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1512发布日期:2019-04-23 20:36阅读:10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象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各个领域对于气象服务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对气象服务精细化、智能化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气象灾害始终是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局部地区暴雨洪涝、大风、雷电、大雾、霾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风险高,因此组织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轻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气象部门掌握的灾害风险数据涉及到水文、国土、教育、城建、农业、林业、环保等多个部门,数据量大且没有标准规范的格式,各类参数信息也是良莠不齐,无法建立多尺度、多气象场景的风险评价。

因此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对这些灾害风险数据进行分类管理、统一标准规范、以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技术、webgis技术、android移动平台为核心开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建立全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逐步进行省、市县、乡镇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量化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各项指标,为气象灾害分析、预警、领导决策提供详实的灾害风险数据支持成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性工作内容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建立一套基于空间关系分析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省、市县、乡镇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体系,使普查工作能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分部分项进行,提高数据普查的精度、效率,减轻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量。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标准规范及计算模型,实现省、市县、乡镇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的存储、普查、勘误、共享、统计管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中,

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气象灾害信息采集app、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系统、气象灾害数据普查管理系统和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成果共享api,该系统能够为气象灾害分析、预警、领导决策提供详实的灾害风险数据支持,使普查工作能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分部分项进行,提高数据普查的精度、效率,减轻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量。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中,所述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是基于空间关系分析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省、市县、乡镇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体系,实现省、市县、乡镇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的存储、普查、勘误、共享、统计管理。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中,所述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通过与测绘、统计、国土等部门合作,不涉及保密要素的乡镇行政区划图形、精细到县(乡镇)的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隐患点数据等。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中,所述的气象灾害信息采集app是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移动端数据普查app,实现普查信息的位置定位、拍照、属性录入、数据上报功能。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中,所述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系统是利用空间分析的方式将涉密的地形图要素处理为500米*500米间隔的地形特征网格,由此完成涉密数据的脱密操作。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中,所述的气象灾害数据普查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的在线网站站点,基于webgis技术开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的用户管理、普查过程管理等。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中,所述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成果共享api利用webapi、web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信息查询服务,实现指定位置的防御单位的信息、风险级别等信息的查询。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建立一套基于空间关系分析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省、市县、乡镇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体系,使普查工作能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分部分项进行,提高数据普查的精度、效率,减轻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量。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标准规范及计算模型,实现省、市县、乡镇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的存储、普查、勘误、共享、统计管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总体功能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建立一套基于空间关系分析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省、市县、乡镇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该系统能够为气象灾害分析、预警、领导决策提供详实的灾害风险数据支持,使普查工作能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分部分项进行,提高数据普查的精度、效率,减轻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量。

请参阅附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具体包括:

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气象灾害信息采集app;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包括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系统、气象灾害数据普查管理系统和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成果共享api。

本发明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利用空间分析的方式将涉密的地形图要素处理为500米*500米间隔的地形特征网格,由此完成涉密数据的脱密操作,结合地形特征网格和各类地理信息数据分析全省范围内待普查单位数据,利用空间分析的方式筛选处重点单位进入普查流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管理系统是采用b/s结构的在线网站站点,基于webgis技术开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的用户管理、专题图表达、查询、过程管理系统;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成果共享api利用webapi、web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信息查询服务,可以查询指定位置的防御单位的信息、风险级别等信息。

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手机端app利用目前已经普及的智能手机结合基于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开发的气象灾害信息现场采集app可以完成gps定位、图形绘制、灾害隐患信息的实时(离线)采集、报送等功能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系统是基于空间关系分析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省、市县、乡镇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体系,实现省、市县、乡镇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的存储、普查、勘误、共享、统计管理。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不涉及保密要素的乡镇行政区划图形、精细到县(乡镇)的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隐患点数据等。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手机端app利用目前已经普及的智能手机结合基于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开发的气象灾害信息现场采集app可以完成gps定位、图形绘制、灾害隐患信息的实时(离线)采集、报送等功能。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系统是利用空间分析的方式将涉密的地形图要素处理为500米*500米间隔的地形特征网格,由此完成涉密数据的脱密操作,结合地形特征网格和各类地理信息数据分析全省范围内待普查单位数据,利用空间分析的方式筛选处重点单位进入普查流程。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气象灾害数据普查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的在线网站站点,基于webgis技术开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的用户管理、普查过程管理等。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成果共享api利用webapi、web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信息查询服务,实现指定位置的防御单位的信息、风险级别等信息的查询。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解决三大技术问题:

一、利用空间分析的方式将涉密的地形图要素处理为500米*500米间隔

的地形特征网格,由此完成涉密数据的脱密操作,结合地形特征网格和各类地理信息数据分析全省范围内待普查单位数据,利用空间分析的方式筛选处重点单位进入普查流程。

二、利用目前已经普及的智能手机结合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开发的气

象灾害信息现场采集app,实现gps定位、图形绘制、灾害隐患信息的实时(离线)采集、报送等功能。

三、利用webapi、web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信息查询服务,实现指定位置的防御单位的信息、风险级别等信息的查询。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