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667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式触控屏,尤其涉及一种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容式触控屏结构可分为单层基板和双层基板两种结构方式。单层基板的电容式触控屏结构,是在基板的两个表面上分别设置一层电极线组,或在基板的同一表面上设置两层电极线组;双层基板的电容式触控屏结构,是在两个基板上分别设置一层电极线组;形成行和列两组电极线组。为了改善电容式触控屏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等问题,申请号为200810133417. X的“一种触控式平板显示器”、申请号为200910140965. X的“一种数字式电容触控屏”和申请号为200910205206. 7的“一种电容式触控屏”等中国专利,上述专利申请文件中提出的触控电路,具有触控激励源和触控信号检测电路;行和列两组电极线组的各条电极线连接触控电路,在触控电路工作的时段中,触控激励源对两组电极线或对同组内多于两条电极线同时施加有触控激励信号,触控信号检测电路同时或分时检测各电极线上的触控信号,来探测各电极线是否被触碰。上述专利申请文件所揭示的方法,克服了触控信号在不同触控线间的串扰,提出了真正的数字式电容触控屏的方案,让触控屏产生的触控信号在空间上更容易分辨。上述专利申请文件所揭示的触控屏,无论是单层基板或双层基板结构,基板上都具有可以进行触控操作的触控区域,和触控区域外的不可以进行触控操作的非触控区域。 在操作者对触控屏进行触控操作时,操作者的手指触碰到触控区域内时,触控区域内的触控电极线感测到操作者手指引起的电容变化,并通过触控电路检测出手指的位置和动作, 对装置进行操作;但在操作者手指触碰到触控区域外时,触控区域外非触控区域上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线也会感测到操作者手指引起的电容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使得触控电路得出错误的手指位置和动作,出现对装置误操作;在操作者手指触碰到触控区域的边缘时,触控区域内的触控电极线不能感测到操作者手指的完整指形,使得触控电路对手指位置的定位不准,出现漏操作或误操作;另外,触控屏的电极线引出脚都是通过FPC引线从基板上引出到控制线路板上,即使将触控IC安置在连接触控屏电极线引出脚的FPC上,引出线在FPC上的延长,都会使得触控信号受到外部环境干扰的可能性增大,使得触控电路得出错误的手指位置和动作,出现对装置误操作;即使未出现误操作,外接引出线间存在的耦合电容也会增加,这些都会影响触控信号的质量,从而影响到触控定位的精确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出在电容式触控屏的触控区域外设置辅助触控电极线,和在触控电极线双端都设置引出脚,以及将触控驱动IC直接安置在触控屏基板上的布线方式,以克服操作者手指触在触控区域外而引起的误操作,以及连接触控屏与触控电路的FPC受到外部环境干扰而引起的误操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0006]一种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所述触控屏具有基板和触控电路,在基板上设置有不少于两组分别有m条行触控电极线和η条列触控电极线的触控电极线组,其中m和η是大于2的自然数;行列两组间电极线相互绝缘交叉,同组内各条电极线互不相交,组内各条触控电极线具有引出端、引出线和引出脚;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端,是指触控电极线从触控区域延伸向触控区域外,在触控区域边界上的端点;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线,是指从触控区域边界上触控电极线引出端延伸向触控区域外的、连接触控电路的电极线;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脚,是指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线上与外部触控电路(包括柔性电路板)连接的位置;所述触控区域是指基板上可以进行触控操作的区域;所述触控电路具有触控激励源和触控信号检测电路;两组触控电极线的各条触控电极线连接触控电路,在触控电路工作的时段中,触控激励源对两组触控电极线内的各条电极线同时施加有触控激励信号,触控信号检测电路同时或分时检测各电极线上的触控信号,来探测各电极线是否被触碰;所述触控电路可以是触控IC ;所述电容式触控屏包括单片或多片基板,在基板的触控区域内布置有触控电极线;在基板的触控区域外,还布置有辅助触控电极线;所述辅助触控电极线是指在基板的触控区域外的、未延伸入触控区域内的触控电极线。另一种方式是所述电容式触控屏包括单片或多片基板,在基板触控区域内的两组触控电极线组中,至少有一组触控电极线中的部分或全部触控电极线的两端都具有引出端、引出线和引出脚。再一种方式是触控IC是直接安置在电容式触控屏的基板上,触控IC的引脚与基板上触控电极线的引出脚相连接,触控屏的基板上还设置有与外部电路连接的柔性电路板;触控IC引脚与基板上触控电极线引出脚、以及基板上引出端电极与柔性电路板上电极,都是通过异方导电膜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予以解决所述电容式触控屏的两组组内互不相交、组间相互绝缘交叉的触控电极线组中, 至少有一组触控电极线引出线与辅助触控电极线在触控区域外绝缘相交。所述电容式触控屏的两组内互不相交、组间相互绝缘交叉的触控电极线组中,其中一组触控电极线的部分或全部触控电极线两端都具有引出端、引出线,另一组触控电极线的触控电极线仅是单端具有引出端、引出线。所述电容式触控屏的两组内互不相交、组间相互绝缘交叉的触控电极线组,两组触控电极线的部分或全部触控电极线两端都具有引出端、引出线。所述电容式触控屏两端都具有引出端的触控电极线,触控电极线两引出端间的阻值不少于IOkQ。所述电容式触控屏两端都具有引出端的触控电极线,由一串相互连接的块状电极构成,同一条触控电极线上相邻块状电极之间的连接线,其连接点设在两者间的非最小距离处。所述触控屏的两组触控电极线分别设置在两片基板上,只在靠近使用者或背离使用者中的一片基板上,设置有连接触控电路的触控电极线引出脚;未设置触控电极线引出脚基板上的触控电极线,通过导通点与设置有触控电极线引出脚基板上的触控电极引出脚相连接。所述触控屏的两组触控电极线分别设置在两片基板上,在靠近使用者和背离使用者中的两片基板上,都设置有连接触控电路的触控电极线引出脚。所述触控屏基板上同组内触控电极线具有单端引出端,相邻触控电极线引出端设 置在触控电极线的不同方向,同组内相邻触控电极线通过引出端、引出线和引出脚从不同 方向连接到触控IC相对两侧的引脚上。所述触控屏基板上同组内具有双端引出脚的触控电极线,其双端的引出脚从不同 方向连接到触控IC相对两侧的引脚上。所述触控屏基板上具有引出端的相应位置制备有导电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触控 IC分层设置在同一基板并与同基板上的触控电极线组处于基板同一表面的不同层上,屏蔽 层的范围尽量覆盖触控IC及触控电极线的引出脚。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触控电极线布线方式,通过触控区域外非触控区域所设置辅 助触控电极线,让触控屏可以感测操作者在触控区域外非触控区域的触控动作,避免触控 区域外只有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线的情况下,触控电路对非触控区域触控位置和动作的错误 判断所产生的误操作;同时,触控区域外非触控区域所设置的辅助触控电极线,还可以帮助 电容式触控屏感测手指在触控区域边缘吋,操作者手指的完整指形,避免触控电路对手指 位置定位不准,而产生的漏操作或误操作。通过在触控电极线双端都设置引出脚,既可以让 触控屏可以感知操作者在触控区域外非触控区域的触控动作,又可以帮助在有多点触碰触 控屏吋,区分触点的位置。通过将触控驱动IC直接安置在触控屏基板上的布线方式,减少 了外面电磁信号对触控信号产生的影响,保障了触控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度,防止外部干 扰而引起的误操作;再通过相邻触控电极线从不同方向连接到触控IC相对两侧的引脚,让 操作者手指在触碰到触控IC附近位置吋,两条相邻触控电极线同时感测到触控信号,防止 手指触碰触控IC附近位置时引起误操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一的布线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ニ的布线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三的布线示意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三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四的结构示意图;图如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四的布线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五的布线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六的布线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七的布线示意图;图7a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七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八的布线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九七的布线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十的布线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十一的布线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十二的布线示意图;[0037]图1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十三的布线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十四的布线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十五的布线示意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十六的布线示意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十七的布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一如图1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10,包括两片基板11和12,在基板1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4,触控电极线组14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41、142、…、14g、…、Hm,触控电极线组1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0的整个触控区域13上;在基板12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5,触控电极线组1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51、152、…、15k、…、15η, 触控电极线组1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0的整个触控区域13上;在触控屏10的触控区域13内,触控电极线组14和触控电极线组15垂直相交。