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信息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9023发布日期:2018-10-23 21:58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可穿戴信息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可穿戴信息终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穿戴信息终端等便携无线设备因可随时随地使用这一极为便利的特性而逐渐得到普及。尤其是,因为可穿戴信息终端是佩戴在身体上使用的,所以其小型化不断推进。小型终端上设置的显示器也同样地,大多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显示器更小。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显示器多设置有触摸面板,能够通过指尖、触摸笔等的触摸操作来进行选择或输入操作。

作为这种可穿戴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内容,“一种手表型电子备忘录装置,包括:用于检测在手上做笔记时的指尖的方位和距离的红外线激光束扫描单元;接收来自指尖的反射光来测量指尖的位置的单元;检测笔记状态的皮肤接触声检测单元;备忘录数据的显示单元;和用于适当地对操作者给出响应的振动发生单元”(摘自摘要)。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这样的内容,“一种可环绕在用户的手腕上佩戴的可穿戴信息终端,包括:显示器;触摸板,在可穿戴信息终端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时,触摸板位于与显示器相反的位置的外侧面;传感器,其检测可穿戴信息终端相对于基准轴的倾斜;和控制部,其在检测到触摸板上有操作的情况下在显示器的与该操作位置对应的位置显示指针图标,并且,在倾斜处于规定的范围且没有检测到触摸板上有操作的情况下将显示器切换为省电模式”(摘自摘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991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公开第201528624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的显示器上,需要另外设置光学系统用于检测在手背或手掌的表面上做笔记时的指尖的方位和距离,因此不够便利。而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可穿戴信息终端中,触摸板配置在与显示器相反的位置即隔着手腕配置于显示器的背面一侧,所以不能直观地了解输入操作。出于这样的状况,希望实现提高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操作性的技术。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操作性的技术。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上述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的结构和功能来完成。本发明包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多种技术方案,举其一例为,一种能够穿戴在用户身上的可穿戴信息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收纳于所述主体部,具有屏幕的显示装置;收纳于所述主体部,执行所述屏幕上的显示处理的控制装置;和检测所述用户对所述控制装置的输入操作的操作检测部,所述操作检测部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的与所述屏幕不同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提高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操作性的技术。另外,上述以外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将通过以下实施方式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结构概略图。

图2是框架的分解图(俯视)。

图3是图1的A-A截面图,(a)表示将接触检测部设置于框架的顶面的例子,(b)表示在(a)的基础上还在框架的底面设置有接触检测部的例子。

图4是表示可穿戴信息终端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控制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配置在框架上的接触检测部与屏幕区域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a)表示轻扫(swipe)动作时的指针的变化,(b)表示旋转触摸时的指针的变化。

图8是表示操作信息之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可穿戴信息终端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通过框架操作来改变桌面画面之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通过框架操作来改变桌面画面之另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通过框架操作来改变浏览器画面之示例的图。

图13是表示通过框架操作来改变地图画面之示例的图。

图14是表示通过框架操作来改变地图画面之示例的图,(a)表示标准尺寸显示例,(b)表示放大显示例。

图15是表示通过框架操作来改变地图画面之示例的图,(a)表示捏合缩小(pinch in)显示例,(b)表示捏合放大(pinch out)显示例。

图16是表示具有四边形框架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操作例的图,(a)表示标准尺寸显示例,(b)表示放大显示例。

图17是图16所示的可穿戴终端的概略结构图。

图18是表示将框架的纵轴和横轴分别视为y轴、x轴,用于指定xy坐标的输入信号处理的图。

图19是表示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接触检测部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操作例的图。

图20是表示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接触检测部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另一操作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框架背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操作例的图。

图22是表示框架背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另一操作例的图。

图23是表示电话应用程序的操作例的图。

图24是表示框架操作例(屏幕滚动)的图。

图25是表示框架操作(屏幕滚动)之另一例的图,(a)表示从框架的相当于12点附近的部位开始触摸的例子,(b)表示从框架的相当于9点附近的部位开始触摸的例子。

图26是表示框架操作(屏幕滚动)之另一例的图,(a)表示在框架的下部进行触摸动作来使屏幕向下方滚动的例子,(b)表示在框架的右上进行触摸动作来使屏幕向右上滚动的例子。

