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装置及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8957发布日期:2019-03-30 09:3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开合装置及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支撑从第1框体跨越到第2框体所设置的具有可挠性的薄片状的可挠性显示面板,例如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面板、液晶面板等,且使其弯曲或展开的开合装置及使用此开合装置的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游戏机、移动电话等终端装置逐渐地实用化。这些终端装置将有机el面板或液晶面板等可挠性显示面板从第1框体跨设到第2框体。在不使用时,将可挠性显示面板弯曲成对折状态,要使用时,将可挠性显示面板展开成一片式的平面状态。对于上述的终端装置,公知技术可参考日本专利2014-161009号专利公报,其公开一种以可挠方式连结第1框体及第2框体的开合装置的例子。

日本专利2014-161009号专利公报的开合装置通过树脂制的波纹管构造以可挠方式连结第1框体及第2框体并支撑有机el面板。并且,当第1框体及第2框体重叠,有机el面板在折叠状态下弯曲时,开合装置形成圆筒面状的弯曲,以使有机el面板具有既定的曲率半径。另外,日本专利2014-161009号专利公报的开合装置设置以形状记忆合金所形成的弯曲方向的加强梁,以便纵跨树脂制的波纹管构造。通过让加强梁自由地塑性变形而保持形状,以使第1框体及第2框体可保持在任意的打开角度。

连结第1框体及第2框体而支撑可挠性显示面板的开合装置,当可挠性显示面板在折叠状态下弯曲时,优选为可形成既定曲率半径的弯曲。当可挠性显示面板以小于容许范围的曲率半径折叠时,有可能会丧失可挠性显示面板的性能。另外,开合装置随着可挠性显示面板的弯曲或展开,优选支撑可挠性显示面板的弯曲面的长度为一定的。因为若弯曲面的长度随着弯曲或展开而剧烈变化,有可能将过度的力施加在所支撑的可挠性显示面板上,导致性能受损。再者,开合装置优选地能让支撑可挠性显示面板的第1框体和第2框体保持在任意的打开角度。因为如果开合装置本身具有保持可挠性显示面板的展开(也称之为开合)角度的功能,即使不用手或工具压住可挠性显示面板,也可以维持弯曲的对折状态或展开的平面状态。

然而,日本专利2014-161009号所公开的树脂制的波纹管构造在第1框体及第2框体互相重叠的合盖状态和第1框体及第2框体展开成平面状的打开状态下会让沿着波纹管构造的弯曲的内侧面的弯曲的长度产生变化。因此,当波纹管构造的弯曲部分支撑不沿着弯曲而伸缩的可挠性显示面板时,在打开状态下会施加张力在可挠性显示面板上,在合盖状态下可挠性显示面板及波纹管构造之间会产生间隙。

因此,本发明公开一种开合装置,以使多个连杆构件在弯曲方向上随着转动而可滑动地连结,且通过多个连杆构件内侧的包络面形成圆弧状的弯曲面。并且,公开通过紧固相邻的连杆构件的连结部来施加摩擦力,以使第1框体及第2框体可以保持在任意的打开角度。

但是,一旦紧固相邻的连杆构件的连结部,其不再能称作连杆机制,且存在着相邻的连杆构件无法在弯曲方向上流畅地滑动,且变得无法用整个多个连杆构件流畅地形成弯曲和解除弯曲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的开合装置,也就是说作为一种使用从第1框体跨越第2框体所设置的可挠性显示面板的终端装置的开合装置,在满足上述所需功能的同时,能更流畅地弯曲或展开可挠性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开合装置以可开合方式连结第1框体及第2框体,并且在合盖状态下形成圆弧状的剖面以支撑跨越第1框体及第2框体所设置的可挠性显示面板。并且,其具有:

第1安装构件,可固定于第1框体;

第1连杆构件,相对于第1安装构件随着转动而可滑动;

第2安装构件,可固定于第2框体;

第2连杆构件,相对于第2安装构件随着转动而可滑动;

中间构件,设置于第1连杆构件及第2连杆构件之间,一个端部相对于第1连杆构件随着转动而可滑动,而另一端部相对于第2连杆构件随着转动而可滑动;

第1摩擦产生装置,设置于第1安装构件及中间构件之间,用于对中间构件相对于第1安装构件的转动施加阻力;及

第2摩擦产生装置,设置于第2安装构件及中间构件之间,用于对中间构件相对于第2安装构件的转动施加阻力。

若通过本发明,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的开合装置及使用此开合装置的终端装置,也就是说作为一种使用从第1框体跨越第2框体所设置的可挠性显示面板的终端装置的开合装置,在满足上述所需功能的同时,能更流畅地弯曲或展开可挠性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终端装置的打开角度说明图,其中(a)为0度,(b)为90度,(c)为180度。

图2为开合装置的说明图,其中(a)为安装状态,(b)为组合状态。

图3为开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连结部的分解立体图,其中(a)为右侧的连结部,(b)为左侧的连结部。

