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源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0614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振源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自动化生产和制造控制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振源控制器。



背景技术:

在工业自动化生产和制造领域,自动筛选排序供料系统常常需要使用220v/380v交流振动控制器,这种振动控制器的工作电压高、体积大,而且每个控制器只能控制一个振源,所以控制系统经常需要使用较多的控制器,线路复杂。同时这种控制器专业性强,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才能操作,现有的交流控制器没有IO输出以及其他扩展接口,且整个控制器安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振源控制器只能控制一路振源,且没有相应的IO输出和扩展接口,从而提出一种振源控制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振源控制器,包括:

控制器外壳,所述控制器外壳包括长方形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下端前后两侧分别成型有安装板,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个侧面上成型有电源连接接口、若干DB15连接器和第一散热孔,所述壳体的的上端面上成型有若干第二散热孔。

控制线路板,所述控制线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2内,所述控制线路板包括单片机U1、电压转换电路、IO接口电路、通信转换电路、时钟电路、拨位开关电路,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所述IO接口电路、所述通信转换电路、所述时钟电路、所述拨位开关电路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安装板上成型有若干安装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单片机U1采用型号为SN8F5708的单片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将24V电压通过整流、稳压、滤波后转换为5V和3.3V电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IO接口电路包括15路相同的第一输出电路、15路相同的第一输入电路、1路第二输出电路、1路第二输入电路。

所述第一输出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单片机U1的15、16、17、20、21、22、23、24、25、26、27、28、29、30、31脚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DB15连接器J1的五个输入脚、第二DB15连接器J2的五个输入脚、第三DB15连接器J3的五个输入脚连接。

所述第一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的4、5、6、7、8、9、10、11、33、34、35、36、37、38、40脚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DB15连接器J1的五个输出脚、第二DB15连接器J2的五个输出脚、第三DB15连接器J3的五个输出脚连接。

所述第二输出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单片机U1的12脚连接,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第四DB15连接器J4的5脚连接。

所述第二输入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U1的13脚连接,输入电路的输入端与第四DB15连接器J4的12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输出电路包括第九电阻R9,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3.3V电压,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1脚,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2脚为输入端,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3脚接地,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4脚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24V电压,第十二电阻R12的的第一端为输出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24V电压,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输入电路包括第十三电阻R13,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为输入端,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2脚,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1脚连接24V电压,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3脚接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连接3.3V电压,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为输出端,光电耦合器U5的4脚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接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为输出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4脚,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4脚连接24V电压,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3脚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接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3脚,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2脚位输入端,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1脚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3.3V电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输入电路包括第五电阻R5,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24V电压,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3的1脚,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3的2脚为输入端,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3的4脚连接3.3V电压,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3的4脚,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为输出端,光电耦合器U3的3脚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通过在控制器外壳上设置散热孔,可以对整个控制器进行散热处理,防止过热造成器件损坏,其通过在壳体两侧设置安装板,可以方便安装;其通过在控制器线路板上设置IO接口电路,可以提供16路的输入和输出,可以很方便地对软硬件进行扩展;其通过在IO接口电路上设置光电耦合器,可以使得每个IO接口的输入和输出全部转化为24V工业控制电流电压。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控制器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控制器外壳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片机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拨位开关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DB15连接器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转换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压转换电路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输出电路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输入电路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输出电路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输入电路图。

图中符号说明:

1-控制器外壳,2-壳体,3-安装板,4-电源连接接口,5-DB15连接器,6-第一散热孔,7-第二散热孔,30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振源控制器,包括:

控制器外壳1,所述控制器外壳1包括长方形的壳体2,所述壳体2的下端前后两侧分别成型有安装板3,所述壳体2的左右两个侧面上成型有电源连接接口4、若干DB15连接器5和第一散热孔6,所述壳体2的的上端面上成型有若干第二散热孔7。所述安装板3上成型有若干安装孔301。

控制线路板,所述控制线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2内,所述控制线路板包括单片机U1、电压转换电路、IO接口电路、通信转换电路、时钟电路、拨位开关电路,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所述IO接口电路、所述通信转换电路、所述时钟电路、所述拨位开关电路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

如图3、图4所示,所述单片机U1采用型号为SN8F5708的单片机。所述单片机U1上设置有时钟电路和拨位开关电路。

图5为DB15连接器电路图;图6为通信转换电路图。

如图7所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将24V电压通过整流、稳压、滤波后转换为5V和3.3V电压。

所述IO接口电路包括15路相同的第一输出电路、15路相同的第一输入电路、1路第二输出电路、1路第二输入电路。

所述第一输出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单片机U1的15、16、17、20、21、22、23、24、25、26、27、28、29、30、31脚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DB15连接器J1的五个输入脚、第二DB15连接器J2的五个输入脚、第三DB15连接器J3的五个输入脚连接。

所述第一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的4、5、6、7、8、9、10、11、33、34、35、36、37、38、40脚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DB15连接器J1的五个输出脚、第二DB15连接器J2的五个输出脚、第三DB15连接器J3的五个输出脚连接。

所述第二输出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单片机U1的12脚连接,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第四DB15连接器J4的5脚连接。

所述第二输入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U1的13脚连接,输入电路的输入端与第四DB15连接器J4的12脚连接。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输出电路包括第九电阻R9,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3.3V电压,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1脚,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2脚为输入端,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3脚接地,第三光电耦合器U4的4脚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24V电压,第十二电阻R12的的第一端为输出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24V电压,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输入电路包括第十三电阻R13,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为输入端,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2脚,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1脚连接24V电压,第四光电耦合器U5的3脚接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连接3.3V电压,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为输出端,光电耦合器U5的4脚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接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为输出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4脚,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4脚连接24V电压,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3脚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接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3脚,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2脚位输入端,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2的1脚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3.3V电压。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输入电路包括第五电阻R5,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24V电压,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3的1脚,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3的2脚为输入端,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3的4脚连接3.3V电压,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光电耦合器U3的4脚,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为输出端,光电耦合器U3的3脚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器可以直接控制12安以内的振子12路而且对于每一路都有io输入输出点各16路,16路输入和16路输出相当于每个站位可以提供6只飞达的IO点控制输出和输入,这些IO点可以很方便地对软硬件进行扩展,而且也提供了软件接口和硬件接口。另外每个io点的输入和输出全部转化为24伏工业控制电流电压,使用光耦隔离,从技术上讲是非常的稳定和简洁方便的。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器除了增加了很多的IO点,还有对功能进行很大方面的扩展,还可以使用级联工作,相当于可以加很多台的控制器串联起来实现更加复杂的功能。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振源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外壳和控制线路板。其通过在控制器外壳上设置散热孔,可以对整个控制器进行散热处理,防止过热造成器件损坏,其通过在壳体两侧设置安装板,可以方便安装;其通过在控制器线路板上设置IO接口电路,可以提供16路的输入和输出,可以很方便地对软硬件进行扩展;其通过在IO接口电路上设置光电耦合器,可以使得每个IO接口的输入和输出全部转化为24V工业控制电流电压。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