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8153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诊断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特别涉及一种诊断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由于汽车诊断设备能够随时检测车辆的性能,并对车辆故障进行检测,是检测车辆必备的一种工具。汽车诊断设备通常包括诊断接头和主机两个部分。诊断接头用于接入汽车的车载诊断新系统,将数据回传给主机,进行汽车性能和故障诊断。由于诊断接头体积较小,和主机是分别存放的,因此,导致诊断接头非常容易丢失,造成诊断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诊断设备,旨在解决诊断设备的配件容易丢失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诊断设备,包括主机、壳体、母头和诊断接头;所述主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母头设置在所述壳体背面上;所述母头上设置有针孔和卡扣座,所述诊断接头的一端设置有插针和卡扣件;其中,所述针孔与所述插针适配,所述卡扣座与所述卡扣件可拆卸扣合,使所述诊断接头可拆卸的紧固在所述母头上。优选地,所述诊断设备还包括绑带,所述绑带设置在所述壳体背面上。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可拆卸扣合;所述绑带和所述母头分别设置于所述下盖上。优选地,所述绑带两端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下盖与所述绑带两端定位孔相应的位置设置有螺孔,螺丝穿过所述定位孔拧入所述螺孔,将所述绑带固定于所述下盖上。优选地,所述绑带的一端上设置有与所述母头尺寸适配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与所述下盖合围形成侧端面开口的固定腔,所述母头容置在所述固定腔内,所述诊断接头穿过所述固定腔的开口端面与所述母头可拆卸连接;所述绑带设有容纳腔的一端上的定位孔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螺丝穿过所述腔壁上的定位孔拧入所述下盖上的螺孔,向所述容纳腔施加压力将所述母头压在下盖上,以使所述母头固定在所述固定腔内。优选地,所述下盖与所述容纳腔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垫板,用于垫起所述母头,与所述容纳腔合围形成侧端面开口的固定腔。优选地,还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设置在所述下盖和所述绑带之间,裹围住所述壳体;所述保护壳在所述绑带上定位孔和容纳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优选地,所述保护壳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与所述容纳腔相接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所述绑带的容纳腔围合形成接头舱,用于固定所述诊断接头。优选地,所述诊断接头远离所述插针和所述卡扣件的一端上设置有防滑条。优选地,所述主机为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中,诊断设备包括主机、壳体、母头和诊断接头;主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母头设置在壳体背面上;母头上设置有针孔和卡扣座,诊断接头的一端设置有插针和卡扣件;其中,母头上的针孔与诊断接头上的插针适配,母头上的卡扣座与诊断接头的卡扣件可拆卸扣合,使诊断接头插在母头上时,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紧固在母头上。由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上设置母头,使得诊断接头可拆卸的紧固在母头上,实现了诊断设备的配件可以全部存放在一起,不再因为单独存放配件导致丢失。