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686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穿戴式电子装置的蓬勃发展,智能手表或智慧手环等可配戴于手腕上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已逐渐普及。一般来说,智能手表的外观造型通常与传统手表无异,以提高社会大众对于这种新型态手表的接受度。因此,如同传统手表一般,智慧手表亦具有表带以及连接于表带的表体。表带可环绕配戴者的手腕。表体为触控显示设备,其可供用户操作并显示信息。

一般来说,表体为呈圆板状的或椭圆板状的触控显示设备。因此,此触控显示设备之盖板的可视区系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而盖板的非可视区亦系呈圆环状或椭圆环状的。然而,被非可视区所遮蔽的包含导线连接垫的接合区仍系呈矩形,即导线连接垫呈直线排列,且为了让大量导线连接电路板与触控感应层,矩形的接合区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而难以缩短。为了充分地遮蔽此具有一定长度的接合区,圆环状或椭圆环状的非可视区必须设计为足够大的面积,故不利于缩小非可视区范围并扩大可视区范围,因而难以满足窄边框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之实施方式可助于放大触控装置之具有弧形轮廓的可视区范围,而利于此类触控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于本发明之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装置包含一盖板、一触控感应层、复数第一连接垫以及复数导线。盖板包含相邻的一透光区以及一不透光区。透光区与不透光区的一交界为弧形的。触控感应层系至少设置于盖板之透光区。此些第一连接垫系设置于盖板之不透光区,且此些第一连接垫之排列路径为弧形的。此些导线分别电性连接此些第一连接垫与触控感应层。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透光区与不透光区的交界为弧形的,且第一连接垫的排列路径亦为与该交界对应的弧形,故可有效利用不透光区的空间来配置第一连接垫,从而利于扩大透光区范围或缩小不透光区范围,以利于触控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以上所述仅系用以描述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发明之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

图2绘示图1所示之触控装置沿着线2-2的剖面图;

图3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

图4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

图5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

图6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

图7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

图8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图2绘示图1所示之触控装置沿着线2-2的剖面图。如第1及2图所示,触控装置包含盖板100、触控感应层200、复数导线400以及复数第一连接垫510。盖板100包含透光区110以及不透光区120。透光区110与不透光区120系相邻的而形成交界130于两者之间。触控感应层200系至少设置于盖板100的透光区110,以侦测用户的触摸位置。第一连接垫510系设置于不透光区120而被不透光区120所遮挡。此些导线400分别电性连接此些第一连接垫510与触控感应层200。此些第一连接垫510之排列路径p1为弧形的。相较传统矩形接合区中直线排列的连接垫而言,沿着弧形排列路径p1所排列的第一连接垫510至少可具有以下优势:在局部不透光区120之相同横向长度下(如:沿着图1的所示之方向x的长度),本实施方式之所能配置的第一连接垫510数量会比传统矩形接合区所能配置的连接垫数量更多。换句话说,若欲配置相同数量的连接垫,则本实施方式之第一连接垫510所占据的不透光区120之横向长度可小于传统矩形接合区所占据的不透光区120之横向长度。因此,本实施方式之沿着弧形排列路径p1所排列的第一连接垫510可有效缩小不透光区120(亦即,触控装置之非可视区)的范围,而扩大透光区110(亦即,触控装置之可视区)的范围。

可了解到,于图1中,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本案,第一连接垫510的宽度绘示为与导线400的宽度不同,但于实际应用上,第一连接垫510的宽度可与导线400的宽度相同。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垫510可视为导线400的末端部。本文所述之多个组件之「排列路径」可为此些组件之中心点的连线。图1中的2-2线与排列路径p1系绘示为重合的。

