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6968发布日期:2019-06-26 00:5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室大棚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新型的设施农业受到业界人士的追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温室设施,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高原、深山、沙漠等特殊环境下进行农业生产。但由于温室设施全部依靠人工对大棚内的温湿度进行监控,根据人工监控的数据对大棚进行加温或通风,人工监控和操作稍有差错,则会导致大棚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农作物减产或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人工监和操作温室大棚时稍有差错,会导致大棚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农作物减产或死亡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环境采集单元、智能控制单元和终端处理系统,

所述环境采集单元包括多个传感器采集单元,各所述传感器采集单元均与所述终端处理系统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智能控制单元包括多个控制单元,且各所述控制单元均与所述终端处理系统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智能控制单元和所述环境采集单元均布设在温室大棚内部。

为了便于使用者查看所述环境采集单元所采集的环境参数,同时便于对智能控制单元进行操作控制,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终端处理系统包括显示装置、语音识别模块、人脸识别模块、存储器和CPU,所述显示装置、语音识别模块、人脸识别模块和存储器均与所述CPU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环境采集单元与所述智能控制单元与所述CPU一一连接设置。

为了便于使用者能够远程对智能控制单元进行操作或设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终端处理系统与所述环境采集单元和所述智能控制单元均为网络连接,且所述终端处理系统设为手持设备。

为了保证温室大棚能够实现科学化管理,CPU通过对采集到的环境信息来判断是否利用控制单元启动对应的环境变化设备,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环境采集单元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光感器和摄像头;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光感器和摄像头均与所述CPU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多个卷帘控制单元、多个电磁阀、照明控制单元、补光控制单元、升温控制单元、风机控制单元、多个水泵控制单元和二氧化碳发生器控制单元,所述卷帘控制单元、电磁阀、照明控制单元、补光控制单元、升温控制单元、风机控制单元、水泵控制单元和二氧化碳发生器控制单元的一端均与所述CPU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卷帘控制单元另一端与温室大棚的保温被卷轴连接设置,各所述电磁阀的另一端分别设置在温室大棚内铺设的灌溉管道出口端和施肥管道出口端,各所述水泵控制单元的另一端均与多个水泵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照明控制单元的另一端与多个照明灯连接设置,所述补光控制单元的另一端与多个补光灯连接设置,

所述风机控制单元的另一端与多个风机连接设置,

所述升温控制单元的另一端与电热炉连接设置,

所述二氧化碳发生器控制单元的另一端与二氧化碳发生器连接设置。

当温室大棚内的农作物成熟后,人们需要对成熟的农作物进行收割,为了便于人们在进行收割时,方便将成熟的农作物运输出温室大棚,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智能控制单元还设有运输控制单元,所述运输控制单元的一端连接CPU,另一端连接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设置于温室大棚内部。

为了便于人们在进行收割时,方便将成熟的农作物运输出温室大棚,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运输装置包括:轨道、运输车体、滚轮支架、滚轮、第一连杆和车体框架,所述轨道架设在所述温室大棚的内顶部,供所述滚轮来回活动,所述滚轮分别设置在所述轨道的左右两侧,所述滚轮支架设为U型结构,U型结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轨道两侧的滚轮,所述滚轮支架的U型部底部设有一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车体框架,所述车体框架设为多个,且位于所述运输车体四周间隔设置,所述滚轮的轴连接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34的另一端与运输控制单元连接。

为了便于人们在进行收割时,方便将成熟的农作物运输出温室大棚,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运输车体上间隔设有多个热成像仪,各所述热成像仪分别与CPU一一连接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在温室大棚内布设多个传感器采集单元和多个控制单元,利用多个传感器对温室大棚内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当温室大棚内的某一环境监测值高于或低于所设置的值时,所述终端处理系统通过人为操作或CPU指令对所对应的环境控制单元进行打开或关闭,使得温室大棚内的环境始终处于有利植物健康生长的环境,避免传统人工监测和操作温室大棚的棚内环境时,因人工监控误差或操作失误导致温室大棚内的环境出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运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终端处理系统启动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第二电机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第一活动块运行轨迹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风扇叶片结构示意图;