而且,诊断设备的配件可拆卸的装配在一起,使得诊断设备更加方便携带、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诊断设备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诊断设备的爆炸图;图3为图1中诊断设备的透视图;图4为图1中诊断设备的左视图;图5为图1中诊断设备的右视图;图6为图1中诊断设备的俯视图;图7为图1中诊断设备的仰视图;图8为图1中诊断设备的后视图。附图标号说明:诊断设备100主机10壳体20母头30诊断接头40绑带50保护壳60USB接口101音量按键102电源按键103耳机孔104上盖21下盖22定位孔23螺丝24垫板25针孔31插针41卡扣件42防滑条43定位孔51螺丝52容纳腔53定位板61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就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指示或暗示的重要性。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诊断设备100。参照图1至8,图1为本实用新型诊断设备100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诊断设备100的爆炸图;图3为图1中诊断设备100的透视图;图4为图1中诊断设备100的左视图;图5为图1中诊断设备100的右视图;图6为图1中诊断设备100的俯视图;图7为图1中诊断设备100的仰视图;图8为图1中诊断设备100的后视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诊断设备100包括主机10、壳体20、母头30和诊断接头40;所述主机10设置于所述壳体20内;所述母头30设置在所述壳体20背面上;所述母头30上设置有针孔31和卡扣座(图中未示出),所述诊断接头40的一端设置有插针41和卡扣件42;其中,所述针孔31与所述插针41适配,所述卡扣座与所述卡扣件42可拆卸扣合,使所述诊断接头40可拆卸的紧固在所述母头30上。主机10可以是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包括CPU(图中未示出)、存储器(图中未示出)、显示屏、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和存储在存储器上的汽车诊断软件。通信模块用于与诊断接头40和服务器通信连接,例如USB接口101,或是蓝牙等无线网络通信装置。通信模块能够接收诊断接头40传递的汽车参数,CPU调用汽车诊断软件,根据汽车参数对汽车进行性能和/或故障诊断等操作,得到诊断结果;通信模块与服务器交互进行软件升级等操作。显示屏用于向用户展示汽车诊断的结果,进一步地,显示屏为触控屏,接收用户的触控操作与用户进行交互。主机10设置在壳体20内,壳体20可以是一体成型,与主机10的尺寸适配。壳体20的背面覆盖主机10的背面,用于保护主机10,装配母头30,母头30可通过螺丝等方式固定在壳体20背面上。壳体20正面设置有开口,使主机10的显示屏显露于壳体20正面。若主机10的正面装配有摄像头、听筒等配件,壳体20正面的开口还可以使摄像头、听筒等配件也显露于壳体20正面。壳体20的侧边上可以根据主机10的需求进行镂空设置,例如,若主机10的侧边设置有音量按键102、电源按键103、耳机孔104、USB接口101等,则壳体20的侧边对应设置有开口,使主机10上的音量按键102、电源按键103、耳机孔104、USB接口101等显露于壳体20侧边。母头30上设置有针孔31和卡扣座,诊断接头40的一端设置有插针41和卡扣件42。其中,母头30上的针孔31与诊断接头40上的插针41适配,也即,母头30上的针孔31数量、尺寸、排列与诊断接头40上的插针41数量、尺寸、排列匹配,使得诊断接头40的插针41能够插入母头30的针孔31。母头30上的卡扣座与诊断接头40上的卡扣件42可拆卸扣合,使得诊断接头40能够固定在母头30上,防止脱落。由此,诊断接头40可插在母头30上,诊断接头40的插针41插入母头30的插孔,诊断接头40的卡扣件42与母头30的卡扣座扣合,使得诊断接头40以可拆卸的方式紧固在母头30上。当打开诊断接头40的卡扣件42与母头30的卡扣座,拔出诊断接头40的插针41时,诊断接头40可脱离母头30,进行单独使用。进一步地,母头30设置在壳体20背面上的位置,使得诊断接头40设置有插针41和卡扣件42的一端插上母头30后,另外一端不超出壳体20背面,保持诊断设备100的美观和整体形状的规整。