第一颈口状结构的内壁贴合的愈加严密,优选的为保证两者的密封效果,锥面14和/或第一颈口状结构的内壁呈磨口状结构13,有效提高了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或者其他能够保证两者密封性能的结构,保证了两者之间的结合强度及密封效果。
36.为进一步保证浮塞3向上浮动的及时性,浮塞3包括位于其顶端且设有锥面14的膨胀部、位于膨胀部和浮片10之间的连接部,连接部的横向截面小于膨胀部,使得膨胀部未与连接部相连接的区域形成另一个迎风面,配合浮片10和阻风凹陷部共同迎风,增大整个浮塞3的迎风面,有效提高其对空气的阻力,进一步提高浮塞3整体的迎风效果。
3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空气出口12呈朝下逐渐缩小的第二颈口状结构,第二颈口状结构对应朝向阻风凹陷部,使得空气倒吸时,从第二颈口状结构中流出的空气尽可能的吹动浮塞3的中部位置,进一步保证了浮塞3的受力平衡,避免出现大幅度的晃动现象;优选的,如图3所示,为避免浮塞3对空气出口12堵塞,影响空气的正向流动,浮塞腔5内设有一过滤网15,过滤网15位于浮塞3和空气出口12之间,浮片10架设在过滤网15上,利用浮片10之间的间隙配合浮片10边沿与浮塞腔5内壁之间的间隙共同作为空气正向流动的通道,或者如图2所示,浮塞腔5的底端内壁呈平面状结构,空气出口12位于平面状结构的中间位置,浮片10架设在位于空气出口12外侧的平面状结构上。
38.还提供一种气体样品吸收管,如图1所示,包括密封连接在一起且供气体流通的内管7和外管8,内管7一端为进气口1,并置于外管8外侧,另一端伸入外管8中承装的吸收液9,外管8上设有抽气口4,防倒吸组件连通在内管7上,且防倒吸组件位于吸收液9的上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密封连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通过内管7与外管8通过密封环连接,或者内管7与外管8粘接在一起,或者内管7与外管8烧结在一起,或者内管7与外管8一同浇注成型等等。
39.其中,当内管7与外管8之间通过密封环连接在一起时,可将密封环套设在内管7的外壁上,并将密封环挤压在外管8的内壁上,以形成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密封连接。或者浮
塞腔5的直径大于内管7的直径,外管8上设有接口2,内管7插入外管8内,浮塞腔5的外壁与接口2之间形成密实结合,可以为同直径且同梯度的配合,或者内管7上的防倒吸组件外形结构设置倒锥状,外管8上的接口2设置为倒锥状结构,进而内管7与外管8之间形成防倒吸组件和接口2的锥面14配合,从而无需再进行密封环的设置,就能直接使得内管7与外管8之间形成密封连接。
40.进一步的,外管8上设有膨胀段6,并位于接口2下侧,抽气口4通过管道与膨胀段6相连通,以使空气进入外管8后形成缓冲,避免空气在外管8中过速流动,导致吸收液9发生飞溅,影响吸收液9对气体的吸收效果。
41.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