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5923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虚拟现实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虚拟现实成像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设备,简称VR设备,是利用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集合的产品,是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目前市场上的一类VR设备通过放置具播放功能的移动终端,该等VR设备借助设置于其内的光学装置及其他电子元件辅助还原图像,由于移动终端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影响VR设备或移动终端的正常工作,出现死机、运行速度减慢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避免上述问题的虚拟现实设备。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包括主体、固持部及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主体连接,在所述主体和所述散热装置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固持部与所述主体连接且位于所述容置空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持部用于将移动终端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移动终端抵接以使所述散热装置导出所述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装置外侧还设有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盖体与所述散热装置之间滑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本体及设置于所述散热本体上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盖体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本体上设置若干热管及/或散热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本体至少包括第一散热层及与所述第一散热层层叠设置的第二散热层,所述第一散热层邻近所述主体设置,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层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散热层为柔性导热硅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散热层为铜、铝、铝合金中的一种制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为凸设于所述散热本体上的中空柱体,所述中空柱体的内壁上形成有卡勾,所述连接部套设于所述配合部上,所述配合部的外侧壁上凸设肋条,所述卡勾与所述肋条能够相互抵持,以防止所述连接部脱离所述配合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连接部内,所述弹性件抵持于所述散热本体与所述盖体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上设置第一卡持部,所述盖体对应所述第一卡持部设置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持相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其设置有散热装置且所述散热装置在使用时能够紧贴所述移动终端设置,进而能够快速将所述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导出,进行散热,保障虚拟现实设备或移动终端的正常工作,改善死机、运行速度减慢等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虚拟现实设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虚拟现实设备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另一视角分解示意图。

图5是盖体与散热装置组装于一起的示意图。

图6是图5沿IV-IV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散热层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又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散热层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虚拟现实设备 100

移动终端 200

主体 20

面罩 22

固持部 222

第一卡持部 224

第一定位部 226

头带部分 24

第一头带 242

第二头带 248

盖体 40

容纳空间 401

底板 42

侧板 43

配合部 46

肋条 462

第二卡持部 47

第二定位部 48

散热装置 60

散热本体 62

第一散热层 622

第一通孔 6221

第二散热层 624

第二通孔 6241

散热槽 626

热管 628

导向槽 629

连接部 64

卡勾 642

弹性件 66

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组件“相连”时,它可以是与另一个组件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组件与另一个组件间接相连。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10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虚拟现实设备100为虚拟现实头盔,可以理解,其也可以为类似眼镜的设备。所述虚拟现实设备100包括主体20、盖体40及散热装置60。所述主体20用以固持移动终端200。所述盖体40与所述主体20连接,所述散热装置60设置于所述盖体40邻近所述主体20的一侧,以使所述散热装置60位于所述盖体40和所述主体20之间,所述盖体40与所述主体20固定连接,所述盖体40与所述散热装置60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主体20与所述散热装置60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图未示)。所述移动终端200夹设于所述主体20与所述散热装置60之间,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散热装置60与移动终端200的背部贴合从而带走移动终端200产生的热量,为所述移动终端200散热。所述移动终端200为智能手机。可以理解,所述移动终端200可以为游戏机、平板电脑等具播放画面功能的电子设备。

请进一步参阅图3,所述主体20包括面罩22及头带部分24。所述面罩22用于与使用者的脸部贴近。所述面罩22远离所述头带部分24的端面上间隔凸设固持部222,用以将所述移动终端200固持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持部222设置成卡勾状,所述固持部222的数量为两个,固持所述移动终端200时,所述移动终端200夹设于两个固持部222之间。所述面罩22邻近所述盖体40的侧面设置第一卡持部224。所述头带部分24包括第一头带242及第二头带248,所述第一头带242连接于所述面罩22,以将所述虚拟现实设备100穿戴于使用者头上。所述第二头带248连接于所述面罩22及所述第一头带242上,以提高所述虚拟现实设备100穿戴的稳定性与舒适性。所述面罩22上还设置槽状的第一定位部226,所述第一卡持部224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部226的底部上。所述面罩22内设置透镜类的光学装置(图未示),用于辅助还原所述移动终端200的播放图像。所述面罩22上设置调节部228,用于调节固持于所述面罩22上的移动终端200与所述光学装置之间的距离。所述主体20上可能还包括其他必要或非必要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4所示,所述盖体40与所述第一卡持部224卡持连接并盖设于所述面罩22上,以阻挡外来光线。使用时,所述移动终端200设于所述盖体40与所述主体20之间。所述盖体40包括底板42及与所述底板42连接的侧板43。所述底板42邻近所述面罩22的一侧上凸设有配合部46,以与所述散热装置60连接。所述侧板43大致与所述底板42垂直相接。所述侧板43的内壁上对应所述第一卡持部224形成第二卡持部47,所述第一卡持部224与所述第二卡持部47卡持相接。所述侧板43与所述底板42形成容纳空间401。

所述侧板43对应所述第一定位部226形成第二定位部48,所述第二定位部48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22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持部224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定位部226的数量对应为四个,所述第一卡持部224为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226底部的卡持槽,所述第二卡持部47为与所述卡持槽卡扣于一起的卡扣。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卡持部224可以为卡扣,所述第二卡持部47可以为卡持槽。