其中,1-环境采集单元,2-智能控制单元,3-终端处理系统,4-显示装置,5-语音识别模块,6-人脸识别模块,7-存储器,8-CPU,9-温湿度传感器,10-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1-光感器,12-摄像头,13-卷帘控制单元,14-电磁阀,15-照明控制单元,16-补光控制单元,17-升温控制单元,18-风机控制单元,19-水泵控制单元,20-卷轴,21-轨道,22-灌溉管道,23-施肥管道,24-照明灯,25-补光灯,26-风机,27-电热炉,28-二氧化碳发生器,29-运输控制单元,30-运输装置,31-运输车体,32-滚轮支架,33-滚轮,34-第一电机,35-热成像仪,36-二氧化碳发生器控制单元,37-第一连杆,38-车体框架,39-第一挡块,40-第一活动块,41-第一轴,42-第二连杆,43-第二活动块,44-第二挡块,45-第二轴,46-固定块,47-第二电机,48-支撑杆,49-运行轨迹,50-风扇叶片,54-L型角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根据图1所示,一种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环境采集单元1、智能控制单元2和终端处理系统3,所述环境采集单元1包括多个传感器采集单元,各所述传感器采集单元均与所述终端处理系统3一一连接设置,所述智能控制单元2包括多个控制单元,且各所述控制单元均与所述终端处理系统3一一连接设置;所述智能控制单元2和所述环境采集单元1均布设在温室大棚内部。通过在温室大棚内布设多个传感器采集单元和多个控制单元,利用多个传感器对温室大棚内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当温室大棚内的某一环境监测值高于或低于所设置的值时,所述终端处理系统通过人为操作或CPU指令对所对应的环境控制单元进行打开或关闭,使得温室大棚内的环境始终处于有利植物健康生长的环境,避免传统人工监测和操作温室大棚的棚内环境时,因人工监控误差或操作失误导致温室大棚内的环境出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情况。

为了便于使用者查看所述环境采集单元所采集的环境参数,同时便于对智能控制单元进行操作控制,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1所示,所述终端处理系统3包括显示装置4、语音识别模块5、人脸识别模块6、存储器7和CPU9,所述显示装置4、语音识别模块5、人脸识别模块6和存储器7均与所述CPU9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环境采集单元1与所述智能控制单元2与所述CPU9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显示装置、语音识别模块、人脸识别模块、存储器和CPU通过壳体将所述语音识别模块、人脸识别模块、存储器和CPU均固定为一体,其中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面露出壳体外,用于显示或操作所述显示装置界面,所述人脸识别模块设有一人脸识别摄像头,所述人脸识别摄像头的采集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用于采集人脸信息,所述语音识别模块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的下方,并设有扩音孔,供所述语音识别模块顺利采集音频信息,所述存储器和CPU设置在壳体内。

根据图3所示,使用前,使用者通过语音识别模块和人脸识别模块,预先设置好语音唤醒词和人脸识别照片,方便管理员或使用者能够对所述终端处理系统进行操作和查看。只有人脸认证和或利用密码进入系统界面后才可对智能控制单元进行控制操作。任何人可通过呼叫唤醒词语音唤醒显示屏,但人脸认证后才能进入操作系统。只有温室大棚的所有者或负责人才可告知密码进入系统的信息。

当需要利用所述终端处理系统进行查看或操作智能控制单元2时,使用者在显示装置前说出预先设置好的“唤醒词”,若所述语音识别模块识别到“唤醒词”后,显示装置被点亮,使用者根据界面文字或图片提示打开人脸识别模块,所述人脸识别模块启动人脸识别摄像头对显示装置前的人进行人脸图像采集,采集到的人脸图像信息与存储器内存储的预先设置存储的进行信息对比,若人脸图像信息对比一致时,人脸识别模块则通过人脸认证,使用者即可进入智能控制单元的操作界面,即可对所述智能控制单元进行操作或是对环境采集单元进行查看;

若使用者对“唤醒词”朗读错误时,所述语音识别模块则不对其进行识别,显示装置的屏幕不会被点亮;若使用者的照片未预先存储在存储器中,也不能通过人脸识别的认证,即不能打开智能控制单元和环境采集单元进行操作或查看,由此可避免无关人员进行恶意操作的情况。

为了便于使用者能够远程对智能控制单元进行操作或设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终端处理系统3与所述环境采集单元1和所述智能控制单元2均为网络连接,且所述终端处理系统3设为手持设备。

