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厚度的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9617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少厚度的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尤其是一种减少厚度的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一般包括触控功能部和显示功能部。其中,触控功能部可以为可靠性更高的双层结构电容式触摸感应部件(如G+G结构电容触摸屏),其一般包括相互粘合的透明保护基板和感应基板,感应基板的外侧面(即靠近保护基板的一面)设有电容式的触摸感应电路,其在工作时可感应到手指在保护基板外侧面上的触碰动作,触摸感应电路一般连接有外接线,以实现触摸感应电路与外界的电性连接。

显示功能部可以为液晶显示屏(LCD)或有机发光显示屏(OLED),液晶显示屏一般包括显示屏主体(液晶盒)以及分别贴附在显示屏主体外侧面和内侧面的第一、二偏光片,而有机发光显示屏则一般包括显示屏主体(不包括偏光片)以及贴附在其外侧面的第一偏光片。

在现有技术中,这种触控显示模组一般是先将上述保护基板和感应基板相互粘合起来以构成触控功能部,以及将上述显示屏主体与偏光片相互粘合起来以构成显示功能部,然后再进一步将触控功能部与显示功能部相互粘合起来以构成触控显示模组,由此,如图1所示,这种触控显示模组一般具有由外到内依次为保护基板01、感应基板02、第一偏光片03、显示屏本体04的叠层结构,在这种叠层结构中,外接线05的一端部被夹设在保护基板01和感应基板02之间,其虽然仅处于感应基板02的某个周边局部位置,但为了保持保护基板01与感应基板02的平行,不得不在保护基板01和感应基板02之间保留不低于外接线端部厚度的间距,该间距一般采用胶层06进行填充,由此,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胶材,还为整个触控显示模组增加了一定的厚度,不符合触控显示模组越来越轻薄化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减少厚度的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其触摸感应电路的外接线并不会导致模组整体厚度的增加,且能够节约保护基板和感应基板之间的粘合胶材,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少厚度的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包括触控功能部和显示功能部,所述触控功能部包括保护基板和感应基板,所述感应基板的外侧面设有电容式触摸屏的触摸感应电路;所述显示功能部包括第一偏光板和显示屏主体,其特征为:

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叠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保护基板、第一偏光板、感应基板和显示屏主体;以及,还包括外接线,所述外接线为一薄扁的柔性电路板连接线,其包括与所述触摸感应电路电性连接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一偏光板并列地夹设在保护基板与感应基板之间,并通过各向异性导电的第一胶层粘紧在感应基板的外侧面。

在上述触控显示模组中,所述保护基板可以为透明的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其可包括一定的周边遮挡层(俗称“BM”),以对上述触摸感应电路和显示屏的周边区域进行遮挡;所述感应基板可以为透明玻璃基板或其它具有各向同性折射率的透明基板;所述触摸感应电路设置在感应基板的外侧面,其可采用一般的电容触摸屏感应电路设计(如由透明感应电极和相应的线路构成,感应电极为二维分布的透明电极块)。上述显示屏主体可以为液晶显示屏的主体(如TFT-LCD的液晶盒部分,不包括偏光片)或有机发光显示屏的主体(如有机发光显示屏不包括偏光片的部分),当其为液晶显示屏主体时,所述显示功能部一般还包括贴附或设置在显示屏主体内侧的第二偏光片和背光。

上述第一偏光片的厚度优选为0.1mm至0.25mm,其可以仅包含偏光膜,如碘系偏光吸收膜或染料系偏光吸收膜,也可以为上述偏光膜与一定的光学补偿膜(或延迟膜)相互粘合而成的补偿偏光片。

上述外接线为薄扁的柔性电路板连接线,柔性电路板即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外接线的端部通过各向异性导电的第一胶层粘紧在感应基板的外侧面,这种各向异性导电的第一胶层一般在粘合胶材中分布有导电颗粒(如导电小球)以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导电性,其不仅能够保证外接线端部与感应基板外侧面的机械性粘合,还可实现外接线与触摸感应电路的电性连接。上述外接线端部的厚度一般为0.1mm至0.35mm,而第一胶层的厚度一般为0.003mm至0.1mm。

