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融合峰基线调整功能的色谱工作站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317723阅读:来源:国知局
和第一顶点Pl所形成的一段谱图曲线上,显然,此时贯穿点C的横坐标处于起点S的横坐标和第一顶点Pl的横坐标之间。
[0074]举例说明二:存在一个贯穿点且所述贯穿点的位置在所述落点与融合峰中最后一个峰的顶点(以下简称第二顶点)之间。所述第一端点为所述落点,所述实验点为实验落点。
[0075]参照图6 (a),为正融合峰的另一种基线贯穿示意图,参照图7 (a),为负融合峰的另一种基线贯穿示意图。结合图6 (a)和图7 (a),所述基线更新单元203用于查找融合峰上的贯穿点,当存在一个贯穿点C且所述贯穿点C的位置在所述落点E与所述第二顶点P2之间时,从所述落点E开始,在融合峰上逐点向第二顶点P2递减作为实验落点,连接所述起点S与实验落点形成新的预备基线,直到不存在基线贯穿,触发基线调整单元204。如图6(b)和图7 (b)所示,从所述落点E开始在融合峰上逐点向第二顶点P2递减作为实验落点,当实验落点的位置位于El处时,不存在基线贯穿,触发基线调整单元204,将最新形成的预备基线S-E1,即S与El之间的连线,作为调整后的实际基线,并更新落点为E1。
[0076]可以理解的是,最后一个峰是指融合峰中按时间顺序最后出现的一个峰,通常为融合峰中最右边的一个峰。贯穿点C的位置在所述落点E与第二顶点P2之间,是指贯穿点C位于第二顶点P2和落点E所形成的一段谱图曲线上,显然,此时贯穿点C的横坐标处于第二顶点P2的横坐标和落点E的横坐标之间。
[0077]举例说明三:存在两个贯穿点,且一个贯穿点的位置在所述起点与第一顶点之间,另一个贯穿点的位置在所述落点与第二顶点之间。
[0078]参照图8 (a),为正融合峰的又一种基线贯穿示意图,参照图9 (a),为负融合峰的又一种基线贯穿示意图。结合图8 (a)和图9 (a),所述基线更新单元203还用于查找融合峰上的贯穿点,当存在两个贯穿点Cl和C2,且一个贯穿点Cl的位置在所述起点S与第一顶点Pl之间,另一个贯穿点C2的位置在所述落点E与第二顶点P2之间时,如图8 (b)和图9 (b)所示,获取融合峰上所述起点S到第一顶点Pl之间的第一极值点Ml、以及融合峰上所述落点E到第二顶点P2之间的第二极值点M2 ;连接第一极值点Ml和第二极值点M2,形成新的预备基线M1-M2,并触发贯穿判断单元202。
[0079]可以理解的是,贯穿点Cl的位置在所述起点S与第一顶点Pl之间,是指贯穿点Cl位于起点S和第一顶点Pl所形成的一段谱图曲线上,显然,此时贯穿点Cl的横坐标处于起点S的横坐标和第一顶点Pl的横坐标之间。贯穿点C2的位置在所述落点E与第二顶点P2之间,是指贯穿点C2位于第二顶点P2和落点E所形成的一段谱图曲线上,显然,此时贯穿点C2的横坐标处于第二顶点P2的横坐标和落点E的横坐标之间。
[0080]所述融合峰为正峰时,所述第一极值点Ml为融合峰上所述起点S到所述第一顶点Pl之间的最低点,所述第二极值点M2为融合峰上所述落点E到所述第二顶点P2之间的最低点。所述融合峰为负峰时,所述第一极值点Ml为融合峰上所述起点S到所述第一顶点Pl之间的最高点,所述第二极值点M2为融合峰上所述落点E到所述第二顶点P2之间的最高点。
[0081]触发贯穿判断单元202后,继续判断所述分离峰与最新形成的预备基线M1-M2之间是否存在基线贯穿,若是,则再次触发基线更新单元203进行基线更新,若否,则触发基线跳帧单元204,将最新形成的预备基线M1-M2作为调整后的实际基线。如图8 (b)和图
9(b)所示,所述分离峰与最新形成的预备基线M1-M2之间不存在基线贯穿,则将预备基线M1-M2作为调整后的实际基线,并更新起点为M1,更新落点为M2。
