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及其触控轨迹侦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48967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触控装置及其触控轨迹侦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及其触控轨迹侦测方法,尤其指当复数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上进行转向滑动或停留等特殊动作时,由依据触点的移动速度来判断该触点的轨迹侦测区域,以避免不同移动轨迹的触点落于相互的轨迹侦测区域而使得控制单元做出错误的移动轨迹判断。



背景技术:

按,现今电子产品为配合人类的直觉方式,触控装置已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以便用户能通过手指或触控笔等触控对象于触控装置的感测面板碰触或滑动,以对电子产品进行触控操作。

请参阅图13、图14、图15所示,为公知技术的动作示意图之一、之二、之三,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当触控对象(如手指或触控笔等)于触控装置的感测面板进行滑动而形成移动轨迹K1时,触控装置的控制单元是先于感测面板上取得有第一触点M11,并于该第一触点M11周围界定出第一轨迹侦测区域A11。进而于下一侦测时间时,控制单元会于感测面板上侦测到落于第一轨迹侦测区域A11内的第二触点M12,并于第二触点M12周围界定出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以供由该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判断第二触点M12至第三触点M13的移动轨迹。

当有二个触控物件于感测面板相邻转向滑动以形成有移动轨迹K1、K2时,控制单元会依序侦测到第一触点M11、M21、第二触点M12、M22及第三触点M13、M23,然而,由于二个触控对象分别由第二触点M12、M22转向滑移至第三触点M13、M23时,第三触点M23位于邻近第二触点M12并落于该第二触点M12的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内,进而造成控制单元同时将第二触点M12与第三触点M13、M23判断为同一移动轨迹,而使得控制单元于感测面板执行非预期的触控操作。

因此,如何解决当多个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上进行转换方向等特殊的 滑动操作时,并造成控制单元对各触控对象的移动轨迹判断错误,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及其触控轨迹侦测方法,通过触点的移动速度来界定该触点的第二轨迹侦测区域,以防止对不同移动轨迹的相邻触点做出错误的移动轨迹判断的触控轨迹侦测方法。

本发明在于判断触控对象于触控装置的感测面板上的移动轨迹,其中,当有多个触控对象在感测面板上进行转向滑动或停留等特殊动作以产生有不同移动轨迹的复数触点时,本发明通过触点的移动速度来界定该触点的轨迹侦测区域,由于轨迹侦测区域是与移动速度呈正相关,故使得多个相邻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上进行转换方向或停留等特殊的滑动操作时,各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转向处或停留处的触点会具有较小范围的轨迹侦测区域,以此避免不同移动轨迹的相邻触点落于相互的轨迹侦测区域而使得控制单元做出错误的移动轨迹判断,以防止于感测面板产生非预期的触控操作,进而提供使用者良好的触控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触控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步骤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应用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三。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一。

图11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二。

图1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三

图13为公知技术的动作示意图之一。

图14为公知技术的动作示意图之二。

图15为公知技术的动作示意图之三。

附图中符号说明

1触控装置;11感测面板;111驱动线;112感测线;113感测点;12控制单元;K1、K2移动轨迹;M11、M21第一触点;R11、R21第一侦测半径;A11、A21第一轨迹侦测区域;M12、M22第二触点;R12、R22第二侦测半径;A12、A22第二轨迹侦测区域;M13、M23第三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和附图作详细说明,以对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有完全的了解。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发明触控装置的电路示意图,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1包括有感测面板11及控制单元12。感测面板11于内部设置有水平排列的复数驱动线111,且各驱动线111为相互平行;以及垂直排列的复数感测线112,且各感测线112亦为相互平行,再于各驱动线111及各感测线112间交越形成一直角坐标系并于各交越处分别形成一感测点113,各感测点13为分别对直角坐标系上的一坐标。又各驱动线111及各感测线112为电性连接于控制单元12。

