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编纂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4768发布日期:2019-07-06 11:34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智能编纂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志书编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编纂平台。



背景技术:

地方史志和年鉴(以下简称“志鉴”)是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事业。说它古老,是因为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人很早就有了文字记载地方史志的悠久传统,说它新兴,是因为在中华民族全面迈向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活无比丰富,史志年鉴编纂工作者的使命比以往更加重要。

著述历史,秉笔直书。地方志行业的从业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以年老学者居多,平均年龄偏大,办公自动化能力水平一般。目前,该行业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应用虽已普及,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还刚刚起步。目前某些地区已有的志鉴编辑系统,由于软件设计方面的原因,有的系统基本停用,有的系统存在很大局限性,无法全面推广。总之,志鉴行业信息化水平整体滞后,技术创新乏善可陈。

因此,传统的志书编纂过程十分繁复,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编纂的版本不易控制,都是单个用户在线编纂一本志书,导致编纂效果不高,版本管理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智能编纂平台,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编纂过程中,无法针对同一出版物支持多人同时在线编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编纂平台,包括:

服务器以及与其连接的多个客户端,所述客户端用于访问服务器进行在线编纂;其中,所述服务器包括存储器与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与编纂版本;

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进一步包括:

内容划分模块,其配置为将同一出版物按章节内容划分至多个不同用户进行编纂;

用户获取模块,其配置为每个所述用户获取其对应的待编纂的章节内容;

在线编纂模块,其配置为多个所述用户分别对各自待编纂的章节内容进行编纂,根据编纂的用户以及其编纂的日期不同分别形成编纂版本发送至所述存储器进行存储。

一种智能编纂方法,包括:

将同一出版物按章节内容划分至多个不同用户进行编纂;

每个所述用户获取其对应的待编纂的章节内容;

多个所述用户分别对各自待编纂的章节内容进行编纂,根据编纂的用户以及其编纂的日期不同分别形成编纂版本发送至所述存储器进行存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智能编纂平台智能,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智能编纂平台不仅实现编纂无纸化、跨地域支持多人同时在线编纂,根据各个用户所编纂的任务、时间不同形成具有编纂痕迹的编纂版本,按照用户与编纂日期不同形成各自的编纂版本。相对现有的编纂系统集中人力物力对同一出版物进行编纂,不仅提高了出版物的编纂效率,缩短了编纂时间,还方便管理编纂过程,实现纯数字化编纂。

全面支持多区域、多任务、多角色、多编纂者、多评稿者等通过联编、联审,线上、线下的编纂,是全天候、无缝隙、互联网线上兼顾线下的在线编纂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第一实施例结构框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中在线编纂模块结构框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第二实施例结构框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第三实施例结构框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第四实施例结构框图;

图6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流程图;

图7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方法的步骤s3的详细流程图;

图8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第一实施例结构框图,包括:

服务器1以及与其连接的多个客户端2,所述客户端用于访问服务器进行在线编纂;其中,所述服务器包括存储器12与处理器11,所述存储器1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与编纂版本;

其中,客户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计算机等联网终端,用户通过客户端进入智能编纂平台,对文档进行编纂。

所述处理器11,用于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进一步包括:

内容划分模块111,其配置为将同一出版物按章节内容划分至多个不同用户进行编纂;

其中,按目录架构划分,如:章节一、章节一的所有文章、章节二、章节二的所有文章、...、章节n、章节n的所有文章,将其分配到各个用户形成不同的章节内容。

用户获取模块112,其配置为每个所述用户获取其对应的待编纂的章节内容;

在线编纂模块113,其配置为多个所述用户分别对各自待编纂的章节内容进行编纂,根据编纂的用户以及其编纂的日期不同分别形成编纂版本发送至所述存储器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与客户端是基于vb架构,不同用户可在不同区域通过web(网页)中登录客户端访问服务器,而服务器根据管理员权限不同将同一出版物(志书)按按章节内容划分至多个不同用户进行编纂,当用户使用客户端通过用户名与密码登录进入编纂系统时,由于不同用户对应各自的编纂任务不同,即获取其对应的待编纂的章节内容。多个在线用户分别对各自待编纂的章节内容进行编纂,实现多人同时在线编纂同一本志书,每次编纂后根据编纂的用户与日期(具体的时间节点)不同形成不同的编纂版本发送到存储器中进行保存。