图5为摩擦产生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摩擦产生部的构造及安装的说明图。

图7为摩擦产生部的剖面图。

图8为开合装置的各剖面名称的说明图。

图9为打开角度为0度时的连结部的各剖面图,其中(a)为a-a剖面,(b)为b-b剖面,(c)为c-c剖面,(d)为d-d剖面,(e)为e-e剖面。

图10为打开角度为90度时的连结部的各剖面图,其中(a)为a-a剖面,(b)为b-b剖面,(c)为c-c剖面,(d)为d-d剖面,(e)为e-e剖面。

图11为打开角度为180度时的连结部的各剖面图,其中(a)为a-a剖面,(b)为b-b剖面,(c)为c-c剖面,(d)为d-d剖面,(e)为e-e剖面。

图12为打开角度为0度时的摩擦产生部的各剖面图,其中(a)为f-f剖面立体图,(b)为f-f剖面,(c)为g-g剖面立体图,(d)为g-g剖面。

图13为打开角度为90度时的摩擦产生部的各剖面图,其中(a)为f-f剖面立体图,(b)为f-f剖面,(c)为g-g剖面立体图,(d)为g-g剖面。

图14为打开角度为180度时的摩擦产生部的各剖面图,其中(a)为f-f剖面立体图,(b)为f-f剖面,(c)为g-g剖面立体图,(d)为g-g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兹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实施例中,让连接多个连杆构件所构成的整个构造,随着终端装置的开合来形成弯曲和解除弯曲。并且,相邻的连杆构件,通过于形成在其中一方的圆弧槽中,让形成在另一方的圆弧凸部嵌合,在不使用铰链轴的情况下形成铰链(转动部)。

【实施例1】

(终端装置)

图1为实施例1的终端装置的打开角度说明图,其中(a)为0度,(b)为90度,(c)为180度。如图1(a)所示,实施例1的终端装置100是装载可挠式的有机el的显示面板的计算机显示器。终端装置设有跨越两个框体的可挠性显示面板,其中两个框体挟持且折叠开合装置10,以使两个框体重叠。开合装置10在2个框体之间形成圆筒状的弯曲面以支撑可挠性显示面板。

实施例1的终端装置100通过一对开合装置103、104以可开合方式连结第1框体101及第2框体102。第1框体101是内建有无线通信天线(未图标)及电路基板的铝合金箱体。第2框体102是内建有二次电池(未示出)的铝合金箱体。在第1框体101及第2框体102之间的打开角度为0度的盖合状态下,开合装置103、104在内侧面及外侧面形成弯曲成圆筒面状的包络面。

如图1(b)所示,可挠式的有机el面板105安装在第1框体101、第2框体102及开合装置103、104的整个内侧面上。有机el面板105是形成于树脂薄片基板上的有机el影像显示元件,整体仿照开合装置103、104内侧面的包络面弯曲成圆筒状。有机el面板105由内建于第2框体102的二次电池来供电。有机el面板105由内建于第1框体101的电路基板所驱动而显示影像。另外,通常,有机el面板105的元件本身虽为厚度0.05至0.2mm的极薄片状,但也可以在背面配置软性间隔物以将厚度调节至0.5至2.0mm。

开合装置103、104,当第2框体102相对于第1框体101打开时,通过后述的摩擦产生部(40),可保持并停止在0度至180度的范围内的任意打开角度。开合装置103、104,即使第2框体102的打开角度为90度时,也会于内侧面形成圆筒面状的包络面以支撑有机el面板105。

如图1(c)所示,开合装置103、104,当第2框体102的打开角度为180度时,会在内侧面形成与第1框体101及第2框体102为相同高度的平坦面。在第1框体101、第2框体102及开合装置103、104的内侧面,形成平坦面以相同高度支撑有机el面板105的下表面。

另外,当开合装置103、104由一般的连杆构件所构成时(也就是将沿着弯曲面配置的多个连杆构件,分别以铰链轴连接的履带式构造),随着开合装置的开合,沿着内侧面的弯曲的长度也会改变。另一方面,在沿着弯曲面且排列成圆周状的铰链轴中心的包络面,随着开合装置的开合,沿着内侧面的弯曲的长度也会保持一定。所以,在开合装置103、104用于让相邻的连杆构件相对转动的机构,不使用铰链轴来构成,而是将原本配置铰链轴的位置空出来给有机el面板105。开合装置103、104,通过将相邻的连杆构件的相对转动中心位置设定于开合装置103、104的内侧面上,内侧面所形成的沿着弯曲面的弯曲的长度(若考虑到有机el面板的厚度,则为沿着在有机el面板的有机el元件所配置的高度位置处的弯曲面的长度)不会随着开合装置的开合有太大变化。

(开合装置)