图27是表示框架操作(屏幕滚动)之另一例的图。

图28是表示声音控制器画面的框架操作例的图。

图29是表示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框架操作(屏幕分割)的图。

图30是表示使可穿戴信息终端从误动作恢复的操作的图,(a)表示双击(double tap)框架的例子,(b)表示触击(tap)屏幕的例子。

图31是表示可接收从误动作恢复的操作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概略结构图。

图32是表示使可穿戴信息终端从误动作恢复的操作的图,(a)表示连同佩戴部一起在屏幕上划动的操作例,(b)表示设置有恢复操作的硬按钮的例子。

图33是装载有陀螺仪传感器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结构概略图。图1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包括用于显示信息的屏幕2,以包围屏幕2的方式配置的框架(frame)3,和用于佩戴到身体上的佩戴部5,在框架3上沿屏幕2的外周配置有接触检测部4。接触检测部检测用户操作,故作为操作检测部发挥作用。作为操作检测部的其他例子,也可以采用陀螺仪传感器或层叠在屏幕上的触摸面板,这一点将后述。

图1中将16个接触检测部4配置在屏幕2的周边,但接触检测部4的个数并不限定于16。另外,图1中多个接触检测部4沿屏幕2的外周配置,但在能够将接触检测部4的形状一体地形成为沿屏幕2的外周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一个接触检测部构成。另外,接触检测部4虽然以包围屏幕2的外周的方式配置,但是不限于连续地包围外周的情况,也可以像图1那样在外周上以局部不连续的方式配置。

接触检测部4例如由触摸传感器构成。这指的是,只要能够检测出人的手指、手、其他用于操作而使用的身体的一部分或触摸笔等的接触即可,可为电阻膜式或静电电容式中的任一种,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而且,接触检测部4也可以为压力传感器。如果为压力传感器,则也能够检测厚度方向上的按压的强弱。

另外,屏幕2和框架3在图1中表示为圆形,但也可以为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在内的多边形。可穿戴信息终端1具有以上结构,所以用户能够一边确认屏幕2的内容一边进行操作,而进行操作的手指不会遮挡屏幕2的显示。

图2是框架3的分解图(俯视)。如图2所示,框架3包括圆形板状的底面3a、沿底面3a的周缘部凸出的圆环状的侧面3b和安装在侧面3b上部的顶面3c(相当于框部(表圈))。顶面3c具有用于将屏幕2嵌入其中央的开口部3c1。而且,在顶面3c的开口部3c1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图1中为16个)用于嵌入接触检测部4的凹部3c2。图1的各接触检测部4被一一收纳在顶面3c的各凹部3c2中。

图3是图1的A-A截面图,(a)表示将接触检测部4a设置于框架的顶面3c的例子,(b)表示在(a)的基础上还在框架的底面3a设置有接触检测部4b的例子。如图3的(a)、(b)所示,在由框架3的底面3a、侧面3b和顶面3c围成的空间内,收纳有可穿戴信息终端1a的控制器20。而且,在顶面3c的各凹部3c2收纳有接触检测部4a,各接触检测部4a通过总线31与控制器20电连接。另外,屏幕2也通过总线32与控制器20电连接。

在可穿戴信息终端1a的结构的基础上,图3的(b)所示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b在框架3的底面3a的背面即框架3的底面3a的与佩戴者的佩戴部位相对的面上,还设置有作为接触检测部4的压力传感器4b。压力传感器4b也通过总线33与控制器20电连接。其他结构与图1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相同,所以俯视时可穿戴信息终端1a与可穿戴信息终端1b相同。

图4是表示可穿戴信息终端1的硬件结构的框图。可穿戴信息终端1通过在控制器20上连接包含屏幕2的显示装置210、接触检测部4a、4b和主电源开关220而构成。控制器20包括作为控制/运算装置的CPU201、作为易失性存储装置的RAM202、作为非易失性存储装置的ROM203、HDD204(也可以为SSD)、接口(I/F)205,这些各构成要素经总线206彼此连接。I/F 205与显示装置210、接触检测部4a、4b以及主电源开关220连接。