如图1所示,透光区110与不透光区120之弧形交界130具有曲率中心c1。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系位于透光区110内。第一连接垫510之排列路径p1具有曲率中心c2。排列路径p1之曲率中心c2与排列路径p1上任一点的连线l1系至少部分地位于透光区110内。举例来说,交界130为围绕着透光区110的圆形线,而第一连接垫510之排列路径p1为开口朝向透光区110的弧线。这样的设计可助于提高排列路径p1之每一位置至交界130的最短距离之一致性,使得第一连接垫510可尽量地靠近交界130,以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并扩大透光区110的范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与第一连接垫510之排列路径p1的曲率中心c2系位于透光区110内,且两者重合。排列路径p1与交界130为曲率相同的弧形,也就是说,与排列路径p1重合的一假想圆和交界130为同心圆。因此,排列路径p1之每一位置至交界130的最短距离系相等的。这样的设计可助于使交界130更进一步地靠近第一连接垫510,以更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并扩大透光区110的范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第1及2图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触控装置还包含电路板300,电路板300系设置于盖板100的不透光区120,而可被不透光区120所遮挡,以防止用户看到电路板300。电路板300包含复数第二连接垫330。第二连接垫330分别接合于第一连接垫510。第二连接垫330之排列路径p2为弧形的,以利与沿着弧形排列路径p1排列的第一连接垫510相接合。由于传统矩形电路板中的连接垫系沿着直线路径排列,故相较之下,在局部不透光区120之相同横向长度下(如:沿着图1的所示之方向x的长度),本实施方式之电路板300所能配置的第二连接垫330数量会比传统矩形电路板所能配置的连接垫数量更多。换句话说,若欲配置相同数量的连接垫,则本实施方式之电路板300所占据的不透光区120之横向长度可小于传统矩形电路板所占据的不透光区120之横向长度。因此,本实施方式之电路板300可有效缩小不透光区120(亦即,触控装置之非可视区)的范围,而扩大透光区110(亦即,触控装置之可视区)的范围。

进一步来说,第二连接垫330之排列路径p2具有曲率中心c3。排列路径p2之曲率中心c3与排列路径p2上任一点的连线l2系至少部分地位于透光区110内。举例来说,交界130为围绕着透光区110的圆形线,而第二连接垫330之排列路径p2为开口朝向透光区110的弧线。这样的设计可助于提高排列路径p2之每一位置至交界130的最短距离之一致性,使得第二连接垫330可尽量地靠近交界130。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与第二连接垫330之排列路径p2的曲率中心c3重合。排列路径p2与交界130为曲率相同的弧形,也就是说,与排列路径p2重合的一假想圆和交界130为同心圆。因此,排列路径p2之每一位置至交界130的最短距离系相等的。这样的设计可助于使交界130更进一步地靠近第二连接垫330,以更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并扩大透光区110的范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电路板300还可包含内端部310。内端部310为电路板300上最靠近交界130的端部,且内端部310为弧形的,可利于第二连接垫330沿着弧形的排列路径p2所排列。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电路板300之内端部310具有曲率中心c4。内端部310之曲率中心c4与内端部310上任一点的连线l3系至少部分地位于透光区110内。举例来说,交界130为围绕着透光区110的圆形线,而内端部310为开口朝向透光区110的弧形曲面。这样的设计可助于匹配内端部310与交界130的形状,从而提高内端部310之每一位置至交界130的最短距离之一致性,使得交界130可尽量地靠近内端部310,以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并扩大透光区110的范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与内端部310的曲率中心c4重合。内端部310与交界130为曲率相同的弧形,也就是说,与内端部310重合的一假想圆和交界130为同心圆。因此,内端部310之每一位置至交界130的最短距离系相等的。这样的设计可助于使交界130更进一步地靠近内端部310,以更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并扩大透光区110的范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电路板300还可包含外端部320。外端部320为电路板300上远离交界130并与内端部310相对设置的端部,且此外端部320为弧形的。此外,盖板100之不透光区120包含最远离透光区110之外边界122,且此外边界122为弧形的。由于外端部320与外边界122均为弧形的,故可助于匹配两者的形状,而可使外边界122尽量靠近外端部320,以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另外还可以使得外端部320位于不透光区120之内,便于电路板300及后续其它组件的组装。