在基板11的触控区域13外,制备与触控电极线组14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8 ;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8包括i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181、182、…、18i, 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8在基板11上的位置对应于基板12上触控电极线组15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在基板12的触控区域13外,制备与触控电极线组15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9,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9包括j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191、192、…、 19j,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9在基板12上的位置对应于基板11上触控电极线组14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8与触控电极线组15各电极引出线在触控区域13 外相交;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9与触控电极线组14各电极引出线在触控区域13外相交。触控电极线组14的各电极线引出端处于相同的方向,触控电极线组15的各电极线引出端也处于相同的方向;触控电极线14的引出脚和辅助触控电极线18的引出脚都设置在基板11 上,触控电极线15的引出脚和辅助触控电极线19的引出脚都设置在基板12上。当操作者触摸到触控区域13内,触控电极线组14的14g电极线和触控电极线组 15的15k电极线的A(g、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4中的电极线1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5 中的电极线1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认为在触控区域13内的A(g、k)位置上发生了触控。如果没有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8和19,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13外的G和 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4中的电极线1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5中的电极线1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会误认为在触控区域13内的A(g、k)位置上发生了触控。在有了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8和19的情况下,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13外的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4中的电极线1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5中的电极线1 上具有触控信号的同时,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8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也会检测到G位置上的触控信号,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9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也会检测到K位置上的触控信号,触控电路就可以判定此触控无效,从而排除了触控系统的误判。
具体实施方式
二[0049]如图2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20,包括两片基板21和22,在基板2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对,触控电极线组M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2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MU42、…、24g、…、2細,触控电极线组M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20的整个触控区域23上;在基板22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25,触控电极线组2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2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251、252、…、25k、…、25η, 触控电极线组2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20的整个触控区域23上;在触控屏20的触控区域23内,触控电极线组M和触控电极线组25垂直相交。在基板21的触控区域23外,制备与触控电极线组M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28,辅助触控电极线组28包括i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观1、观2、-,28 , 辅助触控电极线组28在基板21上的位置对应于基板22上触控电极线组25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在基板22的触控区域23外,制备与触控电极线组25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四,辅助触控电极线组四包括j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四1、四2、…、 ^j,辅助触控电极线组四在基板22上的位置对应于基板21上触控电极线组M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触控电极线组M的相邻电极线引出端设置在不同的方向,触控电极线组 25的各电极线引出端设置在相同的方向;触控电极线M的引出脚、辅助触控电极线观的引出脚、触控电极线25的引出脚和辅助触控电极线四的引出脚都设置在基板22上,基板 21上触控电极线M的引出线和辅助触控电极线观的引出线通过导通点连接到基板22上的引出脚上。如果没有辅助触控电极线组28和29,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23外的G和 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M中的电极线2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25中的电极线2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会误认为在触控区域23内的A(g、k)位置上发生了触控。在有了辅助触控电极线组观和四的情况下,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23外的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M中的电极线2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25中的电极线2 上具有触控信号的同时,辅助触控电极线组观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也会检测到G位置上的触控信号,辅助触控电极线组四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也会检测到K位置上的触控信号,触控电路就可以判定此触控无效,从而排除了触控系统的误判。
具体实施方式
三如图3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30,其切面图如图3a所示,包括两片基板31和32,在基板31上制备有掩膜层33,掩膜层33分布在基板31的四周,掩膜层33和基板31之上覆盖有绝缘层331,在绝缘层331之上制备触控电极线组35,触控电极线组35是由一组组内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内相互平行的电极线组成,触控电极线组3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 30整个触控区域上,触控电极线组35之上覆盖有绝缘保护层351 ;在基板32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34,触控电极线组34是由一组组内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内相互平行的电极线组成,触控电极线组;34内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30整个触控区域332上,触控电极线组34 之上覆盖有绝缘保护层341 ;在触控屏30的触控区域332内,触控电极线组34和触控电极线组35垂直相交。基板32上触控电极线组34的相邻触控电极线引出端处于触控电极线的不同方向,在不同方向的触控电极线引出端从不同方向连接到基板32上触控IC38相对两侧的引出脚上。基板31上触控电极线组35的各电极线引出端处于基板的同一方向,并通过导通点连接到基板32上的触控IC 38引出脚上。在基板32上对应于触控电极线组34的引出线和触控电极线组35的引出线的区域,设置一块状导电屏蔽层39,用于屏蔽触控时触控物或其他电信号在触控电极引出线及触控IC 38上产生的干扰,屏蔽层39与触控电极线组34处于基板32同一表面的不同层上。将两片基板31和32上设置有电极线组的一面相向放置,在制备有掩膜层33的区域内满布透明粘接胶36,用粘接胶36将两片基板31和32粘合在一起。为了防止两片基板 31和32间的间隙产生干涉条纹,影响触控屏30的透过率和显示效果,在基板31、基板32 和边框胶36围成的区域37内充满透明填充物;填充物可以是胶体,也可以是非胶状的透明液体。在两片基板31和32之间设置导通点371,将基板31上的触控电极线35引导到基板32上的触控电极引出脚352,触控电极引出脚352与触控电极线组34的引出脚连接到触控IC 38的引脚上。所述块状导电屏蔽层可以是网格状结构,也可以是面状结构,也可以是线状结构。所述块状导电屏蔽层的大小应尽量的覆盖触控IC及触控电极线在触控区域外的电极引出脚。所述触控屏两片基板中,只在朝向使用者或背向使用者中的一片基板上,设置有连接触控IC的触控电极线引出脚;未设置触控电极线引出脚基板上的触控电极线,通过导通点与设置有触控电极线引出脚基板上的触控电极引出脚相连接。所述电容式触控屏结构,触控IC是直接安置在电容式触控屏的基板上,基板上同组内相邻触控电极线引出端设置在触控电极线的不同方向,同组内相邻触控电极线通过引出端、引出线和引出脚从不同方向连接到触控IC相对两侧的引脚。将触控IC直接安置在触控屏基板上的布线方式,让触控IC尽可能靠近触控电极, 减少了触控信号从触控电极传入触控IC过程中,外面电磁信号对触控信号产生的影响机会;再在基板触控电极引出脚和触控IC所在区域设置导电屏蔽层,屏蔽触控时触控物或其他电信号在触控电极引出线及触控IC上产生的干扰,保障触控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度,防止外部干扰而引起的误操作。将同组内相邻电极线的引出端从不同方向引出,若操作者误触在触控屏的A点上,触控电路只在部分相互间隔的电极线而不是部分连续的电极线上检测到触控信号,触控电路就可以判定此触控无效,从而排除了触控系统的误判。