图2为开合装置的说明图。图3为开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其中图2(a)为安装状态,(b)为组合状态。如图2(a)所示,开合装置103、104以可开合方式连结第1框体101及第2框体102。开合装置103、104使用共通的构件组装。由于开合装置103、104在实质上为相同的产品,因此以下通称为开合装置10。

如图2(b)所示,开合装置10以可开合方式连结第1框体101及第2框体102。开合装置10使用以中心线h-h为中心而左右对称形成的构件并以左右对称的方式组装。开合装置10,由于以中心线h-h为中心的左右部分实质上为相同的结构,所以在左右对称的2组构件群标记有个位数相同但十位数不同的符号(20至26、30至36)。

如图3所示,安装构件11让安装孔11a与第1框体101的安装孔101a重叠且插入止动销101b,通过铆接止动销101b的前端而与第1框体101一体固定。安装构件12让安装孔12a与第2框体102的安装孔102a重叠且插入止动销102b,通过铆接止动销102b的前端而与第2框体102一体固定。因此,作为第1安装构件的一个示例的安装构件11,可固定在第1框体101上,作为第2安装构件的一个示例的安装构件12,可固定在第2框体102上。

安装构件11让安装孔11b与连杆支撑构件13的安装孔13a重叠且插入止动销13b,通过铆接止动销13b的前端而与连杆支撑构件13一体固定。安装构件12让安装孔12b与连杆支撑构件14的安装孔14a重叠且插入止动销14b,通过铆接止动销14b的前端而与连杆支撑构件14一体固定。

连杆支撑构件25通过让贯穿连杆支撑构件25的圆孔25a的外螺纹13d拧紧到连杆支撑构件13的内螺纹13c,而与连杆支撑构件13一体固定。连杆支撑构件26通过让贯穿连杆支撑构件26的圆孔26a的外螺纹14d拧紧到连杆支撑构件14的内螺纹14c,而与连杆支撑构件14一体固定。连杆支撑构件35通过让贯穿连杆支撑构件35的圆孔35a的外螺纹13f拧紧到连杆支撑构件13的内螺纹13e,而与连杆支撑构件13一体固定。连杆支撑构件36通过让贯穿连杆支撑构件36的圆孔36a的外螺纹14f拧紧到连杆支撑构件14的内螺纹14e,而与连杆支撑构件14一体固定。

连结部20在作为连杆构件的一个示例的连杆支撑构件25、26及中间构件21之间,配置连杆构件22、24用来连接安装构件11及安装构件12。连结部20随着安装构件12相对于安装构件11的转动,在开合装置10的内侧及外侧形成流畅地连接安装构件11及安装构件12且为圆弧状的包络面。连结部30,在连杆支撑构件35、36及中间构件31之间,配置连杆构件32、34,用来连接安装构件11及安装构件12。连结部30,随着安装构件12相对于安装构件11的转动,在开合装置10的内侧及外侧形成流畅地连接安装构件11及安装构件12且为圆弧状的包络面。

连结部20的中间构件21及连结部30的中间构件31整体形成单一构件的中间块15,其共有外侧的圆周面及内侧的平坦面。中间构件21及中间构件31位于中央块15的左右端部且一体地转动。

中间构件21、31、23、33,连杆构件22、32,连杆构件24、34,连杆支撑构件13、14,连杆支撑构件25、35及连杆支撑构件26、36形成内侧及外侧的各形状,以便在开合装置10的外侧面及内侧面形成圆筒面状的包络面。中间块15,连杆支撑构件13、14,连杆支撑构件25、35、26、36,连杆构件22、32,连杆构件24、34,中间构件23、33及连杆支撑构件13、14,考虑到每个连结部的强度,其通过mim(金属注塑模具)构件、铁类金属、不锈钢、钛合金等来形成。

(连结部)

图4为连结部的分解立体图,其中(a)为右侧的连结部,(b)为左侧的连结部。如图3所示,连杆支撑构件25、35通过连杆支撑构件13而固定于安装构件11。连杆支撑构件26、36通过连杆支撑构件14而固定于安装构件12。

如图4所示,连杆构件24、34将短圆弧凸部24a、34a松松地嵌合到连杆支撑构件25、35的长圆弧槽25m、35m中,再将另一侧的短圆弧凸部24b、34b松松地嵌合到中间构件23、33的长圆弧槽23a、33a中。这么一来,连杆构件24、34的两端被圆弧槽25m、35m及圆弧槽23a、33a所导引且能以弧形来滑动。因此,作为第1连杆构件的一个示例的连杆构件24、34可相对于连杆支撑构件25、35随着转动而滑动。

连杆构件22、32将短圆弧凸部22a、32a松松地嵌合到连杆支撑构件26、36的长圆弧槽26m、36m中,再将另一侧的短圆弧凸部22b、32b松松地嵌合到中间构件21、31的长圆弧槽21b、31b中。这么一来,连杆构件22、32的两端被长圆弧槽26m、36m及圆弧槽21b、31b所导引且能以弧形来滑动。因此,作为第2连杆构件的一个示例的连杆构件22、32可相对于连杆支撑构件26、36随着转动而滑动。