上述各驱动线111及各感测线112间交越形成一直角坐标系仅为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发明的触控轨迹侦测方法于实际应用时,各驱动线111亦可为由感测面板11中心朝外放射延伸设置,而各感测线112则为与各驱动线111交越的复数同心圆,用以形成一极坐标系统并于各交越处分别形成一感测点113,且各感测点13为分别对极坐标系统上的一坐标,其仅需通过各驱动线111及感测线112界定出各感测点113的不同坐标位置即可,非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如利用其他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步骤流程图,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本发明触控装置的触控轨迹侦测方法的步骤流程如下:

(300)控制单元12于感测面板11的一感测点113取得第一触点M11

(301)控制单元12于该第一触点M11周围界定出一第一轨迹侦测区域A11

(302)控制单元12于感测面板11的一感测点113取得第二触点M12

(303)控制单元12判断第二触点M12是否落于第一轨迹侦测区域A11,若判断为「否」,则回到步骤(304);若判断为「是」,则执行步骤(305)。

(304)控制单元12判断第一触点M11与第二触点M12不为同一移动轨迹。

(305)控制单元12判断第一触点M11至第二触点M12为同一移动轨迹K1

(306)控制单元12运算第二触点M12的移动速度V12

(307)控制单元12依据该移动速度V12于第二触点M12周围界定出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

请参阅图3、图4、图5、图6所示,为本发明应用时的动作示意图、第一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一、之二、之三,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当有二个相邻并列的触控对象(例如手指并列)同时于感测面板11上朝同一侧转向滑动以形成有移动轨迹K1、K2时,控制单元12会先于感测面板11的二个感测点113侦测到第一触点M11、M21-的位置信息。而控制单元12再以第一触点M11、M21做为圆心并分别朝外延伸有第一侦测半径R11、R21并划一正圆,以供分别界定出第一触点M11、M21的第一轨迹侦测区域A11、A21

前述第一触点M11、M21若分别为移动轨迹K1、K2的初始触点,则控制单元12即依据一初始值来分别界定第一轨迹侦测区域A11、A21的第一侦测半径R11、R21;若第一触点M11、M21不为移动轨迹K1、K2的初始触点,则代表第一触点M11、M21分别具有移动速度V11、V21,而控制单元12即依据该移动速度V11、V21来界定第一轨迹侦测区域A11、A21的第一侦测半径R11、R21,且一侦测半径R11、R21分别与第一触点M11、M21的移动速度V11、V21呈正相关。

后续控制单元12会于感测面板11的二个感测点113侦测到二个触控对象于转向处所产生的第二触点M12、M22-的位置信息。且第二触点M12、M22为分别落于第一轨迹侦测区域A11、A21内,故控制单元12判断第一触点M11与第二触点M12为同一移动轨迹K1,而第一触点M21与第二触点M22亦为同 一移动轨迹K2

且因第二触点M12并未落于第一轨迹侦测区域A21,以及第二触点M22亦未落于第一轨迹侦测区域A11,故控制单元12判断第一触点M1-1与第二触点M22不为同一移动轨迹,而第一触点M21与第二触点M12亦不为同一移动轨迹。

前述控制单元12在判断第一触点M11、M21分别与第二触点M12、M22为同一移动轨迹K1、K2后,即会分别运算第二触点M12、M22的移动速度V12、V22,并依据移动速度V12、V22分别界定第二触点M12、M22的第二侦测半径R12、R22,进而以第二触点M12、M22做为圆心并分别朝外延伸第二侦测半径R12、R22以形成有正圆形的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A22

其中,第二侦测半径R12、R22的长度是分别与移动速度V12、V22呈正相关,因此,第二触点M12、M22的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A22亦分别与移动速度V12、V22呈正相关。且由于物体于移动中转换方向时,会使得该物体的移动速度下降,故使得第二触点M12、M22的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A22会随着移动速度V12、V22下降而具有较小的第二侦测半径R12、R22

后续控制单元12会再于相邻第二触点M12、M22处侦测到第三触点M13、M23的位置信息,且因第三触点M13、M23为分别落于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A22内,故控制单元12判断第二触点M12与第三触点M13为同一移动轨迹K1,而第二触点M22与第三触点M23亦为同一移动轨迹K2