具体实施方式
四如图4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40,包括两片基板41和42,在基板41上制备有掩膜层43,掩膜层43分布在基板41的四周,掩膜层43和基板41之上覆盖有绝缘层431,在绝缘层431之上制备触控电极线组44,触控电极线组44是由一组组内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内相互平行的电极线组成,触控电极线组4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40整个触控区域上,触控电极线组44之上覆盖有绝缘保护层441 ;在基板42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45和引出电极组46,触控电极线组45是由一组组内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内相互平行的电极线组成, 触控电极线组45内的电极线可以分布在触控屏40整个触控区域上,触控电极线组45之上覆盖有绝缘保护层451 ;在触控屏40的触控区域内,触控电极线组44和触控电极线组45垂直相交。将两片基板41和42上设置有电极线组的一面相向放置,在制备有掩膜层43边缘以内的区域满布透明粘接胶47,用粘接胶47将两片基板41和42粘合在一起。在两片基板41和42之间设置导通点471,将基板41上的触控电极线44引导到基板42上的触控电极引出端442 ;如图如所示的基板42上的布线图。在基板42上,触控电极线组44的引出脚442和触控电极线组45的引出脚452集中到一处,分别与触控IC 48的相应引出脚481 相连接;触控电极线组44相邻触控电极线引出端设置在触控电极线的不同方向,相邻触控电极线通过引出端、引出线和引出脚从不同方向连接到触控IC 48相对两侧的引脚。基板 41上触控IC 48引出脚481中的部分引出脚与基板42上引出电极线组46的电极线的一端相连接;引出电极线组46的电极线另一端再与柔性电路板(FPC) 49上电极线相连接。触控 IC 48的引出脚481与触控电极线组的引出脚442的连接、引出脚452和引出电极线组46 的连接,以及引出电极线组46与FPC电极线的连接,都是通过异方导电膜(ACF)相连接,异方导电膜(ACF)是由表面为金属的颗粒与粘接胶混合制成。所述两片基板41和42之间的导通点471可以设置在粘接胶47所形成的区域之外,也可以设置在粘接胶47所形成的区域之内。将触控IC直接安置在触控屏基板上的布线方式,让触控IC尽可能靠近触控电极, 减少了触控信号从触控电极传入触控IC过程中,外面电磁信号对触控信号产生的影响机会,保障触控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度,防止外部干扰而引起的误操作;再通过相邻触控电极线从不同方向连接到触控IC相对两侧的引脚,让操作者手指在触碰到触控IC附近位置时, 一个时刻,两条相邻触控电极线中只有一条电极线感测到触控信号,触控IC就可以判定此触控无效,防止手指触碰触控IC附近位置时引起误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五如图5所示的液晶显示触控屏50,包括两片基板51和52,在基板51上制备有显示 /触控电极线组54,显示/触控电极线组M是由一组互不相交、在显示/触控区域5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M1542、…、Mg、…、5細,显示/触控电极线组M 的各电极线分布在显示触控屏50的整个显示/触控区域53上;在基板52上制备有显示/ 触控电极线组55,显示/触控电极线组55是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53内相互平行的 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551、552、…、55k、…、55η,显示/触控电极线组55的各电极线分布在显示触控屏50的整个显示/触控区域53上;在显示触控屏50的触控区域53内, 显示/触控电极线组M和显示/触控电极线组55垂直相交。在基板51的显示/触控区域53外,制备与显示/触控电极线组M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8 ;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8包括i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581、 582、…、58i,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8在基板51上的位置对应于基板52上触控电极线组55 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在基板52的显示/触控区域53外,制备与触控电极线组55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9,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9包括j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591、592、…、59j,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9在基板52上的位置对应于基板51上触控电极线组M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基板51上显示/触控电极线组M的相邻电极线引出端处于显示/触控电极线的不同方向,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8的相邻辅助触控电极线引出端处于辅助触控电极线的不同方向,在同一方向的显示/触控触控电极线引出端和辅助触控电极线通过导通点连接到基板52相对两侧的触控IC 511和512引出脚上。基板52上触控电极线组55的各电极线
1引出端和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9的各电极线引出端处于基板的同一方向,并连接到基板52 上的触控IC 513引出脚上,基板51所有显示/触控电极线引出端与基板52上的所有显示 /触控电极线引出端处于电容式触控屏结构50的三个不同的方向。如果没有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8和59,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53外的G和 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M中的电极线5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55中的电极线5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会误认为在触控区域53内的A(g、k)位置上发生了触控。在有了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8和59的情况下,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53外的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M中的电极线5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55中的电极线5 上具有触控信号的同时,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8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也会检测到G位置上的触控信号,辅助触控电极线组59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也会检测到K位置上的触控信号,触控电路就可以判定此触控无效,从而排除了触控系统的误判。基板51上触控区域53内的触控电极线密度大于200PPI (Pixels Per hch),基板52上触控区域53内的触控电极线密度大于200PPI,这时触控判断的密度大于200PPI ; 在基板51触控区域53内两个相邻的触控电极线上的触控信号之间做插值,可以使触控判断的密度远大于200PPI。辅助触控电极线组的线密度可以大于200PPI,也可以不大于 200PPI。
具体实施方式
六如图6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60,包括两片基板61和62,在基板6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64,触控电极线组64是由一组组内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6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641、642、…、6細,触控电极线组6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60的整个触控区域63上;在基板62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65,触控电极线组65是由一组组内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6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651、652、…、65η,触控电极线组6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60的整个触控区域63上;在触控屏60的触控区域内,触控电极线组64和触控电极线组65垂直相交。