中间构件23、33将短圆弧凸部23b、33b松松地嵌合到中间构件21、31的短圆弧槽21a、31a中。这么一来,中间构件23、33与中间构件21、31一体地转动,而不相对于彼此来转动或滑动。作为中间构件的一个示例的中间构件21、31及中间构件23、33连接连杆构件24、34及连杆构件22、32。中间构件21、31将连杆构件22、32的短圆弧凸部22b、32b松松地嵌合到长圆弧槽21b、31b中。中间构件23、33将连杆构件24、34的短圆弧凸部24b、34b松松地嵌合到长圆弧槽23a、33a中。因此,中间构件21、31,一个端部相对于连杆构件24、34随着转动而可滑动,而另一端部相对于连杆构件22、32随着转动而可滑动。

连杆支撑构件25、35的圆弧槽25m、35m及中间构件23、33的圆弧槽23a、33a形成为圆周状,并设计成圆周的中心与连杆支撑构件25、35及中间构件23、33的内侧面一致。连杆支撑构件26、36的圆弧槽26m、36m及中间构件21、31的圆弧槽21b、31b形成为圆周状,并设计成圆周的中心与连杆支撑构件26、36及中间构件21、31的内侧面一致。因此,作为这些及连杆构件22、32、24、34的包络面所形成的开合装置10的内侧面,随着开合的沿着弯曲长度的变化很小。

在内侧面形成的包络面,优选地随着开合装置10的开合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为一定,以使随着开合装置10的开合而与内侧面重叠所配置的有机el面板(105)不会被拉动或压缩。因此,如图4所示,通过长圆周槽21b、26m、23a、25m及短圆周凸起22b、22a、24b、24a的组合与长圆周槽31b、36m、33a、35m及短圆周凸起32b、32a、34b、34a的组合,来控制连杆构件22、32、24、34的转动。如果使用铰链轴来控制相同的转动,铰链轴会形成阻碍,导致有机el面板105不能设置在随着开合装置10的开合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为一定的高度位置处。

另外,若是用铰链轴来连接相邻的连杆构件的一般开合装置,可以在铰链轴周围设置摩擦产生部,以保持开合装置的打开角度。然而,开合装置10让圆弧凸部保持在圆弧槽中并且使相邻的连杆构件相对地转动,所以不具有铰链轴,因此,无法在铰链轴周围设置摩擦产生部。另外,在开合装置10,若要试图增加圆弧槽及圆弧凸部之间的摩擦力以保持开合装置10的打开角度,相邻的连杆构件的流畅滑动会受到阻碍,导致开合装置10的开合动作本身变得困难。所以,在实施例1,将摩擦产生部设置成跨越在超过彼此相邻的一个连杆构件的连杆构件之间。由此,可在相邻的连杆构件之间流畅地滑动,且开合装置10的开合变得能流畅地进行。

(摩擦产生部)

图5为摩擦产生部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摩擦产生部的构造及安装的说明图。图7为摩擦产生部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摩擦产生部40越过连杆构件22、32、24、34而连结安装构件11及中间块15及安装构件12。如图5所示,摩擦产生部40让l形轴42、45位于安装构件11上,让u形轴41、49位于中间块15上,让l形轴43、46位于安装构件12上。

如图3所示,摩擦产生部40通过板件51、52、53安装成与安装构件11、安装构件12及中间块15重叠。板件51通过让贯穿圆孔51a的外螺纹11d拧紧到安装构件11的内螺纹11c,而与安装构件11一体固定。板件52通过让贯穿圆孔52a的外螺纹12d拧紧到安装构件12的内螺纹12c,而与安装构件12一体固定。板件53通过让贯穿圆孔53a的外螺纹15b拧紧到中间块15的内螺纹15a,而与中间块15一体固定。

图6为用于详细说明l形轴42、43、45、46及u形轴41、49的安装状态的附图。为了便于理解构件之间的关系,所以显示去除图3所示的一些构件的状态。如图6所示,l形轴42的端部42b可滑动地保持在板件51及安装构件11的滑动面11e之间。l形轴43的端部43b可滑动地保持在被安装在安装构件12的滑动面12e上的板件52与滑动面12e之间。相同地,l形轴45的端部45b可滑动地保持在板件51及安装构件11的滑动面11f之间。l形轴46的端部46b可滑动地保持在板件52及滑动面12f之间。中间块15的凹槽15e松松地保持u形轴41被弯曲成u形的部分。中间块15的凹槽15f松松地保持u形轴49被弯曲成u形的部分。