进一步来说,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外边界122具有曲率中心c5。外边界122的曲率中心c5系位于透光区110内。电路板300之外端部320具有曲率中心c6。外端部320之曲率中心c6与外端部320上任一点的连线l4系至少部分地位于透光区110内。举例来说,外边界122为围绕着透光区110的圆形线,而外端部320为开口朝向透光区110的弧形曲面。这样的设计可助于匹配外端部320与外边界122的形状,从而提高外端部320之每一位置至外边界122的最短距离之一致性,使得外边界122可尽量地靠近外端部320,以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外边界122的曲率中心c5与外端部320的曲率中心c6重合。外端部320与外边界122为曲率相同的弧形,也就是说,与外端部320重合的一假想圆和外边界122为同心圆。因此,外端部320之每一位置至外边界122的最短距离系相等的。这样的设计可助于使外边界122更进一步地靠近外端部320,以更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内端部310的曲率中心c4与外端部320的曲率中心c6重合。换句话说,内端部310与外端部320为曲率相同的弧形,使得电路板300包含宽度固定的环扇形(annularsector)板体。进一步来说,电路板300可包含导线搭接面340。第二连接垫330系设置于导线搭接面340上。导线搭接面340系位于内端部310与外端部320之间。导线搭接面340可为宽度固定的环扇形表面。由于第二连接垫330系位于电路板300朝向盖板100之一侧,故导线搭接面340亦系位于电路板300朝向盖板100之一侧(如图2所示),但为了便于读者清楚理解环扇形表面的形状,图1中系将组件符号340标示于电路板300之背向盖板100之表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与外边界122的曲率中心c5重合,使得不透光区120为宽度固定的环形区域。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装置还包含复数第三连接垫530。此些第三连接垫530系设置于不透光区120并电性连接触控感应层200。一导线400系连接于一第一连接垫510与一第三连接垫530之间。换句话说,第一连接垫510与第三连接垫530系分别位于导线400的相对两端,以分别接合电路板300的第二连接垫330与触控感应层200。此些第三连接垫530系沿着交界130排列的。由于交界130系弧形的,故第三连接垫530可沿着弧形路径排列,减小第三连接垫530占用不透光区120的面积,有助于缩小不透光区120。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垫530可包含近端部532。近端部532为第三连接垫530上最靠近交界130的端部。近端部532可为平直面或其他形状。第三连接垫530还可包含远程部534。远程部534为第三连接垫530上最远离交界130之端部。远程部534可为平直面或其他形状。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电路板300可为挠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由于电路板300系可挠的,故即使电路板300除去第二连接垫330之外的区域如外端部320系部分地突出于不透光区120之外边界122外,此突出部分亦可被折弯而藏至不透光区120内。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感应层200包含复数透光导电图案(未示于图中)。部分透光导电图案系分布于盖板100之透光区110内,部分透光导电图案系延伸至不透光区120而连接第三连接垫530。如此一来,触控感应层200可将其所感应到的触碰讯号传递至第三连接垫530,而第三连接垫530可藉由导线400将触碰讯号传递至电路板300的第二连接垫330上,以传递至讯号处理单元(未示于图中)。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透光导电图案可包含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izo)、奈米银或金属网状结构(metalmesh),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所示,触控装置还包含承载膜600。触控感应层200系设置于承载膜600上。盖板100包含内表面102以及外表面104。内表面102与外表面104系相对的。承载膜600系固设或贴合于内表面102,使得触控感应层200可固设于内表面102上的透光区110,具体的,触控感应层200可位于承载膜600远离盖板100的表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触控感应层200可位于承载膜600远离盖板100的表面。外表面104可做为使用者的触控操作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外表面104上可设置防脏污、防指纹、防刮或抗眩等功能层。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内表面102及外表面104可为经过化学或物理强化的表面,以提升对盖板100下方的电路板300、导线400、第一连接垫510、第三连接垫530及承载膜600的保护效果。

图3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系在于:电路板300a与前述电路板300的形状不同。具体来说,电路板300a的外端部320a不为弧形的。举例来说,外端部320a可为平直面。

图4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系在于:第一连接垫510b的排列路径p3的曲率比交界130的曲率大。换句话说,第一连接垫510b的排列路径p3的曲率半径小于交界130的曲率半径。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垫510b之排列路径p3的曲率中心c7与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不重合,且第一连接垫510b之排列路径p3的曲率中心c7比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更靠近内端部310b。

对应的,电路板300b之内端部310b的曲率大于交界130的曲率,外端部320b的曲率比不透光区120之外边界122的曲率大。也就是说,内端部310b、外端部320b的曲率中心c8与外边界122的曲率中心c5不重合,且内端部310b、外端部320b的曲率中心c8比外边界122的曲率中心c5更靠近外端部320b。

对应的,电路板300b上的第二连接垫330b之排列路径系平行于第一连接垫510b之排列路径p3,以利两者的接合,故第二连接垫330b的曲率半径亦系小于交界130及外边界122的曲率半径。

图5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系在于:第一连接垫510c的排列路径p4的曲率比交界130的曲率小。换句话说,第一连接垫510c的排列路径p4的曲率半径大于交界130的曲率半径。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垫510c的排列路径p4的曲率中心c9与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不重合,且第一连接垫510c的排列路径p4的曲率中心c9比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更远离内端部310c。藉由这样的设计,可降低内端部310c的弯曲幅度,从而利于电路板300c的制作。

