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笔及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87752发布日期:2019-11-20 01:4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笔及触控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磁性元件及回复元件的触控笔及与包含触控笔的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功能性不断提升,且更加以追求便利为主要诉求,因此,电子周边技术中亦追寻提高人机界面的使用效率,而其中,触控技术即为一项具有高度人性化的人机界面技术。目前,触控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例如平板计算机(tablet)、移动电话(cellularphone)、卫星导航(globalpositionsystem,gps)、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掌上型计算机(palm-sizepc)及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等电子产品。而此类电子产品的显示屏幕上皆建置有一触控面板,供使用者触控操作。其中,为了提高使用者的操作便利性,触控面板可搭配触控笔以作为点击输入或是于触控面板上书写或画图等输入动作。传统上,为了方便携带触控笔及触控装置,会将触控笔以外接式零件的方式固定在触控装置上,然而,上述方式不只需要人力辅助,在使用上,以外接式零件固定的方式需在触控装置上加装额外零件,造成触控装置的上有凸出的结构,不只占用空间更容易受到碰撞,导致损坏或掉落。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接近触控装置的触控本体时即可自动吸附到触控本体的触控笔,并进而自动卡固到触控本体上,以避免触控笔及触控本体的吸附不稳固,进而避免受到碰撞时容易歪斜、脱落或损坏,并且在触控笔与触控本体分开时,能避免触控笔或触控本体的表面有凸出结构,进而避免凸出结构占用空间、易受碰撞或割伤人体,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触控笔及包含触控笔的触控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触控笔包括磁性元件及回复元件,触控装置的触控本体包括吸附元件,触控笔的磁性元件能够受到触控本体的吸附元件的磁性吸附而从笔身内凸出并吸附卡固到触控本体上,增加触控笔及触控本体吸附的稳固性,避免受到碰撞时容易掉落的情形。另外,在使用者欲使用触控笔,将触控笔从触控本体上分离时,触控笔的磁性元件可通过回复元件提供的回复力的作用而回到笔身内,避免触控笔的表面有凸出结构,借此避免凸出结构易受碰撞或割伤人体的情形。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笔,可分离地连接于触控本体。触控本体至少包括第一吸附元件。触控笔包括笔身、第一磁性元件及回复元件。笔身界定第一容置空间连通于笔身的外部。第一磁性元件可移动地对应第一吸附元件的位置设置于笔身的第一容置空间内,第一磁性元件能够受第一吸附元件的磁性吸附而从初始位置位移至工作位置,初始位置是第一磁性元件位于笔身的第一容置空间内的位置,工作位置是第一磁性元件部分凸出于笔身的位置。回复元件设置于笔身的第一容置空间内,并对应第一磁性元件设置,回复元件用以提供一回复力以使第一磁性元件能够从工作位置回复到初始位置。在一实施例中,其中第一磁性元件呈t型,且第一容置空间对外连通的部分对应第一磁性元件凸出笔身的形状而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回复元件是磁性回复元件或弹性回复元件。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笔还包括一缓冲元件,设置于笔身的第一容置空间内,并位于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一容置空间远离对外连通的部分之间。在一实施例中,其中触控本体还包括一第二吸附元件,触控笔还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笔身,并与第二吸附元件对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其中触控本体还包括一充电座,笔身还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及包括一充电元件,充电元件设置于笔身的第二容置空间内,与充电座对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其中充电元件包括至少一接头,至少一接头从第二容置空间外露至笔身外,与充电座电性连接。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触控装置包括一如前所述的触控笔以及一触控本体。触控笔可分离地连接于触控本体。