所述终端处理系统根据使用需求设有本地控制、远程控制、智能控制和访客模式,其中,本地控制可通过显示装置的屏幕上对智能控制单元进行的手动开启/关闭操作;远程控制用于不在终端处理系统前(包括农场办公室电脑、手持终端或其他地方),通过web软件界面或手机APP进行对智能控制单元开启/关闭操作;所述智能控制为预先在web软件界面或APP设置好设备控制开关时间或阈值,然后打开智能控制开关,设备会以设置好的时间事件或阈值事件自动实现开启/关闭操作;所述访客模式仅可提供人员对环境采集装置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查看,或是对控制单元的打开或关闭进行查看,而不能对其进行操作控制。当远程和本地网络良好情况下,本地控制与远程控制、智能控制的控制按钮信息一致。当网络不通时,本地更改操作模式或进行负载操作,一旦有网络,web端界面、APP界面应立即与本地实际的控制信息同步。当网络不通时,web端,APP端更改操作模式或其他设置时,提示“网络不畅,无法同步配电柜,本次操作无效”。

为了保证温室大棚能够实现科学化管理,CPU通过对采集到的环境信息来判断是否利用控制单元启动对应的环境变化设备,根据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环境采集单元1包括:温湿度传感器8、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0、光感器11和摄像头12;所述温湿度传感器8、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0、光感器11和摄像头12均与所述CPU9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多个卷帘控制单元13、多个电磁阀14、照明控制单元15、补光控制单元16、升温控制单元17、风机控制单元18、多个水泵控制单元19和二氧化碳发生器控制单元36,所述卷帘控制单元13、电磁阀14、照明控制单元15、补光控制单元16、升温控制单元17、风机控制单元18、水泵控制单元19和二氧化碳发生器控制单元36的一端均与所述CPU9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卷帘控制单元13另一端与温室大棚的保温被卷轴20连接设置,各所述电磁阀14的另一端分别设置在温室大棚内铺设的灌溉管道22出口端和施肥管道23出口端,各所述水泵控制单元19的另一端均与多个水泵一一连接设置,

所述照明控制单元15的另一端与多个照明灯24连接设置,所述补光控制单元16的另一端与多个补光灯25连接设置,

所述风机控制单元18的另一端与多个风机26连接设置,

所述升温控制单元17的另一端与电热炉27连接设置,

所述二氧化碳发生器控制单元36的另一端与二氧化碳发生器28连接设置。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优选为DHT11温湿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温室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数据,

所述CPU优选为STC89C52单片机,用于对监测到的环境参数进行处理,设定正常温度区间为18℃-24℃为农作物的最佳生长温度,当所监测到的温度低于18℃时,所述CPU给升温控制单元发送一个打开指令,所述升温控制单元开启电热炉,即可对大棚进行升温;当温度高于28℃时,所述CPU给风机控制单元一个打开指令,所述风机控制单元启动风机,利用风机对温室大棚内进行通风降温;所述光感器对大棚内的光强度进行采集,当光感器采集到的光线过弱时,所述CPU给补光控制单元一个打开指令,所述补光控制单元将补光灯打开,使补光灯能够给温室大棚内提供足够农作物有利生长的光线;当光线过强时,则容易造成农作物晒伤,此时CPU则给卷帘控制单元一个打开指令,所述卷帘控制单元即可将温室大棚的卷帘进行打开,使卷帘铺盖在温室大棚的顶部,避免强光线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当温室大棚内的湿度过高时,所述CPU给风机控制单元一个打开指令,所述风机控制单元启动风机,利用风机对大棚内进行通风,加大空气对流,以减少大棚内湿度;而当温室大棚内的湿度低于设定值时,所述CPU给用于灌溉的水泵控制单元一个打开指令,用于灌溉的水泵控制单元开启灌溉水泵,同时打开电磁阀,电磁阀将灌溉水泵的水经灌溉管道喷洒至农作物上,加大温室大棚内的湿度;当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传感器检测到温室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过低时,所述CPU启动二氧化碳发生器,使二氧化碳发生器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在温室大棚内,保证温室大棚内植物更好的生长。

