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54788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
【背景技术】
[0002]昆虫一般具有趋黄、趋蓝等颜色的生活习性,有些昆虫趋色倾向尤为强烈。色板诱杀技术是利用某些害虫成虫对黄、蓝等颜色敏感,具有强烈趋性的特性,将专用胶剂制成的黄色、蓝色胶粘害虫诱捕色板悬挂在田间,进行物理诱杀害虫的技术,符合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的标准要求。
[0003]目前生产上应用色板除了诱杀、迷向和监测害虫外,部分还与害虫性信息素等配合用于诱杀害虫。近年来,色板诱杀技术大量应用于大田诱杀和监测烟粉虱、斑潜蝇、蚜虫、蓟马、跳甲等多种趋色害虫,取得显著的效果,可明显减少农药使用20%以上。色板大田监测可查明不同地区不同害虫年度发生动态规律,明确靶标害虫发生高蜂期,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适期,达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但在应用过程中,笔者发现色板在大田监测害虫过程中因色板有粘胶,不能靠在一起,同时在田间一张一张色板进行调查的工作效率不高,调查人员也辛苦,遇到刮风降雨、烈日等不良天气只好延期调查,或到田间取回实验室调查又不方便放置等,容易对调查结果造成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可将色板放置其中,减少实验的误差,方便实用。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内置框架,所述外壳一面开口,所述内置框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置框架设有底面和立柱,所述底面中空,表面设有透气孔;所述底面上表面设有凹槽,所述立柱设置于所述的凹槽的边缘,并且位于所述凹槽的端部;所述立柱内侧及所述凹槽边缘设有插杆。
[0007]进一步,所述外壳开口位于上表面或侧面。
[0008]进一步,所述开口内设有与开口相适应的盖子。
[0009]进一步,所述立柱垂直于所述底面。
[0010]进一步,所述立柱与所述的底面可拆卸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立柱互相平行。
[0012]进一步,所述内置框架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与所述的立柱相连。
[0013]进一步,所述横杆与所述的立柱相垂直。
[0014]进一步,所述的插杆对称排列。
[0015]进一步,所述外壳内部安装有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嵌入所述外壳内。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色板在装板器内保持站立状态,且两面都没有与其它东西有接触,不会发生色板相互粘合的问题。底面中空,可以填充干燥剂或者驱虫剂等药剂,用于保持整个装板器内的干燥或者达到驱蚊虫的效果,避免色板装入后昆虫再粘附到色板上,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底面设有凹槽,一旦有昆虫从色板掉落,直接掉入凹槽中,避免与其他色板掉落的昆虫混合,不会对调查结果造成影响。在大田进行监测结果调查时候,如果调查者没有时间或遇到不良天气条件等不便于在田间调查监测结果时,可将田间收集的色板放于本装板器内,拿回实验室等到有时间或者条件允许时再进行调查。此外,整个装板器由外壳和内置框架组成,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将整个内置框架从外壳中取出,无需将色板从框架上拿出即可进行调查统计,便于操作。整个装置的内置框架和外壳分离,不使用时,可以分别将其分拆、折叠放置,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实施例1内置框架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实施例1底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实施例2的内置框架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为外壳,2为内置框架,11为盖子,21为底面,22为立柱,23为凹槽,24为插杆,3为横杆,4照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包括:外壳1和内置框架2,所述外壳上表面开口,开口内设有与开口相适应的盖子11,所述内置框架设置于外壳内;所述内置框架设有底面21和互相平行排列的立柱22,立柱与所述的底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立柱垂直于所述底面;所述底面中空,表面设有透气孔23 ;所述底面上表面设有凹槽24,所述的立柱设置于所述凹槽两端,并且位于所述凹槽的边缘;所述竖杆内侧及所述凹槽边缘设有对称排列的插杆25 ;所述的内置框架还设有横杆3,所述的横杆与所述的立柱顶端相连接,并与所述的立柱相垂直。
[0027]本实施例所述的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在调查者没有时间或遇到不良天气条件等不便于在田间调查监测结果时,可到田间收集监测色板放入其中,拿回实验室或者等田间条件允许时再进行统计和调查。外壳设有盖子,可以避免运送或者保存过程中,昆虫或者其他杂物落入装板器内或者粘到色板上,影响实验结果。立柱内侧和凹槽边缘的插杆可以将色板固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并保持色板的站立状态,且两面都不会与其它东西有接触,有效避免色板相互之间接触产生相互粘合的问题。底面中空,可以填充干燥剂和驱虫剂,可以保持整个装板器内的干燥,并且具有驱蚊虫的效果,避免色板装入后昆虫再粘附到色板上,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同时,底面设有凹槽,一旦有昆虫从色板掉落,直接掉入凹槽中,避免与其他色板掉落的昆虫混合,不会对调查结果造成影响。此外,整个装板器由外壳和内置框架组成,统计结果时,可以将整个内置框架从外壳中取出,便于统计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横杆的存在,可以增加内置框架的稳定性。外壳和内置框架分离,并且内置框架的底面和立柱以及横杆均可拆卸,不使用时,可以将整个装版器分拆、折叠放置,占用空间小。实施例2
[0028]—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开口位于侧面,所述的凹槽一端设有立柱,所述外壳内部安装有照明装置4,该照明装置位于开口内,并且嵌入所述外壳内部。
[0029]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外壳开口位于侧面,使用过程中,将凹槽未设有立柱的一端朝向开口方向,色板即可从侧面插入凹槽边缘和立柱上对称排列的插杆之间固定,在雨天收集色板时,可以有效避免色板被雨水冲刷。同时也可以减少收集过程中其他杂物或者昆虫等落入装板器内,影响实验结果。此外,本实施例中,外壳上还设有照明装置,照明装置嵌入外壳内,不影响内置框架和色板的装入或者取出,同时还可以在光线较暗或者晚上收集色板的时候,为外壳内提供照明,方便放置色板及内置框架。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内置框架,所述外壳一面开口,所述内置框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置框架设有底面和立柱,所述底面中空,表面设有透气孔;所述底面上表面设有凹槽,所述立柱设置于所述的凹槽的边缘,并且位于所述凹槽的端部;所述立柱内侧及所述凹槽边缘设有插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开口位于上表面或侧面。3.如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内设有与开口相适应的盖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垂直于所述底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与所述的底面可拆卸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互相平行。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框架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与所述的立柱相连。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与所述的立柱相垂直。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杆对称排列。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部安装有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嵌入所述外壳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色板大田监测结果调查的装板器,色板在装板器内保持站立状态,且两面都没有与其它东西有接触,不会发生色板相互粘合的问题。底面中空,可以填充干燥剂或者驱虫剂等药剂,具有干燥或者驱蚊虫的效果。底面设有凹槽,一旦有昆虫从色板掉落,直接掉入凹槽中,避免与其他色板掉落的昆虫混合,不会对调查结果造成影响。
【IPC分类】A01M1/14, G01N1/04
【公开号】CN204964224
【申请号】CN201520584332
【发明人】吉训聪, 赵海燕, 秦双, 陈海燕, 梁延坡
【申请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