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物联网智能医疗交互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2005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数据处理和利用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新生儿物联网智能医疗交互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婴儿生理信号监护产品,仅仅只能做到读取各项新生儿的生理指标,无法将数据整理和发送。必须医护人员抄录数据后手工整理和录入系统。数据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同时各个医院或科室间也无法做到医疗数据共享。给患者和医师带来很多额外的负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生儿物联网智能医疗交互系统的方法,以解决医院安全管理不足的缺陷,预防了新生儿被盗的事件发生,实现了医疗透明化,本发明可以大大提高安全管理的精度,实现了实时监测,专业分析,并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移植到其他的病患人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生儿物联网智能医疗交互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生儿物联网智能医疗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生儿物联网智能医疗交互系统包括不少于两个wifi信号发射器、随身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交互处理模块,所述随身数据采集模块包括wifi信号接收端、生理信息传感模块和微处理芯片,所述wifi信号接收端和生理信息传感模块均与所述微处理芯片电性连接;所述数据交互处理模块包括医院服务器、医护终端和云服务器,所述医护终端和云服务器通过互联网与所述医院服务器连接;所述随身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微处理芯片上集成的无线通信模块与医院服务器连接。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生理信息传感模块包括脉搏心率传感器、体温传感器和呼吸传感器。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脉搏心率传感器选用pulsesensor脉搏心率传感器,所述体温传感器选用quasonds18b20测温模块。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云服务器与不止一台医院服务器连接。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医护终端是医护工作人员使用的智能终端、电脑终端或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平台。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处理芯片选用集成arduinoleonardo主控芯片。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随身数据采集模块还包括指纹识别器,所述指纹识别器选用迪安杰tcs2ss6a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新生儿物联网智能医疗交互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通过指纹识别器采集新生儿指纹信息,并将指纹信息储存于微处理芯片中;

步骤二、通过生理信息传感模块采集新生儿各项生理数据信息,并对这些生理数据信息添加标记,所述标记包括身份标记、时间标记和位置标记;所述身份标记是储存于微处理芯片中的指纹信息,所述时间标记为采集当前生理数具体时间,所述位置标记是通过wifi信号发射器和wifi信号接收端获得的采集当前数据的位置坐标;

步骤三、微处理芯片将添加标记后的生理数据信息发送给医院服务器,医院服务器将这些信息存储于同一身份标记目录下,并将该身份标记目录下的数据发送给医护终端和云服务器;

步骤四、云服务器通过比对生理数据信息上的身份标记,将归属于同一个新生儿信息储存于同一目录下,并将该目录下的所有信息回传至医院服务器替换医院服务器中该身份标记目录下的所有数据;

步骤五、新生儿家属通过手机终端连接到云服务器,通过预先储存于手机终端内的新生儿指纹信息匹配到相应身份标记下的目录,下载该目录下的所有数据,提取每一个生理数据的时间标记和位置标记,绘制运动路线。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采集新生儿指纹信息时采集的是全部十个手指的指纹信息,在对身份标记进行比对时,当出现两个以上指纹比对匹配时,判定属于同一个身份标记。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步骤六,在医护终端内预先储存新生儿的指纹信息,医护人员将新生儿的医治方案、检查报告和临床反应记录于医护终端中并标记上新生儿的指纹信息,医护终端标记后的医治方案、检查报告和临床反应储于同一身份标记目录下,并将该身份标记目录下的信息发送给医护终端和云服务器;然后重复步骤四。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实时采集新生儿的体温心率等生理信息并同步到医院服务器并传输到医护终端,保证医护人员随时掌握婴幼儿的身体状况,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婴幼儿的潜在疾病风险;指纹识别器能够帮助建立完整的医疗数据库,同时还能有效解决工作人员抱错孩子的问题;云服务器的设置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保证医师和家属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新生儿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各个模块间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新生儿物联网智能医疗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生儿物联网智能医疗交互系统包括不少于两个wifi信号发射器1、随身数据采集模块2和数据交互处理模块4,所述随身数据采集模块2包括wifi信号接收端22、生理信息传感模块3和微处理芯片22,所述wifi信号接收端22和生理信息传感模块3均与所述微处理芯片22电性连接;所述数据交互处理模块4包括医院服务器41、医护终端42和云服务器43,所述医护终端42和云服务器43通过互联网与所述医院服务器41连接;所述随身数据采集模块2通过微处理芯片22上集成的无线通信模块与医院服务器41连接。多个wifi信号发射器1可以设置与医院楼宇的各个位置,也可包括城市中各个采用wifi信号的路由器,通过wifi信号接收端22与这些wifi信号发射器1之间的连接情况和信号强弱能够获得具体位置信息,从而做到有效的定位,实时跟踪新生儿位置,防止发生婴儿被盗的情况;通过生理信息传感模块3采集新生儿各项生理数据,并发送给医院服务器41,最终在医护终端42显示,能够帮助医师掌握全面的病患信息,帮助准确诊断,同时通过云服务器43来储存大量的数据,能够减轻医院服务器41的数据处理压力,同时还能够实现新生儿生理数据在医院和科室之前共享,此外够通过第三方软件,家属能够实时了解新生儿的医治情况和位置信息等,帮助实现整个就医过程的透明化。