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诊断设备100包括主机10、壳体20、母头30和诊断接头40;主机10设置于所述壳体20内;所述母头30设置在壳体20背面上;母头30上设置有针孔31和卡扣座,诊断接头40的一端设置有插针41和卡扣件42;其中,母头30上的针孔31与诊断接头40上的插针41适配,母头30上的卡扣座与诊断接头40的卡扣件42可拆卸扣合,使诊断接头40插在母头30上时,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紧固在母头30上。由此,本实施例通过在壳体20上设置母头30,使得诊断接头40可拆卸的紧固在母头30上,实现了诊断设备100的配件可以全部存放在一起,不再因为单独存放配件导致丢失。而且,诊断设备100的配件可拆卸的装配在一起,使得诊断设备100更加方便携带、使用。进一步地,所述诊断设备100还包括绑带50,所述绑带50设置在所述壳体20背面上。绑带50可以是一体成型,包括两端和固定带。其中,绑带50两端可通过螺丝等固定在壳体20背面上。固定带与壳体20背面呈间隔设置,用户可以把手插入固定带与壳体20背面的间隙,握持诊断设备100,避免诊断设备100滑落。绑带50在壳体20背面上的位置不影响诊断接头40正常插入母头30即可。由此,用户可以使用绑带50把持诊断设备100,进行操作,提升了操作体验。进一步地,所述壳体20包括上盖21和下盖22,所述上盖21和下盖22可拆卸扣合;所述绑带50和所述母头30分别设置于所述下盖22上。上盖21上设置有开口,使主机10的显示屏显露于壳体20正面。若主机10的正面装配有摄像头、听筒等配件,上盖21的开口还可以使摄像头、听筒等配件也显露于壳体20正面。下盖22覆盖主机10的背面,用于保护主机10,装配母头30和绑带50;绑带50和母头30可通过螺丝等方式固定在下盖22上。若主机10的侧边设置有音量按键102、电源按键103、耳机孔104、USB接口101等,则上盖21和下盖22的侧边对应设置有开口,使主机10上的音量按键102、电源按键103、耳机孔104、USB接口101等显露于壳体20侧边。上盖21和下盖22可通过卡扣、螺丝等可拆卸扣合。本实施例以上盖21和下盖22通过螺丝连接进行举例说明。上盖21上设置有螺孔(图中未示出),下盖22对应上盖21螺孔的位置设置有定位孔23,螺丝24穿过下盖22的定位孔23拧入上盖21,使上盖21和下盖22合围住主机10。优选地,上盖21的四个边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螺孔,下盖22的四个边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定位孔23,在拧入螺丝24后使得上盖21和下盖22能够更加贴合。优选地,母头30设置在下盖22上的位置,使得诊断接头40设置有插针41和卡扣件42的一端插上母头30后,另外一端不超出壳体20背面,保持诊断设备100的美观和整体形状的规整。绑带50两端可通过螺丝,卡扣等固定在下盖22上。固定带与下盖22呈间隔设置,用户可以把手插入固定带与下盖22的间隙,握持诊断设备100,避免诊断设备100滑落。绑带50在下盖22上的位置不影响诊断接头40正常插入母头30即可。优选地,所述绑带50两端上设置有定位孔51,所述下盖22与所述绑带50两端定位孔51相应的位置设置有螺孔(图中未示出),螺丝52穿过所述定位孔51拧入所述螺孔,将所述绑带50固定于所述下盖22上。绑带50两端上设置的定位孔51与下盖22上的螺孔位置对应,螺丝52穿过定位孔拧入下盖22上的螺孔,将绑带50可拆卸的紧固在下盖22上。优选地,所述绑带50的一端上设置有与所述母头30尺寸适配的容纳腔53,所述容纳腔53与所述下盖22合围形成侧端面开口的固定腔,所述母头30容置在所述固定腔内,所述诊断接头40穿过所述固定腔的开口端面与所述母头30可拆卸连接;所述绑带50设有容纳腔53的一端上的定位孔51设置在所述容纳腔53的腔壁上,螺丝52穿过所述腔壁的定位孔51拧入所述下盖22上的螺孔,向所述容纳腔53施加压力将所述母头30压在下盖22上,以使所述母头30固定在所述固定腔内。绑带50的一端上设置的容纳腔53尺寸与母头30适配,容纳腔53腔壁的两个端面呈开口设置,一个开口端面与下盖22平行,另外一个开口端面与下盖22垂直。下盖22作为侧壁与容纳腔53的腔壁贴合,使腔壁于下盖22平行的开口端面闭合,合围形成一个侧端面开口的固定腔,固定腔的开口端面与下盖22垂直,用于装配诊断接头40。