如图7所示,作为第1摩擦产生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摩擦产生部40,通过摩擦轴承47来连结安装构件11及中间块15,以使阻力作用于中间部件21、31相对于安装构件11的转动。摩擦轴承47连结l形轴42、45及u形轴41、49。摩擦轴承47让弹性板材(不锈钢)47a的端部47b、47c、47d卷绕成圆筒状以形成圆孔,以使l形轴42、45及u形轴41、49分别通过嵌合在圆孔内来保持。

作为第2摩擦产生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摩擦产生部40,通过摩擦轴承48来连结安装构件12及中间块15,以使阻力作用于中间部件21、31相对于安装构件12的转动。摩擦轴承48连结l形轴43、46及u形轴41、49。摩擦轴承48让弹性板材(不锈钢)48a的端部48b、48c、48d卷绕成圆筒状以形成圆孔,以使l形轴43、46及u形轴41、49分别通过嵌合在圆孔内来保持。

用来保持l形轴42、45的摩擦轴承47的端部47b通过图3所示的板件51,以可滑动方式安装到安装构件11。用来保持l形轴43、46的摩擦轴承48的端部48b通过图3所示的板件52,以可滑动方式安装到安装构件12。用来保持u形轴41、49的摩擦轴承47、48的端部47c,47d、48c、48d通过板件53安装到中间块15。

如图7所示,摩擦轴承47越过连杆构件24、34来连结l形轴42、45的端部42a、45a及u形轴41、49的端部41a、49a。摩擦轴承48越过连杆构件22、32来连结l形轴43、46的端部43a、46a及u形轴41、49的端部41b、49b。

作为第1摩擦构件的一个示例的u形轴41、49的端部41a、49a设置在中间构件21、31上,以限制相对于中间构件21、31的转动。作为第2摩擦构件的一个示例的摩擦轴承47,端部47b安装于安装构件11,且端部47c、47d与u形轴41、49嵌合,以产生摩擦力作为阻力。作为第3摩擦构件的一个示例的u形轴41、49的端部41b、49b设置在中间构件21、31上,以限制相对于中间构件21、31的转动。作为第4摩擦构件的一个示例的摩擦轴承48,端部48b安装于安装构件12,且端部48c、48d与u形轴41、49嵌合,以产生摩擦力作为阻力。作为第5摩擦构件的一个示例的l形轴42、45的端部42a、45a设置在安装构件11上,以限制相对于安装构件11的转动,且嵌合到摩擦轴承47的端部47b,以产生摩擦力作为阻力。作为第6摩擦构件的一个示例的l形轴43、46的端部43a、46a设置在安装构件12上,以限制相对于安装构件12的转动,且嵌合到摩擦轴承48的端部48b,以产生摩擦力作为阻力。

另外,在开合装置10,由多个连杆构件所形成的包络面大致上与相邻的连杆构件的相对转动中心一致。换言之,在相邻的连杆构件的相对转动中的虚拟铰链轴沿着多个连杆构件在内侧形成的包络面所设置。并且,有机el面板105配置在随着开合装置10的开合沿着弯曲方向的长度不太会变化的高度位置处。因此,摩擦产生部40的l形轴42、43、45、46及u形轴41、49无法配置在虚拟铰链轴的位置上,而配置在从虚拟铰链轴大幅地偏移到弯曲外侧的位置上。因此,随着开合装置10的开合,配置有l形轴42、43、45、46及u形轴41、49的圆周面的圆周长度会大幅变化。然而,由于u形轴41、49被固定到中间构件21、31,所以不可能沿着内侧面的弯曲来移动。因此,若将摩擦产生部40的l形轴42、43、45、46固定到安装构件11、12,摩擦产生部40会把安装构件11、12之间的间隔交叉形地锁固,导致开合装置10不易开合。所以,在开合装置10,将l形轴42、43、45、46的端部42b、43b、45b、46b安装成可沿着安装构件11、12且可沿着弯曲的方向来滑动。

(l形滑块)

l形轴42、45的端部42b,45b可滑动地保持在安装构件11的空间11h中。l形轴42、45,随着中间构件21、31相对于安装构件11在空间11h内的转动,而沿着安装构件11来滑动。l形轴43、46的端部43b、46b可滑动地保持在安装构件12的空间12h中。l形轴43、46随着中间构件21、31相对于安装构件12在空间12h内的转动,而沿着安装构件12来滑动。

u形轴41、49的端部41a、49a及u形轴41、49的端部41b、49b通过单一构件的u形轴41、49所构成。通过弯曲成u形的金属线材对向的平行部分来构成u形轴41、49的端部41a、49a及u形轴41、49的端部41b、49b。摩擦轴承47、48通过弹性板材所构成,此弹性板材将剖面弯曲,以便紧固金属线材的剖面。