触控本体包括一壳体及一第一吸附元件。第一吸附元件设置于壳体内。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界定一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吸附元件对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笔还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笔身,触控本体更包括一第二吸附元件,设置于壳体,第二磁性元件与第二吸附元件对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笔的笔身还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及包括一充电元件,充电元件设置于笔身的第二容置空间内,触控本体还包括一充电座,充电元件与充电座对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界定一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充电座对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笔的充电元件包括至少一接头,至少一接头从第二容置空间外露至笔身外,与充电座电性连接。承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笔包括笔身、磁性元件及回复元件,触控装置的触控本体包括吸附元件,触控笔的磁性元件受到触控本体的吸附元件的磁性吸附而从笔身内凸出并吸附卡固到触控本体上,增加触控笔及触控本体吸附的稳固性,避免受到碰撞时容易掉落的情形。另外,在使用者欲使用触控笔,将触控笔从触控本体上分离时,触控笔的磁性元件可通过回复元件提供的回复力的作用而回到笔身内,避免触控笔的表面有凸出结构,借此避免凸出结构易受碰撞或割伤人体的情形。附图说明图1a为本发明触控装置中触控笔与触控本体配合的外观示意图。图1b为本发明触控装置中触控笔与触控本体分开的外观示意图。图2a为本发明触控装置中触控笔与触控本体的剖面示意图。图2b为本发明触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触控笔与触控本体配合的示意图。图2c为图2b的平面图。图2d为第一实施例中触控笔与触控本体分开的示意图。图2e为图2d的平面图。图2f为图2b中元件对应位置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触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中触控笔与触控本体配合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平面图。图3c为第二实施例中触控笔与触控本体分开的示意图。图3d为图3c的平面图。图3e为图3a中元件对应位置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触控笔11:笔身12:第一磁性元件13:回复元件13a:磁性回复元件13b:弹性回复元件14:缓冲元件15:充电元件151:接头152:电源元件16:第二磁性元件2:触控本体21:壳体22:第一吸附元件23:第二吸附元件24:充电座3:触控装置c1:一般状态c2:弹性状态d1:线性方向e:端部o1:第一开口o2:第二开口p1:初始位置p2:工作位置s1:第一容置空间s2:另一容置空间s3:第二容置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触控笔及触控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请参照图1a、图1b及图2a,图1a为本发明触控装置3中触控笔1与触控本体2配合的外观示意图,如图1a所示,触控笔1吸附在触控本体2上。图1b为本发明触控装置3中触控笔1与触控本体2分开的外观示意图,如图1b所示,触控笔1可与触控本体2分开。于此,触控笔1是可分离地连接于触控本体2。图2a为本发明触控装置3中触控笔1与触控本体2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a所示,其为将图1a的触控本体2翻转使其底面朝上,以方便查看触控本体2与触控笔1的配合情形。请参照图2a至图2f以说明本发明触控装置3中触控笔1与触控本体2配合的第一实施例。如图2a所示,触控装置3包括触控笔1及触控本体2。触控笔1包括笔身11、第一磁性元件12及回复元件13。触控本体2包括壳体21及第一吸附元件22。第一吸附元件22设置于壳体21内。触控笔1的笔身11界定第一容置空间s1连通于笔身11的外部。第一磁性元件12可移动地对应第一吸附元件22的位置设置于笔身11的第一容置空间s1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2呈t型,且第一容置空间s1对外连通的部分对应第一磁性元件12凸出笔身11的形状而设置。详细而言,第一容置空间s1对外连通的部分是对应t型的下半部(亦即类似i型的部分,其宽度较窄)的形状而设置。