由于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的第二侦测半径R12是与移动速度V12呈正相关,因此,第二触点M12的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将会随着转向处的移动速度V12下降而具有较小的第二侦测半径R12,进而使得与第二触点M12相邻的第三触点M23将不会落于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内,以此避免控制单元12将第二触点M12与第三触点M23判断为同一移动轨迹,以防止于感测面板11产生非预期的触控操作,进而提供使用者良好的触控操作体验。

前述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A22的第二侦测半径R12、R22是分别小于一预设上限值,以防止感测面板11表面的二个触控对象移动速度V12、V22过快时,造成相邻第二触点M12、M22的若干触点落于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A22内,以防止控制单元12对第二触点M12、M22与后续第三触点M13、M23做出错误的移动轨迹判断。

请参阅图3、图7、图8、图9所示,为本发明应用时的动作示意图、第二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一、之二、之三,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当二个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11朝相对内侧转向滑动以形成有的移动轨迹K1、K2时,由于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A22的第二侦测半径R12、R22是分别与移动速度V12、V22呈正相关,因此,第二触点M2、M22的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A22将会随着转向处的移动速度V12、V22下降而具有较小的第二侦测半径R12、R22,以使得两相邻的第二触点M12、M22并不会落于相互的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A22内,进而防止控制单元12将第二触点M12、M22判断为同一移动轨迹。

请参阅图3、图10、图11、图12所示,为本发明应用时的动作示意图、第三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一、之二、之三,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当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11上点触并停留以产生有移动轨迹K1时,由于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的第二侦测半径R12与移动速度V12呈正相关,因此,当第二触点M12因停留而使得的移动速度V12为零,此时第二触点M12的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亦会随着零值的移动速度V12而缩小,以使得后续于相邻第二触点M12处所点触的第一触点M21不会落于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以防止控制单元12将第二触点M12与第一触点M21判断为同一移动轨迹。

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仅是以二个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11上相邻位置处停留或滑动,本发明的触控轨迹侦测方法于实际应用时可对一个、二个、三个、四个或五个等复数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11上的移动轨迹进行判断,其仅需使触控对象于触点的速度与该触点的轨迹侦测区域呈正相关即可,非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如利用其他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本发明的触控轨迹侦测方法依据第二触点M12的移动速度V12来判断该第二触点M12的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仅为较佳实施例而已。当有复数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11上滑移而产生有复数移动轨迹(例如移动轨迹K1、K2等)时,控制单元12会分别于各移动轨迹上依序取得有复数触点(例如第一触点M11、M21、第二触点M12、M22、第三触点M13、M23等),并依据各触点的移动速度(例如移动速度V12、V22等)界定该触点的轨迹侦测区域(例如第二轨迹侦测区域A12、A22)等,且因各轨迹侦测区域的侦测半径 (例如第二侦测半径R12、R22等)与该轨迹侦测区域所对应的触点的移动速度为正相关,故使得多个相邻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11上进行转换方向或停留等特殊的滑动操作时,各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11转向处或停留处的触点会具有较小范围的轨迹侦测区域,以此避免不同移动轨迹的相邻触点落于相互的轨迹侦测区域而使得控制单元12对相邻触点做出错误的动作路径判断,以防止于感测面板11产生非预期的触控操作,进而提供使用者良好的触控操作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本发明为主要针对触控装置及其触控轨迹侦测方法,该触控轨迹侦测方法是应用于触控对象于触控装置1的感测面板11上进行滑动的移动轨迹判断,并依据触点的移动速来判断该触点的轨迹侦测区域,其中,由于轨迹侦测区域是与移动速度呈正相关,以供多个相邻触控对象于感测面板11上进行转向滑动或停留时,会于转向处或停留处的触点会具有较小范围的轨迹侦测区域,以此避免不同移动轨迹的相邻触点落于相互的轨迹侦测区域而使得控制单元12对相邻触点做出错误的动作路径判断,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结构、装置皆应受本发明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括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