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探目标关键地质风险因素钻前钻后分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37395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钻探目标关键地质风险因素钻前钻后分析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钻探目标关键地质风险因素钻前钻后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钻探目标通常是石油与天然气预探过程中实施钻探任务的基本地质单元,关键地质风险因素钻后评估是针对钻前地质风险评价而言的,是指根据目标钻探结果和油气发现及显示情况,与钻前决策时所预测的地质风险因素进行对比,找出差别和变化,分析导致其差异的原因,并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地质风险分析模型和勘探技术,指导下步地质风险分析工作。现有技术中对于目标钻后地质风险的分析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定性分析。根据钻后的数据指出导致未获得工业油气流的失利因素并统计各失利所占的比例,缺少对造成目标钻探未获工业油气流的关键地质风险因素进行钻前预测与钻后结果的定量的对比分析,不利于提高目标评价水平,无法有效地指导下一步的勘探,以满足生产的需求。综上,亟需一种新的对钻前钻后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需要提供一种新的对钻前钻后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钻探目标关键地质风险因素钻前钻后分析方法,包括预测钻前风险因素,确定钻前关键风险因子,并统计所述钻前关键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获取钻后失利因素,确定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并统计所述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发生的频数;根据所述钻前关键风险因子与所述钻后失利关键因子确定钻前钻后一致性风险因子,并统计得到所述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基于所述钻前关键风险因子、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及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获取钻前预测符合率与钻后实际符合率对关键地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优选地,钻前风险因素和钻后失利因素各自包括圈闭、充注、储集和后期保存。优选地,在确定钻前关键风险因子时,包括:对各钻前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预估;将所述各钻前风险因素中发生概率最小的因素确定为钻前关键风险因子。优选地,在确定钻后失利关键因子时,包括:对各钻后失利因素进行再评价;将评价得到的所述各钻后失利因素中成藏条件最差或成藏条件不存在的因素确定为钻后失利关键因子。优选地,在根据所述钻前关键风险因子与所述钻后失利关键因子确定钻前钻后一致性风险因子时,将钻前关键风险因子与钻后失利关键因子相同的因素确定为一致性风险因子。优选地,钻前预测符合率定义为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除以与该因子对应的钻前关键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优选地,所述钻前预测符合率的值越高,则利用所述一致性风险因子进行预测的准确率越高;所述钻前预测符合率的值越低,则利用所述一致性风险因子进行预测的准确率越低。优选地,钻后实际符合率定义为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除以与该因子对应的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发生的频数。优选地,所述钻后实际符合率的值越高,则所述一致性风险因子能够被识别出的可能性越高;所述钻后实际符合率的值越低,则所述一致性风险因子能够被识别出的可能性越低。优选地,在获取钻前预测符合率与钻后实际符合率之前还包括:利用所述钻前关键风险因子与钻后失利关键因子的发生的频数绘制对比图来判断钻前预测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对钻前风险因素与钻后失利因素进行分析对比确定钻前预测符合率与钻后实际符合率,实现了对成藏关键地质风险因素的定量分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只能对钻探目标关键地质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的问题。使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指出预测失误的真正原因,从而更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的查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评价水平,降低勘探风险。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或现有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表达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钻探目标关键地质风险因素钻前钻后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钻前钻后风险因素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相应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在不相冲突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首先根据油气成藏过程,将“生、储、盖、圈、运、保”六大地质要素及其配置关系进行简化、总结为圈闭、充注、储集和后期保存四项成藏风险因子,进行油气成藏关键风险因素的对比分析,统计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频数,计算钻前预测符合率和钻后实际符合率。下面结合图1详细说明上述过程。步骤s110、预测钻前风险因素,确定钻前关键风险因子,并统计钻前关键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步骤s120、获取钻后失利因素,确定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并统计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发生的频数。