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67007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包括测量仪本体,在测量仪本体上设置有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在测量仪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照射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紫外线发光二极管。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通过利用紫外线辐射,消除并抑制由于生物附着造成温盐深测量传感器性能失效、监测数据不可靠的海洋新型仪器。该仪器具有长期、在位连续工作的能力,最大耐压深度1500米。仪器采样一体化设计,内部集成了多个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分别对各个测量单元进行定期辐射。此仪器的发明对获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海洋监测数据以及提升海洋测量传感器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利说明】
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盐深测量仪,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具有防海洋生物附着功能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
【背景技术】
[0002]海洋生物附着主要由海洋微生物、植物、藻类或动物堆积而成,并且在海面至水下500米范围内最为严重。这些生物由于长期吸附在海洋观测平台或仪器表面,将对其系统自身性能、测量精度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受到长期生物附着的物理海洋观测仪器,如海水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等,其观测结果通常会由于测量单元或感测元件受到生物附着造成堵塞或遮挡,从而影响传感器测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并导致观测数据真实性无法保证。传统消除生物附着的方式有化学试剂法与机械清洁法。化学试剂法主要使用抗微生物剂(三丁基锡),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会对周边其他海洋生物和环境造成影响,目前大部分国家已经禁止使用。机械式清洁法采用类似汽车雨刷的装置,对测量单元或观测窗口定期进行往复式机械清洁,但是由于清洁雨刷长期使用会存在变形等问题,并且此装置需要驱动电机在水下高压状态下持续旋转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对于功耗有明确限制的海洋观测设备并不适用。截止到目前,还没有足够有效的消除海洋生物附着的技术手段可以缓解水下观测系统受到生物附着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5]—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包括测量仪本体,在测量仪本体上设置有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在测量仪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照射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紫外线发光二极管。
[0006]优选的,所述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上受保护区的照射剂量不小于 50_60mJ/Cm20
[0007]优选的,所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照射方式为,连续照射5-7分钟,休眠20-25分钟。
[0008]优选的,所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额定功率为2.5mW,最大输出功率为3mW。
[0009]优选的,所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中心的福射强度能够达到0.9mff/cm2,1mm直径边缘区域的辐射强度能够达到0.25mff/cm20
[0010]优选的,所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共设置4支,分别为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其中,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用于照射电导率传感器中的电导池,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用于照射温度传感器,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用于照射压力传感器。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内嵌于电导率传感器中,且均为照射角度不变的固定式设计;所述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石英玻璃保护罩的内部,且均为照射角度可调节的旋转式设计。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分别安装在电导池长度的四分之一处和四分之三处。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角度辐射为100度,所述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角度辐射为15度。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0015]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通过利用紫外线辐射,消除并抑制由于生物附着造成温盐深测量传感器性能失效、监测数据不可靠的海洋新型仪器。该仪器具有长期、在位连续工作的能力,最大耐压深度1500米。仪器采样一体化设计,内部集成了多个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分别对各个测量单元进行定期辐射。由于采用非接触式的设计与工作方式,该仪器对测量结果和采样样品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及污染。此仪器的发明对获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海洋监测数据以及提升海洋测量传感器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石英玻璃保护罩内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结合附图,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包括测量仪本体I,在测量仪本体I的顶部设置有电导率传感器2、温度传感器3和压力传感器4,在测量仪本体I上还设置有用于照射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以防止其上生物附着的紫外线发光二极管。
[0020]上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共设置4支,分别为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5、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6、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7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8。其中,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5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6用于照射电导率传感器2中的电导池,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7用于照射温度传感器3,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8用于照射压力传感器4。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5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6内嵌于电导率传感器2中,且均为照射角度不变的固定式设计。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7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8设置于石英玻璃保护罩9的内部,且均为照射角度可调节的旋转式设计。石英玻璃保护罩9用来防止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7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8受到海水的侵蚀。
[0021]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计,上述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5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6分别安装在电导池长度的四分之一处和四分之三处。如电导池长4cm,那么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5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6的位置分别为Icm和3cm处。
[0022]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有效的预防海洋生物附着,上述电导率传感器2、温度传感器3和压力传感器4上受保护区的照射剂量不小于50-60mJ/cm2。所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照射方式为,连续照射5-7分钟,休眠20-25分钟,优选连续照射5分钟,休眠25分钟,具体可通过控制电路进行调节。上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额定功率为2.5mW,最大输出功率为3mW,可通过控制电路进行调节。上述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5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6的角度辐射为100度,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7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8的角度辐射为15度。上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辐射强度一致,中心的辐射强度能够达到0.9mff/cm2,1mm直径边缘区域的辐射强度能够达到0.25mff/cm2。
[0023]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有关技术内容采取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容易变化方式,诸如等同方式,或明显变形方式。上述的变化方式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包括测量仪本体,在测量仪本体上设置有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测量仪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照射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紫外线发光二极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上受保护区的照射剂量不小于50-60mJ/cm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照射方式为,连续照射5-7分钟,休眠20-25分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额定功率为2.5mW,最大输出功率为3mW。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中心的辐射强度能够达到0.9mW/cm2,1mm直径边缘区域的辐射强度能够达到0.25mW/cm2o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共设置4支,分别为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其中,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用于照射电导率传感器中的电导池,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用于照射温度传感器,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用于照射压力传感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内嵌于电导率传感器中,且均为照射角度不变的固定式设计;所述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石英玻璃保护罩的内部,且均为照射角度可调节的旋转式设计。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分别安装在电导池长度的四分之一处和四分之三处。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海洋生物附着的新型海洋温盐深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二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角度辐射为100度,所述第三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和第四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角度辐射为15度。
【文档编号】G01D21/02GK205449136SQ201521010347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7日
【发明人】田川
【申请人】田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