因第一容置空间s1对外连通的部分是对应宽度较窄的部分的形状而设置,故可使t型的下半部(宽度较窄)凸出笔身而使得t型的上半部(宽度较宽的部分)无法凸出于笔身,对于第一磁性元件12具有限位作用,避免第一磁性元件12从第一容置空间s1对外连通的部分脱落。特别地,图2a至图2f中虽显示第一磁性元件12为t型,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2的形状可依照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来调整,仅需注意要避免第一磁性元件12从第一容置空间s1对外连通的部分脱落即可,本发明并无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2能够受到第一吸附元件22的磁性吸附而从初始位置p1位移至工作位置p2,如图2d及图2e所示,初始位置p1是第一磁性元件12完全位于笔身11的第一容置空间s1内的位置,如图2b及图2c所示,工作位置p2是第一磁性元件12部分凸出于笔身11的位置。于此,如图2d所示,触控本体2的壳体21界定第一开口o1,第一开口o1与第一吸附元件22对应设置。举例而言,当使用者将触控笔1靠近触控本体2时,触控笔1的第一磁性元件12会受到触控本体2的第一吸附元件22的磁性吸附而从初始位置p1位移至工作位置p2,使得第一磁性元件12部分凸出于笔身11,凸出笔身11的部分第一磁性元件12则进入触控本体2壳体21的第一开口o1内,并与第一吸附元件22磁性吸附,使得触控笔1的第一磁性元件12不仅能通过磁性与触控本体2吸附,亦可通过其凸出笔身11的部分结构,与触控本体2壳体21的第一开口o1形成卡固结构,加强固定触控笔1与触控本体2。如图2a所示,触控笔1的回复元件13设置于笔身11的第一容置空间s1内,并对应第一磁性元件12设置。特别地,图2a中虽显示回复元件13设置于笔身11的第一容置空间s1旁的另一容置空间s2内,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另一容置空间s2与第一容置空间s1可以是连通的,本发明并无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回复元件13是磁性回复元件13a为例加以说明。然而,回复元件13亦可以是弹性回复元件13b,详细说明如后,于此不先赘述。举例而言,当使用者欲使用触控笔1,并将触控笔1与触控本体2分开时,磁性回复元件13a用以提供一磁性回复力以使触控笔1的第一磁性元件12能够受到磁性回复元件13a的磁性回复力的作用而从工作位置p2(如图2b、图2c所示)回复到初始位置p1(如图2d、图2e所示)。亦即第一磁性元件12从部分凸出笔身11的位置回到完全容置于笔身11内的位置。通过此设计,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触控笔1时,触控笔1的笔身11表面不会有凸出的结构,避免受到碰撞而损坏或割伤人体的情形发生,亦可保持触控笔1笔身11的流线形,以便于使用者使用。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笔1的第一磁性元件12包括但不限于磁铁、磁石、或其他带有磁性的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回复元件13是磁性回复元件13a。磁性回复元件13a包括但不限于磁铁、磁石、或其他带有磁性的元件、或马口铁。磁性回复元件13a亦可以是由铁、钴、镍、铁合金、钴合金、镍合金、或铁、钴、镍上另外镀有其他金属的可被磁性吸附的材料所组成的元件(例如马口铁是由铁上镀锡所组成的元件)。特别地,本发明中的磁性回复元件13a的材质可依照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来调整,本发明并无限制,仅需注意第一磁性元件12与磁性回复元件13a的磁性吸附力需小于第一磁性元件12与触控本体2的第一吸附元件22的磁性吸附力,以确保触控笔1在接近触控本体2时,触控笔1的第一磁性元件12确实会被第一吸附元件22磁性吸附而凸出触控笔1的笔身11。请先参考图3a至图3e,以说明本发明触控装置3中触控笔1与触控本体2配合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触控笔1的回复元件13,触控笔1的其他元件及触控本体2的元件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已详细叙述如前,于此不再重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回复元件13是弹性回复元件13b为例加以说明。然而,回复元件13亦可以是磁性回复元件13a,磁性回复元件13a的详细说明如第一实施例所述,于此不再重复赘述。触控笔1的笔身11界定第一容置空间s1连通于笔身11的外部。第一磁性元件12可移动地对应第一吸附元件22的位置设置于笔身11的第一容置空间s1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2呈t型,且第一容置空间s1对外连通的部分对应第一磁性元件12凸出笔身11的形状而设置。详细而言,第一容置空间s1对外连通的部分是对应t型的下半部(亦即类似i型的部分,其宽度较窄)的形状而设置。