由此,在这种触控显示模组中,第一偏光片被设置到保护基板与感应基板之间以与所述外接线的第一端部并列,第一偏光片不仅用于显示功能,还用于填充掉保护基板与感应基板之间为了保持其相互平行而需要保留的间隙,因而,保护基板和感应基板之间间隙不需要采用额外的胶层进行填充(即使有胶层,其主要作用也是用于粘合,而不是用于填充间隙),这种设计不仅节省了相应的胶材,还在触控显示模组的整体上消化掉了外接线端部的厚度,使得触控显示模组更薄,其更加符合触控显示模组越来越轻薄化的发展趋势。

优选地,所述第一偏光板的外侧面与内侧面分别设有第二胶层和第三胶层,第二胶层、第一偏光板和第三胶层构成了保护基板与感应基板之间的机械连接,第二、三胶层在所述外接线第一端部的位置留空。上述第二、三胶层可以为OCA胶或丙烯酸树脂等透明胶层,其厚度优选为0.05mm至0.2mm,第二、三胶层在外接线第一端部的位置均留空,即第二、三胶层与外接线的端部不重叠,由此,即使外接线第一端部(包括第一胶层)比第一偏光片厚,其厚度也能够进一步通过第二、三胶层消化掉。

优选地,所述感应基板与显示屏主体之间设有第四胶层,第四胶层可以为OCA胶或丙烯酸树脂等透明胶层,其构成了感应基板与显示屏主体之间的机械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其触控显示模组的第一偏光片被设置到保护基板与感应基板之间以与所述外接线的第一端部并列,第一偏光片不仅用于构成显示功能,还用于填充掉保护基板与感应基板之间为了保持平行而需要保留的间隙,因而,保护基板和感应基板之间间隙不需要采用额外的胶层来填充,这种设计不仅节省了相应的胶材,还在触控显示模组的整体上消化掉了外接线端部的厚度,使得触控显示模组更薄,其更加符合触控显示模组越来越轻薄化的发展趋势。

以下通过附图与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2、3所示,触控显示模组100,其叠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保护基板10、第一偏光板20、感应基板30、显示屏主体40、第二偏光片50和背光60。

保护基板10和感应基板30构成触控显示模组100的触控功能部。其中,保护基板10为透明的玻璃基板(塑料基板也可),其内侧设有油墨遮挡层11;感应基板30为透明的玻璃基板,其外侧面设有电容式触摸屏的触摸感应电路31以及外接线32,触摸感应电路31为一般的电容触摸屏感应电路,其包括二维分布的透明感应电极(一般采用氧化铟锡薄膜图形化而成)和相应的线路(一般采用金属膜图形化而成),外接线32为一薄扁的FPC连接线,其第一端部321与第一偏光板20并列地夹设在保护基板10与感应基板30之间,并通过各向异性导电的第一胶层322粘紧在感应基板30的外侧面。

第一偏光板20、显示屏主体40、第二偏光片50和背光60构成触控显示模组的显示功能部,其中,显示屏主体40为一TFT-LCD的液晶盒。

为了实现上述各叠层的机械连接,保护基板10与第一偏光片20之间设有第二胶层12,第一偏光片20与感应基板30之间设有第三胶层21,感应基板30与显示屏主体40之间设有第四胶层41,显示屏主体40与第二偏光片50之间设有第五胶层51,第二、三、四、五胶层均为透明胶层,其中,第二、三胶层12、21在外接线第一端部321的位置留空。

外接线32的厚度可选择为0.25mm(即一般FPC的厚度),第一胶层322的厚度一般为0.004mm,第一偏光片20的厚度可选择为0.15mm(即一般偏光片的厚度),第二、三胶层12、21的厚度可选择为0.1mm。由此,外接线第一端部321 (包括第一胶层322)的总厚度为0.254mm,而与其并列的第一偏光片20(包括第二、三胶层12、21)的厚度为0.35mm,其大于外接线第一端部321 (包括第一胶层322)的厚度,保护基板10与感应基板30之间的间隔厚度主要由第一偏光片20(包括第二、三胶层12、21)决定,而外接线32的厚度不会影响到整个触控显示模组100的厚度,也就是说,外接线32的厚度已被第一偏光片20“消化”掉了。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将显示屏主体40改为一有机发光显示屏(OLED)的主体部分,并省去第二偏光片50、背光60以及第五胶层51,则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