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芯片烧录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2652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芯片烧录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板生产与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便于芯片烧录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而其中一些电子产品的电路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烧录程序才能够正常工作,如电话、门禁上的指纹识别器等等。

传统的烧录工作,是操作人员用手将以接线端子插入到带烧录的电路板上,接线端子另一段通过USB插口与电脑连接,如此反复操作,逐一对每个电路板进行烧录,工作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芯片烧录的装置能够批量进行烧录、提高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芯片烧录的装置,包括水平放置的底板、与底板连接且竖直设置的立板、水平设置的盖板以及用于控制盖板上下反复移动的控制机构,所述盖板上设有若干用于固定PCB板的支脚,支脚上设有橡胶片,所述底板上设有座台,座台与底板可拆卸连接,座台和盖板中间设有中间板,中间板通过设置于与底板上的螺钉与底板连接,螺钉穿设于中间板且中间板于竖直方向上沿螺钉表面滑动,螺钉外套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一端与底板抵触,另一端与中间板抵触,中间板上设有用于放置若干待烧录PCB板的凹槽且凹槽呈阶梯状设置,凹槽底部设置有通孔,座台上设有呈竖直放置的接线端子且接线端子设置于通孔的正下方,在烧录芯片时,接线端子穿设于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控制机构控制盖板向下运动时,盖板会同时碰到放置在中间板的凹槽内的PCB板和中间板,并将PCB板固定在凹槽内,然后中间板会随着盖板向下运动同时压缩第一弹簧,直至座台上的接线端子穿过中间板上的通孔并与PCB板上的电路接口连接,此时盖板向下运动至最底端,在测试完成后,盖板向上运动回到原来位置,而中间板会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将驱动PCB板随中间板向上运动脱离接线端子;中间板的凹槽内放置的PCB板上面有若干个带烧录的芯片,这样一次可以同时烧录多个芯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凹槽的四周的边角上各设有与凹槽连通的圆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圆槽能够避免PCB板的四个边角与凹槽的边角接触产生摩擦二损坏PCB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凹槽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PCB板的凸起,在烧录芯片时,凸起与两相邻小块PCB板的交接处抵触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个凸起支撑PCB板能够使PCB板的整块面板保持较平整的面,减小因为重力、压力的因素产生的形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凹槽的两侧还各设有与凹槽连通的且便于工作人员手指取走工件的半圆槽,且半圆槽上设有圆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半圆槽,用于在烧录工作完成后快速的取走PCB板,工作人员只需将手指伸入半圆槽中扣除PCB板即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接线端子包括排针、排针连接的导线、套接于排针外且与排针和导线连接的导套;导线穿设于座台并引至座台一侧,导线另一端设有USB插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排针节约空间,而排针外面的导套能够对排针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导线外套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一端与座台连接,另一端与导套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CB板随盖板向下运动时,PCB板上的电路接口与排针对接,由于导线外套设有第二弹簧,因此排针与电路接口之间是弹性接触,减小了排针对电路接口在对接时造成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通孔上设有第一圆倒角,导套上设有第二圆倒角,第一圆倒角与第二圆倒角相配合用于导套能顺利穿过通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立板上设有沿水平方向的凸棱,凸棱上设有导柱于竖直方向上设置,且导柱一端与凸棱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设于盖板、中间板后与座台连接,盖板和中间板于竖直方向上沿导柱表面滑动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凸棱和导柱用于引导盖板竖直向下或向上运动,减少偏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与立板连接且轴向呈竖直设置的导向套、套设于导向套内的导杆、一端与导杆的端部于竖直方向上铰接的连接板、与连接板的另一端于竖直方向上铰接的驱动板以及设置于驱动板上的握柄,驱动板的另一端与立板于竖直方向上铰接,握柄与驱动板垂直设置且握柄设置于连接板与驱动板的铰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手握住握柄上下摆动驱动板,驱动板于竖直方向上做180度圆弧反复运动,而导杆由于有导向套的限制只能于竖直方向上向上或向下运动,而且其运动的行程为两个驱动板长度,也就是驱动板运动轨迹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其一,能够实现批量烧录,提高工作效率;

其二,能实现接线端子与PCB板上接口电路的精确、快速对接;

