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04497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职能化的不断发展,基于各种软件操作系统和各种硬件平台软件的应用软件发展迅速;软件的使用可以提高社会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人类的工作效率,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软件的发展将对我国十三五任务的完成提供信息化保障。随着社会上软件数量的不断增多,软件系统的功能稳定性、系统可靠性、功能的健全性、系统的健壮性等属性信息逐渐被用户及相关单位所重视;如软件的稳定性不高,则会在系统运行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造成软件性能下降,工作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如果软件功能不健全,则在进行软件任务执行时,所发挥的作用不到位,不能达到软件应用的原始目的;鉴于以上的背景,如何得到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有效信息,是摆在众多学者面前的研究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面向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面向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定义

给出用户需求及应用软件的形式化定义;定义1给出了用户需求的形式化描述;

定义1(用户需求);六元组userdemand=(no,infor,w,k,h,g)为一个用户需求,其中,

(a)no唯一标识了一个用户需求;

(b)infor代表了这一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工作单位、邮箱、电话等;

(c)w标识了用户对软件稳定性提出的要求;

(d)k标识了用户对软件可靠性提出的要求;

(e)h标识了用户对软件合理性提出的要求;

(f)g标识了用户对软件功能性提出的要求;

定义1给出了用户需求的形式化描述,把用户对软件的测试需求信息形式化为四个方面,分别为软件的功能性测试需求;软件的可靠性测试需求;软件的合理性测试需求;软件的稳定性测试需求;当然,用户的测试需求不限于这四个方面,本文给出的方法可以扩展到其他维度的用户软件测试需求;

定义2给出了应用软件的形式化定义;

定义2(应用软件);四元式app=(no,i,d,w)称为一个应用软件,其中,

(a)no唯一标识了这个软件;

(b)i代表了此软件的基本信息,如开发商信息、代码行数、代码列数、开发与运行环境、支持的硬件设备等;

(c)d代表了这一软件的代码信息;

(d)w代表了这样软件的说明文档;

定义2给出了应用软件的形式化定义,把应用软件形式化为一个包含代码和说明文档的有机的整体;本节给出的用户需求及应用软件的形式化定义将为下一步进行基于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提供前提条件与知识铺垫;

2)面向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算法

输入:用户需求r;应用软件s;

输出:软件测试结果;

第一步:对用户需求进行形式化赋值;新建一个用户需求的形式化描述userdemand=(no,infor,w,k,h,g)和一个应用软件的形式化描述app=(no,i,d,w);

第二步:遍历用户需求r的各个信息;从r中提取出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工作单位、邮箱、电话等;用户对软件稳定性提出的要求;用户对软件可靠性提出的要求;用户对软件合理性提出的要求;用户对软件功能性提出的要求;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得到的信息,对用户需求的形式化描述userdemand=(no,infor,w,k,h,g)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赋值,并随机产生一个未使用的数据赋值给参数no;

第四步:遍历应用软件s的各个信息;从s中提取出此软件的基本信息,如开发商信息、代码行数、代码列数、开发与运行环境、支持的硬件设备等;软件的代码信息;软件的说明文档信息;

第五步:根据第四步得到的信息,对应用软件s的形式化描述app=(no,i,d,w)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赋值,并随机产生一个未使用的数据赋值给参数no;

第六步:遍历用户需求的形式化描述userdemand中的用户需求对软件测试的各个需求元素;假设当前元素为userdemand.g,则遍历应用软件s的代码段app.d;

第七步:经过测试,若软件通过测试则向用户反馈测试通过的信息,若测试不通过,则总结出现的问题,形成报告反馈给用户。

测试方法实现思想:

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所以首先要明确用户对软件测试的基本需求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用户提供的需求信息中,提炼出用户需求形式化定义中的各个属性的参数值;然后,对用户需求的各个属性进行赋值,完成用户需求的形式化建模;其次,用同样的方法对应用软件形式化定义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赋值;再次,根据用户对软件提出的测试要求,逐个对软件进行测试;最后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的软件测试报告;这一思想的优越性在于,软件测试工作种类较多,如果不明确用户的测试需求范围就会陷入到工作范围扩大的境地,对于用户来讲,可能会造成软件测试时间延长,软件测试结果不满意;对测试机构来讲,可能会造成测试资源的浪费及测试成本的增多;所以本文的方法起到了约束测试工作范围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对用户需求、应用软件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对面向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方法的思想及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提高了软件测试的效率,改进了服务测试服务的用户满意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发明的一种面向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定义

