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7475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备援传输架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装置中以维持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信号传输关系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快速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商品不断推陈出新,如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而电子商品功能的齐全性更成为消费者选购时的考虑因素之一,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制造厂商亦不断增加附加功能以提升商品的附加价值,因此,电子商品中必须设置众多电子零件以达到多功能的目的,而如何将这些电子零件有效的整合于电子设备中,使电子设备得以正常运作,便成为当下业界相当重要的课题。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子设备多半通过串列通讯汇流排来连接电子设备
中的主端设备及终端设备,例如电脑设备中的主板与硬盘、光盘、输出或输入等装置便是通过I2C、 RS-422等汇流排连接,藉此达到电性导通的目的,使主板与各装置之间可通过汇流排进行信号、指令的传输或进行数据存取的动作。
而上述电子设备中的传输架构如图1所示,该电子设备包含有一主端设备10及多个终端设备20,且该电子设备更设有一连接该主端设备10与该些终端设备20的主传输线路30,使该主端设备10通过该主传输线路30与各终端设备20达到电性导通,虽可藉由该主传输线路30进行信号或数据的传输,但,当该电子设备中的任一终端设备20或该主传输线路30发生短路或故障时,将造成该主端设备10无法与其他终端设备20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导致该电子设备无法正常运作,且更无法由众多终端设备20中找出故障的终端设备20,而产生维修不易的问题。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电子设备的传输架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电子设备的传输架构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电子设备的传输架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子设备的传输架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子设备中的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保持电性连接,并使电子设备得以正常运作,非常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该备援传输架构
电性连接一主端设备与至少一终端设备,该备援传输架构包括有至少二电性连接该主端设备与该终端设备的主传输线路及备援传输线路,该主传输线路与该备援传输线路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开关及一第二开关; 一切换单元,输出一导通信号至该第一开关以导通该主传输线路,使该主端设备与该终端设备构成电性导通,并由该主传输线路取得一线路失效信号,转而切换输出该导通信号至该第二开关,以导通该备援传输线路而使该主端设备与该终端设备维持电性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釆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其中所述的主传输线路为串列通讯汇流排。
前述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其中所述的备援传输线路为串列通讯汇流排。
前述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其中所述的备援传输架构更包含一连接该第一开关与该第二开关的外部切换开关。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相较于现有习知技术,本实用新型可提升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信号传输的稳定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改善电子设备中的主端设备仅以单一传输线路串接多个终端设备而易于线路异常时无法运作的缺失。该传输架构包括一切换单元及分别电性连接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的主传输线路与备援传输线路,该主传输线路与该备援传输线路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开关及一第二开关,且该切换单元常态输出一导通信号至该第一开关以导通该主传输线路,使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构成电性导通,并由该主传输线路取得一线路失效信号,转而切换输出该导通信号至该第二开关,以导通该备援传输线路而使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维持电性导通,藉此提升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间信号传输的稳定度。本实用新型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兌明如下。


图l是传统通讯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方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该传输架构电性连接一主端设备10及至少 一终端设备20,并具备至少二电性连接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的主传输线路30与备援传输线路40,且该主传输线路30与该备援传输线路40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开关31与一第二开关41。而该传输架构更包含一电性连接该第一开关31与该第二开关41的切换单元50,该切换单元50常态输出一导通信号Sl至该第一开关31以导通该主传输线路30,使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藉由该主传输线路30构成电性导通,且该切换单元50并在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断路或无数据传输时由该主传输线路30上取得一线路失效信号S2,并转而切换输出该导通信号Sl至该第二开关41,藉以导通该备援传输线路40,使主端设备IO与终端设备20转而通过该备援传输线路40构成电性导通而进行数据的存取或传输,令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维持电性导通,如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架构。
而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架构如图3所示,该主传输线路30与该备援传输线路40为一种串列通讯汇流排,如图中所示包含一串列数据线(SDA)及一串列时脉线(SCL)的I2C (Inter-Integrated Circuit)汇流排;起初,该切换单元50设定由PI接脚输出导通信号SI至第一开关31的EN接脚而导通该主传输线路30,使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藉由该第一开关31的SDA1、 SCL1接脚传输数据,且该切换单元50常态通过PL1接脚及PL2接脚撷取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在该主传输线路30上传输的资讯,藉此判断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在该主传输线路30上电性导通的状况,当该主传输线路30或终端设备20产生故障或短路的现象,亦或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未进行数据存取的动作时,导致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之间无资讯的传输,该切换单元50便通过PL1接脚及PL2接脚由该主传输线路30取得该线路失效信号S2而判断该主传输线路30异常或失效,并停止由PI接脚输出该导通信号SI,藉此关闭该第一开关31而将该主传输线路30开路,此时,该切换单元50便将该导通信号S1切换由P2接脚输出至该第二开关41,使该备援传输线路40则随该第二开关41导通,令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转而由该备援传输线路40进行数据的传输,使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电性导通而保持信号传输关系,避免当主传输电路30发生故障或短路时,电子设备无法正常运作。此外,该传输架构另包含一连接该第一开关31与该第二开关41的外部切换开关60,以供使用者由电子设备外部来控制导通该第一开关31或该第二开关41,藉此检测该主传输线路30与该备援传输线路40是否发生异常现象,以便于进行维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之间设置至少二连接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的主传输线路30与备援传输线路40,并通过一切换单元50常态导通该主传输线路30,并在该主传输线路30短路或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久未存取时,转而导通该备援传输线路40,藉此维持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间的信号传输关系。
经由以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习知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可提升主端设备10与终端设备20之间信号传输的稳定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该备援传输架构电性连接一主端设备(10)与至少一终端设备(20),其特征在于该备援传输架构包括有至少二电性连接该主端设备(10)与该终端设备(20)的主传输线路(30)及备援传输线路(40),该主传输线路(30)与该备援传输线路(40)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开关(31)及一第二开关(41);一切换单元(50),输出一导通信号(S1)至该第一开关(31)以导通该主传输线路(30),使该主端设备(10)与该终端设备(20)构成电性导通,并由该主传输线路(30)取得一线路失效信号(S2),转而切换输出该导通信号(S1)至该第二开关(41),以导通该备援传输线路(40)而使该主端设备(10)与该终端设备(20)维持电性导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主传输线3各(30)为串列通讯汇流排。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的备援传输线路(40)为串列通讯汇流排。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备援传输架构更包含一连接该第一开关(31)与该第二开关(41)的外 部切换开关(6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设备的备援传输架构,改善电子设备中的主端设备仅以单一传输线路串接多个终端设备而易于线路异常时无法运作的缺失。该传输架构包括一切换单元及分别电性连接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的主传输线路与备援传输线路,该主传输线路与该备援传输线路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开关及一第二开关,且该切换单元常态输出一导通信号至该第一开关以导通该主传输线路,使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构成电性导通,并由该主传输线路取得一线路失效信号,转而切换输出该导通信号至该第二开关,以导通该备援传输线路而使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维持电性导通,藉此提升主端设备与终端设备间信号传输的稳定度。
文档编号G06F13/38GK201298227SQ20082013708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0日
发明者陈聪俊 申请人: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