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试系统及其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6243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试系统及其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免疫化学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免疫层析试纸条。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免疫分析技术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中免疫层析法,通常称为试纸条法,具有直观、高效、操作简单及费用低廉等优点,在快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发展迅速。
[0003]目前,很多免疫试纸条生产厂家都提出生产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可以检测全血样本,其技术方案是全血样本的加液量与血清样本的加液量不同来实现检测全血样本的方法。
[0004]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包括长方体板体,板体的正面设有测试凹槽和加样凹槽,测试凹槽(也叫测试窗口)与加样凹槽之间设有供液体流通的小孔,板体的正面还设有用于安装荧光乳胶颗粒溶液管的第一支撑槽及用于安装稀释液管的第二支撑槽。
[0005]全血样本通过血液取样器加入到稀释液管中混合均匀,使加入的全血样本在稀释液中全部裂解,然后将混合样本加入到荧光乳胶溶液管中,与乳胶颗粒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后乳胶颗粒混合液加入到加样凹槽中。一段时间后,荧光测试激光器向测试窗口发出测试光束,然后光电传感器接收发生反射的测试光束,测试出测试窗口中焚光强度的分布情况,根据荧光强度分布情况计算出试纸条中全血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浓度。
[0006]然而,由于全血样本中每个样本的红细胞比容并不一致,而被测全血样本加入到试纸条中的全血量是一致的,从而导致被检全血样本中血清量不一致,而临床检验结果是以血清中被检物质浓度作为标准诊断依据,检测系统中所设定的血清量为定值,即试纸条测试血清量为定值,该定值并不一定与每一个全血样本中的血清量相同,因此在血清量不一致的基础上测出的被检测物的量与试纸条测试血清量的比值并非被检测物的准确浓度。
[0007]因此,如何准确的测试出全血样本中被检测物的浓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免疫层析试纸条,该免疫层析试纸条能够准确的测试出全血样本中被检测物的浓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测试系统。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免疫层析试纸条,包括长方体板体,所述板体的正面设有测试凹槽、加样凹槽、用于安装荧光乳胶颗粒溶液管的第一支撑槽及用于安装稀释液管的第二支撑槽,所述板体的侧面还设有供血红蛋白测试光束穿过所述稀释液管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槽的延伸方向垂直。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槽与所述第二支撑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0012]优选的,所述板体的反面还设有固定凹槽。
[0013]优选的,所述板体的侧面还设有试纸条条形码。
[00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测试系统,包括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发射血红蛋白测试光束的激光器和用于接收血红蛋白测试光束的传感器,所述激光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通孔在一条直线上,所述免疫层析试纸条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免疫层析试纸条。
[001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包括长方体板体,所述板体的正面设有测试凹槽、加样凹槽、用于安装荧光乳胶颗粒溶液管的第一支撑槽及用于安装稀释液管的第二支撑槽,所述板体的侧面还设有供血红蛋白测试光束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槽的延伸方向垂直。该免疫层析试纸条通过在板体侧面设置所述通孔,增加了对血红蛋白的测试过程,通过测试出血红蛋白的量,计算出全血样本中红细胞的量,进而能够求出全血样本中血清的比例,通过该比例调整该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测试结果,准确的得出全血样本中实际被测物的浓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疫层析试纸条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所示A-A截面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免疫层析试纸条,该免疫层析试纸条可以准确的测试出全血样本中被检测物的浓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测试系统。