因第一容置空间s1对外连通的部分是对应宽度较窄的部分的形状而设置,故可使t型的下半部(宽度较窄)凸出笔身而使得t型的上半部(宽度较宽的部分)无法凸出于笔身,对于第一磁性元件12具有限位作用,避免第一磁性元件12从第一容置空间s1对外连通的部分脱落。特别地,图3a至图3e中虽显示第一磁性元件12为t型,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2的形状可依照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来调整,仅需注意要避免第一磁性元件12从第一容置空间s1对外连通的部分脱落即可,本发明并无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2能够受到第一吸附元件22的磁性吸附而从初始位置p1位移至工作位置p2,如图3c及图3d所示,初始位置p1是第一磁性元件12完全位于笔身11的第一容置空间s1内的位置,如图3a及图3b所示,工作位置p2是第一磁性元件12部分凸出于笔身11的位置。于此,如图3c所示,触控本体2的壳体21界定第一开口o1,第一开口o1与第一吸附元件22对应设置。举例而言,当使用者将触控笔1靠近触控本体2时,触控笔1的第一磁性元件12会受到触控本体2的第一吸附元件22的磁性吸附而从初始位置p1位移至工作位置p2,使得第一磁性元件12部分凸出于笔身11,凸出笔身11的部分第一磁性元件12则进入触控本体2壳体21的第一开口o1内,并与第一吸附元件22磁性吸附,使得触控笔1的第一磁性元件12不仅能通过磁性与触控本体2吸附,亦可通过其凸出笔身11的部分结构,与触控本体2壳体21的第一开口o1形成卡固结构,加强固定触控笔1与触控本体2。如图3a至图3e所示,触控笔1的弹性回复元件13b设置于笔身11的第一容置空间s1内,并对应第一磁性元件12设置。特别地,图中虽显示第一磁性元件12为t型,弹性回复元件13b的一端设置于t型与第一容置空间s1之间的空隙中,然而,弹性回复元件13b亦可位于第一磁性元件12与第一容置空间s1远离对外连通的部分(例如端部e)之间,视弹性回复元件13b的类型而决定,本发明并无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是以弹性回复元件13b为扭簧为例加以说明,然而,弹性回复元件13b亦可以是弹簧、弹片、或风琴状结构元件、或其他受到外力形变后会产生弹力使其回复原本形状的元件,本发明并无限制。另外,弹性回复元件13b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由金属、橡胶、或高分子聚合物等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详细而言,如图3a至图3d所示,第一磁性元件12能够受到第一吸附元件22的磁性吸附而从初始位置p1位移至工作位置p2时,因第一磁性元件12位移带动了弹性回复元件13b从一般状态c1被拉伸或压缩至弹性状态c2,弹性回复元件13b具有从弹性状态c2回复成一般状态c1的弹性回复力。因此,当使用者欲使用触控笔1,并将触控笔1与触控本体2分开时,触控笔1的第一磁性元件12会受到弹性回复元件13b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而从工作位置p2回复到初始位置p1。亦即第一磁性元件12从部分凸出笔身11的位置回到完全容置于笔身11内的位置。通过此设计,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触控笔1时,触控笔1的笔身11表面不会有凸出的结构,避免受到碰撞而损坏或割伤人体的情形发生,亦可保持触控笔1笔身11的流线形,以便于使用者使用。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是以弹性回复元件13b是扭簧为例说明,当第一磁性元件12会受到第一吸附元件22的磁性吸附而从初始位置p1位移至工作位置p2时,弹性回复元件13b是从一般状态c1被拉伸至弹性状态c2,然而,若弹性回复元件13b是弹簧、或风琴状结构元件、或其他结构,弹性回复元件13b可以是从一般状态c1被压缩至弹性状态c2,视弹性回复元件13b的类型及其设置方式而决定,本发明并无限制。请再参考图2a,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触控笔1还可包括一缓冲元件14,设置于笔身11的第一容置空间s1内,并位于第一磁性元件12与第一容置空间s1远离对外连通的部分之间(例如图2f及图3e所示第一磁性元件12与端部e之间,或者位于端部e),用以避免第一磁性元件12受回复元件13(磁性回复元件13a或弹性回复元件13b)的作用而从工作位置p2回复到初始位置p1时与第一容置空间s1的端部e产生碰撞。详细而言,第一磁性元件12受回复元件13(磁性回复元件13a或弹性回复元件13b)的作用而从工作位置p2回复到初始位置p1时,是受到磁性或弹性的作用,将第一磁性元件12从部分露出笔身11的工作位置p2回复到完全容置于笔身11的初始位置p1,其回复过程可能使得第一磁性元件12与第一容置空间s1的端部e产生碰撞,进而产生噪音,或是造成第一磁性元件12破裂,因此,在第一磁性元件12与第一容置空间s1远离对外连通的部分之间加入缓冲元件14使得第一磁性元件12在回复过程中可避免与第一容置空间s1的端部e发生碰撞。