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才培养过程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459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智慧教育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人才培养过程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科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10年,工科类本科生和研究生总人数已达到418万人,培养规模位居全球首位。然而工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按照科学教育模式培养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面向工程实践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他们学历虽然高但缺乏工程思维和理念,更缺乏实际的工程实施锻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同时工程教育缺乏政府及行业引导和支持,校企合作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企业缺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工程师的社会认可度偏低等。造成所培养的工科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就业难,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矛盾日益凸显。

综上所述,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现有的人才教育培养以及向企业输送人才时,存在智能化程度较低、教育质量信息和人才质量信息不明确,导致企业和求职者双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才培养过程监控系统,解决了现有的人才教育培养以及向企业输送人才时,存在智能化程度较低、教育质量信息和人才质量信息不明确,导致企业和求职者双难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智慧教育,智能化程度较高,满足企业和求职者需求的技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人才培养过程监控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单元,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学习人员的个人信息、学习信息、工作信息、生活信息;

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对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和系统数据进行存储;

分析单元,所述分析单元用于基于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对学习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学习人员的综合能力信息;

管理单元,所述管理单元用于企业、教师、学习人员与学习管理系统建立连接,通过管理单元获得学习人员的综合能力信息以及企业信息。

其中,本系统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利用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学生的各种信息,以便后期利用这些信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为企业提供有效可靠准确的数据参考,避免了传统的学生与企业的招聘对接模式,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就业的效率,也便于企业快速找到跟自己需求匹配的员工,然后采集完数据后利用存储单元对各种数据进行存储;然后,利用分析单元用于基于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对学习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学习人员的综合能力信息,综合能力信息反应了学生的成绩、能力等信息,是企业考量学生的重要指标;最后,企业、教师、学习人员可以通过与学习管理系统建立连接,通过管理单元获得学习人员的综合能力信息以及企业信息,便于学生查询自己的信息,便于老师对信息进行管理,也便于企业寻找到合适的员工。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具体包括:

学籍管理模块:用于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籍信息、排课信息、考试信息;

考试管理模块:用于对学生试卷分解、成绩入库进行管理;

实验室管理模块:用于提供学生的实验室考勤信息以及实验信息;

视频监控模块:用于提供实验室使用状态信息;

过程化管理模块:用于提供课堂出勤信息、课堂答疑信息、课堂成绩信息、学生之间的互评信息、教师评价学生信息;

课程量化考评模块:用于提供具体课程训练信息和创新学分信息;

培养过程管理模块:用于对毕业设计、学生成绩信息、毕业实习信息进行管理;

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模块:用于对毕业生和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管理;

多媒体管理模块:用于对显示信息的传输进行管理。

其中,数据采集单元包括多个模块,利用多个模块可以采集多种学生数据,便于后期准确的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判。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业务应用单元,所述业务应用单元用于向系统使用者提供业务应用,业务应用单元具体包括:

学生服务应用模块:用于向学生提供应用服务,展现学生的基础信息、培养目标信息、学习路径信息、课程安排信息、学习管理信息;

企业服务应用模块:用于向企业提供应用服务,基于学习人员的综合能力信息,提供服务支持,包括:企业招聘、人才选择、用人反馈、问卷调查;

系统核心应用模块:用于基于对系统数据的整合,建立标准评价模型,通过综合评价反馈信息和过程监控分析信息,挖掘教师教学和学生培养规律信息,基于挖掘出的信息,生成教学标准和培养方式改进方案;

输出展示应用模块:用于对系统的输出数据进行展示。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应用集成单元,应用集成单元用于对服务、数据、流程及系统内容进行管理与集成,为系统与其它各业务系统的对接和应用的协同处理提供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应用集成单元具体包括:

服务管理与集成模块:用于提供服务的注册、接入、协议适配与转换;

数据管理与集成模块:用于提供基础数据管理功能,并为上层应用和外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为系统数据的管控、共享和应用提供支撑;

流程管理与集成模块:用于提供流程定义、执行和监控功能,为应用内部和跨应用的流程协同提供支撑;