对应的,如图5所示,电路板300c之内端部310c的曲率小于交界130的曲率,外端部320c的曲率比不透光区120之外边界122的曲率小。换句话说,内端部310c、外端部320c的曲率半径大于外边界122的曲率半径。也就是说,内端部310c、外端部320c的曲率中心c10与外边界122的曲率中心c5不重合,且内端部310c、外端部320c的曲率中心c10比外边界122的曲率中心c5更远离外端部320c。藉由这样的设计,可降低外端部320c的弯曲幅度,从而利于电路板300c的制作。

相应的,电路板300c上的第二连接垫330c之排列路径系平行于第一连接垫510c之排列路径p4,以利两者的接合,故第二连接垫330c的曲率半径亦系大于交界130及外边界122的曲率半径。

图6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系在于:第三连接垫530a与前述第三连接垫530的形状不同。具体来说,第三连接垫530a的近端部532a为弧形的。进一步来说,近端部532a具有曲率中心c11。近端部532a之曲率中心c11与近端部532a上任一点的连线l5系至少部分地位于透光区110内。举例来说,交界130为围绕着透光区110的圆形线,而近端部532a为开口朝向透光区110的弧形曲面。这样的设计可助于匹配近端部532a与交界130的形状,从而提高近端部532a之每一位置至交界130的最短距离之一致性,使得交界130可尽量地靠近近端部532a,以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并扩大透光区110的范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与近端部532a的曲率中心c11系位于透光区110内,且两者重合。换句话说,近端部532a与交界130为曲率相同的弧形,也就是说,与近端部532a重合的一假想圆和交界130为同心圆。因此,近端部532a之每一位置至交界130的最短距离系相等的。这样的设计可助于使交界130更进一步地靠近近端部532a,以更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并扩大透光区110的范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三连接垫530a的远程部534a为弧形的。此外,导线400之至少一部分为弧形的。进一步来说,导线400具有弧形区段410。远程部534a系位于导线400之弧形区段410与交界130之间。藉由这样的弧形设计,可助于匹配远程部534a与部分导线400的形状,而可使弧形区段410尽量靠近远程部534a,以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

进一步来说,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导线400的弧形区段410具有曲率中心c12。远程部534a具有曲率中心c13。弧形区段410的曲率中心c12系位于透光区110内。远程部534a之曲率中心c13与远程部534a上任一点的连线l6系至少部分地位于透光区110内。举例来说,弧形区段410为开口朝向透光区110的弧线,而远程部534a为开口朝向透光区110的弧形曲面。这样的设计可助于匹配远程部534a与弧形区段410的形状,从而提高远程部534a之每一位置至弧形区段410的最短距离之一致性,使得弧形区段410可尽量地靠近远程部534a,以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弧形区段410的曲率中心c12与远程部534a的曲率中心c13系位于透光区110内,且两者重合。换句话说,远程部534a与弧形区段410为曲率相同的弧形。因此,远程部534a之每一位置至弧形区段410的最短距离系相等的。这样的设计可助于使弧形区段410更进一步地靠近远程部534a,以更进一步地缩小不透光区120的范围。

图7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6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系在于:第三连接垫530b与前述第三连接垫530a的形状不同。具体来说,第三连接垫530b的近端部532b的曲率比交界130的曲率大。换句话说,近端部532b的曲率半径小于交界130的曲率半径。也就是说,近端部532b的曲率中心c14与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不重合,且近端部532b的曲率中心c14比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更靠近近端部532b。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三连接垫530b之远程部534b的曲率比导线400的弧形区段410的曲率大。换句话说,远程部534b的曲率半径小于弧形区段410的曲率半径。也就是说,远程部534b的曲率中心c15与弧形区段410的曲率中心c12不重合,且远程部534b的曲率中心c15比弧形区段410的曲率中心c12更靠近远程部534b。

图8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的下视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6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系在于:第三连接垫530c与前述第三连接垫530a的形状不同。具体来说,第三连接垫530c的近端部532c的曲率比交界130的曲率小。换句话说,近端部532c的曲率半径大于交界130的曲率半径。也就是说,近端部532c的曲率中心c16与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不重合,且近端部532c的曲率中心c16比交界130的曲率中心c1更远离近端部532c。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三连接垫530c之远程部534c的曲率比导线400的弧形区段410的曲率小。换句话说,远程部534c的曲率半径大于弧形区段410的曲率半径。也就是说,远程部534c的曲率中心c17与弧形区段410的曲率中心c12不重合,且远程部534c的曲率中心c17比弧形区段410的曲率中心c12更远离远程部534c。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