图5是表示可穿戴信息终端1的控制器2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控制器20包括应用程序控制部21、操作转换部22、显示控制部23、操作信息存储部24和屏幕管理信息存储部25。应用程序控制部21、操作转换部22和显示控制部23可采用这样的方式构成,即,由CPU201将存储在ROM203和HDD204中的OS和应用程序等软件加载到RAM202中,并执行软件以构成上述各部。另外,也可以由实现各部之功能的集成电路构成。操作信息存储部24存储操作信息,该操作信息按存储在可穿戴信息终端1中的软件的种类来规定接触检测部4a、4b检测到的操作的种类和与其对应的操作内容(在图8中后述)。屏幕管理信息存储部25存储前一刻显示在显示装置210上的画面信息和后述的屏幕分割信息。操作信息存储部24和屏幕管理信息存储部25由RAM202、ROM203和HDD204等存储装置构成。

图6是表示配置在框架上的接触检测部与屏幕区域的对应关系的图。如图6所示,按照通过屏幕中心点的辐射线(用点划线表示),屏幕2具有与接触检测部4相同个数的接触检测部,即,在图6的例子中具有接触检测部401~416这16个接触检测部,屏幕2被分割为16份。在相邻的辐射线之间配置有一个接触检测部。而且,使由辐射线围成的屏幕2的分割屏幕例如211,与位于该分割屏幕211的外缘部的接触检测部401相对应,将对应得到的信息(屏幕分割信息)存储在屏幕管理信息存储部25中。

然后,当用户的手指触摸到接触检测部401时,从接触检测部401向控制器20输出检测到触摸的信号(输入信号),操作转换部22参照屏幕分割信息,生成用于在与接触检测部401相对应的分割屏幕211的初始设定位置上显示指针(也称为光标)100的操作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显示控制部23。进而,当接触检测部401上的手指的触摸位置在上下左右的任意的二维方向上变化时,指针图标100的位置随触摸位置的变化量而变化。

图6表示了具有16个接触检测部4,将屏幕分割为16份的例子,但接触检测部4的个数和屏幕分割数并不限定于16。另外,上述说明中将接触检测部和与其对应的分割屏幕一一相对应,但也可以使多个接触检测部与一个分割屏幕相对应。

另外,在可穿戴信息终端1执行的应用程序之中,对于需要具有指定屏幕内特定坐标的功能的应用程序而言,可以预先在控制器20中存储屏幕分割信息,在该应用程序启动时读取屏幕分割信息来执行接触检测部4与分割屏幕的对应处理,但在可穿戴信息终端1仅执行不需要指定屏幕内特定坐标的功能的应用程序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屏幕分割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在哪个接触检测部被触摸的情况下,都在预先决定的屏幕内的初始设定位置上显示指针,并使指针的位置随触摸位置的位移量而变化。而且,即使可穿戴信息终端1在初始状态例如出厂状态下没有存储屏幕分割信息,也可以在将需要具有指定屏幕内特定坐标的功能的应用程序安装(包括从网络上下载后安装的情况)到可穿戴信息终端1上时,也一并安装屏幕分割信息。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a)表示轻扫(swipe)动作时的指针的变化,(b)表示旋转触摸时的指针的变化。如图7的(a)所示,当用户触摸了接触检测部401内的任意点Tch1时,在与接触检测部401相对应的分割屏幕211的初始设定位置P1上显示指针。在该状态下,用户轻扫至接触检测部401的点Tch2。令Tch1至Tch2的距离为d,则指针的显示位置变化到在与轻扫动作相同方向上相距距离nd(n>0)的位置P2。在图7的(a)的例子中,位置P2位于分割屏幕212内,但根据n的设定值或距离d的值的不同,有时P2也会位于分割屏幕211内。

如图7的(b)所示,当触摸着接触检测部401的任意点Tch1并在触摸的状态下旋转手指时,指针在初始设定位置P1处旋转。

图8是表示操作信息之一例的图。操作画面变化对应信息是规定应用程序的种类、该应用程序运行期间的触摸动作的种类、和该触摸动作所致的画面变化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例如在触摸动作为“沿框架划动(tracing,指手指贴着框架沿其移动)”动作的情况下,若显示着桌面画面则使指针图标移动着显示,而若启动的是邮件应用程序,当进行“沿框架划动”动作时使屏幕滚动(scroll)。像这样,即使是同样的操作,画面变化内容也随所启动的应用程序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将它们的对应关系规定在操作画面变化对应信息中。

图9是表示可穿戴信息终端1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当主电源开关220被按下时将电源接通信号输出到控制器20,电源接通时(S01),应用程序控制部21判断启动中的(当前启动的)应用程序的种类(S02),从操作信息存储部24中提取与启动中的应用程序的种类对应的操作信息。此处所谓启动中的应用程序,也包括未启动特定的应用程序而显示桌面画面的情况下的桌面画面显示软件(可以构成为OS的一个功能)。