在基板61的触控区域63外,具有触控电极线组64的各条触控电极线引出线,同时也制备与触控电极线组64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8 ;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8包括i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681、682、…、68i,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8在基板61 上的位置对应于基板62上触控电极线组65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在基板62的触控区域63外,具有触控电极线组65的各条触控电极线引出线,同时也制备与触控电极线组65 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9,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9包括j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691、692、…、69j,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9在基板62上的位置对应于基板61上触控电极线组64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8各电极线与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9各电极线之间互不相交;位于基板61触控区域63外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8各电极线与位于基板62触控区域63内的触控电极线组65各电极引出线之间相交;位于基板62 触控区域63外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9各电极线与位于基板61触控区域63内的触控电极线组64各电极引出线之间相交;基板61上触控电极线组64的各电极线引出端和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8的各电极线引出端处于基板61的同一方向,并通过导通点连接到基板62上; 基板62上触控电极线组65的各电极线引出端和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9的各电极线引出端处于基板62的同一方向,基板61所有触控电极线引出端与基板62上的所有触控电极线引出端处于电容式触控屏结构60的同一侧。如果没有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8和69,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63外的G和 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64中的电极线6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65中的电极线6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会误认为在触控区域63内的A(g、k)位置上发生了触控。在有了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8和69的情况下,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63外的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64中的电极线6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65中的电极线6 上具有触控信号的同时,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8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也会检测到G位置上的触控信号,辅助触控电极线组69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也会检测到K位置上的触控信号,触控电路就可以判定此触控无效,从而排除了触控系统的误判。基板61上触控区域63内的触控电极线密度为200PPI,基板62上触控区域63内的触控电极线密度为200PPI,这时触控判断的密度为200PPI ;在基板61触控区域63内两个相邻的触控电极线上的触控信号之间做插值,可以使触控判断的密度大于200PPI。
具体实施方式
七如图7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70,其侧视如图7a所示,包括一片基板71,在基板71 上制备有绝缘掩膜层73,掩膜层73分布在触控区域的四周,在掩膜层73与基板71之上制备触控电极线组74,触控电极线组74是由一组组内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内相互平行的电极线组成,触控电极线组7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70整个触控区域上,触控电极线组74 之上覆盖有绝缘层711 ;在绝缘层711上再制备触控电极线组75,触控电极线组75是由一组组内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内相互平行的电极线组成,触控电极线组7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70整个触控区域上,触控电极线组75上设置有绝缘保护层712 ;在触控屏70的触控区域内,触控电极线组74和触控电极线组75垂直相交。利用现有液晶显示模组(LCM)电路IC安置于基板玻璃上(COG)的标准制做工艺, 在基板71上安置触控IC 76,触控电极线组75中相邻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端分别从不同方向连接触控IC 76相对两侧的引脚,触控电极线组74的各电极线引出端也连接触控IC 76的引脚,缩短触控信号传送的距离,减少了触控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干扰的几率。触控IC 76 引脚与基板71上触控电极线组74和75中的电极线的连接,是通过异方导电膜(ACF)相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八如图8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80,包括两片基板81和82,在基板8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84,触控电极线组84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8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841、842、…、84g、…、8細,触控电极线组8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80的整个触控区域83上;在基板82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85,触控电极线组8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8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851、852、…、8证、"·、85η, 触控电极线组8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80的整个触控区域83上;在触控屏80的触控区域83内,触控电极线组84和触控电极线组85垂直相交。在基板81的触控区域83外,触控电极线组84各电极线两个引出端具有引出线, 各引出线的引出脚处于基板81相对的两侧;在基板82的触控区域83外,触控电极线组85 各电极线同一侧引出端具有引出电极线,各引出线的引出脚处于基板82的同一侧。当操作者触摸到触控区域83内,触控电极线组84的84g电极线和触控电极线组85的85k电极线的A(g、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84中的电极线8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85 中的电极线8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8 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当触控信号的大小小于最大阈值且大于最小阈值时,触控电路认为触摸位置位于触控区域83内,同样,触控电路将触控电极线8 上的触控信号与触控电极线组85上的阈值进行比较,当触控信号处于某一阈值范围内时,触控电路认为触控电极线8 上的触控位置位于触控区域83内;触控电路认为在触控区域83内的A(g、k)位置上发生了触控。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83外的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84中的电极线8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85中的电极线8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通过比较触控电极线8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当触控信号的大小大于最大阈值或小于最小阈值时,确定触控电极线84g的触控位置处于触控区域83外,当触控电极线8 上的触控信号小于最小阈值或大于最大阈值时,确定触控电极线8 上的触控位置处于触控区域83夕卜, 避免了触控区域外的触摸引起的触控误判。触控电极线84g、^k上的阈值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相等的。
具体实施方式
九如图9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90,包括两片基板91和92,在基板9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94,触控电极线组94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9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941、942、…、94g、…、9細,触控电极线组9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90的整个触控区域93上;在基板92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95,触控电极线组9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9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951、952、…、9证、"·、95η, 触控电极线组9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90的整个触控区域93上;在触控屏90的触控区域93内,触控电极线组94和触控电极线组95垂直相交。在基板91的触控区域93外,触控电极线组94各电极线两个引出端的引出线分布在基板91相对的两边;触控电极线组95的各电极线同一侧引出端具有引出线;在触控基板91上设置触控IC 96,触控电极线组94各电极线两个引出端的引出线从不同方向连接到触控IC 96相对两侧的引出脚上,基板92上触控电极线95的引出线通过导通点连接到基板91上触控IC 96的引出脚上。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93外的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94中的电极线9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95中的电极线9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通过比较触控电极线9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确定触控电极线94g的触控位置处于触控区域93 外;触控电路将电极线%k上的触控信号与某一阈值进行比较,得出电极线%k上的触控位置处于触控区域93外,得出在触控区域并没有触控动作,避免了触控区域外的触摸引起的触控误判。
