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0143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摸屏。
背景技术
触摸屏是可接收触摸灯输入信号的感应式装置。触摸屏赋予了信息交互崭新的面貌,是极富吸引力的全新信息交互设备。触摸屏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信息传媒界的普遍关注,已成为光电行业异军突起的朝阳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主流的ITO触摸屏是采用G+G结构,即两片玻璃基板叠加模式,每一片玻璃基板上形成有ITO导电图案,每一层ITO均通过导电引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两片玻璃上的ITO导电图案相互空间交叠,形成类似电容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的触摸屏的需要两片玻璃基板叠加,增大了触摸屏的厚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厚度较小的触摸屏。一种触摸屏,包括: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涂布胶层,设于该基板的第一表面;嵌设于该涂布胶层中的第一导电条带、第二导电条带,所述第一导电条带及所述第二导电条带由嵌设于该涂布胶层中的导电网格构成,所述第一导电条带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条带沿第二方向延伸且相较于所述第一导电条带远离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导电条带与所述第二导电条带沿所述涂布胶层的厚度方向相互间隔,所述第一导电条带在所述第二导电条带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条带相交;第一电极引线及第二电极引线,设于所述涂布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与第二电极引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条带及第二导电条带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包括贯穿部及与贯穿部电连接的引线部,所述贯穿部嵌设于所述涂布胶层中,且所述贯穿部自所述涂布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导电条带的表面且与第一导电条带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网格由多条导电线组成,所述贯穿部与形成所述第一导电条带的导电网格中的至少两条导电线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网格由多个网格单元构成,所述网格单元为正方形、菱形、正六边形、长方形或随机网格形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网格由多条导电线组成,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为实心导电条,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与形成所述第一导电条带的所述导电网格的至少两条导电线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包括引线部及形成于所述引线部一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形成所述第一导电条带的所述导电网格的至少两条导电线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引线部及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由导电网格形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引线部及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单元比形成第一导电条带及所述第二导电条带的网格单元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极转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弓I线通过所述电极转接线与形成所述第二导电条带的所述导电网格的至少两条导电线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包括引线部及形成于所述引线部一端的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连接部与所述电极转接线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贯穿部为柱状,所述第一导电引线的一端与所述贯穿部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贯穿部为柱状,所述第一导电引线的一端形成有套接部,所述套接部套设于所述贯穿部的一端且与所述贯穿部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布胶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胶层及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有第一网格凹槽,所述第一导电条带收容于所述第一网格凹槽中,所述第一导电条带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网格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二胶层覆盖所述第一胶层及所述第一导电条带,所述第二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有第二网格凹槽,所述第二导电条带收容于所述第二网格凹槽,所述贯穿部贯穿所述第二胶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条带及所述第二导电条带的材料为金属、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铟锡或导电高分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条带为多个,多个第一导电条带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组成第一导电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条带为多个,多个第二导电条带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组成第二导电层。上述触摸屏,第一导电条带及第二导电条带由导电网格制备,可以节省大量的材料,从而降低成本;触摸屏采用玻璃基板与涂布胶层配合,厚度相较于传统的触摸屏大大减小;第一电极引线与第二电极引线远离第一导电条带及第二导电条带的一端与柔性电路板贴合,第一电极引线及第二电极引线位于涂布胶层的同一侧,从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结构及贴合的工序,降低触摸屏的成本。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触摸屏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触摸屏沿II1-1II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IV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层及第二电极引线的局部放大图;图6 图8分别为不同实施方式的触摸屏的第一电极引线的形状示意图;图9为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摸屏的第二电极引线及电极转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一实施方式的触摸屏100,包括基板10、涂布胶层30、第一导电层50、第二导电层60、第一电极引线70、第二电极引线80。