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RFID标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163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RFID标签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RFID标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RFID标签。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了解车辆的各种信息,一般将车辆的车辆信息、年检信息等制成印刷有文字和图案的纸质标签,并将其贴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用以给工作人员进行肉眼识别。由于纸质印刷品十分容易仿制,且难以快速有效识别,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各种假冒标志的流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在通常将汽车的车辆信息、年检信息等存储在电子标签内,通过读写器读出电子标签内的信息,可防止假冒信息的行为。但是,传统的RFID标签的防拆性能较差,被拆除时破坏程度不够,仍无法杜绝假冒信息的行为。虽然,目前已研发出一种陶瓷基板的防拆电子标签,该电子标签是通过陶瓷基板受力被折断,使天线层被破坏,而使RFID芯片无法被读取识别,来实现防拆目的,但现有的陶瓷标签成本较高,且由于陶瓷标签为硬质标签,当车辆玻璃遭受撞击破损时,陶瓷标签碎裂后带有尖锐的边角从而可能造成对车内乘员的严重伤害。并且RFID标签粘贴在挡风玻璃上后,阳光的紫外线和红外线直射RFID标签,长期使用后会伤害RFID标签中的芯片,导致RFID标签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拆性能好且能防止紫外线和红外线伤害芯片的车用RFID标签。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用RFID标签,包括第一胶层、IR/UV防护层、INLAY层、第二胶层和印刷层,所述第一胶层、INLAY层、第二胶层和印刷层依次层叠设置,所述INLAY层包括易碎层、RFID天线层和RFID芯片,所述易碎层、RFID天线层和RFID芯片依次层叠设置,所述IR/UV防护层设置在INLAY层朝向第一胶层的一面或INLAY层朝向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两面,IR/UV防护层的设置位置与INLAY层中RFID芯片的位置相匹配,IR/UV防护层的面积大于RFID芯片的面积,所述第一胶层的粘度大于所述第二胶层的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层、IR/UV防护层、RFID芯片、RFID天线层、易碎层和第二胶层依次层叠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层、IR/UV防护层、易碎层、RFID天线层、RFID芯片和第二胶层依次层叠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设有镂空区,隔离层设于所述第一胶层远离所述INLAY层的一面,隔离层远离第一胶层的一面涂布粘胶,所述粘胶的粘度小于第一胶层的粘度,所述镂空区的设置位置与INLAY层中RFID芯片的位置相匹配。

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设置于所述印刷层远离所述第二胶层的一面。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的材质为PET、PE或PP。

进一步地,还包括离型膜层,所述离型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胶层远离所述IR/UV防护层的一面。

进一步地,所述印刷层的材质为铜版纸、PP或PET。

进一步地,所述INLAY层还包括导电胶层,所述导电胶层设置在所述RFID芯片与所述RFID天线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易碎层上印制所述RFID芯片的芯片信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标签在使用时,通过第一胶层粘贴在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内侧或车灯的灯罩外侧,IR/UV防护层的设置位置与INLAY层中RFID芯片的位置相匹配以阻挡由阳光和车灯射出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从而可保护RFID芯片使其免受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损坏;第一胶层的粘度大于第二胶层的粘度,第一胶层采用高粘度胶以用于确保INLAY层牢固地粘贴在玻璃或灯罩上,并在标签遭到外力撕扯时引起易碎膜的变形、碎裂来破坏RFID天线层的结构及其与RFID芯片的连接,造成RFID标签的电路损坏,从而达到防拆的效果;而第二胶层一般采用低粘度胶或微粘度胶,在标签遭到外力撕扯时让印刷层很容易地从标签上脱离,破坏标签的完整性,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车用RFID标签层级结构的剖面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车用RFID标签层级结构的剖面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车用RFID标签层级结构的剖面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车用RFID标签层级结构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车用RFID标签的剖面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车用RFID标签层级结构的剖面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车用RFID标签层级结构的剖面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车用RFID标签的剖面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在实际使用中被撕揭并从单侧破坏的示意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被完全揭起后残留部分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第一胶层;2、IR/UV防护层;3、INLAY层;31、易碎层;32、RFID天线层;33、RFID芯片;4、第二胶层;5、印刷层;6、隔离层;61、镂空区;611、镂空区边缘;7、保护层;8、离型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设置易碎层和IR/UV防护层,且第一胶层的粘度大于第二胶层的粘度,使得标签具有防拆和防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功能。