具体实施方式
十如图10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100,包括一片基板101,在基板10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04和触控电极线组105,两组触控电极线104、105相互绝缘,触控电极线组104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0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041、1042、…、 104g、…、l(Mm,触控电极线组10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00的整个触控区域103上;触控电极线组10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0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051、1052、…、105k、…、105η,触控电极线组10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00的整个触控区域103上;在触控屏100的触控区域103内,触控电极线组104和触控电极线组105
垂直相交。在基板101的触控区域103外,分别制备与触控电极线组104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08,与触控电极线组105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 109 ;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08包括i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1081、1082、…、108i,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08位于基板上对应于触控电极线组105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09包括j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1091、1092、…、109j,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09 位于基板上对应于触控电极线组104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触控电极线组104的电极线两端都设置引出端,触控电极线组105的各电极线同一方向的端点设置引出端;辅助触控电极线108、109的各电极线单端具有引出端;触控电极线104的引出脚、辅助触控电极线 108的引出脚、触控电极线105的引出脚和辅助触控电极线109的引出脚都设置在基板101 的同一方向。如果没有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08和109,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103外的G 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04中的电极线10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05中的电极线10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会误认为在触控区域103内的A(g、k)位置上发生了触控。在有了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08和109的情况下,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103 外的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04中的电极线10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05中的电极线 10 上具有触控信号的同时,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08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也会检测到G位置上的触控信号,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09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也会检测到K 位置上的触控信号,触控电路就可以判定此触控无效,从而排除了触控系统的误判。
具体实施方式
十一如图11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110,包括一片基板111,在基板11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14和115,触控电极线组114、11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10的整个触控区域113 上且相互绝缘;触控电极线组114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1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141、1142、…、114g、…、lHm,触控电极线组11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1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151、1152、…、115k、…、115η ; 在触控屏110的触控区域113内,触控电极线组114和触控电极线组115垂直相交。在基板111的触控区域113外,触控电极线组114各电极线两个引出端具有引出线,各引出线的引出脚处于基板111相对的两侧;在基板112的触控区域113外,触控电极线组115各电极线同一侧引出端具有引出电极线,各引出线的引出脚处于基板111的另一侧。当操作者触摸到触控区域113内,触控电极线组114的114g电极线和触控电极线组115的11 电极线的A(g、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14中的电极线11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15中的电极线11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1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当触控信号的大小小于最大阈值且大于最小阈值时,触控电路认为触摸位置位于触控区域113内,同样,触控电路将触控电极线11 上的触控信号与触控电极线组115上的阈值进行比较,当触控信号处于某一阈值范围内时,触控电路认为触控电极线 11 上的触控位置位于触控区域113内;触控电路认为在触控区域113内的A(g、k)位置上发生了触控。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113外的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14中的电极线11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15中的电极线11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通过比较触控电极线11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当触控信号的大小大于最大阈值或小于最小阈值时,确定触控电极线114g的触控位置处于触控区域113外,当触控电极线11 上的触控信号小于最小阈值或大于最大阈值时,确定触控电极线11 上的触控位置处于触控区域113外,避免了触控区域外的触摸引起的触控误判。
具体实施方式
十二如图12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120,包括两片基板121和122,在基板12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24,触控电极线组124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2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241,1242, ...、mg、…、12細,触控电极线组12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20的整个触控区域123上;在基板122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25,触控电极线组12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2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251、 1252、…、125k、…、125η,触控电极线组12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20的整个触控区域 123上;在触控屏120的触控区域123内,触控电极线组IM和触控电极线组125垂直相交。在基板121的触控区域123外,分别制备与触控电极线组IM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28,与触控电极线组125各电极线相互平行的辅助触控电极线组 129 ;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 包括i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1281、…、U8i,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 位于基板上对应于触控电极线组125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 包括j条互不相交的触控电极线1291、1四2、…、U9j,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 位于基板上对应于触控电极线组1 各电极引出线所处的位置;触控电极线组124的电极线两端都设置引出端,触控电极线组125的各电极线同一方向的端点设置引出端;辅助触控电极线128、129的各电极线单端具有引出端。在基板121的触控区域123外,触控电极线组IM各电极线两个引出端的引出线分布在基板121相对的两边;触控电极线组125的各电极线同一侧引出端具有引出线;在触控基板121上设置触控IC 126,触控电极线组IM各电极线两个引出端的引出线从不同方向连接到触控IC 1 相对两侧的引出脚上,辅助触控电极线1 的引出线也连接到触控 IC126的引出脚上,基板122上触控电极线125的引出线和辅助触控电极线1 的引出线通过导通点连接到基板121上触控IC 126的引出脚上。