操作转换部22等待接收框架操作(S03/“否”),接触检测部4将表示检测到接触的信号(输入信号)输出到控制器20,当操作转换部22取得该信号时(S03/“是”),操作转换部22参照S01中提取出的操作信息将输入信号转换为操作信号(S04)。在输入信号被转换为表示应用程序的启动指示的操作信号的情况下,从操作转换部22将应用程序启动信号输出到应用程序控制部21。在后述的屏幕分割处理中,将关联了屏幕的分割数、分割位置和与其对应的接触检测部而得到的屏幕分割信息预先存储在屏幕管理信息存储部25中,操作转换部22参照屏幕分割信息,将输入信号转换为针对分割屏幕的操作信号。

输入信号是表示哪个接触检测部4的哪个位置被触摸了的信号。操作转换部22基于输入信号的时序变化,决定框架的触摸动作是“沿框架划动的动作”、“沿框架在宽度方向上划动的动作”、“捏合缩小/捏合放大、同时触摸框架上的2点(2个轴)”、“触摸框架上的与想要滚动的方向相应的部位”、“框架触摸位置+触摸动作”、“双击”(参照图8)中的哪一个,将输入信号转换为操作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显示控制部23。

显示控制部23向包括屏幕2的显示装置210输出显示控制信号来进行显示控制(S05),其中显示控制信号用于进行与操作信号相应的显示。在进行后述的误动作的恢复动作的情况下,显示控制部23从屏幕管理信息存储部25读取前一刻的画面信息,将用于显示该信息所示的前一刻的画面的显示控制信号输出到显示装置210。S02~S05的处理被反复进行,直至可穿戴信息终端1的主电源关闭。

下面对图8的操作信息中规定的各应用程序的操作例进行说明。

(桌面1)

图10是表示通过框架操作来改变桌面画面之一例的图。图10中,屏幕2上显示有多个图标。小型的屏幕2上显示的图标比进行操作的手指更小,因此难以准确地用指尖从多个图标中触摸目标图标,有可能发生误操作。另外,由于目标图标会被进行操作的指尖遮挡,因此用户自身难以了解触摸时自己的指尖与目标图标的相对位置关系。于是,在图10中,首先在屏幕2上显示指针图标100。显示指针图标100的方法可由用户任意指定,例如可以是在屏幕2上触摸或长按、触击等操作,也可以是对框架3的操作。

其中,指针图标100的作用是实时地使用户明确屏幕2上的选中部位。此处,指针图标100的形状和颜色没有详细的限定,只要能够明确当前的选中部位即可。

指针图标100的操作能够由用户触摸框架3来进行。例如,如图10所示,通过在横向上沿框架3上划动(箭头A1),指针图标10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箭头B1),通过在纵向上沿框架3划动(箭头A2),指针图标10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箭头B2)。可穿戴信息终端1利用配置在框架3上的接触检测部4来检测用户的手6进行的操作,使指针图标100移动。由此,指针图标100从移动前位置(显示为虚线的指针图标)移动至指针图标100的位置。

像这样,根据图10的例子,能够一边确认小型的屏幕2上的显示内容一边进行选择操作,与用手指直接触摸屏幕2来进行选择相比,能够减少误操作。

(桌面画面2)

图11是表示通过框架操作来改变桌面画面之另一例的图。在图11的桌面画面中,应用程序的图标沿框架3的周向显示在屏幕2上。该情况下,用户使手指沿框架3划动(箭头A3),指针图标100沿框架3移动(箭头B3)。另外,本例中可以显示指针图标100也可以不显示。例如在不显示指针图标100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将选中的图标放大显示等显示方法,使用户明确了解当前的选中部位。

(浏览器)

图12是表示通过框架操作来改变浏览器画面之示例的图。在图12的浏览器画面上重叠显示有多个文件夹,当前的指针图标100选中了文件夹9。若在该状况下想要选择另一文件夹11,则用户例如在宽度方向上沿框架3划动手指(箭头A4),来改变要选择的文件夹。此处举了重叠显示的文件夹的例子,但也可以是例如启动了多个网页并且该多个网页重叠显示等情况。根据图12的例子,能够一边确认小型的屏幕2的显示内容一边进行选择操作,与用手指直接触摸屏幕2来进行选择相比,能够减少误操作。

