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4417阅读:1044来源:国知局
物流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物流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物流配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机遇。现代物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它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将有效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物流业持续发展,加快流通现代化、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企业及产业结构调整,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公开号为CN20313393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物流管理系统,包括物流接收管理平台,及与物流接收管理平台相连接的采购终端、承运终端和供应终端,述物流接收管理平台包括客户端、解码器、A/D 转换模块和无线信号接收模块,所述无线信号接收模块与解码器相连,解码器与 A/D 转换模块相连,A/D 转换模块与客户端相连,该系统通过采购终端、供应终端和承运终端与物流接收管理平台连接,使物流系统的三个参与者通过接收管理平台了解货物的具体情况,对货物实行实时监控,保证了物流过程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提高了物流效率,大大节约了物流成本。

该系统在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提醒司机,只能实现近程报警,司机在车上时才能获知报警信息,这就造成该系统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提醒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物流管理系统,该系统对货厢内的货物进行监控,在货厢内出现异常时更好地提醒司机,使其能够获知货物异常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物流管理系统,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设于货厢内,用于检测货厢内的温度检测值并在温度检测值高于设定温度值时输出第一反馈信号;

人体检测装置,设于驾驶室内,用于检测驾驶室内是否有人,检测到有人则输出第二反馈信号;

判断装置,与所述处理装置和所述人体检测装置电信连接,接收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二反馈信号,只接收到所述第一反馈信号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同时接收到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二反馈信号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报警装置,设于驾驶室内,与所述判断装置电信连接,响应于第一反馈信号发出报警信号;

发讯装置,与所述判断装置电信连接,响应于第二反馈信号发出远程报警信息;

手持终端,与所述发讯装置电信连接,用于接收所述远程报警信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物流管理系统检测到货厢内的温度过高且司机在驾驶室内时,其通过装在驾驶室内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以提醒司机;当物流管理系统检测到货厢内的温度过高而司机不在驾驶室内时,其通过发讯装置向司机手中的手持终端发出远程报警信息,提醒不在驾驶室内的司机。该系统采用近程和远程报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货厢内温度的监控报警,能让司机及时得知异常情况,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货物的安全。

优选的,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包括红外线感应器,所述红外线感应器与驾驶室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司机坐在驾驶室内时,通过红外线感应器能感应到人体,当司机离开驾驶室时,红外线感应器能感应到没人,如此能准确判断驾驶室内是否有人;同时,红外线感应器与驾驶室可拆卸连接,在红外线感应器损坏时,方便对红外线感应器进行更换,且不会对驾驶室造成破坏。

优选的,所述驾驶室内设有卡槽,所述红外线感应器的下端设有与卡槽卡接配合的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红外线感应器进行安装时,将红外线感应器上的卡块插入驾驶室上相应的卡槽内,就能完成对红外线感应器的安装;将红外线感应器的卡块从卡槽内抽出就能完成对红外线感应器的拆卸。

优选的,所述驾驶室内设有螺纹孔,所述红外线感应器的下端设有与螺纹孔螺纹配合的螺纹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红外线感应器通过螺纹杆固定在驾驶室上,这样的连接方式能够将红外线感应器固定得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红外线感应器外套设有菲涅尔透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红外线感应器的灵敏度,能够增加红外线感应器的扫描范围。

优选的,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

温度传感器,其安装于货厢内,检测货厢内的温度并输出温度检测值;

比较器,其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温度检测值与设定温度值相比较,若温度检测值高于设定温度值,则输出第一反馈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度传感器对货厢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比较器中内存的设定温度值相比较,当检测结果高于设定温度值时,便于对货厢内的温度进行监测。

优选的,所述报警装置包括扬声器和指示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司机在货厢中温湿度出现异常受到提示的途径。