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第一实施例中在线编纂模块的结构框图,包括:

导入单元1131,其配置为根据待维护的编目与关键字导入待编纂的文档或原始资料库的指定内容到编辑器中;

具体地,在编纂系统中,用户根据待维护的编目与关键字选择导入待编纂的文档(word文件)或原始资料库的指定内容到编辑器中,例如,当输入关键字时,遍历原始资料库中匹配与关键字相同或相似的文件进行显示,便于直接导入,而根据待维护的编目即可确定用户在编辑器需要编纂具体章节内容。

在线编纂单元1132,其配置为多个用户各自在其对应的编辑器中对待编纂的章节内容中文字、图片、图表进行编纂;

具体地,对文字、图片、图表一一编纂,即可完成志书章节内容的编辑。

编纂处理单元1133,其配置为根据编纂的用户以及其编纂的日期不同分别形成包含编纂痕迹的编纂版本发送至所述存储器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多个用户按照其对应分配的编纂任务分别在线编纂,使得多人同时在线针对同一丛书(志书)的不同章节分别进行编纂,相对于现有的编纂系统,其只能支持单个人的在线编纂,而本实施例中,可多人同时在线分别进行同一志书进行编纂,一方面,多人同时编纂提高了编纂同一志书的效率,缩短了编纂时间;另一方面,每次编纂根据用户的名称以及时间不同均会相应的形成不同编纂版本,而编纂版本中保存各个用户编纂的痕迹,便于后期编纂、区分。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当多个不同用户同时在线完成编纂的章节内容时,可重新设置或调节各个用户编纂的章节内容的顺序,形成交叉编纂的现象,一方面,可达到检查编纂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编纂过程中,如果每个用户编纂风格不同,往往导致编纂的内容差异化较大,在编纂质量上不稳定,而采用交叉编纂可有效避免现象。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第二实施例结构框图,包括:

修改模块114,其配置为当检测到编纂任务不能在预设时间日期内完成时,发出修改申请指令或延期申请指令调整编纂任务在预设时间日期内的截止日期。

其中,编纂任务即每个用户根据各自需要编纂的章节内容,修改模块主要为期限的修改;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用户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编纂任务不能完成,可通过客户端发出修改申请请求或延期申请请求;当检测到编纂任务不能在预设时间日期内完成时,即收到修改申请请求或延期申请请求,或者,预设时间日期即将到期且编纂任务却未达到预设工作量等都可视为检测到编纂任务不能在预设时间日期内完成的依据。上述触发条件一般会设置用户的应用权限,只有高级的管理人员才可调节编纂任务;一则,可灵活的制定编纂任务;二则,能够监控到各个编纂用户的编纂程度,便于掌控编纂进度,进行管理。

请参阅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第三实施例结构框图,包括:

恢复模块115,其配置为当检测到来自客户端的恢复指令时,根据所述客户端对应的用户名称以及编纂日期回溯恢复编纂之前的版本。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如图1或3,如果发现编纂的章节内容修改不到位,或编纂内容有问题,可使用恢复模块追溯到之前的编纂版本,使的编纂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容错功能;由于多个人同时在线编纂,针对同一章节内容或不同章节内容不同编纂用户具有不同想法,有时在未确定之前,一般需要反复修改多次,当用户需要恢复到以前版本时,具有强有力的保证,提高了编纂的效率。

请参阅图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第四实施例结构框图,包括:

审核模块116,其配置为当检测到编纂完成时,根据用户职位权限高低对各用户的编纂版本按照政审、版权审核、质量审核的要求校验其对应的章节内容。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当多个不同用户的在线编纂完成时,对编纂的志书(原创作品或汇编作品)按照职位权限提交到出版审核管理员进行审核。

首先,进行政审,对作品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审查;接下来,进行版权审核,利用学术不端抄袭检测系统对作品进行抄袭检测;然后,进行质审,对作品的专业性、科学性、适用性、可阅读性进行审查;最后,对作者/主编提交的作品建议价格进行审核。全部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作品的合成发布。