[0082]举例说明四:贯穿点的位置在第一顶点与第二顶点之间。在该种举例说明中,可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贯穿点的位置在第一顶点与第二顶点之间,还可能有贯穿点的位置在所述起点与第一顶点之间,也可能有贯穿点的位置在所述落点与第二顶点之间。但只要是贯穿点的位置在第一顶点与第二顶点之间,均按照该举例说明的情况处理。
[0083]参照图10 (a),为正融合峰的再一种基线贯穿示意图,参照图11 (a),为负融合峰的再一种基线贯穿示意图。结合图10 (a)和图11 (a),所述基线更新单元203还用于查找融合峰上的贯穿点,当存在贯穿点C1、C2的位置在第一顶点Pl与第二顶点P2之间时,如图
10(b)和图11 (b)所示,获得融合峰中相邻两峰之间的第三极值点M3,将所述第三极值点M3作为中断点;连接所述起点S到所述中断点M3形成一段预备基线S-M3,连接所述落点E到所述中断点M3形成另一段预备基线M3-E,并触发贯穿判断单元202。
[0084]可以理解的是,贯穿点C1、C2的位置在在第一顶点Pl与第二顶点P2之间,是指贯穿点Cl、C2位于第一顶点Pl与第二顶点P2所形成的一段谱图曲线上,显然,此时贯穿点Cl、C2的横坐标均处于第一顶点Pl的横坐标和第二顶点P2的横坐标之间。
[0085]触发贯穿判断单元202后,贯穿判断单元202还用于判断每一段预备基线S_M3和M3-E与该段预备基线对应的一段融合峰之间是否存在基线贯穿,如图10 (b)和图11 (b)所示,预备基线S-M3与其对应的一段融合峰不存在基线贯穿。预备基线M3-E与其对应的一段融合峰也不存在基线贯穿,则直接触发基线调整单元204 ;所述触发基线调整单元204还用于连接各段最新形成的预备基线,即,将线段S-M3和线段M3-E连接组合,作为调整后的实际基线。
[0086]如果预备基线S-M3与其对应的一段融合峰存在基线贯穿,则针对该段融合峰(即,S到M3之间的谱峰)触发基线更新单元203,所述基线更新单元203判断贯穿点的位置,并根据举例说明一至四分不同情况进行基线更新,形成新的预备基线,直到不存在基线贯穿。同样,如果预备基线M3-E与其对应的一段融合峰也存在基线贯穿,则针对该段融合峰(S卩,M3到E之间的谱峰)触发基线更新单元203,所述基线更新单元203判断贯穿点的位置,并根据举例说明一至四分不同情况进行基线更新,形成新的预备基线,直到不存在基线贯穿。最后,触发基线调整单元204还用于连接各段最新形成的预备基线作为调整后的实际基线。
[0087]图10 (a)和图11 (a)所示的融合峰具有两个谱峰,对于具有两个以上谱峰的融合峰,所述基线更新单元203需要获得融合峰中多个相邻两峰之间的第三极值点,将多个所述第三极值点中的极点作为中断点。例如,融合峰具有三个谱峰,则需要获得第一个峰和第二个峰之间的一个第三极值点,还需要获得第二个峰和第三个峰之间的另一个第三极值点,共获得两个第三极值点,并将这两个第三极值点中的极点作为中断点。相应的,具有四个谱峰的融合峰需要获得三个第三极值点,具有五个谱峰的融合峰需要获得四个第三极值点,依此类推。
[0088]所述融合峰为正峰时,所述第三极值点为相邻两峰之间的最低点,所述第三极值点中的极点为多个最低点中纵坐标最小的点。所述融合峰为负峰时,所述第三极值点为相邻两峰之间的最高点,所述第三极值点中的极点为多个最高点中纵坐标最大的点。
[0089]参照图12,示出了色谱工作站200各个单元的优选工作方法的流程图,包括如下步骤:
[0090]步骤bl,连接融合峰的起点和落点,形成预备基线;
[0091]步骤b2,判断所述融合峰与最新形成的预备基线之间是否存在基线贯穿,若是,则执行步骤b3,若否,则执行步骤19 ;
[0092]步骤b3,查找融合峰上的贯穿点,记录贯穿点的位置;
[0093]步骤b4,判断是否存在一个贯穿点且贯穿点的位置在起点与第一顶点之间,若是,则执行步骤bll,若否,则执行步骤b5 ;
[0094]步骤b5,判断是否存在一个贯穿点且贯穿点的位置在第二顶点与落点之间,若是,则执行步骤bl5,若否,则执行步骤b6 ;
[0095]步骤b6,判断是否存在两个贯穿点,且一个贯穿点的位置在起点与第一顶点之间,另一个贯穿点的位置在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