所述显示装置设为触摸屏,当温室大棚内的农作物到施肥器期时,通过操作显示装置使CPU对用于施肥的水泵控制单元一个打开指令,用于施肥的水泵控制单元将施肥水泵打开,同时开启施肥管道上的电磁阀,电磁阀将施肥管道打开,即可将液体肥喷洒或浇灌在温室大棚内。

当需要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时,同样操作显示装置的触摸屏,使CPU对用于灌溉的水泵控制单元一个打开指令,用于灌溉的水泵控制单元将用于灌溉的水泵打开,同时打开灌溉管道上的电磁阀,即可利用水对温室大棚的农作物进行灌溉。

所述多个照明灯24,为预设光谱的照明设备;所述终端处理系统3,用于通过所述照明控制单元15控制所述多个照明灯24进行照明,使温室大棚内的光照达到预设的值;当温室大棚内的光照达到预设的值时,所述终端处理系统3通过所述摄像头12获取温室大棚内的植物图像;终端处理系统根据所述植物图像以及不同时间的植物图像的改变,得到植物当前的生长阶段;终端处理系统根据所述植物当前的生长阶段,查询预设的数据库,并从中得到当前所推荐的操作参数。

终端处理系统还通过环境采集单元的数据来获取植物当前的生长阶段,并根据植物当前的生长阶段从数据库中查询推荐的环境控制参数。具体实现为,用多个照明灯24进行照明,其中照明灯为预设光谱的照明设备,避免因为环境光线的问题影响通过图像对植物生长阶段的识别。终端处理系统3,通过所述照明控制单元15控制多个照明灯24进行照明,使温室大棚内的光照达到预设的值;当温室大棚内的光照达到预设的值时,终端处理系统3通过摄像头12获取温室大棚内的植物图像;并将所述植物图像进行记录,根据图像中的颜色变化,包括当前的植物图像以及不同时间的植物图像的变化(包括颜色在颜色的变化和不同颜色的占比),通过分类器(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预训练的数据,判断当前的植物图像所表征的植物当前的生长阶段。终端处理系统根据所述植物当前的生长阶段,查询预设的数据库,并从中得到当前所推荐的操作参数。

当温室大棚内的农作物成熟后,人们需要对成熟的农作物进行收割,为了便于人们在进行收割时,方便将成熟的农作物运输出温室大棚,根据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智能控制单元2还设有运输控制单元29,所述运输控制单元29的一端连接CPU9,另一端连接运输装置30;所述运输装置30设置于温室大棚内部。

为了便于人们在进行收割时,方便将成熟的农作物运输出温室大棚;或是方便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追肥,以及农作物收割后对枯萎农作物进行拔除并运出枯萎的农作物,根据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运输装置30包括:轨道21、运输车体31、滚轮支架32、滚轮33、第一连杆37和车体框架38,所述轨道架21设在所述温室大棚的内顶部,供所述滚轮33来回活动,所述滚轮33分别设置在所述轨道21的左右两侧,所述滚轮支架32设为U型结构,U型结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轨道21两侧的滚轮33,所述滚轮支架32的U型部底部设有一第一连杆37,所述第一连杆37连接所述车体框架38,所述车体框架38设为多个,且位于所述运输车体31四周间隔设置,所述滚轮33的轴连接第一电机34,所述第一电机34的另一端与运输控制单元29连接。所述第一电机34用于驱动滚轮在温室大棚顶部架设的轨道上来回移动,当进行种植时,使用者通过操作终端处理系统,使CPU对运输控制单元进行开启,从而启动第一电机34驱动滚轮运行,同时在运输车体上装载种植所需的种子、农用工具或肥料等物品,以此避免人工种植需来回背取种子或工具等工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当作物成熟进行采摘时,同样利用操作终端处理系统,使CPU对运输控制单元进行开启,由此使第一电机34驱动滚轮前后运行,从而实现运输车体前后运行,帮助人们在采摘过程中运输成熟作物,避免人工来回搬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便于人们在进行收割时,方便将成熟的农作物运输出温室大棚,根据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运输车体31上间隔设有多个热成像仪35,各所述热成像仪35分别与CPU9一一连接设置。