所述随身数据采集模块2还包括指纹识别器23。由于一套设备在其使用寿命范围内需要为多个新生儿提供数据采集服务,频繁的更新患者信息会带来大量的手工信息录入操作。且有时因为设备损坏,在更换设备时,也需要进行数据的录入操作,十分繁琐。指纹识别器23能够快速的给患者的生理数据进行标记,做到数据的对号入座。减少手工录入数据的操作,同时还能防止发生错误。同时对新生儿进行指纹信息采集,能够有效防止医护人员报错孩子,避免不应该发生的事故出现。

生理信息传感模块3包括脉搏心率传感器31、体温传感器32和呼吸传感器33。

脉搏心率传感器31选用pulsesensor脉搏心率传感器31,所述体温传感器32选用quasonds18b20测温模块;微处理芯片22选用集成arduinoleonardo主控芯片;指纹识别器23选用迪安杰tcs2ss6a0。

所述云服务器43与不止一台医院服务器41连接。医院服务器41可以每个医院设置一台或者医院的每个科室设置一台,多台医院服务器41与云服务器43连接,能够将新生儿在多个医院的治疗信息和全部就医过程的生理信息归纳记录,并提供给主治医师和家属,让整个就医的过程能够得到全程的记录和监控。能够通过数据的记录来追溯任何一个环节的详细情况。

所述医护终端42是医护工作人员使用的智能终端、电脑终端或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平台。

实施例2

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新生儿物联网智能医疗交互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通过指纹识别器23采集新生儿指纹信息,并将指纹信息储存于微处理芯片22中;

步骤二、通过生理信息传感模块3采集新生儿各项生理数据信息,并对这些生理数据信息添加标记,所述标记包括身份标记、时间标记和位置标记;所述身份标记是储存于微处理芯片22中的指纹信息,所述时间标记为采集当前生理数具体时间,所述位置标记是通过wifi信号发射器1和wifi信号接收端22获得的采集当前数据的位置坐标;

步骤三、微处理芯片22将添加标记后的生理数据信息发送给医院服务器41,医院服务器41将这些信息存储于同一身份标记目录下,并将该身份标记目录下的数据发送给医护终端42和云服务器43;

步骤四、云服务器43通过比对生理数据信息上的身份标记,将归属于同一个新生儿信息储存于同一目录下,并将该目录下的所有信息回传至医院服务器41替换医院服务器41中该身份标记目录下的所有数据;

步骤五、新生儿家属通过手机终端5连接到云服务器43,通过预先储存于手机终端5内的新生儿指纹信息匹配到相应身份标记下的目录,下载该目录下的所有数据,提取每一个生理数据的时间标记和位置标记,绘制运动路线。

采集新生儿指纹信息时采集的是全部十个手指的指纹信息,在对身份标记进行比对时,当出现两个以上指纹比对匹配时,判定属于同一个身份标记。由于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的短缺,在对新生儿的指纹采集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到对每个指纹的信息采集均有效且准确,为防止发生识别错误导致数据无法有效匹配归档,造成医疗数据的丢失,采集全部的指纹信息,并进行对比,由于指纹的唯一性,可以认为绝对不会发生错误的数据归档。但是为防止意外,当出现两个指纹匹配一致时判定属于同一人,能够完全避免出错。可靠性高。

还包括步骤六,在医护终端42内预先储存新生儿的指纹信息,医护人员将新生儿的医治方案、检查报告和临床反应记录于医护终端42中并标记上新生儿的指纹信息,医护终端42标记后的医治方案、检查报告和临床反应储于同一身份标记目录下,并将该身份标记目录下的信息发送给医护终端42和云服务器43;然后重复步骤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