定时服务管理与集成模块:用于提供定时服务的应用功能;

内容集成与统一发布模块:提供对各类媒体内容资源的基础管理功能,并支持通过多种网络,将内容按需发布到多种显示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分析单元具体包括:

获得模块,所述获得模块用于获得学习人员的学习信息、工作信息、生活信息;

提取模块,所述提取模块用于从学习人员的学习信息、工作信息中提取出评价信息;

评价模块,所述评价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评级标准和提取的评价信息,匹配生成相应的学习人员的综合能力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门户单元,所述门户单元用于向不同使用者和操作终端提供个性化展现和交互。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任务发布单元、任务接收单元、监控单元、课程生成单元,其中:所述任务发布单元用于企业发布人才培训任务;所述任务接收单元用于教师或学校接收人才培训任务;所述课程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具体的人才培训任务信息自动生成相应的培训课程供学生进行学习;所述监控单元用于对学生学习生成的课程过程进行监控,并将监控内容反馈给任务发布者。

其中,当企业有需求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时,可以通过系统发布任务,然后由学校和老师根据任务进行培养,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课程生成单元具体包括:

解析模块,所述解析模块用于基于人才培训任务信息,解析获得所需人才技能种类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技术学科信息、人才技能要求等级信息、培训时间信息;

生成模块,所述生成模块用于基于解析出的信息从课程库中按照预设匹配条件,自动生成匹配出相应的训课程。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基于学习人员的个人信息和兴趣爱好信息,生成与学习人员综合能力信息匹配的企业招聘信息,并将生成的企业招聘信息发送给相应的学习人员。

其中,当学生想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寻找合适的企业时,可以利用发送单元输入自己的信息,然后发送单元根据生成的企业,将企业信息发送给学生,避免了学生在大量的企业信息中无从选择,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本申请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实现了智慧教育,智能化程度较高,满足企业和求职者需求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图1是本申请中人才培养过程监控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才培养过程监控系统,解决了现有的人才教育培养以及向企业输送人才时,存在智能化程度较低、教育质量信息和人才质量信息不明确,导致企业和求职者双难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智慧教育,智能化程度较高,满足企业和求职者需求的技术效果。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相互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范围内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在实施例一中,提供了一种人才培养过程监控系统,请参考图1,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单元,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学习人员的个人信息、学习信息、工作信息、生活信息;

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对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和系统数据进行存储;

分析单元,所述分析单元用于基于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对学习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学习人员的综合能力信息;

管理单元,所述管理单元用于企业、教师、学习人员与学习管理系统建立连接,通过管理单元获得学习人员的综合能力信息以及企业信息。

本系统包括应用展现、业务应用、应用集成、应用支撑等多个层次。

应用展现层包含面向不同使用者和操作终端的个性化展现与交互能力,主要体现为门户单元,具体包括:

学生成长门户:以高校教育工作审核评估的教育理念宣传贯彻为目标,借鉴《卓越工程师成长手册》,提供个性化的定制门户。

企业合作门户:整合学院、学生、企业的业务协同功能,并集成相关业务应用的界面,为企业人员提供协同工作的环境。

应用管理门户:整合应用支撑和应用集成相关的功能,为业务和系统管理人员提供管理、维护的操作门户。

微信公众号终端:整合学院、学生相关的功能,为系统管理人员和学生提供查询、维护的操作终端。

监控大屏终端:整合达成度核心应用的输出反馈功能,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展示、预警、管理的监控终端。

业务应用层包含系统为使用者提供的业务应用体系模块,业务应用单元具体包括:

学生服务体系应用:面向软件工程学院的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及PC桌面终端,展现学生的基础信息、培养目标、学习路径、课程安排、学习管理等。

企业服务体系应用:面向企业,基于毕业生能力达成的客观评价,提供企业招聘、人才遴选、用人反馈、问卷调查等服务支持。

达成度核心应用:基于对已有系统人才培养数据的全面整合,建立标准评价模型,通过多方综合评价反馈和过程监控分析,挖掘教师教学和学生培养内在规律,改进标准、教学和培养方式,达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