举例而言,缓冲元件14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泡棉、海绵、橡胶圈、或橡胶块等具有缓冲功能的元件。特别地,当回复元件13是位于第一磁性元件12与第一容置空间s1远离对外连通的部分之间的弹性回复元件13b时,回复元件13(弹性回复元件13b)可同时具有缓冲功能,亦即回复元件13(弹性回复元件13b)可同时为缓冲元件14,本发明并无限制。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触控笔1还包括第二磁性元件16,设置于笔身11,触控本体2还包括一第二吸附元件23,设置于壳体21,触控笔1的第二磁性元件16与触控本体2的第二吸附元件23对应设置。第二磁性元件16可以设置于笔身11内,或笔身11外但不凸出笔身11,本发明并无限制。第二磁性元件16用于加强固定触控笔1,避免只用第一磁性元件12与触控本体2吸附的情形下,只用一个点进行固定,容易产生笔身11被碰撞时会旋转的情形。于此,第二磁性元件16可以位于笔身11的一端、第一磁性元件12位于笔身11的另一端,或者,只要第二磁性元件16与第一磁性元件12位于笔身11有一段距离即可,使得触控笔1可以用两个点与触控本体2吸附固定,以加强固定触控笔1。第二磁性元件16包括但不限于磁铁、磁石、或其他带有磁性的元件、或马口铁。第二磁性元件16亦可以是由铁、钴、镍、铁合金、钴合金、镍合金、或铁、钴、镍上另外镀有其他金属的可被磁性吸附的材料所组成的元件(例如马口铁是由铁上镀锡所组成的元件)。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触控笔1的笔身11还可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s3及包括一充电元件15,充电元件15设置于笔身11的第二容置空间s3内,触控本体2还包括一充电座24,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与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对应设置。于此,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是无线充电元件,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是无线充电座,在触控笔1吸附到触控本体2上时,充电元件15与充电座24靠近即可对触控笔1进行充电。举例而言,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还连接一电源元件152,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是对触控笔1的电源元件152进行充电。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包括至少一接头151,至少一接头151从第二容置空间s3外露至笔身11外,与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电性连接。于此,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是有线充电元件,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是有线充电座,触控本体2的壳体21还界定一第二开口o2,第二开口o2与充电座24对应设置。在触控笔1吸附到触控本体2上时,充电元件15的至少一接头151与充电座24电性连接即可对触控笔1进行充电。举例而言,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还连接一电源元件152,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是对触控笔1的电源元件152进行充电。请参考图2a至图3e,虽然显示第二容置空间s3与第一容置空间s1是不连通的,然而,第二容置空间s3与第一容置空间s1可以是连通的,形成一个大的容置空间,充电元件15与上述其他元件(第一磁性元件12、回复元件13、缓冲元件14)位于容置空间的不同位置。请再参考图1a至图2a,用以说明本发明触控装置3。触控装置3包括触控笔1以及触控本体2,触控笔1的详细叙述如前,于此不再重复赘述。触控笔1可分离地连接于触控本体2。触控本体2包括壳体21及第一吸附元件22,第一吸附元件22设置于壳体21内。请再参考图2d及图3c,触控本体2的壳体21界定一第一开口o1,第一开口o1与第一吸附元件22对应设置。其中第一开口o1的用途的详细叙述如前,于此不再重复赘述。请再参考图2a,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笔1还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16,设置于笔身11,触控本体2还包括一第二吸附元件23,设置于壳体21,触控笔1的第二磁性元件16与触控本体2的第二吸附元件23对应设置。