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版图增量式布线的方法_2

文档序号:8381128阅读:来源:国知局
修改时可以与原有连线net2、net3重叠,但不能与原有图形SI重叠。为避免陷入死循环,修改时也不能与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重叠。
[0039]第5步,判断修改后的连线一 netl’与新增连线net4、原有连线net2、net3之间是否出现重叠。
[0040]如果未出现重叠,则该新增连线net4、修改后的连线一 netl’完成。
[0041]如果出现了重叠,则取得与修改后的连线一 netl’重叠的那一条或多条原有连线(本例中为连线二 net2)的两个端点的坐标(XA2,YA2)、(XB2, YB2)。将min (XA, XB, Xai, Xbi, XA2, XB2)作为 X 轴坐标最小值、max (XA, XB, XA1, XB1, XA2, XB2)作为 X 轴坐标最大值、min (YA, YB,Yai, Ybi, YA2, YB2) _d 作为 Y 轴坐标最小值、max (YA, YB, YA1, YB1, YA2, YB2) +d 作为Y轴坐标最大值所限定的矩形作为第二次扩大后的布线区域R2,如图5e所示。该实施例中连线二 net2的两端点的水平间距明显大于垂直间距,因此将A、B两端点、和连线一 netl的两端点、和连线二 net2的两端点所确定的最小外接矩形在Y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d作为扩大后的布线区域。
[0042]第6步,请参阅图5f,在第二次扩大后的布线区域R2内修改与修改后的连线一netl’重叠的那一条或多条原有连线(本例中为连线二 net2)。修改原则是使修改后的连线二 net2’不与修改后的连线一 netl’重叠。
[0043]第7步,判断修改后的连线二 net2’与新增连线net4、修改后的连线一 netl’、原有连线net3之间是否出现重叠。
[0044]如果未出现重叠,则该新增连线net4、修改后的连线一 netl’、修改后的连线二net2,完成。
[0045]如果出现了重叠,则取得与修改后的连线二 net2’重叠的那一条或多条原有连线(本例中为连线三 net3)的两个端点的坐标(XA3, YA3)、(XB3,YB3)。将 min (XA, XB, XA1, XB1, XA2, Xb2, XA3,XB3)作为 X 轴坐标最小值、max (XA, XB, Xai, Xbi, XA2, XB2, XA3, XB3)作为 X 轴坐标最大值、miη (ΥΑ, ΥΒ,Yai, Ybi, ΥΑ2, ΥΒ2, ΥΑ3, ΥΒ3) _d 作为 Y 轴坐标最小值、max (YA, YB, YA1, YB1, YA2, YB2, YA3, YB3) +d作为Y轴坐标最大值所限定的矩形作为第三次扩大后的布线区域R3,如图5g所示。该实施例中连线三net3的两端点的水平间距明显大于垂直间距,因此将A、B两端点、和连线一netl的两端点、和连线二 net2的两端点、和连线三net3的两端点所确定的最小外接矩形在Y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d作为扩大后的布线区域。
[0046]第8步,请参阅图5h,在第三次扩大后的布线区域R3内修改与修改后的连线二net2 ’重叠的那一条或多条原有连线(本例中为连线三net3 )。修改原则是使修改后的连线三net3’不与修改后的连线二 net2’重叠。
[0047]第9步,判断修改后的连线三net3’与新增连线net4、修改后的连线一 netl’、修改后的连线二 net2’之间是否出现重叠。
[0048]如果未出现重叠,则该新增连线net4、修改后的连线一 netl’、修改后的连线二net2’、修改后的连线三net3’完成。
[0049]比较现有方法(图3)和本申请所述方法(图5h)可知,本申请使得所有连线的长度总和较小,相应的寄生电容和寄生电阻就会较小,因而优于现有方法。通过本申请的版图布线方法可以完全由计算机软件实现增量式布线,从而加快集成电路修改版图的连线过程,提升流片速度。
[0050]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版图增量式布线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第I步,将版图所允许的连线与连线之间、连线与图形之间的最小间距记为d。将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所确定的最小矩形在X轴和/或Y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d,所得矩形作为初始的布线区域; 第2步,在该区域内为所述两端点新增连线、或修改原有连线; 第3步,判断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与原有连线之间是否重叠; 如果否,则布线完成; 如果是,则将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以及与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相重叠的原有连线的各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外接矩形在X轴和/或Y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d,所得矩形作为扩大后的布线区域;重复第2?3步,直至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与原有连线均无重叠,则布线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版图增量式布线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第I步中,当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的水平间距大于垂直间距,则将这两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矩形在Y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山所得矩形作为初始的布线区域; 当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的垂直间距大于水平间距,则将这两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矩形在X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山所得矩形作为初始的布线区域; 否则,将这两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矩形在X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山同时在Y轴正负方向也向外推进山所得矩形作为初始的布线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版图增量式布线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第I步中,当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的水平间距大于或等于1.5倍的垂直间距,则将这两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矩形在Y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d,所得矩形作为初始的布线区域; 当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的垂直间距大于或等于1.5倍的水平间距,则将这两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矩形在X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d,所得矩形作为初始的布线区域; 否则,将这两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矩形在X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d,同时在Y轴正负方向也向外推进d,所得矩形作为初始的布线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版图增量式布线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第2步中,为所述两端点新增连线、或修改原有连线时,可以与原有连线重叠,但不能与原有图形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版图增量式布线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第2步中,当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与原有图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最小间距d,就被认为是发生了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版图增量式布线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第3步中,当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与原有连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最小间距d,就被认为是发生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版图增量式布线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第3步中,如果与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相重叠的原有连线仅有一条,则将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以及与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相重叠的原有连线的两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外接矩形在该原有连线的较小投影长度的正负方向向外推进山作为扩大后的布线区域; 如果与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相重叠的原有连线有多条,且这些原有连线的较小投影长度均在同一坐标轴上,那么将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以及与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相重叠的原有连线的各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外接矩形在该原有连线的较小投影长度的正负方向向外推进d,作为扩大后的布线区域; 如果与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相重叠的原有连线有多条,且这些原有连线中的部分的较小投影长度在X轴上,其余部分的较小投影长度在Y轴上,则将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以及与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相重叠的原有连线的各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外接矩形在X轴和Y轴的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d,作为扩大后的布线区域。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版图增量式布线的方法,包括:第1步,将版图所允许的最小间距记为d。将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所确定的最小矩形在X轴和/或Y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d,所得矩形作为初始的布线区域。第2步,在该区域内为所述两端点新增连线、或修改原有连线。第3步,判断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与原有连线之间是否重叠。如果否,则布线完成。如果是,则将需要新增连线的两端点、以及与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相重叠的原有连线的各个端点所确定的最小外接矩形在X轴和/或Y轴正负方向各向外推进d,所得矩形作为扩大后的布线区域;重复第2~3步,直至新增或新修改的连线与原有连线均无重叠,则布线完成。本申请对现有连线影响最小化。
【IPC分类】G06F17-50
【公开号】CN104699868
【申请号】CN201310647669
【发明人】张兴洲, 倪凌云, 孙长江
【申请人】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3年12月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