优选的,所述发讯装置为短信猫。

优选的,所述手持终端为手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物流管理系统采用近程报警和远程报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货厢内的温度检测报警的功能,当司机在驾驶室内时通过驾驶室内报警坐在发出报警信号,而当司机不在驾驶室内时则向司机携带的手持终端发送报警信息,如此能在货厢内的温度过高时及时将异常情况反馈给司机,以便于司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货物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驾驶室内的环境布局的货车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货厢监控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驾驶室内的环境布局的货车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货厢;2、驾驶室;3、红外线感应器;4、卡槽;5、卡块;6、螺纹孔;7、螺纹杆;8、菲涅尔透镜;9、扬声器;10、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一种物流管理系统,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处理装置、人体检测装置、判断装置、报警装置、发讯装置以及手持终端。

参照图1至图3,在货车的驾驶室2内的面板上装有扬声器9和指示灯10,在货车的驾驶室2内的面板上安装有红外线感应器3,其中,驾驶室2的面板上开设有卡槽4,红外线感应器3的下端安装有卡块5,卡块5与卡槽4卡接配合,且红外线感应器3外套设有菲涅尔透镜8,对红外线感应器3进行安装时,将红外线感应器3上的卡块5插入驾驶室2上相应的卡槽4内,就能完成对红外线感应器3的安装;将红外线感应器3的卡块5从卡槽4内抽出就能完成对红外线感应器3的拆卸。

参照图1和图4,温度检测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比较器A1,温度传感器和比较器A1安装在货厢1内,其中,温度传感器为电压输出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输出与检测的物理量正相关的电压信号,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比较器A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比较器A1的反向输入端输入基准电压Vref1,当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大于基准电压Vref1时,比较器A1输出高电平信号——即第一反馈信号,此时说明货厢1内的温度过高。

参照图1和图4,红外线传感器和比较器A2构成人体检测装置,红外线传感器其为电压输出型传感器,其输出电压与其检测正相关;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比较器A2的正向输入端连接,比较器A2的反向输入端输入基准电压Vref2;当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大于基准电压Vref2时,比较器A2输出高电平信号,此时说明司机在驾驶室2内;当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小于基准电压Vref2时,比较器A2输出低电平信号,此时说明司机不在驾驶室2内。

参照图1和图4,“与门”Y1、“与门”Y2以及反相器F构成判断装置,比较器A1的输出端与“与门”Y1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比较器A2的输出端与“与门”Y1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比较器A1的输出端还与“与门”Y2的一个输入端连接,比较器A2的输出端还通过反相器F与“与门”Y2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当比较器A1输出高电平信号且比较器A2输出高电平信号时——即货厢1内的温度异常且司机在驾驶室2内时,“与门”Y1输出高电平信号——即第一控制信号;当比较器A1输出高电平信号而比较器A2输出低电平信号时——即货厢1内的温度异常但司机不在驾驶室2内时,“与门”Y2输出高电平信号——即第二控制信号。

参照图1、图2和图4,报警装置包括放大电路、继电器输出模块、扬声器9和指示灯10。其中,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与“与门”Y1的输出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继电器输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继电器输出模块中的继电器接入扬声器9和指示灯10的电源回路中。当“与门”Y1发出第一控制信号时,报警装置的放大电路将该信号放大并将放大的电压转换为电流,该电流流入继电器输出模块,控制扬声器9和指示灯10的电源通断的继电器得电动作,将扬声器9和指示灯10的电源回路导通,扬声器9得电发声而指示灯10得电发光,驾驶室2内的司机就能获知货厢1内的异常情况。

参照图1和图4,发讯装置为短信猫,其包括MCU、与MCU连接的存储模块以及GSM模块,存储模块中预先存入司机的手机号码,MCU的信号输入端与“与门”Y2的输出端连接,当“与门”Y2发出第二控制信号时,MCU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生成报警信息并通过GSM模块向司机的手持终端——手机远程发送报警信息,使不在驾驶室2内的司机也能获知异常情况,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实施例二:一种物流管理系统,参照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驾驶室2的面板上开设有螺纹孔6,在红外线感应器3下端开设有通孔,将红外线感应器3放置在驾驶室2的面板上时,螺纹孔6与通孔连通,螺纹杆7穿过通孔与螺纹孔6螺纹连接,从而将红外线感应器3固定安装在驾驶室2面板上,这样的连接方式能够将红外线感应器3固定得更加牢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