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123外的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24中的电极线12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25中的电极线12 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触控电路通过比较触控电极线12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根据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 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检测到G位置上的触控信号,确定触控电极线124g的触控位置处于触控区域 123外;触控电路将电极线12 上的触控信号与某一阈值进行比较,并根据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28中的某条辅助触控电极线上检测到K位置上的触控信号,得出电极线12 上的触控位置处于触控区域123外,得出在触控区域并没有触控动作,避免了触控区域外的触摸引起的触控误判。利用辅助触控电极线组1 和1 可以进一步确定触控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十三[0112]如图13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130,包括一片基板131,在基板13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34和触控电极线组135,两组触控电极线134、135相互绝缘,触控电极线组134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3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341、1342、…、 134j、…、134g、…、13細,触控电极线组13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30的整个触控区域 133上;触控电极线组13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3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 包括电极线1351、1352、…、135i、…、135k、…、135η,触控电极线组13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30的整个触控区域133上;在触控屏130的触控区域133内,触控电极线组134和触控电极线组135垂直相交。两组触控电极线组134、135的各条电极线两端都设置引出端, 触控电极线组134中各条电极线的引出脚和触控电极线组135中各条电极线的引出脚都设置在基板131的同一侧。各条触控电极线两端的电阻值不小于10k,触控电路在触控电极线的两端施加触控激励信号,触控电极线两端的触控信号随触控点在触控电极线上位置的变化而改变,触控电极线上靠近触控点引出端上的触控信号大于远离触控点引出端上的触控信号;并且, 在触控激励信号一定的情况下,触碰触控电极线上每一点,触控电极线两端所对应的触控信号有一个确定值。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133内的A、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34中的电极线134j、13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35中的电极线135i、135k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此时在触控区域133内可能的触控定位点就是H (134 j,135i)、A(134g,135k)、G(134g, 135i) ^P K(134j,135k)。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34j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34j上的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34j上的触控点靠近触控区域的右端,处在与触控电极线13 相对应的K位置上;同样,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35i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35i上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触控点更靠近触控信号大的一侧,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35i上的触控点靠近触控区域的下端,处在与触控电极线134g 相对应的G位置上。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3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得出触控电极线13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不等于触碰触控电极线134g上G位置单一触控点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触控电路就对触控电极线134g上触控信号确定值做拟合,得出触控电极线134g两端的触控信号与触控电极线134g上对应触控电极线13 和135i位置处A和G的触控信号拟合值相等,触控电路判定在触控电极线134g上有两个触控点,分别对应触控电极线13 和135i 的A和G位置处;同样,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3 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得出触控电极线13 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不等于触碰触控电极线13 上K位置单一触控点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触控电路就对触控电极线13 上触控信号确定值做拟合,得出触控电极线13 两端的触控信号与触控电极线13 上对应触控电极线134j和134g位置处K和A的触控信号拟合值相等,触控电路判定在触控电极线13 上有两个触控点,分别对应触控电极线 134j和134k的K和A位置处。综合以上的判定,触控电路确定触控点发生在A(134g,13^)、G(134g,135i)和 K(134j, 135k)三个位置上。
具体实施方式
十四
17[0119]如图14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140,包括一片基板141,在基板14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44和触控电极线组145,两组触控电极线144、145相互绝缘,触控电极线组144 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4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441、1442、 1443、1444、1445、…、144j、...、144g、...、lMm,触控电极线组14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 140的整个触控区域143上;触控电极线组14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4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451,1452,…、145i、…、145k、…、145η,触控电极线组 14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40的整个触控区域143上;在触控屏140的触控区域143内, 触控电极线组144和触控电极线组145垂直相交。为了减少引出脚的数量,触控电极线组 144各条电极线按照一条为两端设置引出端、一条为单端设置引出端的方式间隔排列,触控电极线组145各条电极线两端都设置引出端,触控电极线组144中各条电极线的引出脚和触控电极线组145中各条电极线的引出脚都设置在基板141的同一侧。各条触控电极线两端的电阻值不小于IOkQ,触控电路在触控电极线的两端施加触控激励信号,触控电极线两端的触控信号随触控点在触控电极线上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触控电极线靠近触控点引出端上的触控信号大于远离触控点引出端上的触控信号;并且, 在触控激励信号一定的情况下,触碰触控电极线上每一点,触控电极线两端所对应的触控信号有一个确定值。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143内的A、G和K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44中的电极线144j、14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45中的电极线145i、145k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此时在触控区域143内可能的触控定位点就是H (144 j,145i)、A(144g,145k)、G(144g, 145i)和 K (144j,145k)。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44j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44j上的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44j上的触控点靠近触控区域的右端,处在与触控电极线14 相对应的K位置上;同样,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45i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45i上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触控点更靠近触控信号大的一侧,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45i上的触控点靠近触控区域的下端,处在与触控电极线144g 相对应的G位置上。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4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得出触控电极线14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不等于触碰触控电极线144g上G位置单一触控点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触控电路就对触控电极线144g上触控信号确定值做拟合,得出触控电极线144g两端的触控信号与触控电极线144g上对应触控电极线14 和145i位置处A和G的触控信号拟合值相等,触控电路判定在触控电极线144g上有两个触控点,分别对应触控电极线14 和145i 的A和G位置处;同样,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4 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得出触控电极线14 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不等于触碰触控电极线14 上K位置单一触控点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触控电路就对触控电极线14 上触控信号确定值做拟合,得出触控电极线14 两端的触控信号与触控电极线14 上对应触控电极线144 j和144g位置处K和A的触控信号拟合值相等,触控电路判定在触控电极线14 上有两个触控点,分别对应触控电极线 144 j和144k的K和A位置处。综合以上的判定,触控电路确定触控点发生在A(144g,l^k)、G(144g,145i)和 K(144j, 145k)三个位置上。[0125]具体实施方式