(地图应用)

图13~图15是表示通过框架操作来改变地图画面之示例的图。如图13所示,例如想要在小型的屏幕2上观看地图的情况下,为了选择显示内容上的特定部位而使用指针图标100。与上述的例子同样,通过在横向(箭头A5)或纵向(箭头A6)上沿框架3划动,指针图标100在屏幕2的横向(箭头B5)或纵向(箭头B6)上移动。

在选中了特定部位之后(图13中显示有指针图标100的位置相当于特定部位),例如通过像图14的箭头C1所示的那样按顺时针沿框架3划动,来从初始显示尺寸(参照图14的(a))转变为放大显示(参照图14的(b))。

另外,也可以根据划动方式分配不同的功能,例如通过逆时针划动来缩小等。

进而如图15所示,也可以通过在框架3上进行捏合缩小(参照图15的(a))或捏合放大(参照图15的(b)),来进行缩小或放大。

在像现有技术那样,直接用指尖对屏幕2进行触摸或轻扫等,来实施包括屏幕的缩小或放大等的操作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问题,即,进行操作的指尖会遮挡屏幕2,例如在想要对地图那样无法显示在一个屏幕内的信息进行滚动时,难以知道使哪个部分向哪个方向进行了滚动。但是根据本例,能够一边确认显示在小型的屏幕2上的地图,一边进行选中的部位的放大或缩小等操作,对于操作中的用户本人来说,具有一目了然地知道操作内容的效果,能够减少误操作。作为附加的效果,也具有不容易在液晶屏幕上沾上指纹等污物的优点。

(四边形的框架)

图16是表示具有四边形框架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操作例的图,(a)表示标准尺寸显示例,(b)表示放大显示例。将框架3的纵轴和横轴分别视为y轴、x轴,来指定xy坐标。由此,能够容易地选择特定部位。例如在观看地图时想要选择特定部位的情况下,如果用指尖触摸,则由于屏幕2很小所以目标部位会被遮挡。因此,如图16所示,有效利用可穿戴信息终端1a的框架3,用两根手指同时触摸纵轴和横轴。通过选择以所触摸的纵轴的坐标为y坐标、所触摸的横轴的坐标为x坐标而决定的一点,即使不直接触摸小型的屏幕2,也能够选择指定的坐标的部位。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硬件结构的图。图18是表示将框架的纵轴和横轴分别视为y轴、x轴,用于指定xy坐标的输入信号处理的图。如图17所示,可穿戴信息终端1a在四边形的框架3的各纵边(纵边是指边的轴向与显示在屏幕上的字符的纵向一致的边)分别配置有接触检测部431和432,在各横边(横边是指轴向与显示在屏幕上的字符的横向一致的边)分别配置有接触检测部433和434。

如图18所示,操作转换部22在接收到表示接触检测部434上的点X1(x3、y3)和接触检测部431上的点Y1(x1、y1)被同时触摸的输入信号时,生成表示与点X1的x坐标x3和点Y1的y坐标y1对应的屏幕上的坐标P1(xa3、ya1)被指定的操作信号。之后,基于随触摸位置X1、Y1各自改变到触摸位置X2(x4、y4)、Y2而输出的、从接触检测部431、434分别取得的输入信号的时序变化,判断为屏幕2内的选择位置变化到P2(xa4、ya2)。

操作转换部22计算P1至预先决定的原点O的距离和P2至原点O的距离,计算(OP1/OP2)作为放大率。操作转换部22将放大率输出到显示控制部23。显示控制部23根据该放大率将包含对角线OP1的矩形区域放大显示。另外,图17中表示了进行放大显示的例子,但如果P2比P1更靠近原点O,也可以进行缩小显示。

本例中,操作转换部22在接收到表示不同的两个接触检测部例如431、434分别检测出用户的接触操作的输入信号时,基于这两个输入信号确定屏幕上的一点的坐标。然后,操作转换部22在接收到表示不同的两个接触检测部在分别检测到用户的接触操作后检测到连续地改变接触位置的操作的输入信号时,根据从最开始检测到用户的接触操作时确定的屏幕上的第一点P1至用户接触位置的改变结束时确定的屏幕上的第二点P2之间的点移动量,生成使屏幕放大(或缩小)的操作信号,显示控制部23根据操作信号进行屏幕的放大或缩小显示。

