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负荷监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48825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学业负荷监测方法与流程

属于教育评价领域。



背景技术: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义务教育过重的学业负荷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业负荷监测和公告制度。但到目前为止,由于评价手段研发滞后,学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实际上并没有建立起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三十几年的学业负荷过重问题并没有解决。

在教育评价领域,面对困扰我国基础教育三十几年学业负荷过重现象,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对于如何衡量学业负荷多少、如何判断学业负荷是否“过重”等问题,人们并没有想清楚;关于学业负荷“过重”的结论,大多来源于个人直觉经验,缺乏科学依据。



技术实现要素:

1.在调查研究、观察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学业负荷的表现形式和相关因素,研制了学业负荷监测指标体系(Time—Difficulty—Experience体系,简称TDE体系):T. 学习时间(T1.学生在校日均时间;T2.违规补课月均天数;T3.走读生回校晚自习月均次数;T4.星期一至星期四课外作业日均时间;T5.周末课外作业时间;T6.课间用于学习的日均时间);D. 学习难度(D1.考试难度;D2.作业难度;D3.听课难度);E. 学习体验(E1.学习压力感;E2.学习愉悦感;E3.焦虑感)。详见附图。

2.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了衡量学业负荷轻重的超标度模型(计算公式)、学业负荷指数模型(计算公式)。见附图。

从而,为回答学业负荷是否过重、过重程度如何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衡量工具;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构建学业负荷监测和预警机制提供了技术手段上的支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监测指标和变量的符号系统、学业负荷计算公式;图2是学生在校日均时间监测指标;图3是违规补课月均天数监测指标;图4是走读生回校晚自习月均次数监测指标;图5是星期一至星期四课外作业日均时间监测指标;图6是周末课外作业时间监测指标;图7是课间用于学习的日均时间监测指标;图8是考试难度监测指标;图9是作业难度监测指标;图10是听课难度监测指标;图11是学习压力感监测指标;图12是学习愉悦感监测指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