十五如图15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150,包括两片基板151和152,在基板15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54,触控电极线组154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5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541,1542, -U54j\ -U54g, ...、15鈿,触控电极线组15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50的整个触控区域153上;在基板152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55,触控电极线组15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5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551、1552、…、155i、…、155k、…、155f、…、155η,触控电极线组15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50的整个触控区域153上;在触控屏150的触控区域153内,触控电极线组巧4和触控电极线组155垂直相交。在基板151上,触控电极线组巧4各电极线两个引出端的引出脚分别设置在基板151相对的两侧;在基板152上,触控电极线组155的各电极线两个引出端的引出脚分别设置在基板152相对的两侧,并通过导通点连接到基板151上;触控电极线组155中,部分电极线的两个引出脚处于基板151的一侧,另部分电极线的两个引出脚处于基板151的另一侧,这样,触控电极线组IM和155的各电极线的引出脚就位于基板151 相对的两侧。各条触控电极线两端的电阻值不小于IOkQ,触控电路在触控电极线的两端施加触控激励信号,触控电极线两端的触控信号随触控点在触控电极线上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触控电极线靠近触控点引出端上的触控信号大于远离触控点引出端上的触控信号;并且, 在触控激励信号一定的情况下,触碰触控电极线上每一点,触控电极线两端所对应的触控信号有一个确定值。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153内的A、G和0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54中的电极线M4j、15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55中的电极线155i、155k、155f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此时在触控区域153内可能的触控定位点就是H(154j,155i)、A(154g, 155f)、 G(154g, 155i) ,K(154j, 155f), 0(154j, 155k)和 P(154g,155k)。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54j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54j上的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54j上的触控点处于触控区域的中间;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5 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5 上的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5 上的触控点处于触控区域的上端,得出触控点处在与触控电极线154 j与15 交叉点0的位置上。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5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得出触控电极线15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不等于触控电极线154g单一触控点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触控电路就对触控电极线154g上触控信号确定值做拟合,得出触控电极线154g两端的触控信号与触控电极线154g上对应触控电极线155f和155i位置处A和G的触控信号拟合值相等,触控电路判定在触控电极线154g上有两个触控点,分别对应触控电极线155f和155i的A和G位置处;同样,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55f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55f上的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55f上的触控点处于触控区域的下端, 得出触控点处在与触控电极线154g与155f交叉点A的位置上;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 155 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55i上的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55i上的触控点也处于触控区域的下端,得出触控点处在与触控电极线154g 与155i交叉点G的位置上。[0131]综合以上的判定,触控电路确定触控点发生在A(M4g,155f)、G(M4g,155i)和 0(154j, 155k)三个位置上。
具体实施方式
十六如图16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160,包括两片基板161和162,在基板16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64,触控电极线组164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63内相互平行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641、1642、…、164j、…、164g、…、164m,触控电极线组16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60的整个触控区域163上;在基板162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65,触控电极线组165由一组互不相交、在触控区域163内相互平行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651、1652、…、165i、…、165k、…、165f、…、165η,触控电极线组16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60的整个触控区域163上;在触控屏160的触控区域163内,触控电极线组164和触控电极线组165垂直相交。在基板161的触控区域163外,触控电极线组164各电极线两个引出脚分别设置在基板161相对的两侧;触控电极线组165的各电极线两个引出脚分别设置在基板162相对的两侧,并通过导通点连接到基板161上;这样,触控电极线组164、 165各电极线的引出脚就分布于基板161的四个边上。各条触控电极线两端的电阻值不小于IOkQ,触控电路在触控电极线的两端施加触控激励信号,触控电极线两端的触控信号随触控点在触控电极线上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触控电极线靠近触控点引出端上的触控信号大于远离触控点引出端上的触控信号;并且, 在触控激励信号一定的情况下,触碰触控电极线上每一点,触控电极线两端所对应的触控信号有一个确定值。当操作者同时触摸到触控区域163内的A、G和0位置时,触控电极线组164中的电极线164j、164g上和触控电极线组165中的电极线165i、165k、165f上,就会同时具有触控信号,此时在触控区域163内可能的触控定位点就是H(164j,165i)、A(164g,165f)、 G(164g, 165i)、K(164j,165f), 0(164j, 165k)禾口 P(164g,165k)。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64j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64j上的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64j上的触控点处于触控区域的中间;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6 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6 上的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6 上的触控点处于触控区域的上端,得出触控点处在与触控电极线164 j与16 交叉点0的位置上。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6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得出触控电极线164g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不等于触控电极线164g单一触控点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触控电路就对触控电极线164g上触控信号确定值做拟合,得出触控电极线164g两端的触控信号与触控电极线164g上对应触控电极线165f和165i位置处A和G的触控信号拟合值相等,触控电路判定在触控电极线164g上有两个触控点,分别对应触控电极线165f和165i的A和G位置处;同样,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165f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65f上的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65f上的触控点处于触控区域的下端, 得出触控点处在与触控电极线164g与165f交叉点A的位置上;触控电路比较触控电极线 165 两端触控信号的大小,并与触控电极线165i上的触控信号的确定值进行对比,得出在触控电极线165i上的触控点也处于触控区域的下端,得出触控点处在与触控电极线164g 与165i交叉点G的位置上。[0138]综合以上的判定,触控电路确定触控点发生在A(164g,165f)、G(164g,165i)和 0(164j, 165k)三个位置上。