其三,将PCB板放入指定位置,使用控制机构即可实现接线端子与PCB板上接口电路的对接,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便于芯片烧录的装置的机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一种便于芯片烧录的装置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面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1、底板;11、螺钉;12、第一弹簧;2、立板;21、凸棱;22、导柱;3、盖板;31、控制机构;311、导向套;312、导杆;313、连接板;314、驱动板;315、握柄;32、支脚;4、中间板;41、凹槽;42、圆槽;43、凸起;44、半圆槽;45、通孔;451、第一圆倒角;5、座台;51、接线端子;52、排针;53、导线;54、导套;55、USB插头;56、第二圆倒角;57、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一种便于芯片烧录的装置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便于芯片烧录的装置,包括底板1、立板2、盖板3、中间板4、和座台5,以及用于驱动盖板3于竖直方向上反复运动的控制机构31。盖板3上设有若干支脚32,支脚32上设有橡胶片,在烧录芯片时,支脚32与PCB板抵触连接。底板1呈水平设置,立板2设置于底板1的一边且呈竖直设置。座台5设置于底板1上,中间板4设置于座台5上方且通过设置于与底板1上的螺钉11与底板1连接。螺钉11设置于座台5的两侧且呈竖直设置,螺钉11仅在与底板1连接的部分设有螺纹,螺钉11中间光滑设置,螺钉11穿设于中间板4且中间板4于竖直方向上沿螺钉11表面滑动,螺钉11外套有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的一端与底板1抵触,另一端与中间板4抵触。

控制机构31包括与立板2连接且轴向呈竖直设置的导向套311、套设于导向套311内的导杆312、一端与导杆312的端部于竖直方向上铰接的连接板313、与连接板313的另一端于竖直方向上铰接的驱动板314以及设置于驱动板314上的握柄315,驱动板314的另一端与立板2于竖直方向上铰接,握柄315与驱动板314垂直设置且握柄315设置于连接板313与驱动板314的铰接处。

中间板4的中间设有用于放置若干待烧录PCB板的阶梯状的凹槽41,即中间板4的表面与凹槽41的底部之间有一层台阶。为了方便说明,本实施例采用的PCB板为2*4规格,即此PCB板划分成两排,每一排有划分成呈长方形状且大小相同的四小块。每小块PCB板上的元件排布位置均相同,仅仅是在加工焊接过程中按照2*4排布,且在相邻PCB板之间的划分处有浅浅的沟槽,方便在烧录完成后将PCB板掰断呈8小块。

PCB板放置于凹槽41的台阶上时,在PCB板与凹槽41的底部之间形成一空腔,PCB板上的元件容纳于此空腔内且不与凹槽41接触。凹槽4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PCB板的外轮廓相匹配。凹槽41的四周的边角上各设有与凹槽41连通的圆槽42,用于防止在拿放PCB板时PCB板的边角与凹槽41的边角出现卡死而对PCB板的结构造成损伤。凹槽41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PCB板的凸起43,凸起43的位置与四小块PCB板的交接处相对应,同时盖板3上的支脚32位于PCB板上方与PCB板上相邻PCB板之间的沟槽处抵触设置,支脚32和凸起43配合将PCB板固定住。凹槽41的两侧还各设有与凹槽41连通的半圆槽44,以便工作人员安放和拿取PCB板,在半圆槽44的边缘设有圆倒角,以便工作人员手指伸入半圆槽44中。

如图4和图5所示,凹槽41的底部设有通孔45,座台5上设有接线端子51,在中间板4向下移动时,接线端子51能够穿过通孔45与凹槽41内的PCB板上的电路接口连接。接线端子51包括排针52、排针52连接的导线53、套接于排针52外且与排针52和导线53连接的导套54。导线53穿设于座台5并引至座台5一侧,导线53另一端设有USB插头55USB。导线53外套有第二弹簧。57,第二弹簧。57的一端与座台5连接,另一端与导套54连接。通孔45上设有第一圆倒角451,导套54上设有第二圆倒角56,第一圆倒角451与第二圆倒角56相配合,以便导套54能顺利穿过通孔45。

盖板3设置于中间板4的上方,立板2上设有沿水平方向的凸棱21,凸棱21上设有导柱22于竖直方向上设置,且导柱22一端与凸棱21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设于盖板3、中间板4后与座台5连接。盖板3和中间板4于竖直方向上沿导柱22表面滑动设置。

本实施例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在中间板4的凹槽41内放置一块2*4规格的PCB板,然后用手握住握柄315,造作控制机构31使盖板3向下运动,盖板3向下运动过程中,支脚32碰触到PCB板并抵触PCB板带动中间板4一起向下运动,然后中间板4会随着盖板3向下运动同时压缩第一弹簧12,直至座台5上的接线端子51穿过中间板4上的通孔45并与PCB板上的电路接口连接,此时盖板3向下运动至最底端,在烧录完成后,盖板3向上运动回到原来位置,而中间板4会在第一弹簧12的作用下复位,将驱动PCB板随中间板4向上运动并脱离接线端子5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