所述散热装置60装设于所述盖体40并收容于所述容纳空间401,用以进行散热。请结合参阅图5与图6,所述散热装置60包括散热本体62及设置于所述散热本体62上的连接部64。所述散热本体62大致为薄板状结构,以保证足够大的散热面积。所述散热本体62包括第一散热层622及叠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层622的的第二散热层624,所述第一散热层622邻近所述面罩22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层622为柔性导热硅胶,以便与所述移动终端200的背部贴合。所述第一散热层622对应所述固持部222设置第一通孔6221(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第二散热层624由导热性佳及材质较轻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铜片、铝片、铝镁合金板等,以迅速将热量导出。所述第二散热层624对应所述固持部222设置第二通孔6241。所述固持部222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6221及所述第二通孔6241。所述连接部64对应所述配合部46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层624上。所述连接部64能够滑动地套设于所述配合部46上,进而使所述散热装置60与所述盖体40滑动相接,以调节所述第二散热层624与所述底板42之间的距离,进而能够根据放置的移动终端200的厚度灵活调节所述散热装置60相对所述主体20的位置,以适应所述光学装置。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64为凸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层624上的中空柱体,所述连接部64的内壁远离所述第二散热层624的端部上凸设卡勾643,所述配合部46的外侧壁远离所述底板42的端部凸设肋条462,所述卡勾643与所述肋条462能够相互抵持,以防止所述连接部64脱离所述配合部46。可以理解,可以省略所述连接部64的卡勾643及所述配合部46的肋条462,所述连接部64的内壁与所述配合部46的外侧壁存有较大摩擦,不易相互脱离即可。

所述散热装置60还包括弹性件66,所述弹性件66收容于所述连接部64内,所述弹性件66抵持于所述散热本体62与所述盖体40之间,以方便调节所述散热装置60相对所述底板42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配合部46的数量为四个,大致分布于所述底板42邻近所述面罩22的一侧面的四个角落,所述连接部64的位置与数量对应所述配合部46设置。可以理解,不仅限于所述连接部64套设于所述配合部46上,也可以将所述配合部46套设于所述连接部64上。

组装时,将所述散热装置60的连接部64套设于所述配合部46上,所述弹性件66弹性抵持于所述盖体40与所述第二散热层624之间,进而将所述散热装置60与所述盖体40组装于一起,将所述固持部222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6221、所述第二通孔6241,所述盖体40的第二定位部48容纳于所述第一定位部226,将所述第二卡持部47与所述主体20的第一卡持部224卡持相接。

使用时,将所述散热装置60与所述盖体40一并取下,将所述移动终端200固持于所述固持部222,所述移动终端200具显示屏(图未示)的一面朝向所述主体20。所述移动终端200使用时产生的热量由所述散热装置60导出。调节所述主体20上的调节部228,以增大所述光学装置与所述移动终端200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移动终端200的厚度较厚时,可适当压紧盖体40与散热装置60以方便所述盖体40与所述主体20组装连接;当调节所述主体20上的调节部228,以减小所述光学装置与所述移动终端200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移动终端200的厚度较薄时,可适当松开盖体40与散热装置60以方便所述盖体40与所述主体20组装连接。

可以理解,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散热层624上凹设若干散热槽626,散热槽626的设置加大了所述第二散热层624的散热面积。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散热层624朝向所述盖体40的一侧凸设置若干热管628。所述若干热管628大致呈平行设置,其中两个热管628邻近所述第二散热层624的边缘设置,另外的热管628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散热层624的边缘或所述通孔6241,以将所述移动终端200的热量导到所述散热装置60的边缘上,以加快散热速度。另外,所述若干热管628的设置加大所述第二散热层624的散热面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100,其于盖体40设置散热装置60,且所述散热装置60在使用时能够紧贴所述移动终端200的背部设置,进而能够快速将所述移动终端200产生的热量导出,进行散热,保障虚拟现实设备100或移动终端200的正常工作,改善死机、运行速度减慢等不良情况,同时改善了使用者使用的不适感,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所述盖体40与所述散热装置60不限于滑动相接,所述连接部64与所述配合部46可以省略,所述散热装置60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所述盖体40进行连接,例如,通过一紧固件将所述散热装置60与所述盖体40连接。所述配合部46可以设置成能够收容所述连接部64的孔状结构。所述连接部64不限定于凸设于散热本体62上的柱体,所述连接部64与所述配合部46设置成其它结构;所述连接部64也可以设置成卡槽,所述配合部46设置成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持部。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4所示,所述连接部64的内侧壁邻近所述第二散热层624的端部对应形成导向槽629,所述肋条462能够沿所述导向槽629运动,以对所述散热装置60相对所述盖体40的滑动进行导向。

所述散热装置60与所述盖体40沿与所述盖体40朝向所述主体20一侧方向能够滑动地相接。

可以理解,所述散热本体62可以仅为所述第一散热层622与所述第二散热层624中的其中一层,所述第一散热层622不限定为柔性导热硅胶,所述第二散热层624并不限定为导热性佳的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散热层622及所述第二散热层624也可以为其他由导热性能较佳的结构或材料制成,优选为,导热性能好材质轻的材料制成,如碳纤维材料、石棉等。所述散热槽626及/或所述热管628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层622上。

可以理解,所述散热装置60上的第一通孔6221、第二通孔6241可以省略。

可以理解,所述虚拟现实设备100可以省略所述盖体40,所述散热装置60与所述主体20及/或移动终端200连接。所述散热装置60与所述主体20连接,在所述主体20和所述散热装置60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固持部222与所述主体20连接且位于所述容置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做其它变化等用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只要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均可。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