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网格的生成方法、生成装置、聚合方法和聚合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217577阅读:来源:国知局
最大经度线、最大玮度线、最小经度线和最小玮度线,而这四条线相交构成封闭区域,作为当前显示区域的参考区域。
[0056]为更清楚的描述步骤SlOl中所述参考区域,如图4a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动态网格的生成方法的模型示意图,图中由实体线构成的封闭区域为当前显示区域401,假定当前显示区域401在北半球,且在本初子午线的东面,则图4a中点A、B、C和D分别为所述当前显示区域401上最小经度点、最大玮度点、最大经度点和最小玮度点,这四个点分别所在的最小经度线、最大玮度线、最大经度线和最小玮度线如图4a中虚线所示,构成的封闭区域即为所述参考区域402。
[0057]可以理解的,当所述当前显示区域为边界线为与经、玮度方向一致的规则图形区域时(例如,矩形),所述当前显示区域的参考区域即为本身所处的区域。
[0058]S102、找出与所述参考区域上任意一点最近的基准点作为最近基准点;
[0059]所述最近基准点从预存的基准点数据库找出或从已知的基准点即时生成,任意两个基准点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满足公式(I):h = ma(l),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满足公式
(2):1 = nb (2),
[0060]其中,h和I分别为任意两个基准点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和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a和b分别为预设的单元网格的长和宽,m、η为非固定值,取任意自然数,且m、η不能同时为O。
[0061]其中,找出所述最近基准点的方式包括如下两种:
[0062]方式1:在已存储的基准点数据库中找出与所述参考区域上任意一点最近的基准点作为最近基准点;
[0063]方式2:由一个已知基准点生成一个与所述参考区域上任意一点最近的基准点作为最近基准点。
[0064]更具体的说明方式1,基准点预先存储于基准点数据库中,且基准点数据库中基准点满足步骤S102中的任意两基准点之间的距离公式:h = ma和I = nb,从基准点数据库中找出与所述参考区域上任意一点最近的基准点作为最近基准点。
[0065]可以理解的,预先存储的任意相邻两个基准点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相等,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也相等。
[0066]另外,当预先存储的相邻两个基准点之间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越小,找到的最近基准点与所述参考区域距离相对会更近,从而使生成的动态网格更精确,但是这样会导致基准点数据库存储的数据较多。相反,当预先存储的相邻两个基准点之间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越大,找到的最近基准点与所述参考区域距离相对会更远,会降低生成的动态网格的精确度,但是这样可减少基准点数据库存储的数据量。
[0067]为更清楚的说明方式2,包括两点:
[0068]一、由已知基准点生成其他基准点
[0069]参见图5和图6a、图6b、图6c所示,其中,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动态网格的生成方法中一种生成基准点的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包括步骤:
[0070]S501:从基准点数据库中找出已知基准点;
[0071]其中,基准点数据库预存的已知基准点可为多个,尽量找出与当前显示区域最近的已知基准点。
[0072]优选的,可以为每个单位区域分别预设一个已知基准点。例如可以以省为单位去预设一个基准点,当需要聚合的点在此区域(省)内时,就选取这个区域的已知基准点作为该已知基准点。
[0073]S502:以已知基准点为起始点,向经玮度方向延伸,以一定规律生成其他基准点,直到生成的基准点(或之间构成的网格)能够覆盖到所述当前显示区域(或参考区域)为止。另外,生成的其他基准点满足以下条件:任意两个基准点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满足公式
(I):h = ma(l),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满足公式⑵:1 = nb(2),其中,h和I分别为任意两个基准点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和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a和b分别为预设的单元网格的长和宽,m、η为非固定值,取任意自然数,且m、η不能同时为O。
[0074]其中,基于已知基准点生成其他基准点往往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规律):