输出展示应用:基于对人才培养达成度和培养过程信息的宏观情况把握,提供大屏监控的输出展示应用,提供达成度运行状态、实验室视频监控、培养过程数据监控及其危险预测情况的预警。

应用集成层包含服务、数据、流程及内容等四方面的管理与集成能力,为本系统与周边其它各业务系统的对接和应用的协同处理提供支撑。应用集成单元包括:

服务管理与集成:提供服务的注册、接入、协议适配与转换,担当各个业务系统间的服务总线,降低系统间交互的复杂性;

数据管理与集成:提供元数据管理、数据整合等基础数据管理功能,并为上层应用和外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为各业务系统数据的管控、共享和应用提供支撑;

流程管理与集成:提供流程定义、执行和监控功能,为应用内部和跨应用的流程协同提供支撑;

定时服务管理与集成:提供定时服务的应用功能,为灵活的配置需要在后台运行的任务;

内容集成与统一发布:提供对各类媒体内容资源的基础管理功能(包括上传、审核与发布),并支持通过多种网络,将内容按需发布到多种显示终端。

业务系统层包含学籍、考试、开放实验室、多媒体、视频监控、过程化管理、C语言量化考评、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等外部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单元来为本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数据采集单元包括:

学籍管理:提供学生学籍、排课、考试等基本信息;

考试管理:提供学生试卷分解、成绩入库等管理;

开放实验室管理:提供指纹出勤记录、实验室课题的综合管理及其平时代码训练质量总量等信息;

视频监控:提供实验室使用状态等信息;

过程化管理:提供出勤、课堂答疑、平时成绩、互教互评、学评教、群评群测等信息;

课程量化考评:提供具体课程训练和创新学分;

培养过程管理系统:提供对毕业设计、平时成绩、毕业实习等的管理;

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系统:提供针对毕业生和企业的调查问卷管理;

多媒体管理系统:提供对显示信息的传输管理;

其中,本申请通过系统或人工采集经过授权的学生基础数据、教学排课数据、考试成绩数据、程序设计能力数量化考评数据、学生智能互评系统数据、开放实验室数据、学生就业信息,以及毕业生反馈信息、企业反馈信息进行关系分析,输出各项监控指标数据,为评估提供依据;本系统适用于高校人才培训的所有专业,包括理工科、文科范畴下的所有人才培训专业;建立起以社会要求为基准的标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体系;以培养过程为基础的监控体系;以建模评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以多方反馈为重点的改进体系;以数据资产为辅助的共享体系。

其中,本系统在实际实施时总体分为:学生培养过程监管,能力指标体系,教育培养考试,就业企业服务,跟踪反馈评价,教学质量监管多个方面,其中,培养过程监管流程大致为:发布实习项目(集中实习/校外实习:企业和学校都可以发布;集中实习由学校审批,校外实习:谁发布谁审批;实验室实习项目:只能学校发布),由学生进行报名实习,由发布者进行实习审批,并对实习是否通过进行反馈,并由企业导师制定实习计划,由学生完成实习报告,由实习导师对实习报告进行评价,最终进行实习汇报,发布者进行实习评价。

就业企业服务流程大致为:教学管理员和企业用户进行注册审核,然后企业用户进行职位发布,企业用户进行就业邀请,并进行积分管理和综合查询。

跟踪反馈评价流程大致为:教务处管理员、院级领导、教学管理员分别设计调查问卷,然后根据学生对调查问卷的答复进行反馈评价。

教学质量监管流程大致为:在教师方面,教师可以由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进行自评,教学管理员可以对教师发起听课,然后进行听课信息推送,然后教师进行听课,进行信息收集,然后进行质量评审,教学管理员可以处理听课内容进行评价打分,并可以生成反馈信息推送给教师,系统可以定期或者定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对信息进行扫描,若符合巡检信息,则进行巡检信息生成,并生成课程出勤、程序编码、课堂提问、考试成绩、作业成绩等相关信息,然后生成巡检信息,并将巡检信息发送到管理员和老师。

本申请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实现了智慧教育,智能化程度较高,满足企业和求职者需求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