母头30容置在固定腔内,诊断接头40可以穿过固定腔的开口端面插入母头30,与母头30可拆卸连接。绑带50设置容纳腔53的一端上的定位孔51贯穿设置在容纳腔53的腔壁上。螺丝52穿过容纳腔53的腔壁上的定位孔51,拧入到下盖22上的螺孔中。当螺丝52在向下拧的过程中,向容纳腔53施加压力,使容纳腔53的侧壁向母头30施加压力,将母头30紧紧的压在下盖22上,以使母头30固定在固定腔内。进一步地,容纳腔53的腔壁包括连腔底、与腔底呈垂直设置的三个侧壁,以及两个侧翼。三个侧壁包括一个与下盖22间隔设置的侧壁,以及两个与下盖22垂直设置的侧壁。两个侧翼分别与两个同下盖22垂直设置的侧壁、以及腔底连接。绑带50设置容纳腔53的一端上的定位孔51贯穿设置在这两个侧翼上。使得螺丝52穿过侧翼上的定位孔51,拧入到下盖22上的螺孔中,使得母头30更加紧固在容置固定腔内。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容纳腔53的正面与下盖22之间的距离可略小于母头30的厚度,使母头30能够压紧在下盖22上,避免脱落。作为另外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下盖22与所述容纳腔53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垫板25,用于垫起所述母头30,与所述容纳腔53合围形成具有侧端面开口的固定腔。下盖22上设置的垫板25位于与容纳腔53对应的位置,作为侧壁与容纳腔53合围形成侧端面开口的固定腔。母头30容置在固定腔内,被垫板25垫起,在螺丝穿过容纳腔53腔壁上的定位孔拧入下盖22上的螺孔的过程中,向容纳腔53施加压力,使容纳腔53的侧壁向母头30施加压力,将母头30紧紧的压在垫板25上,以使母头30固定在固定腔内。垫板25将母头30垫高后,使固定腔的厚度小于母头30的厚度,能够将母头30紧紧的固定在容纳腔53内。进一步地,若诊断设备100更换了厚度较小的母头30,也能够将母头30紧紧的固定在容纳腔53内,提升了诊断设备100的适用性。由此,壳体20的可拆卸结构使得诊断设备100的配件之间组合更加灵活,便于维修。进一步地,所述诊断设备100还包括保护壳60,所述保护壳60设置在所述下盖22和所述绑带50之间,裹围住所述壳体20;所述保护壳60在所述绑带50上定位孔和容纳腔5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诊断设备100还包括保护壳60,保护壳60可以是塑胶等弹性材料,保护壳60位于下盖22和绑带50之间,裹围住壳体20,保护壳60体20避免磕碰。保护壳60与绑带50上各定位孔以及容纳腔5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使得绑带50可以穿过保护壳60的开口固定在下盖22上,绑带50一端上设置的容纳腔53与下盖22或下盖22上的垫板25合围形成固定腔。优选地,所述保护壳60朝向所述容纳腔53的一侧、与所述容纳腔53相接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板61;所述定位板61与所述绑带50的容纳腔53围合形成接头舱,用于固定所述诊断接头40。保护壳60朝向容纳腔53的一侧、与绑带50上的容纳腔53相接的位置凸起形成定位板61,定位板61的高度与容纳腔53形同,使诊断设备100在定位板61下方插入母头30,保持诊断设备100外表的平滑;定位板61的宽度与诊断设备100适配,用于在诊断设备100插入母头30时,固定诊断设备100,使诊断设备100不能在宽度方向任意晃动;定位板61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定位板61与容纳腔53相接,合围形成接头舱,使得诊断接头40插入母头30后能够固定在舱体内,不容易晃动也不容易脱落。由此,通过设置保护壳60,提升了诊断设备100使用的安全性,防止跌落等情况给主机10等造成的损伤。进一步地,所述诊断接头40远离所述插针41和所述卡扣件42的一端上设置有防滑条43。为方便诊断接头40插入母头30或拔出,诊断接头40远离插针41和卡扣件42的一端上设置有防滑条43,使得用户可以更加容易的将诊断接头40拔出母头30,提升了用户体验。应当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人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