由于运输车体在使用时必须要人来回的操作终端处理系统,由此则需要有一个人专门去对终端处理系统进行保管和操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非常不方便,因此,在运输车体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热成像仪可采集人的热成像信息,当通过终端处理系统对运输控制单元进行开启时,所述热成像仪随之开启,并不间断的对所辐射区进行热成像扫描,扫描到有人体影像时,将人体影像信息传输给CPU,CPU在再启动第一电机34工作。所述热成像仪优选的设置于所述运输车体所运行的方向一侧,由于轨道为前后移动,即至少设置有两组热成像仪。当检测到某一侧人体影像时,所述CPU则驱动第一电机34向有人的一方向进行驱动运行,保证所述运输车体随时跟随人进行运动,从而确保人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随时拿取物品或放置物品。

当所述第一电机34出现故障后,所述滚轮33则不能被驱动,所述运输车体31则不能正常进行运输工作,为此,根据图4和图5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连杆37上间隔设有两个第一挡块39,各所述第一挡块39之间设有第一活动块40,所述第一活动块40中心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杆37上,且在两个所述第一挡块39之间来回活动设置;

所述第一活动块40设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活动块40的右侧面设有第一轴41,所述第一轴41上铰接L型角板54的其中一面板,所述L型角板54的另一面板上设有第二连杆42,所述第二连杆42设置在所述L型角板54的L型结构的外侧,且所述第二连杆42远离L型角板54的一端设有第二挡块44,所述第二连杆42上套设有第二活动块43,所述第二活动块43设为方型结构,且在所述第二连杆42上由L型角板54端至第二挡块44端可来回活动设置,所述第二活动块43和所述L型角板54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杆42上,所述弹簧供所述第二活动块43来回活动;

所述第二活动块43的右侧中心位置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轴45,所述第二轴45固定设在所述第二活动块43上,所述第二轴45远离所述第二活动块4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电机47,所述第二电机47与所述第二活动块43之间设有固定块46,所述固定块46的下方设有支撑杆48。所述支撑杆48远离所述固定块46的一端插入大地上,用于固定所述固定块46不易摇晃或位移。

所述第二电机47的转子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轴4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46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供所述第二轴45贯穿并旋转。

当所述第一电机故障后,可启动第二电机47,所述第二电机47的转子输出端旋转时,所述第二活动块43和所述L型角板54随之旋转,所述第二活动块43旋转后,所述弹簧拉动所述第二活动块43在所述第二连杆42上来回移动,所述弹簧设为伸缩弹簧不使用时为展开状态,使用时随着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动,来回伸缩运动的拉动所述第二活动块43在所述第二连杆42上来回活动。

所述第二活动块在所述第二连杆上来回活动过程中,所述第一活动块40则在所述L型角板54和所述第二活动块43的运动中上下活动,由此即可使所述第一连杆37在所述轨道21的起点端运行至终点端。同时,所述第一活动块40的运动轨迹49为一方形。所述第一活动块40的运行轨迹49完成一个完整的方形轨迹后,所述第一连杆37则在所述轨道21上由一端运行至另一端。由此即可避免当所述第一电机出现故障后,所述运输车体依然还可正常使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活动块40位于所述第一连杆37上靠近所述滚轮支架的一端。

当温室大棚内的农作物成熟并进行采摘,或是采摘期结束后,需要对剩余农作物进行拔除,而拔除过程中,所述温室大棚则尽可能的通风以便于人们能够更舒适的在温室大棚内对枯萎的农作物进行拔除工作,而拔除过程中,所述智能控制单元和环境采集单元若持续工作状态,则会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中,若所述环境采集单元持续采集到高于系统所设置的环境温度区间值时,所述智能控制单元中的风机控制单元则会持续启动风机工作,利用风机对温室大棚内进行降温,由此会造成过高的电能浪费和系统空载损耗,为了减少此类电能浪费和系统空载损耗,根据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轴45上固定设有风扇叶片50,所述风扇叶片50设在所述第二电机47与所述固定孔46之间。

当所述第二电机转动时,风扇叶片50则被带动旋转,风扇叶片50转动后,即可使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和大棚外的空气对流,即可降低温室大棚内的温度,同时节省了风机送风的电能,节省了所述环境采集单元和智能控制单元的损耗。所述齿轮固定座用于将各齿轮组支撑,有效保证各齿轮组的稳定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