本例中列举了地图显示的例子,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其他应用程序。另外,本例中举例说明了使用纵横两个边来进行操作的例子,但也可以有效利用三个边或四个边来进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屏幕2上显示多画面时,例如可以考虑有效利用三个边或四个边,对能够独立控制各个画面的触摸传感器等进行操作。

(同时使用压力传感器的例子)

图19表示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接触检测部4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操作例。可穿戴信息终端1b通过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接触检测部4,能够检测触摸的强弱。于是,能够通过进行强按压来例如输入确定操作。例如有这样的使用方法,即,在采用上述说明的各例记载的方法选择了特定部位之后,通过按压框架3来输入确定操作等。

另外,在不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接触检测部4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其他方法,例如配置物理按钮,通过按下该按钮来输入确定操作。

图20是表示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接触检测部4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b的另一操作例的图。例如在弱按压框架3的情况下进行屏幕滚动等屏幕操作(图20的左图:屏幕向左滚动),在强按压的情况下输入确定操作(图20的中图)。图20的例子在选择音乐画面后进行确定操作,来启动音乐画面(图20的右图)。

图21是表示在框架背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c的操作例的图。例如,不仅将接触检测部4配置在框架3的正面(屏幕2的周边)还配置在框架3的背面(底面3a)中的与佩戴者身体的一部分接触的部分。框架3的底面3a配置有压力传感器的硬件结构已经在图3的(b)中进行了说明。如图21所示,用户抓持框架3,向着与可穿戴信息终端1c接触的身体的一部分(图中为手腕)例如向上侧(箭头A7)按压,由此能够进行使屏幕2向上滚动、或者使指针图标100向上移动等屏幕操作。

另外,图22是表示在框架背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c的另一操作例的图。如图22所示,用户抓持框架3,向着与可穿戴信息终端1c接触的身体的一部分(图中为手腕)例如向深度方向按压(相当于向用户的手腕按压的动作),由此能够输入确定操作。

(电话应用)

图23是表示电话应用程序的操作例的图。图23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将框架3的周围分割为12份,在框架3的各分割区域分别配置接触检测部4。各分割区域设置成与时钟表盘的1~12的配置位置对应。即,将可穿戴信息终端1d的框架3视作时钟的表盘,与表盘的1对应的接触检测部在检测到触摸动作时输出1这一输入信号,同样地与表盘的2、3……9分别对应的位置上的接触检测部输出2、3……9之各输入信号。其中,与表盘的10对应的位置上的接触检测部在检测出触摸动作时可以输出数字0这一输入信号。此外,对于与表盘的11对应的位置上的接触检测部,可以分配ENTER键、#号,或在作为计算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小数点。

在用于电话应用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能够通过框架3的操作来打电话。例如在想要拨电话“119”的情况下,通过触击框架3的与“1”和“9”对应的部位(图23左图),能够呼叫“119”(图23右图)。

另外,电话号码并不需要一定是三位数。并且也可以不是原本的电话号码,例如可以是预先登记在通讯录中的快速拨号(例如快速拨号“1”登记为家里的电话号码,当触击“1”时打电话给家里等)。另外,数字既可以显示在屏幕2上也可以不显示,不论哪种情况都能够进行上述操作。而且,在屏幕2不是圆形而是三角形、四边形以及更多边的多边形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上述操作。另外,关于时钟的表盘上没有但电话号码中存在的“0”和反之时钟的表盘上存在但电话号码中没有的“10”“11”“12”等的输入方法,能够由用户自己设定。例如电话号码的“0”可以用时钟表盘的“10”代用,时钟表盘的“11”“12”可以分配给重拨或录音电话等。

另外,如上文也提到的那样,在计算器(计算器应用)应用程序中也可以将框架3分配给1~0这些数字,由此能够通过框架的触摸操作来执行四则运算等运算处理。

(屏幕滚动)

图24是表示框架操作例(屏幕滚动)的图。例如在显示像邮件那样无法显示于一个屏幕内的画面的情况下,如图24所示,通过使手指沿可穿戴信息终端1的框架3以右旋转(箭头C2方向)划动(图24左图),屏幕能够向下方(箭头B7)滚动(图24右图)。由此,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直接触摸屏幕2,所以能够一边确认显示内容一边操作屏幕。作为能够期待本实施例的效果的应用程序,除了邮件以外还有例如记事本、通讯录等。本例的框架操作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操作转换部22接收预先触摸到接触检测部4的位置和之后的输入信号的时序变化(表示沿周向的移动的输入信号),将该输入信号转换为框架的屏幕滚动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显示控制部23。