基板10的材料为玻璃或有机薄膜。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0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基板10还可为其他材质的薄膜,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塑料(PC)。基板10包括第一表面12及与第一表面12相对的第二表面14。涂布胶层30附着于基板10的第一表面12。涂布胶层30由涂布于基板10的胶状物固化而成。因此,涂布胶层30的厚度小于基板10的厚度。涂布胶层30由透明绝缘材料形成,且材料与基板10的材料不同。具体在,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涂布胶层30的胶状物为无溶剂紫外固化亚克力树脂。在其他实施例中,形成涂布胶层30的胶状物还可以为光固胶、热固胶及自干胶。其中光固胶为预聚物、单体及光引发剂及助剂按照摩尔配比:30 50%、40 60%、I 6%及0.2 1%组成的混合物、光固胶、热固胶及自干胶。其中,预聚物选为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丙烯酸树脂中的至少一种;单体为单官能(IBOA、IBOMA, HEMA等)、二官能(TPGDA、HDDA、DEGDA、NPGDA等)、三官能及多官能(TMPTA、PETA等)中的至少一种;光引发剂为二苯甲酮、二苯乙酮等。进一步的,在上述混合物中还可添加摩尔配比为0.2 1%的助剂。助剂可为对苯二酚、对甲氧基苯酚、对苯醌、2,6 —二叔丁基甲苯酚等。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涂布胶层3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胶层32及第二胶层3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胶层32及第二胶层34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第一胶层32附着于基板10的第一表面20。第一胶层32远离基板1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网格凹槽321。第一网格凹槽321可以通过压印的方式形成于第一胶层32远离基板10的表面。而且第一网格凹槽321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压印成预设形状。第一导电层50收容于第一网格凹槽321中。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50的形状与第一网格凹槽321的形状相匹配。由于第一网格凹槽321压印为预设形状,将导电材料填充至第一网格凹槽321中,再进行硬化,即可形成第一导电层50。第一导电层50可以通过刮涂等方式制备,不必通过蚀刻成型,从而可以节约原料,降低成本。第一导电层50的厚度小于第一网格凹槽321的深度,从而当第一导电层50收容于第一网格凹槽321中时,第一胶层32可以对第一导电层50形成保护,避免第一导电层50在后续的工序中被破坏。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50的厚度也可以等于第一网格凹槽321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50为由导电线交叉构成的导电网格,导电网格包括多个网格单元。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线的线宽介于500nm 5iim之间。具体地,可使用刮涂技术在第一网格凹槽321中填充纳米银墨水,再在150°C条件下烧结,使纳米银墨水中的银单质烧结成导电线。其中,银墨水固含量35%,溶剂在烧结中挥发。由于第一网格凹槽321的形状预先压印成为所需电极的预设形状。因此,当导电网格形成后,不用再进行成形操作,从而节约了材料、提高了效率。当然,第一导电层50材料还可以为其他金属、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铟锡或导电高分子,此时在第一网格凹槽321中填充其他材料即可。第二胶层34层叠于第一胶层32的表面。第二胶层34覆盖第一胶层32及第一导电条带50。第二胶层34远离基板10的表面开设有第二网格凹槽341。第二网格凹槽341可以通过压印的方式形成于第二胶层34远离基板10的表面。而且第二网格凹槽341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压印成预设形状。第二导电层60收容于第二网格凹槽341中。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层60的形状与第二网格凹槽341的形状相匹配。由于第二网格凹槽341压印为预设形状,将导电材料填充至第二网格凹槽341中,再进行硬化,即可形成第二导电层60。第二导电层60不必通过蚀刻成型,从而可以节约原料,降低成本。第二导电层60与第一导电层50沿涂布胶层30的厚度方向相互间隔。第二导电层60的厚度小于第二网格凹槽341的深度,从而当第二导电层60收容于第二网格凹槽341中时,第二胶层34可以对第二导电层60形成保护,避免第二导电层60在后续的工序中被破坏。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60的厚度也可以等于第二网格凹槽341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60为由导电线交叉构成的导电网格,导电网格包括多个网格单元。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线的线宽介于500nm 5iim之间。具体地,可使用刮涂技术在第二网格凹槽341中填充纳米银墨水,再在150°C条件下烧结,使纳米银墨水中的银单质烧结成导电线。其中,银墨水固含量35%,溶剂在烧结中挥发。由于第二网格凹槽341的形状预先压印成为所需电极的预设形状。因此,当导电网格形成后,不用再进行成形操作,从而节约了材料、提高了效率。当然,第二网格凹槽341材料还可以为其他金属、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铟锡或导电高分子,此时在第二网格凹槽341中填充其他材料即可。第一导电层50由一组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导电条带52组成。多个第一导电条带52沿第二方向Y排布。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大体相互垂直,且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均平行于第一表面12。第二导电层60由一组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导电条带62组成。多个第二导电条带52沿第一方向X排布。第一导电条带52在第二导电条带62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条带62相交。请一并参阅图4,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50及第二导电层60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单元为正六边形,多个网格单元组成蜂巢状结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网格还可以为矩形、平行四边形或曲边四边形,曲边四边形具有四条曲边,相对的两条区边具有相同的形状及曲线走向。