给出用户需求及应用软件的形式化定义;定义1给出了用户需求的形式化描述;

定义1(用户需求);六元组userdemand=(no,infor,w,k,h,g)为一个用户需求,其中,

(a)no唯一标识了一个用户需求;

(b)infor代表了这一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工作单位、邮箱、电话等;

(c)w标识了用户对软件稳定性提出的要求;

(d)k标识了用户对软件可靠性提出的要求;

(e)h标识了用户对软件合理性提出的要求;

(f)g标识了用户对软件功能性提出的要求;

定义1给出了用户需求的形式化描述,把用户对软件的测试需求信息形式化为四个方面,分别为软件的功能性测试需求;软件的可靠性测试需求;软件的合理性测试需求;软件的稳定性测试需求;当然,用户的测试需求不限于这四个方面,本文给出的方法可以扩展到其他维度的用户软件测试需求;

定义2给出了应用软件的形式化定义;

定义2(应用软件);四元式app=(no,i,d,w)称为一个应用软件,其中,

(a)no唯一标识了这个软件;

(b)i代表了此软件的基本信息,如开发商信息、代码行数、代码列数、开发与运行环境、支持的硬件设备等;

(c)d代表了这一软件的代码信息;

(d)w代表了这样软件的说明文档;

定义2给出了应用软件的形式化定义,把应用软件形式化为一个包含代码和说明文档的有机的整体;本节给出的用户需求及应用软件的形式化定义将为下一步进行基于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提供前提条件与知识铺垫;

2)面向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算法

输入:用户需求r;应用软件s;

输出:软件测试结果;

第一步:对用户需求进行形式化赋值;新建一个用户需求的形式化描述userdemand=(no,infor,w,k,h,g)和一个应用软件的形式化描述app=(no,i,d,w);

第二步:遍历用户需求r的各个信息;从r中提取出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工作单位、邮箱、电话等;用户对软件稳定性提出的要求;用户对软件可靠性提出的要求;用户对软件合理性提出的要求;用户对软件功能性提出的要求;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得到的信息,对用户需求的形式化描述userdemand=(no,infor,w,k,h,g)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赋值,并随机产生一个未使用的数据赋值给参数no;

第四步:遍历应用软件s的各个信息;从s中提取出此软件的基本信息,如开发商信息、代码行数、代码列数、开发与运行环境、支持的硬件设备等;软件的代码信息;软件的说明文档信息;

第五步:根据第四步得到的信息,对应用软件s的形式化描述app=(no,i,d,w)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赋值,并随机产生一个未使用的数据赋值给参数no;

第六步:遍历用户需求的形式化描述userdemand中的用户需求对软件测试的各个需求元素;假设当前元素为userdemand.g,则遍历应用软件s的代码段app.d;

第七步:经过测试,若软件通过测试则向用户反馈测试通过的信息,若测试不通过,则总结出现的问题,形成报告反馈给用户。

测试方法实现思想:

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所以首先要明确用户对软件测试的基本需求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用户提供的需求信息中,提炼出用户需求形式化定义中的各个属性的参数值;然后,对用户需求的各个属性进行赋值,完成用户需求的形式化建模;其次,用同样的方法对应用软件形式化定义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赋值;再次,根据用户对软件提出的测试要求,逐个对软件进行测试;最后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的软件测试报告;这一思想的优越性在于,软件测试工作种类较多,如果不明确用户的测试需求范围就会陷入到工作范围扩大的境地,对于用户来讲,可能会造成软件测试时间延长,软件测试结果不满意;对测试机构来讲,可能会造成测试资源的浪费及测试成本的增多;所以本文的方法起到了约束测试工作范围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对用户需求、应用软件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对面向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方法的思想及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提高了软件测试的效率,改进了服务测试服务的用户满意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