摩擦产生部40通过u形轴41、49让第1摩擦产生装置及第2摩擦产生装置一体链接在中间块15上。在由安装构件11,连杆构件24、34,安装构件12,连杆构件22、32及中间块15所构成的一对的连结部20、30之间,配置多组摩擦产生部40。摩擦产生部40,由于每个嵌合部分的摩擦阻力会依据u形轴41、49,l形轴42、43、45、46的直径与摩擦轴承47、48的圆孔直径而不同,所以三个摩擦产生部40选择组合以使摩擦产生部40的每个转动中心处的总转动阻力大致相同。

(每个打开角度的连结部的剖面)

图8为开合装置的各剖面名称的说明图。图9为打开角度为0度时的连结部的各剖面图。图10为打开角度为90度时的连结部的各剖面图。图11为打开角度为180度时的连结部的各剖面图。在图9至图11中,(a)为a-a剖面,(b)为b-b剖面,(c)为c-c剖面,(d)为d-d剖面,(e)为e-e剖面。

如图8所示,其定义链接部的每个位置a至e的剖面,图9至图11所示为每个打开角度的剖面图。

如图9至图11的(a)所示,连杆构件24、34通过将短圆弧凸部24a、34a松松地嵌合到连杆支撑构件25、35的长圆弧槽25m、35m中,相对于连杆支撑构件25、35随着转动而可滑动。如图9至图11的(b)所示,连杆构件22、32通过将短圆弧凸部22a、32a松松地嵌合到连杆支撑构件26、36的长圆弧槽26m、36m中,相对于连杆支撑构件26、36随着转动而可滑动。

如图9至图11的(c)所示,连杆构件24、34通过将短圆弧凸部24b、34b松松地嵌合到中间构件23、33的长圆弧槽23a、33a中,相对于中间构件23、33随着转动而可滑动。如图9至图11的(e)所示,连杆构件22、32通过将短圆弧凸部22b、32b松松地嵌合到中间构件21、31的长圆弧槽21b、31b中,相对于中间构件21、31随着转动而可滑动。中间构件23、33通过将圆弧凸部23b、33b松松地嵌合到中间构件21、31的圆弧槽21a、31a来固定于中间构件21、31。

(每个打开角度的摩擦产生部的剖面)

图12为打开角度为0度时的摩擦产生部的各剖面图。图13为打开角度为90度时的摩擦产生部的各剖面图。图14为打开角度为180度时的摩擦产生部的各剖面图。在图12至图14中,(a)为f-f剖面立体图,(b)为f-f剖面,(c)为g-g剖面立体图,(d)为g-g剖面。

如图8所示,其定义摩擦产生部的每个位置f、g的剖面,图12至图14所示为每个打开角度的剖面图。如图12至图14的(a)所示,u形轴41通过嵌合在摩擦轴承47、48的端部47d、48d来保持,并与摩擦轴承47、48之间产生摩擦。u形轴49通过嵌合在摩擦轴承47、48的端部47c、48c来保持,并与摩擦轴承47、48之间产生摩擦。由此,抵抗使摩擦轴承47、48相对于中间块15转动的力,也就是说,抵抗使安装构件11相对于中间块15转动的力。

l形轴42、45通过嵌合在摩擦轴承47的端部47b来保持,并与摩擦轴承47之间产生摩擦。l形轴43、46通过嵌合在摩擦轴承48的端部48b来保持,并与摩擦轴承48之间产生摩擦。由此,抵抗使摩擦轴承47、48相对于安装构件11、12转动的力,也就是说,抵抗使安装构件11相对于中间块15转动的力。

因此,为了改变安装构件11及安装构件12之间的打开角度,需要克服摩擦轴承47、48的端部47b、47c、47d、48b、48c、48d的摩擦并且使u形轴41、49及l形轴42、43、45、46转动。因此,开合装置10保持在安装构件11及安装构件12之间的打开角度为0度至180度的范围内的任意打开角度。

为了防止开合装置10的内侧面所设置的有机el面板105随着开合装置10的开合被拉动或压缩,形成在开合装置10的内侧面的多个连杆构件(21、23、22、24、25、26、31、33、32、34、35、36)的内侧包络面,随着开合装置10的开合使得弯曲方向的长度大致为一定。开合装置10不使用铰链轴来连结相邻的连杆构件,而是圆弧凸部被引导到长圆弧槽来滑动,以便在相邻的连杆构件中产生相对转动,由此在内侧形成圆周方向的长度略为一定的包络面。并且,如图12的(a)、(b)、(c)、(d)所示,圆弧凸部抵靠圆弧槽的一方端部的状态下,开合装置10的打开角度设计为0度。另外,如图14的(a)、(b)、(c)、(d)所示,圆弧凸部抵靠圆弧槽的另一方端部的状态下,开合装置10的打开角度设计为180度。各圆弧槽的长度设计成使所插入的圆弧凸部转动45度(180度÷4)。因此,圆弧槽用来作为限制装置ks,以便将相邻的连杆构件的转动角度限制为既定角度。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沿着摩擦轴承47的端部47b、47c、47d、48b、48c、48d的包络面配置在比形成于开合装置10的内侧面的包络面更外侧,所以弯曲方向的长度会随着开合装置10的开合而改变。

