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标签数据采集及物流分拣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73144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生产,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标签数据采集及物流分拣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单一技术和装备的突破与应用,而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集成,是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但制造环节互联互通等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问题迟迟没有解决,企业特别是电子制造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如下:

1.企业物品/物料标签规则不统一:随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商品趋于“短小轻薄”,流通趋于小批量、多品种和准时制,一家电子制造企业,至少有20-30家甚至更多的供应商,每家供应商物品/物料标签规则不同,给仓储管理带来了人力资源浪费、管理成本增加,且物品/物料标错误率高、效率低下等问题阻挡企业信息化进程。

2.标签信息的不统一:所有物料配送无法在第一时间分配到下一工位,二次回料更是需要人工再分拣才能进度下一流程,对人员依赖严重。且在人工智能及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下,机器无法识别信息不统一的标签,无法进行有效识别与分拣。

3.分拣人工化:企业物料品种繁多,分拣任务十分艰巨,大多数企业都是人工分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标签数据采集及物流分拣控制方法,实现分拣全自动化,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有效降低分拣错误率、提高作业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标签数据采集及物流分拣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采集来料的标签信息,并对标签信息进行分析,对异常的标签信息的物料进行剔除;

S2、对正常的标签信息,自动比对数据库中模板库,生成对应的统一新标签,并打印;

S3、打印的统一新标签,由贴标设备在原正常的标签信息的物料上自动贴示;

S4、贴示统一新标签后,进度比照校验机构判断打印信息正常可以识别且贴的位置正确,则存储新的标签信息,反之则对该物料进行剔除;

S5、贴示好统一新标签的物料,当执行物料发放分拣指令时,物料通过分拣装置,实时到达工位,供生产作业。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来料通过进料装置进入系统流水线,由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来料的标签信息,对异常的标签信息的物料,进入剔除分拣机构进行剔除。

优选的,步骤2中对正常的标签信息,发送到上位机,自动比对数据库中模板库,生成对应的统一新标签。

优选的,步骤4中进度比照校验机构判断打印信息正常可以识别且贴的位置正确,则新的标签信息由上位机上传到云数据平台进行有序存储;反之则进入剔除分拣机构进行剔除。

优选的,步骤5中当执行物料发放分拣指令时,数据平台依据先进先出的原则,通过控制系统软件的调度发放物料,分拣装置将物料实时到达工位。

优选的,生产作业完成后,若发放的物料全部用完,则该物料作业结束;反之,则通过送料装置将剩余物料运送到进料装置,进行物料的再循环信息采集入库流程,直至整个物料全部用完。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所提供的智能标签数据采集及物流分拣控制方法,采用智能分拣系统,充分发挥了智能分拣技术分拣速度快、分拣点多、差错率极低、效率高和基本上实现无人化操作的优势,实现分拣全自动化,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有效降低分拣错误率、提高作业率和降低运营成本;本发明还建立了闭环的物料生命周期生态环境,且赋予了更多的扩展性与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智能标签数据采集及物流分拣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揭示的智能标签数据采集及物流分拣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采集来料的标签信息,并对标签信息进行分析,对异常的标签信息的物料进行剔除;所述来料通过进料装置进入系统流水线,由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来料的标签信息,对异常的标签信息的物料,进入剔除分拣机构进行剔除。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可以采用CCD扫码器。

S2、对正常的标签信息,发送到上位机,上位机自动比对数据库中模板库,生成对应的统一新标签,并打印。

S3、打印的统一新标签,由贴标设备在原正常的标签信息的物料上自动贴示。

S4、贴示统一新标签后,进度比照校验机构判断打印信息正常可以识别且贴的位置正确,则新的标签信息由上位机上传到云数据平台进行有序存储;反之则进入剔除分拣机构进行剔除。

S5、贴示好统一新标签的物料,当执行物料发放分拣指令时,数据平台依据先进先出或尾料先出的原则,通过控制系统软件的调度发放物料,分拣装置将物料实时到达工位,供生产作业,分拣过程无需人员操作。

S6、生产作业完成后,若发放的物料全部用完,则该物料作业结束;反之,则通过送料装置将剩余物料运送到进料装置,进行物料的再循环信息采集入库流程,直至整个物料全部用完,结束物料的整个生命周期,物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数据可以追溯。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