如,图5中的网格单元为菱形。 为进一步提高透光率,第一导电层50及第二导电层60应最大程度重叠,以降低双层金属网格占取可视区的面积,提高透光率。优选地,第二导电层60的网格单元与第一导电层50的网格单元重叠,网格单元重叠是指网格单元的导电线的宽度相等,且每一个网格单元的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第一导电层50的每一条导电线与第二导电层60的每一条导电线正对,第一导电层50在第二导电层6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层60重合。第一导电层50及第二导电层60的导电网格重叠使得第二导电层60的网格单元的导电线与第一导电层50的网格单元的导电线不相互遮挡,以降低双层导电网格占取可视区的面积,提高透光率。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第一电极引线70包括贯穿部72及引线部74。贯穿部72嵌设于第二胶层34。贯穿部72自第二胶层34远离基板10的表面延伸至第一导电层50,从而贯穿部72的一端与第一导电层50电连接。第二胶层34形成有用于收容贯穿部72的通孔。该通孔通过胶塞的形式形成,即通过光刻胶曝光显影的方式制备。贯穿部72通过在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的方式制备。由于第一导电层50由导电网格形成,贯穿部72与导电网格中的至少两根导电线电连接。引线部74的一端与贯穿部72远离第一导电层50的一端电连接。触摸屏100中,第一电极引线70用于将第一导电层50与电子设备的控制器电连接,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部74的另一端与柔性电路板电连接,进而通过柔性电路板与电子设备的控制器电连接,从而使控制器感测到触摸屏100上的操作。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胶层34远离基板10的表面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一电极引线70的引线部74的凹槽,第一电极引线70的引线部收容于该凹槽内。第一电极引线70的引线部74为实心导电条。第一电极引线70的引线部74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从而当引线部74收容于凹槽中时,第二胶层34可以对引线部74形成保护,避免引线部74在后续的工序中被破坏。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引线部74的厚度也可以等于凹槽的深度。更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用于收容引线部74的凹槽可以省略,此时第一电极引线70的引线部74排布在第二胶层74远离基板10的表面。请参阅图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引线70的引线部74由导电线成网格交叉组成的导电网格形成。引线部74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周期比第一导电层50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周期小,网格周期即网格单元的大小。贯穿部72大体为圆柱状,引线部74的一端与贯穿部72电连接。请参阅图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引线70还包括与引线部74—体成型的套接部76。第一电极引线70的引线部74及套接部60由导电线成网格交叉组成的导电网格形成。引线部74及套接部60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周期比第一导电层50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周期小,网格周期即网格单元的大小。贯穿部72大体为圆柱状,套接部76套设于贯穿部72的一端,从而可以增大套接部76与贯穿部7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电极引线70的稳定性。请参阅图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引线70还包括与引线部74—体成型的套接部76。第一电极引线70的引线部74及套接部60由导电线成网格交叉组成的导电网格形成。引线部74及套接部60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周期比第一导电层50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周期小,网格周期即网格单元的大小。贯穿部72大体为四棱柱状,套接部76套设于贯穿部72的一端,从而可以增大套接部76与贯穿部7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电极引线70的稳定性。请再次参阅图4,第二电极引线80包括引线部82及形成于引线部82 —端的连接部84。触摸屏100中,第二电极引线80用于将第二导电层60与电子设备的控制器电连接,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部82的另一端与柔性电路板电连接,进而通过柔性电路板与电子设备的控制器电连接,从而使控制器感测到触摸屏100上的操作。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引线80为实心导电条,连接部84与第二导电层60的第二导电条带62的导电网格中的至少两根导电线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胶层34远离基板10的表面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二电极引线80的凹槽,第二电极引线80收容于该凹槽内。第二电极引线80为实心导电条。第二电极引线80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从而当第二电极引线80收容于凹槽中时,第二胶层34可以对第二电极引线80形成保护,避免第二电极引线80在后续的工序中被破坏。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引线80的厚度也可以等于凹槽的深度。更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用于收容第二电极引线80的凹槽可以省略,此时第二电极引线80排布在第二胶层74远离基板10的表面。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引线80由导电线成网格交叉组成的导电网格形成。第二电极引线80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周期比第二导电层60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周期小,网格周期即网格单元的大小。由于第二电极引线80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周期比第二导电层60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周期不同,第二电极引线80的连接部84与第二导电层60电连接时,可能难以对准。因此,进一步的,触摸屏100还包括电极转接线90。连接部84通过电极转接线90与第二导电层60电连接。电极转接线90为连续的导电线,故电极转接线90可以同时与第二电极引线80的连接部84及第二导电层60的导电网格中至少两条导电线电连接,使第二电极引线80与第二导电层60更好的电连接。