上述审核过程,需要人为参阅,系统只是设置包含上述审核要求的功能选项,供专职人员按项审核,以确保编纂的志书满足要求,控制其出版的质量。

请参阅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流程图,包括:

步骤s1,将同一出版物按章节内容划分至多个不同用户进行编纂;

步骤s2,每个所述用户获取其对应的待编纂的章节内容;

步骤s3,多个所述用户分别对各自待编纂的章节内容进行编纂,根据编纂的用户以及其编纂的日期不同分别形成编纂版本发送至所述存储器进行存储。

本实施例与上述系统相对应,其对应的功能以及过程在此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线编纂的方法的步骤s3的详细流程图;包括:

步骤s301,根据待维护的编目与关键字导入待编纂的文档或原始资料库的指定内容到编辑器中;

步骤s302,多个用户各自在其对应的编辑器中对待编纂的章节内容中文字、图片、图表进行编纂;

步骤s303,根据编纂的用户以及其编纂的日期不同分别形成包含编纂痕迹的编纂版本发送至所述存储器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多个用户按照其对应分配的编纂任务分别编纂,使得多人同时在线针对同一丛书的不同章节分别进行编纂,相对于现有的编纂系统,其只能支持单个人的在线编纂,而本实施例中,可多人同时在线分别进行同一志书进行编纂,一方面,多人同时编纂提高了编纂同一志书的效率,缩短了编纂时间;另一方面,每次编纂根据用户的名称以及时间不同均会相应的形成不同编纂版本,而编纂版本中带有编纂的痕迹,便于后期编纂、查询。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当多个不同用户同时在线完成编纂的章节内容时,可重新设置或调节各个用户编纂的章节内容的顺序,形成交叉编纂的现象,一方面,可达到检查编纂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编纂过程中,如果每个用户编纂风格不同,往往导致编纂的内容差异化较大,在编纂质量上不稳定,而采用交叉编纂可有效避免现象。

在图1基础上,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方法中期限修改的流程图,包括:

步骤s4,当检测到编纂任务不能在预设时间日期内完成时,发出修改申请指令或延期申请指令调整编纂任务在预设时间日期内的截止日期,所述时间日期包含开始日期与截止日期。

本实施例与上述系统相对应,其对应的功能以及过程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图1基础上,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中版本恢复的流程图;

步骤s5,当检测到来自客户端的恢复指令时,根据所述客户端对应的用户名称以及编纂日期回溯恢复编纂之前的版本。

本实施例与上述系统相对应,其对应的功能以及过程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图1基础上,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方法的审核的流程图。

步骤s6,当检测到编纂完成时,根据用户职位权限高低对各用户的编纂版本按照政审、版权审核、质量审核的要求校验其对应的章节内容。

本实施例与上述系统相对应,其对应的功能以及过程在此不一一赘述。

请参照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纂平台的实施例图,包括:

假设某人通过该编纂平台发起编纂任务,人员甲可以为一人或多人,在线上对各自编纂的章节进行编纂,人员乙可为一人或多人,将自己需要编纂的文稿进行下载,在线下进行编纂,编纂完成后上传至平台;最终各个用户将各自编纂的章节组成编纂的最终稿件(成稿)。当该成稿进入到联审任务时,多个专家(专家甲、专家乙)对该成稿进行评审,综合生成联审意见,如果多个联审意见均合格,则可进入到后续的出版环节,即编纂任务完成;如任意一个专家的评审意见不合格,则需修改直至其合格为止。

在本实施例中,该编纂平台全面支持多区域、多任务、多角色、多编纂者、多评稿者等通过联编、联审,线上、线下的编纂,是全天候、无缝隙、互联网线上兼顾线下的在线编纂系统。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在线编纂系统不仅实现编纂无纸化、跨地域支持多人同时在线编纂,根据各个用户所编纂的任务、时间不同形成具有编纂痕迹的编纂版本,按照用户与编纂日期不同形成各自的编纂版本。相对现有的编纂系统集中人力物力对同一出版物进行编纂,不仅提高了出版物的编纂效率,缩短了编纂时间,还方便管理编纂过程,实现纯数字化编纂。

全面支持多区域、多任务、多角色、多编纂者、多评稿者等通过联编、联审,线上、线下的编纂,是全天候、无缝隙、互联网线上兼顾线下的在线编纂系统。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