请参阅图1a和图1b,一种车用RFID标签,包括第一胶层1、IR/UV防护层2、INLAY层3、第二胶层4和印刷层5,所述第一胶层1、INLAY层3、第二胶层4和印刷层5依次层叠设置,所述INLAY层3包括易碎层31、RFID天线层32和RFID芯片33,所述易碎层31、RFID天线层32和RFID芯片33依次层叠设置,所述IR/UV防护层2设置在INLAY层3朝向第一胶层1的一面或INLAY层3朝向第一胶层1和第二胶层4的两面,IR/UV防护层2的设置位置与INLAY层3中RFID芯片33的位置相匹配,IR/UV防护层2的面积大于RFID芯片33的面积,所述第一胶层1的粘度大于所述第二胶层4的粘度。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标签在使用时,通过第一胶层粘贴在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内侧或车灯的灯罩外侧,IR/UV防护层的设置位置与INLAY层中RFID芯片的位置相匹配以阻挡由阳光和车灯射出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从而可保护RFID芯片使其免受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损坏;第一胶层的粘度大于第二胶层的粘度,第一胶层采用高粘度胶以用于确保INLAY层牢固地粘贴在玻璃或灯罩上,并在标签遭到外力撕扯时引起易碎膜的变形、碎裂来破坏RFID天线层的结构及其与RFID芯片的连接,造成RFID标签的电路损坏,从而达到防拆的效果;而第二胶层一般采用低粘度胶或微粘度胶,在标签遭到外力撕扯时让印刷层很容易地从标签上脱离,破坏标签的完整性,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

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一中IR/UV防护层2设置在INLAY层3朝向第一胶层1的一面,该实施例的标签用来粘设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内侧,IR/UV防护层2可防止从前挡风玻璃外侧射入的来自阳光中的红外线、紫外线对RFID芯片33的破坏。

图1b所示的实施例二中IR/UV防护层2同时设置在INLAY层3朝向第一胶层1和第二胶层4的两面,该实施例的标签则用来粘设于汽车的前大灯灯罩的外侧,IR/UV防护层2可防止从大灯外侧射入的来自阳光中的红外线、紫外线以及来自车灯本身光线中的红外线、紫外线对RFID芯片33的破坏。

进一步地,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三中,所述第一胶层1、IR/UV防护层2、RFID芯片33、RFID天线层32、易碎层31和第二胶层4依次层叠设置。

进一步地,在图2b所示的实施例四中,所述第一胶层1、IR/UV防护层2、易碎层31、RFID天线层32、RFID芯片33和第二胶层4依次层叠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分别就INLAY层的结构进行了两种不同的细化方案,实施例三中RFID芯片朝向车玻璃侧设置、实施例四中RFID芯片远离车玻璃侧设置,两种方案中IR/UV防护层都能够很好地阻隔在紫外线、红外线的射线源与RFID芯片之间,达到防止紫外线、红外线对RFID芯片的伤害的目的。具体来说,实施例三中由于IR/UV防护涂料能够直接喷涂在RFID芯片上形成IR/UV防护层,加工更容易;而实施例四中则由于在IR/UV防护层与RFID芯片之间增加了易碎层和天线层,阻隔紫外线、红外线的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4a和图4b所示,还包括隔离层6,所述隔离层6设有镂空区61,隔离层6设于所述第一胶层1远离所述INLAY层3的一面,隔离层6远离第一胶层1的一面涂布粘胶,所述粘胶的粘度小于第一胶层1的粘度,所述镂空区61的设置位置与INLAY层3中RFID芯片33的位置相匹配。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第一胶层外设置带有镂空区的隔离层,使得当标签粘贴于玻璃内侧后,仅有位于镂空区处的第一胶层透过镂空区与玻璃粘接,由于镂空区的设置位置与INLAY层中RFID芯片的位置相匹配,因此RFID芯片也通过第一胶层牢牢地粘紧在玻璃上,而标签的其他部分则通过隔离层的低粘度粘胶固定在玻璃上。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隔离层与玻璃之间的结合力弱,当标签被拆卸时,位于隔离层非镂空区之上的标签结构连同隔离层一起被撕揭离开玻璃表面,而镂空区之上的包括RFID芯片的INLAY结构则在第一胶层的作用下紧贴于玻璃表面,这就造成了RFID芯片与天线的分离,实现了防拆的目的;同时,由于更大面积的天线结构都随隔离层被撕揭开,只有镂空区面积大小的部分(如图中标注的L区域)残留在玻璃上,这就方便了标签的更换,让更小面积的第一胶层残留在玻璃上,减少更换标签时清理残胶的工作量,与之相比的,在以上的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中,第一胶层会大面积的残留在玻璃上,清理第一胶层的工作量大。