[002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1]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疫层析试纸条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2]在该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包括长方体板体1,板体I的正面设有测试凹槽2 (又叫测试窗口)、加样凹槽3、用于安装荧光乳胶颗粒溶液管的第一支撑槽4及用于安装稀释液管的第二支撑槽5,板体I的侧面还设有通孔6,通孔6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支撑槽5的延伸方向垂直,测量血红蛋白浓度时,血红蛋白测试光束通过通孔6穿过稀释液管。
[0023]全血样本通过血液取样器加入到位于第二支撑槽5中的稀释液管中,把全血样本与稀释液混匀,同时使加入的血液样本在稀释液中全部裂解,接着把部分混合样本加入到位于第一支撑槽4中的荧光乳胶溶液管中,使混合样本与荧光乳胶颗粒混合均匀,然后把乳胶颗粒混合液倒入加样凹槽3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操作均可以通过机械手臂实现,机械手臂能够控制操作速度,并且能够更好的将溶液混合,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0024]一段时间后,激光器向板体I侧面的通孔6中发射光束,光束穿过位于第二支撑槽5中的稀释液管后被传感器收集,通过光束信息计算出全血样本中血红蛋白浓度,由于血红蛋白浓度与红细胞比容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出全血中红细胞比容,进而可以计算出全血样本中血清量,计算公式如下:
[0025]全血中红细胞比容=AX血红蛋白浓度一 B
[0026]全血样本中血清量=全血量X (I 一全血中红细胞压积)
[0027]另外,荧光测试激光器向测试窗口发出测试光束,光电传感器接收发生反射的测试光束,通过测试光束的信息计算出测试窗口中荧光强度的分布情况,根据荧光强度分布情况计算出被检测物质在全血样本中的浓度,即检测系统所显示的试纸条测试值,进而利用试纸条测试值求出全血中实际被测物的浓度,公式如下:
[0028]全血中实际被测物浓度=试纸条测试值X (试纸条测试血清量+全血样本中血清量)
[0029]进一步,第一支撑槽4与第二支撑槽5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为圆形,当需要放置稀释液管或者荧光乳胶颗粒溶液管时,圆形横截面结构的支撑槽可以保证管体牢固放置,当然,也可以设计为其他形状。
[0030]如图2和图3所示,该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板体I的反面还可以设有固定凹槽7,用于将板体I固定在测试系统中,避免在测试过程中,板体I发生移动影响测试结果。另外,板体I的侧面还可以设有试纸条条形码,在测试完成血红蛋白浓度后,可以用激光器扫描试纸条条形码,用于记录不同的全血样本,避免全血样本混淆。
[0031]除上述免疫层析试纸条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设有用于发射血红蛋白测试光束的激光器,即血红蛋白测试激光器,和用于接收血红蛋白测试光束的传感器,激光器、传感器与通孔在一条直线上,以保证激光器发射出的光束能够通过通孔6并且能够被传感器接收。另外,上述血红蛋白测试激光器和荧光测试激光器均可以为LED(发光二极管)半导体激光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测试系统不局限于测试全血样本,也可以测试其他血样。
[003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免疫层析试纸条,包括长方体板体(I),所述板体(I)的正面设有测试凹槽(2)、加样凹槽(3)、用于安装荧光乳胶颗粒溶液管的第一支撑槽(4)及用于安装稀释液管的第二支撑槽(5),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I)的侧面还设有供血红蛋白测试光束穿过所述稀释液管的通孔(6),所述通孔(6)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槽(5)的延伸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槽(4)与所述第二支撑槽(5)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I)的反面还设有固定凹槽(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I)的侧面还设有试纸条条形码。
5.一种测试系统,包括免疫层析试纸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发射血红蛋白测试光束的激光器和用于接收血红蛋白测试光束的传感器,所述激光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通孔在一条直线上,所述免疫层析试纸条为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免疫层析试纸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疫层析试纸条,包括长方体板体,所述板体的正面设有测试凹槽、加样凹槽、用于安装荧光乳胶颗粒溶液管的第一支撑槽及用于安装稀释液管的第二支撑槽,所述板体的侧面还设有供血红蛋白测试光束穿过所述稀释液管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槽的延伸方向垂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免疫层析试纸条通过在板体侧面设置所述通孔,增加了对血红蛋白的测试过程,通过测试出血红蛋白的量,计算出全血样本中红细胞的量,进而能够求出全血样本中血清的比例,通过该比例调整该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测试结果,准确的得出全血样本中实际被测物的浓度。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测试系统。
【IPC分类】G01N33-72
【公开号】CN204269656
【申请号】CN201420731400
【发明人】聂海龙, 李芙萍
【申请人】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