图25是表示框架操作(屏幕滚动)的另一例的图。利用接触检测部4检测沿框架3开始划动的位置,将该手指的动作反映到屏幕操作上。例如,如图25的(a)所示,通过从框架3的相当于所谓模拟时钟的12点附近的部位开始划动(箭头C3),能够使屏幕上下滚动。或者,如图25的(b)所示,通过从相当于9点附近的部位开始划动(箭头C4),能够使屏幕左右滚动。本例的框架操作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操作转换部22取得接触检测部4最开始被触摸的位置和随之后的划动动作而输出的输入信号,基于其时序变化(表示沿周向的移动的输入信号)判断触摸动作的方向,决定与触摸动作相应的屏幕滚动方向,生成在该方向上滚动的屏幕滚动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显示控制部23。

图26和图27是表示框架操作(屏幕滚动)的另一例的图。如图26的(a)所示,在想要使屏幕2向下(箭头B8方向)滚动时,能够通过触摸框架3的下部来实现。另外,如图26的(b)所示,在想要使屏幕2向右上(箭头B9方向)滚动时,能够通过触摸框架3的右上来实现。

如图27所示,也可以通过触摸框架3的右侧,使显示屏幕向右(箭头B10方向)滚动。图26、图27的框架操作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不论形状例如是圆形还是四边形等,均从屏幕2的中心辐射状地将框架3在360°所有方向上分割,操作转换部22取得表示接触检测部4的触摸位置的输入信号,将该输入信号转换为使屏幕沿连结屏幕2的中心与触摸位置的线滚动的屏幕滚动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显示控制部23。

(声音控制器)

图28是表示声音控制器画面的框架操作例的图。例如,关于视频、音乐播放应用的声音控制器,已知通常能够使用显示的控制条来选择歌曲的播放位置和音量等。但是在小型屏幕上,难以用指尖来操作显示得更加小的控制条。因此可构成为,通过沿框架3划动的操作,操作转换部22根据划动的量来使声音控制器的控制条60上的选中位置移动,从而能够实施对音乐、音量、歌曲的播放位置等进行选择的操作。

(屏幕分割)

图29是表示可穿戴信息终端1的框架操作(屏幕分割)的图。在框架3上配置多个接触检测部4,或者配置一个接触检测部4而由操作转换部22逻辑上分割为多个进行控制,从而能够独立控制各个接触检测部4a、4b。例如,图29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在圆环状的框架3上以圆环状配置接触检测部(参照图6)。将与佩戴部5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屏幕水平方向,在将框架3沿屏幕水平方向分割而得的上下的两个半圆处,分别分割地配置接触检测部,并使得各自能够独立控制。在例如将屏幕2上下一分为二的情况下,图6中的接触检测部401、402、403、413、414、415(将这些统称为接触检测部4a1)被操作转换部22规定为用于上屏幕的框架操作,表示接触检测部4a1被触摸了的输入信号被转换为上屏幕的操作信号。而表示接触检测部404、405、406、407、408、409(将这些统称为接触检测部4a2)被触摸了的输入信号,被转换为下屏幕的操作信号。

采用上述结构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具有以下说明的效果。例如,在用户观看地图的期间发生来电通知的情况下,在可穿戴信息终端1的屏幕2上同时显示2个以上的画面(图29左图)。在选择通话动作时,可以按下配置于屏幕2的触摸传感器,也可以按下接触检测部4a2来输入确定键。在像这样接听电话并处于通话中的状态(图29中图)后,在想要同时将地图放大来看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用手指在接触检测部4a1上划动(箭头C5)等来输入放大操作(图29左图)。即,本例的效果在于,通过在框架3上分割配置接触检测部4a1、4a2,即使是在多画面显示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与显示画面相应的适当的独立控制。

另外,本例中以“接听来电”和“将地图放大显示”这二者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需要多画面显示或多应用动作的状况下的其他屏幕操作。

图30、图32是表示可穿戴信息终端1从误动作恢复的操作的图。图31是表示可接收从误动作恢复的操作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e的概略结构图。此处说明的“误动作”是指对于触摸、触击等用手指进行的操作,显示内容没有按用户意图发生变化。在显示内容没有按用户意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其他的某些操作来输入“恢复原样”的操作(恢复操作),能够使显示内容恢复到原来的画面。