具体实施方式
十七如图17所示的电容式触控屏170,包括一片基板171,在基板171上制备有触控电极线组174和触控电极线组175,两组触控电极线174、175相互绝缘,触控电极线组174由一组互不相交的m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741、1742、…、174g、…、17細,触控电极线组174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70的整个触控区域173上;触控电极线组175由一组互不相交的η条电极线组成,包括电极线1751、1752、…、175k、…、175η,触控电极线组175的电极线分布在触控屏170的整个触控区域173上;在触控屏170的触控区域173内,触控电极线组174和触控电极线组175相交。触控电极线组174的各电极线具有两个引出脚分布在基板171相对的两边,触控电极线组175的各电极线具有两个引出脚分布在基板171另外两个相对的边。触控电极线组174和触控电极线组175的各条触控电极线由多个相连接的菱形块状电极构成,为了增大触控电极线两端的电阻值,使触控电极线两端的电阻值不小于 IOkQ,同组内相邻块状电极并不在块状电极的最小距离处相连接,而是将同组内相邻块状电极之间的连接线延长。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线174g中相邻的两个块状电极B、D之间的连接线,是由块状电极B的最上端连接到块状电极D的最下端,使块状电极B、D之间的连接线增长洞样,触控电极线17 中相邻的两个块状电极A、C之间的连接线,是由块状电极 A的最右端连接到块状电极C的最左端,使块状电极A、C之间的连接线增长,当然也可以有别的延长连接线的方式。为了明确起点,以上各具体实施方式
的图中触控区域内的触控电极线用较粗线条表示,触控区域外的触控电极线用较细线条表示,但并不代表触控区域内的触控电极线比触控区域外的触控电极线特别;触控区域内的触控电极线可以与触控区域外的触控电极线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 一种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所述触控屏具有基板和触控电路,在基板上设置有不少于两组分别有m条行触控电极线和η条列触控电极线的触控电极线组,其中m和η是大于2的自然数;行列两组间电极线相互绝缘交叉,同组内各条电极线互不相交,组内各条触控电极线具有引出端、引出线和引出脚;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端,是指触控电极线从触控区域延伸向触控区域外,在触控区域边界上的端点;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线,是指从触控区域边界上触控电极线引出端延伸向触控区域外的、连接触控电路的电极线;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脚,是指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线上与外部触控电路连接的位置,所述外部电路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触控区域是指基板上可以进行触控操作的区域;所述触控电路具有触控激励源和触控信号检测电路;两组触控电极线的各条触控电极线连接触控电路,在触控电路工作的时段中,触控激励源对两组触控电极线内的各条电极线同时施加有触控激励信号,触控信号检测电路同时或分时检测各电极线上的触控信号,来探测各电极线是否被触碰;所述触控电路可以是触控IC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触控屏包括单片或多片基板,在基板的触控区域内布置有触控电极线;在基板的触控区域外,还布置有辅助触控电极线;所述辅助触控电极线是指在基板的触控区域外的、未延伸入触控区域内的触控电极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触控屏的两组组内互不相交、组间相互绝缘交叉的触控电极线组中,至少有一组触控电极线引出线与辅助触控电极线在触控区域外绝缘相交。
3.一种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所述触控屏具有基板和触控电路,在基板上设置有不少于两组分别有m条行触控电极线和η条列触控电极线的触控电极线组,其中m和η是大于2的自然数;行列两组间电极线相互绝缘交叉,同组内各条电极线互不相交,组内各条触控电极线具有引出端、引出线和引出脚;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端,是指触控电极线从触控区域延伸向触控区域外,在触控区域边界上的端点;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线,是指从触控区域边界上触控电极线引出端延伸向触控区域外的、连接触控电路的电极线;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脚,是指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线上与外部触控电路连接的位置,所述外部电路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触控区域是指基板上可以进行触控操作的区域;所述触控电路具有触控激励源和触控信号检测电路;两组触控电极线的各条触控电极线连接触控电路,在触控电路工作的时段中,触控激励源对两组触控电极线内的各条电极线同时施加有触控激励信号,触控信号检测电路同时或分时检测各电极线上的触控信号,来探测各电极线是否被触碰;所述触控电路可以是触控IC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触控屏包括单片或多片基板,在基板触控区域内的两组触控电极线组中, 至少有一组触控电极线中的部分或全部触控电极线的两端都具有引出端、引出线和引出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触控屏的两组内互不相交、组间相互绝缘交叉的触控电极线组中,其中一组触控电极线的部分或全部触控电极线两端都具有引出端、引出线,另一组触控电极线仅是单端具有引出端、引出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触控屏的两组内互不相交、组间相互绝缘交叉的触控电极线组,两组触控电极线的部分或全部触控电极线两端都具有引出端、引出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触控屏两端都具有引出端的触控电极线,触控电极线两引出端间的阻值不少于10 kQ。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触控屏两端都具有引出端的触控电极线,由一串相互连接的块状电极构成,同一条触控电极线上相邻块状电极之间的连接线,其连接点设在两者间的非最小距离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的两组触控电极线分别设置在两片基板上,只在靠近使用者或背离使用者中的一片基板上,设置有连接触控电路的触控电极线引出脚;未设置触控电极线引出脚基板上的触控电极线,通过导通点与设置有触控电极线引出脚基板上的触控电极引出脚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的两组触控电极线分别设置在两片基板上,在靠近使用者和背离使用者中的两片基板上,都设置有连接触控电路的触控电极线引出脚。
10.一种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所述触控屏具有基板和触控电路,在基板上设置有不少于两组分别有m条行触控电极线和η条列触控电极线的触控电极线组,其中m和η是大于2的自然数;行列两组间电极线相互绝缘交叉,同组内各条电极线互不相交,组内各条触控电极线具有引出端、引出线和引出脚;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端,是指触控电极线从触控区域延伸向触控区域外,在触控区域边界上的端点;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线,是指从触控区域边界上触控电极线引出端延伸向触控区域外的、连接触控电路的电极线;所述触控电极线的引出脚,是指触控电极线的引出线上与外部触控电路连接的位置,所述外部电路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触控区域是指基板上可以进行触控操作的区域;所述触控电路具有触控激励源和触控信号检测电路;两组触控电极线的各条触控电极线连接触控电路,在触控电路工作的时段中,触控激励源对两组触控电极线内的各条电极线同时施加有触控激励信号,触控信号检测电路同时或分时检测各电极线上的触控信号,来探测各电极线是否被触碰;所述触控电路是触控IC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触控屏,触控IC是直接安置在电容式触控屏的基板上,触控IC的引脚与基板上触控电极线的引出脚相连接,触控屏的基板上还设置有与外部电路连接的柔性电路板;触控IC引脚与基板上触控电极线引出脚、以及基板上引出端电极与柔性电路板上电极,都是通过异方导电膜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基板上同组内触控电极线具有单端引出端,相邻触控电极线引出端设置在触控电极线的不同方向,同组内相邻触控电极线通过引出端、引出线和引出脚从不同方向连接到触控IC相对两侧的引脚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基板上同组内具有双端引出脚的触控电极线,其双端的引出脚从不同方向连接到触控IC相对两侧的引脚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屏基板上具有引出端的相应位置制备有导电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触控IC 分层设置在同一基板并与同基板上的触控电极线组处于基板同一表面的不同层上,屏蔽层的范围尽量覆盖触控IC及触控电极线的引出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容式触控屏布线方式,通过在触控区域外的非触控区域设置辅助触控电极线,让触控屏可以感知非触控区域的触控动作,避免对手指位置和动作误判所产生的误操作,提高触控区域边缘位置触控定位判断的准确性;通过在触控电极线双端都设置引出脚,既可以感知非触控区域的触控动作,又可以帮助感知触控区域内的多点触控动作。通过将触控IC直接安置在触控屏基板上的布线方式,减少了外面电磁信号对触控信号产生的影响,保障了触控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度,防止外部干扰而引起的误操作。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2159326SQ20112009049
公开日2012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9日
发明者陈其良 申请人:智点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