特别地,图中虽显示第二吸附元件23是设置于壳体21内,然而,第二吸附元件23也可以设置于壳体21的外表面上,只要不凸出壳体21即可,本发明并无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笔1的笔身11还可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s3及包括一充电元件15,充电元件15设置于笔身11的第二容置空间s3内,触控本体2还包括一充电座24,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与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对应设置。于此,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是无线充电元件,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是无线充电座,在触控笔1吸附到触控本体2上时,充电元件15与充电座24靠近即可对触控笔1进行充电。举例而言,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还连接一电源元件152,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是对触控笔1的电源元件152进行充电。请再参考图2d及图3c,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本体2的壳体21还可界定一第二开口o2,第二开口o2与充电座24对应设置。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包括至少一接头151,至少一接头151从第二容置空间s3外露至笔身11外,与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电性连接。于此,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是有线充电元件,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是有线充电座。在触控笔1吸附到触控本体2上时,充电元件15的至少一接头151与充电座24电性连接即可对触控笔1进行充电。举例而言,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还连接一电源元件152,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是对触控笔1的电源元件152进行充电。另外,图2d及图3c虽显示触控本体2的壳体21界定第一开口o1及第二开口o2,第一开口o1与第一吸附元件22对应设置,第二开口o2与充电座24对应设置。特别地,若充电座24为无线充电座,则触控本体2的壳体21可仅界定第一开口o1,视触控本体2的充电座24及触控笔1的充电元件15的类型而定,本发明并无限制。如图2a所示,触控本体2的第一吸附元件22、第二吸附元件23及充电座24沿着一线性方向d1设置。于此,第一吸附元件22、第二吸附元件23及充电座24的排列虽以先第一吸附元件22、充电座24、再第二吸附元件23为例,然而其排列顺序可依照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来调整,本发明并无限制。再者,触控本体2亦可仅包括壳体21、第一吸附元件22;或者,触控本体2亦可仅包括壳体21、第一吸附元件22、第二吸附元件23;或者,触控本体2亦可仅包括壳体21、第一吸附元件22、充电座24;或者,触控本体2亦可包括壳体21、第一吸附元件22、第二吸附元件23、充电座24,视与之配合的触控笔1的元件而设置,本发明并无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本体2的第一吸附元件22及第二吸附元件23是磁铁、磁石、或电磁铁。第一吸附元件22及第二吸附元件23可相同或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图1b所示,触控装置3虽以触控本体2为笔记本计算机搭配触控笔1为例,然而,触控本体2亦可以是平板计算机、行动电话、卫星导航、个人数字助理、掌上型计算机及信息家电(例如平面电视或其他具有触控面板的家电)等电子产品,本发明并无限制。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笔包括至少一个磁性元件及一回复元件,触控本体包括至少一吸附元件,触控笔的磁性元件受到触控本体的吸附元件的磁性吸附而从笔身内凸出并吸附卡固到触控本体上,增加触控笔及触控本体吸附的稳固性,避免受到碰撞时容易掉落的情形,亦可通过另一个磁性元件与触控本体的吸附元件吸附,以提供两点固定的功能,避免仅用一点固定时,受到碰撞而产生旋转的情形发生。另外,在使用者欲使用触控笔,将触控笔从触控本体上分离时,触控笔的磁性元件可通过回复元件的回复力的作用而回到笔身内,避免触控笔的表面有凸出结构,借此避免凸出结构易受碰撞或割伤人体的情形发生。再者,触控笔还可包括充电元件、触控本体还可包括充电座,在触控笔与触控本体吸附固定时,可同时对触控笔进行充电的动作,提供使用者方便性。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权利要求中。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