与传统的触摸屏感应模组相比,上述触摸屏100具有至少如下优点:1、第一导电层50及第二导电层60分别收容于第一网格凹槽321及第二网格凹槽341中,因此在制备第一导电层50及第二导电层60时可以通过刮涂等方式制备,无需通过蚀刻成型,从而可以节约原料,降低成本;2、第一导电层50及第二导电层60的网格单元可以通过控制导电线的宽度和密度达到视觉透明的效果;当第一导电层50及第二导电层60的导电网格重叠使得第二导电层60的网格单元的导电线与第一导电层50的网格单元的导电线不相互遮挡,以降低双层导电网格占取可视区的面积,提高透光率;3、触摸屏100采用基板10与涂布胶层30配合,厚度相较于传统的两层玻璃基板大大减小;4、第一电极引线70与第二电极引线80远离第一导电层50及第二导电层60的一端与柔性电路板贴合,第一电极引线70及第二电极引线80位于涂布胶层30的同一侧,从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结构及贴合的工序,降低触摸屏100的成本。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胶层32及第二胶层34中的一个可以省略,此时涂布胶层30为单层结构。第一导电层50及第二导电层60均嵌设于涂布胶层30,第二导电层60与第一导电层50沿涂布胶层30的厚度方向相互间隔,且第二导电层60相较于第一导电层50远离基板1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涂布胶层,设于该基板的第一表面; 嵌设于该涂布胶层中的第一导电条带、第二导电条带,所述第一导电条带及所述第二导电条带由嵌设于该涂布胶层中的导电网格构成,所述第一导电条带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条带沿第二方向延伸且相较于所述第一导电条带远离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导电条带与所述第二导电条带沿所述涂布胶层的厚度方向相互间隔,所述第一导电条带在所述第二导电条带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条带相交; 第一电极引线及第二电极引线,设于所述涂布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与第二电极引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条带及第二导电条带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包括贯穿部及与贯穿部电连接的引线部,所述贯穿部嵌设于所述涂布胶层中,且所述贯穿部自所述涂布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导电条带的表面且与第一导电条带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格由多条导电线组成,所述贯穿部与形成所述第一导电条带的导电网格中的至少两条导电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格由多个网格单元构成,所述网格单元为正方形、菱形、正六边形、长方形或随机网格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格由多条导电线组成,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为实心导电条,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与形成所述第一导电条带的所述导电网格的至少两条导电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包括引线部及形成于所述引线部一端的连接 部,所述连接部与形成所述第一导电条带的所述导电网格的至少两条导电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引线部及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由导电网格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引线部及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导电网格的网格单元比形成第一导电条带及所述第二导电条带的网格单元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极转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引线通过所述电极转接线与形成所述第二导电条带的所述导电网格的至少两条导电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包括引线部及形成于所述引线部一端的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连接部与所述电极转接线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部为柱状,所述第一导电引线的一端与所述贯穿部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部为柱状,所述第一导电引线的一端形成有套接部,所述套接部套设于所述贯穿部的一端且与所述贯穿部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胶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胶层及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有第一网格凹槽,所述第一导电条带收容于所述第一网格凹槽中,所述第一导电条带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网格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二胶层覆盖所述第一胶层及所述第一导电条带,所述第二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有第二网格凹槽,所述第二导电条带收容于所述第二网格凹槽,所述贯穿部贯穿所述第二胶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条带及所述第二导电条带的材料为金属、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铟锡或导电高分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条带为多个,多个第一导电条带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组成第一导电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条带为多个,多个第二导电条带沿所述第一方 向依次排布组成第二导电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包括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涂布胶层,设于该基板的第一表面;嵌设于该涂布胶层中的第一导电条带、第二导电条带,第一导电条带及第二导电条带由嵌设于该涂布胶层中的导电网格构成,第二导电条带且相较于第一导电条带远离基板,第一导电条带与第二导电条带沿涂布胶层的厚度方向相互间隔;第一电极引线及第二电极引线,设于涂布胶层远离基板的一侧,第一电极引线与第二电极引线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导电条带及第二导电条带电连接,第一电极引线包括贯穿部及与贯穿部电连接的引线部,贯穿部嵌设于涂布胶层中,且贯穿部自涂布胶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延伸至第一导电条带的表面且与第一导电条带电连接。上述触摸屏厚度较小。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3197798SQ201310113688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日
发明者唐根初, 董绳财, 刘伟, 唐彬 申请人: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