具体地,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五中,INLAY层3采用了与实施例三相同的结构;而图4b所示的实施例六中,INLAY层3则采用了与实施例四相同的结构。无论采用何种结构,当标签被撕揭时图中的L区域都会在第一胶层1的作用下残留在玻璃上,使得RFID芯片33残留在玻璃上并与RFID天线层32分离,而其余区域被揭起。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包括保护层7,所述保护层7设置于所述印刷层5远离所述第二胶层4的一面。

由上述描述可知,保护层可保护印刷层,防止印刷层上的文字、图案等信息因外界因素而变得模糊,不方便观看。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7的材质为PET、PE或PP。

由上述描述可知,保护层可为透明的PET、PE或PP,并带有底胶层。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包括离型膜层8,所述离型膜层8设置在所述第一胶层1远离所述IR/UV防护层2的一面。

由上述描述可知,离型膜层设置在第一胶层上,用于保护第一胶层,当需要使用该RFID标签时,将离型膜层撕下,并将第一胶层粘贴在车辆上。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印刷层5的材质为铜版纸、PP或PET。

由上述描述可知,印刷层可为白色的铜版纸、PP或PET,在印刷层上单面或双面地印刷图案、打条码或烫印镭射激光层。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INLAY层3还包括导电胶层,所述导电胶层设置在所述RFID芯片33与所述RFID天线层32之间。

由上述描述可知,RFID芯片通过导电胶层与RFID天线层电连接。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易碎层31上印制所述RFID芯片33的芯片信息。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将RFID芯片的芯片信息印制在易碎层上,RFID芯片的芯片信息被读取设备读取后能够跟易碎层上的信息进行比对,一旦标签被破坏,易碎层上印制的信息也会破碎或变形甚至被替换,这样就能够通过判断RFID芯片和印刷层等结构没有被破坏和替换过达到防伪的目的。

请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为:

一种车用RFID标签,用于粘贴在汽车前挡风玻璃的内侧。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离型膜层8、第一胶层1、IR/UV防护层2、INLAY层3、第二胶层4、印刷层5和保护层7。第一胶层1采用高粘度较胶,第一胶层1的粘度大于第二胶层4的粘度。INLAY层3包括易碎层31、RFID天线层32、RFID芯片33和导电胶层,易碎层31为树脂膜层,树脂膜的表面印制RFID芯片33的芯片信息进行防伪。第二胶层4与RFID天线层32连接并包裹RFID芯片33,易碎层31与第一胶层1连接,IR/UV防护层2设置在易碎层31上、位于RFID芯片33的正上方,同时IR/UV防护层2的面积大于RFID芯片33的面积。保护层7的材质为PET、PE或PP,印刷层5的材质为铜版纸、PP或PET。

请参照图5a,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为:

一种车用RFID标签,本实施例的车用RFID标签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增设隔离层6,隔离层6设有镂空区61。隔离层6设于第一胶层1与离型膜层8之间,隔离层6与离型膜层8连接的一面涂布粘胶,粘胶的粘度小于第一胶层1的粘度,镂空区61的设置位置与RFID芯片33的位置相匹配,第一胶层1的粘胶进入该镂空区61中。

在使用时,将离型膜层8撕开,将第一胶层1透过镂空区61粘贴在玻璃上,其余部分通过隔离层6的粘胶粘贴在玻璃上;当标签被撕揭时,图5a中的L区域(包括整个RFID芯片33、部分的RFID天线层32、部分的易碎层31、部分的IR/UV防护层2以及部分的第一胶层1,残留部分的面积大小与镂空区61的面积大小相关)在第一胶层1的作用下残留在玻璃上,使得RFID芯片33残留在玻璃上并与RFID天线层32分离,而其余区域被揭起。

撕揭过程可能的瞬时状态如图5b所示:标签被从右侧撕揭,裂缝沿镂空区边缘611向上发展,此时上述的L区域发展为具有不规则边缘的L’区域。当继续撕揭直至完成后,残留在玻璃上的结构的可能形态如图5c所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RFID标签,不仅可防拆,而且能防止紫外线、红外线线伤害RFID芯片,还有残胶面积小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