在此,由于摩擦轴承47、48的端部47c、47d、48c、48d被固定在中间块15上,所以不能往包络面的圆周方向移动。因此,通过随着开合装置10的开合以使端部47b、48b相对于安装构件11、12而相对移动,以便追随沿着摩擦轴承47、48的包络面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如上所述,l形轴42在安装构件11及板件51之间所预留的空间11h被限制转动的同时,以滑动方式移动。l形轴43在安装构件12及板件52之间所预留的空间12h被限制转动的同时,以滑动方式移动。如图12至图14(c)所示,l形轴42、43在空间11h、12h内随着中间构件21、31相对于安装构件11的转动而滑动。

(第1实施例的效果)

在实施例1中,连杆构件24、34可相对于安装构件11随着转动而滑动。连杆构件22、32可相对于安装构件12随着转动而滑动。中间构件21、31连接连杆构件24、34及连杆构件22、32。中间构件21、31,一方的端部相对于连杆构件24、34随着转动而可滑动,而另一方的端部相对于连杆构件22、32随着转动而可滑动。因此,可将相邻的连杆构件的相对转动中心定位在连杆构件的内侧面上。另外,形成在开合装置的内周侧的弯曲面,即使在技术思想中为圆筒状,实际上为多边形柱状。多个连杆构件的包络面,实际上并非圆筒面,而是椭圆筒面或略圆筒面。相邻的连杆构件的转动中心,实际上也包含稍微脱离连杆构件的内侧面的情况。

在实施例1中,摩擦产生部40连接安装构件11及中间构件21、31,以使阻力作用于中间构件21、31相对于安装构件11的转动。摩擦产生部40连接安装构件12及中间构件21、31,以使阻力作用于中间构件21、31相对于安装构件12的转动。因此,开合装置10可通过阻力保持打开角度。并且,由于抵抗越过相邻的连杆构件的连杆构件的转动,所以相邻的连杆构件可流畅地转动,且可用连结多个连杆构件所构成的整个构造流畅地形成弯曲和解除弯曲。另外,开合装置10不会因为如同日本专利公开第2014-161009号专利公报所示的形状记忆合金(即形状记忆合金的加强梁)而产生缺点。由于通过加强梁的塑性变形不会保持波纹管结构的弯曲状态,所以塑性变形前的弹性变形所引发的形状记忆合金的后座力不会阻扰到第1框体101及第2框体102之间的打开角度的设定。另外,由于每次开合时形状记忆合金的加强梁不会塑性变形,所以开合的重复次数没有限制。再者,由于不使用形状记忆合金,因此降低开合装置10的材料成本。

在实施例1中,u形轴41、49的端部41a、49a限制相对于中间构件21、31的转动且设置于中间构件21、31上。摩擦轴承47一方的端部47b安装在安装构件11上,而另一方的端部47c、47d与u形轴41、49嵌合,以产生摩擦力作为阻力。u形轴41、49的端部41b、49b限制相对于中间构件21、31的转动且设置于中间构件21、31上。摩擦轴承48一方的端部48b安装在安装构件12上,而另一方的端部48c、48d与u形轴41、49嵌合,以产生摩擦力作为阻力。l形轴42、45的端部42a、45a限制相对于安装构件11的转动且设置于安装构件11上,与摩擦轴承47一方的端部47b嵌合,以产生摩擦力作为阻力。l形轴43、46的端部43a、46a限制相对于安装构件12的转动且设置于安装构件12上,与摩擦轴承48一方的端部48b嵌合,以产生摩擦力作为阻力。因此,摩擦产生部40可通过使用简易小型的构件(即u形轴、l形轴、摩擦轴承)来构成。

在实施例1中,l形轴42、45的端部42a、45a随着中间构件21、31相对于安装构件11的转动而沿着安装构件11滑动。l形轴43、46的端部43a、46a随着中间构件21、31相对于安装构件12的转动而沿着安装构件12滑动。因此,l形轴42、43、45、46随着开合装置10的开合而滑动,且不会阻碍到开合装置10的开合。

在实施例1中,u形轴41、49的端部41a、49a及u形轴41、49的端部41b、49b通过单一构件的u形轴41、49所构成。u形轴41、49的端部41a、49a及u形轴41、49的端部41b、49b通过弯曲成u形的金属线材对向的平行部分所构成。因此,通过将u形轴41、49固定到中间构件21、31,可限制u形轴41、49的剖面的转动,且可在摩擦轴承47、48之间产生摩擦。