[0075]方式1:根据已知基准点向其经玮度方向(即0°、90°、180°和270°方向)辐射延伸,并以固定长度(在经度方向上以一固定长度,在玮度方向上以另一固定长度)生成四个其他基准点,然后根据四个其他基准点向其经玮度方向(除去生成该基准点的前一个基准点方向)辐射延伸,并以固定长度(在经度方向上以一固定长度,在玮度方向上以另一固定长度)生成若干其他基准点,以此类推,生成所有的基准点。
[0076]例如,如图6a所示,
[0077]根据已知基准点Etl向其经玮度方向(即0°、90°、180°和270°方向)辐射延伸,并以固定长度(例如,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Ii1= 1111&和经度方向上的的距离I1= η山,其中a和b分别为预设的单元网格的长和宽,mjP n i为固定的整数),生成四个基准点E PE2、E#P E 4,图6a中,点E1J3在玮度方向上到点E。的距离都为h ^点E2、E4在经度方向上到点Etl的距离都为I 1;
[0078]再根据确定的四个基准点E1' E2, E#P E 4分别来确定与这四个点相邻的其他基准点,例如以点E2来确定与之相邻的其他基准点,即点E 5、匕和E 7,其中,点E5、E7在玮度方向上到点&的距离为h 1;点E 6在经度方向上到点E 2的距离为I 1;如此反复,便可确定所有的基准点。
[0079]可以理解的,在方式I中,当生成的相邻两个基准点之间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越小(即叫和η 1取值越小),生成的其他基准点相对越多,找到的最近基准点与所述参考区域距离相对会更近,从而使生成的动态网格更精确,但是找到最近基准点的速率较慢,相对地性能较差。相反,生成的相邻两个基准点之间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越大(即!!^和^取值越大),生成的其他基准点相对越少,找到的最近基准点与所述参考区域距离相对会更远,会降低生成的动态网格的精确度,但是找到最近基准点的速率较快,相对地性能较高。
[0080]方式2:根据已知基准点Etl向其经玮度方向(即0°、90°、180°和270°方向)辐射延伸,并以逐渐变小的长度(在经度方向上以一逐渐变小的长度,在玮度方向上以另一逐渐变小的长度)生成已知基准点Etl所在的经玮度方向的复数个其他基准点,即,在玮度方向(在经度方向)上第η次生成的基准点与第(n-Ι)次生成的基准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第(η-l)次生成的基准点与第(n-2)次生成的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优选为:在已知基准点Etl的玮度方向(在经度方向)上,第η次生成的基准点与第(η-l)次生成的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为第(η-l)次生成的基准点与第(η-2)次生成的基准点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然后,在已知基准点Etl玮度方向上生成的基准点在其经度方向上延伸,而在已知基准点Etl经度方向上生成的基准点在期玮度方向上延伸,彼此相交的点构成其他基准点。
[0081]例如,如图6b所示,当已知基准点Etl与所述当前显示区域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大概为25*a,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大概为25朴,那么,基于所述已知基准点Etl在玮度方向(在经度方向)上第I次生成的基准点分别为E1' E2、E3和E 4,其中,E1' E3与已知基准点E 0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为25/2*a = 24*a,E2、E4与已知基准点E。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为2 5/2*b=24*b ;然后,继续在所述已知基准点Etl所在的玮度方向(在经度方向)上第2次生成的基准点分别为E5、E6、E#P E 8,其中,Eg E 0E7ig E 3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为2 4/2*a = 23*a,E6与E2、E8与E4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为24/2*b = 23*b ;然后,继续在所述已知基准点Etl所在的玮度方向(在经度方向)上第3次生成的基准点分别为E9、E10, E11和E 12,其中,^与E5、En与E 7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为2 3/2*a = 22相46与E 2、E# E 4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为24/2*b = 23*b……以此类推,直至第6次生成的基准点(与第5次生成的基准点在玮度方向上的距离为a,在经度方向上的距离b)后,由于任意两个基准点要满足上述公式(I)和
(2),在玮度方向上保持以距离a生成其他的基准点,在经度方向上保持以距离b生成其他的基准点,另外,生成的基准点在其经度/玮度方向上延伸相交的点,构成其他基准点,直到生成能够覆盖所述当前显示区域(或参考区域)的最小基准点群为止,如图6b所示,四条虚线构成的封闭区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