步骤s130、根据钻前关键风险因子与钻后失利关键因子确定钻前钻后一致性风险因子,并统计得到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步骤s140、基于钻前关键风险因子、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及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获取钻前预测符合率与钻后实际符合率对关键地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具体的,在步骤s110中,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圈闭、充注、储集和后期保存四项因子对于目标成藏缺一不可且相互独立,成藏因子概率分布的构建应考虑到各层之间的地质相关性。每个成藏因子的发生概率均为0~1的概率分布,其中,0代表成藏因子无效即失利,1代表成藏因子有效即成功。在确定钻前关键风险因子时,首先对各钻前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预估,针对一批所欲部署钻探的目标,分别记录各钻前关键风险因子及其发生的概率。然后将各钻前风险因素中发生概率最小的因素确定为钻前关键风险因子,成藏因子发生概率最小者即为风险最大者。在步骤s120中,根据一致性的钻前和钻后审查原则,将目标钻探失利因素同样分为圈闭、充注、储集和后期保存四项因子。根据获取的钻后资料确定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在确定钻后失利关键因子时,首先对各钻后失利因素进行再评价,然后针对未获得工业油气流的目标,将评价得到的各钻后失利因素中成藏条件最差或成藏条件不存在的因素确定为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即钻探证实该成藏因子无效,则确定致其为失利的关键因素,分别记录各目标的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及其发生的频数。在步骤s130中,将钻前预测的关键风险因子与钻后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分别对比钻前和钻后的圈闭、充注、储集和后期保存四项因子。当钻前预测和钻后实际结果相一致时,将钻前关键风险因子与钻后失利关键因子相同的因素确定为一致性风险因子,并分别统计各因子的钻前—钻后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在步骤s140中,分别基于得到的数据计算钻前预测符合率与钻后实际符合率。用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除以与该因子对应的钻前关键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即得到钻前预测符合率t,如表达式(1)所示:钻前预测符合率表明了钻前对风险关键因素正确识别的比率,该钻前预测符合率的值越高说明一致性风险因子的预测的准确程度越高。同样的,用“1”减去钻前预测符合率得到值能够表明钻前对该风险因子预测的错误率,该值越高,钻前对该风险因子预测的错误率越高。用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除以与该因子对应的钻后失利关键因子发生的频数,即得到钻后实际符合率t′,如表达式(2)所示:钻后实际符合率说明风险关键因素的钻前认出率,该符合率的值越高则说明一致性风险因子能够被识别出的可能性越高。同样的,用“1”减去钻后实际符合率得到值越高,则说明一致性风险因子越不易被认识并识别出来。另外,在根据表达式(1)和(2)计算钻前预测符合率与钻后实际符合率之前还可以利用钻前关键风险因子与钻后失利关键因子的发生的频数绘制对比图来判断钻前预测的效果。在对比图中,横轴为钻前关键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纵轴为钻后失利关键因子的发生的频数,45°对角线上的频数为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该对角线的频数分布越集中,则预测效果越好。其它横向上的发生频数表明某风险因子没被认出而被错当成其它风险因素预测,即不认识。其它纵向上的发生频数表明某风险因子被错误当成某风险因素预测而实则为其它风险因素,即认错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钻前钻后的数值化分析方法,能够生成更为科学、可靠和贴合实际的钻探目标关键地质风险钻前钻后评估,有助于降低勘探风险,提高钻探成功率,为油公司的目标评价和预探井部署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下面通过一示例具体说明上述方法的应用,将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应用于某石油公司2013~2014年部署完钻的27个目标的钻后评估中。根据步骤s110确定钻前关键风险因子。钻前根据地质风险分析,分别对27个目标的圈闭条件、充注条件、储集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成藏因子发生概率最小者为关键风险因子,那么圈闭、充注、储集和后期保存作为关键风险因素预测发生的频数分别为:4次、9次、6次和8次。表1钻前预测风险因子发生概率根据步骤s120确定钻后失利关键因子。通过对钻探实际结果及其资料分析,27个钻探实际失利关键因素如表2所示,圈闭、充注、储集和后期保存这四项因子作为实际失利关键因子发生的频数分别为:3次、9次、8次和7次。表2钻后失利关键因子统计表根据步骤s130统计得到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将每个目标的钻前成藏关键风险预测与其钻后实际失利因素对比,统计其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频数,圈闭、充注、储集和后期保存的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分别是:3次、7次、5次和5次。表3钻前钻后一致性风险因子发生的频数统计表应用表3的统计数据绘制钻探前后风险关键因素的对比图,如图2所示,在45°对角线上的黑色块为一致性风险因子的发生频数,从图2可以直观看出,一致性风险因子的发生频数较集中,说明预测效果较好。根据步骤s140分别计算钻前预测符合率与钻后实际符合率。根据表达式(1)计算圈闭、充注、储集和后期保存作为关键风险因素其各自的钻前预测符合率分别为:75%、78%、83%和63%,说明四项风险因子钻前预测正确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储集、充注、圈闭和后期保存。根据表达式(2)计算圈闭、充注、储集和后期保存作为关键风险因素其各自的钻后实际符合率分别为:100%、78%、63%和71%,说明四项风险因子钻后认出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圈闭、充注、保存和储集。钻前预测符合率与钻后实际符合率如表4所示。表4钻前符合率和钻后符合率计算表风险因子圈闭充注储集后期保存一致性风险因子频数(次)3755钻前关键风险因素发生频数(次)4968钻后实际关键失利因素发生频数(次)3997钻前预测符合率(%)75788363钻后实际符合率(%)100786371相对于以往的定性分析方法,本发明实施例针对目标钻探地质风险大的实际特点,采用风险分析技术和钻前钻后对比方法,能够生成更为科学、可靠和贴合实际的钻探目标关键地质风险因素钻前钻后对比方法,为石油公司的目标评价和预探井部署提供有效的决策基础和依据,从而完善目标评价标准,有助于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决策水平。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
技术领域
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