在实施例1中,摩擦轴承47、48通过弹性板材所构成,此弹性板材让剖面弯曲,以便紧固金属线材料的剖面。因此,摩擦产生部40的构造变得单纯,且可用很少的构件数量来形成。在实施例1中,摩擦产生部40通过u形轴41、49让第1摩擦产生装置及第2摩擦产生装置在中间块15上一体连结。因此,让第1摩擦产生装置及第二摩擦产生装置的构件总数减少。

在实施例1中,在由安装构件11,连杆构件24、34,安装构件12,连杆构件22、32及中间块15所构成的一对的连结部20、30之间,配置多组摩擦产生部40。因此,通过测量及组合多组摩擦产生部的各阻力,可以缩小第1摩擦产生装置及第2摩擦产生装置之间的转动的阻力差。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通过组合形成于相邻的连杆构件的其中一方的圆弧槽及形成于另一方的圆弧凸部,实现随着转动而滑动的构造。然而,随着转动而滑动的构造,不限于圆弧槽及圆弧凸部的组合。即使圆弧凸部被置换成配置于与其圆周方向的端部对应的位置处的一对销,也可以实现与实施例1相同的相邻的连杆构件之间的相对移动。也可于相邻的连杆构件的其中一方设置圆弧状滑轨,而于另一方沿着滑轨设置夹持滑轨的两组滚轮。另外,随着转动而滑动的运动与随着滑动而转动的运动具有相同意义。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中,通过让圆形剖面的销及圆孔嵌合,将阻力施加于越过1个连杆构件的2个连杆构件的相对旋转。然而,将阻力施加于越过1个连杆构件的2个连杆构件的相对性转动的结构并不限于圆形剖面的销及圆孔嵌合的组合。也可在中间块15及安装构件11、12上分别配置与实施例1相同的摩擦轴承,且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u形让3个摩擦轴承彼此连结。此时,配置于安装构件11、12的摩擦轴承,优选地设置成沿着安装构件11、12而可移动。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中,利用金属线材的l形轴、u形轴及使弹性金属板材的端部卷绕的摩擦轴承形成摩擦产生部。然而,在摩擦产生部中的插入侧与被插入侧的材料及形状的组合并不限于实施例1的形态。也可以选择能够在插入侧与被插入侧之间,产生稳定的摩擦相对运动的各种材料的组合。也可以高刚性的材料来形成被插入侧的摩擦轴承,或以弹性地缩小直径的材料来形成插入侧。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中,摩擦产生部由随着转动而滑动的多个连杆构件独立组装而成,并一体地从多个的连杆构件拆装。然而,也可以共享至少一部分的构件来组装多个的连杆构件及摩擦产生部。例如,也可直接于中间构件21、31形成用来将u形轴、l形轴的轴部分插入的嵌合圆孔。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中,将多个摩擦产生部40做成相同。然而,多个摩擦产生部40也可做成使其相对于转动而产生的阻力的量或质量为不同。作为阻力的量,可考虑准备摩擦阻力的大小不同的多个种类的摩擦产生部,且组合多个种类的摩擦产生部以使总摩擦阻力的大小落在既定范围内。在阻力的质量不同的情况下,可想到的情况是让摩擦产生装置相对转动而产生的阻力随着打开角度而变化,在既定的打开角度变为最大,在中间角度变为最小。

例如,连结显示器框体及主体框体的膝上型计算机的开合装置包含在0度盖合角度及90度打开角度上转动的阻力会变小的摩擦产生装置(有时称为吸引机构)。具体而言,用正多边形剖面的销或凸轮来取代圆形剖面的销,用树脂材料的多边形剖面的孔来取代卷绕钣金端部的摩擦轴承。并且,利用当正多边形剖面的销在正多边形剖面的孔中转动时的转动阻力的变动。在正多边形剖面的顶点彼此啮合的角度上,相对转动的阻力变得最小,而在正多边形剖面的顶点转动的途中,正多边形剖面的顶点向上推动正多边形剖面的孔的周边以使阻力最大化。或者,也可采用制动机构,其以u形剖面的弹性构件挟持扁平剖面形状的销或凸轮,以180度的相位差减少转动阻力。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开合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已说明的具体构造及用途。上述的实施例的部分或全部构造由等效构造来替换的另一种形态也可实现。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说明搭载机el面板的终端装置的开合装置。然而,上述实施例的开合装置也可用于搭载液晶面板的终端装置。也可由三折式、四折式、多重波纹管折叠等来替换对折式。终端装置包含折叠式电视。也可应用于终端装置以外的电子机器,其折叠且容置不显示图像的可挠式平面状装置,例如触控面板或键盘等。开合装置,其可以用于通过多个连杆构件来连结第1框体及第2框体,以形成向内侧弯曲的包络面的各种机器或容器中。

由于本发明如上所述而构成,尤其优选地用作折叠型终端装置,其将使用有机el装置的可挠式显示面板从第1框体跨越第2框体所设置,例如:移动电话、智能型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计算机、游戏机、显示器、招牌、其他物品的开合装置及使用此开合装置的终端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