如图30的(a)所示,作为具体的用户的操作可在框架3上双击。当接触检测部4检测到双击并将表示双击的输入信号输出到操作转换部22时,操作转换部22将双击输入信号转换为恢复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显示控制部23。显示控制部23读取存储在屏幕管理信息存储部25中的前一刻的画面信息,基于该画面信息使屏幕变化为前一刻的状态。

在屏幕2上层叠有触摸面板50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e的情况下(参照图31),也可以替代双击,以屏幕2上的触击作为恢复操作(图30的(b))。

另外,也可以将连同佩戴部5一起在屏幕2上划动的操作(图32的(a)、箭头D1)作为恢复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先还在佩戴部5的框架3的周边部配置接触检测部,操作转换部22在接收到配置于佩戴部5的接触检测部(未图示)的输入信号时,将其转换为恢复信号。

当进行了连同佩戴部5一起在屏幕2上划动的操作时,隔着屏幕2配置的接触检测部4将在规定时间内检测到触摸动作。于是,也可以在隔着屏幕2配置的接触检测部4于设定的时间内(例如1秒以内)检测到触摸动作的情况下,由操作转换部22将基于这些触摸动作的输入信号转换为恢复信号,其中,所设定的时间用于判断所进行的操作是连同佩戴部5一起在屏幕2上划动的手指的动作。

进而,如图32的(b)所示,也可以在框架3上配置物理的恢复操作按钮9,对该恢复操作按钮19分配“恢复原样”操作,操作转换部22取得恢复操作按钮9的输入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恢复信号。

本例中列举几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当然并不限定于此,根据用户启动的应用程序的不同,当然也可以改变用于输入“恢复原样”的操作的内容。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框架3用作操作部件,能够防止在操作时直接触摸屏幕导致屏幕被遮挡而看不见,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屏幕操作。并且,即使在屏幕的特定部位比手指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操作比该特定部位大的框架来进行屏幕操作而无需直接触摸屏幕的特定部位,所以操作性得到提高。另外,由于可以不直接触摸屏幕,所以能够防止触摸屏幕导致的手带来的污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除了上述变形例以外也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必须包括说明的所有结构。此外,能够将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到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还能够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加入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能够对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功能、处理部、处理装置等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可以通过进行集成电路设计等而利用硬件实现。并且,上述的各结构、功能等也可以通过处理器解释并执行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而利用软件实现。

例如,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屏幕操作,包括因显示在屏幕2上的操作对象的图标等相比用于进行操作的以手指等为代表的身体的一部分具有大致相同的大小而导致难以操作的全部情况。例如,是屏幕滚动、图标的选择、输入、确定等操作。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手表型的可穿戴信息终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例如戒指型那样的形状。并且,对于可穿戴信息终端1的屏幕2和框架3以圆形和四边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三角形或其他多边形的形状。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接触检测部4以触摸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除此之外也可以配置例如陀螺仪传感器(参照图33)。在配置触摸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情况下,例如如果为手表型的可穿戴信息终端1,则需要使用未佩戴的一方的手的手指来进行操作,需要使用两只手,但如图33所示,将陀螺仪传感器70装载在框架3内,并将陀螺仪传感器70与控制器20连接。只要检测可穿戴信息终端1f的角速度的变化量,并由操作转换部22将该角速度的变化量转换为操作信号,就能够仅用佩戴了可穿戴信息终端1f的一方的手腕来进行操作,所以另一只手能够空出来,用户的自由度得到提高。作为使用陀螺仪传感器的操作例,当将佩戴了可穿戴信息终端1的手腕以使得可穿戴信息终端1f向右下方(左下方)倾斜的方式运动时,可将此时的角速度的变化量转换为向屏幕右方(屏幕左方)滚动的滚动操作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陀螺仪传感器实现了检测用户操作的功能,所以陀螺仪传感器作为操作检测部发挥作用。此外,作为操作检测部也可以仅在框架3的底面的背面设置压力传感器(背面接触检测部)。

附图标记说明

1…可穿戴信息终端

2…显示部

3…框架

4…接触检测部

4a…接触检测部1

4b…接触检测部2

5…佩戴部

6…用户进行操作的手

7…佩戴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手

8…佩戴可穿戴信息终端的手腕

9…按钮

100…指针图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