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虚拟柔性电缆的混合建模方法_3

文档序号:8943178阅读:来源:国知局
受力为:
[0080]
(14)
[0081] 式中,1为线性弹簧的弹性系数,
为控制点X0i^ih和X ^imi 1}之间的位 移,ξ是相邻两个控制点之间线性弹簧的原长,为控制点X01^1和X 之间 的位移,将两个力矢量合成之后可以得到控制点)^+1)1的受力。
[0082] 对于卷曲弹簧,由于控制点 X(m+l)(i X (m+l)(i + l) 上的卷曲弹簧的存在,X 会受 到如图3所示的卷曲弹簧的作用力F0l^ie,如下式:
[0083]
(15)
[0084] 式中,Ke为线性弹簧的卷曲系数,Δ%、Δ|2分别是两个线性弹簧之间的夹角。 两个力矢量合成之后可以得到控制点X01^1的受力。图3中F U和F 12分别表示X 受到 的与相邻两个控制点之间存在的卷曲弹簧的力。
[0085] 步骤1. 2. 3,确定质点弹簧法建立第m+1段子电缆模型。
[0086] 根据施加约束力的情况而定,列出每个控制点的运动方程。对于某控制点X,控制 方程如下:
[0087]
(:16)
[0088] 其中,M表示该控制点的质量,t表示时间,K。为设置的阻尼系数,F ^和%分别为 该控制点所受的内力和外力。
[0089] 步骤1. 3,建立第m段子电缆段与第m+1段子电缆段的连接点A"。
[0090] 柔性电缆的混合模型是采取分段处理的方式,不同段按照其是布局设计等的静态 仿真还是电缆装配及排故等动态仿真的要求,分别采用能量优化法和质点-弹簧法来进行 分段建模电缆的模型。因此,就存在一个问题,采用能量优化法和质点-弹簧法建立电缆模 型的子电缆段之间怎么连接,本发明方法为采取不同方式建立的子电缆段处设置了过同一 定点的约束,并且为了能够平滑自然的连接,在同一定点处设置了不同方式建立的子电缆 段的切线方向一致的约束。
[0091] 假设采取不同方式建立的子电缆的模型在同一定点AniOn = 1,2···)处连接,对于 能量优化法,就等同于为曲线设置型质点约束。以曲线Wnil(U)为例,设曲线通过的型值点为 A m(m = 1,2···),曲线在该点的参数值为um(m = 1,2···),则有:
[0092]
£17)
[0093] 其中,1是用于描述二次B样条曲线的特征多边形顶点。
[0094] 对于质点-弹簧法建立的电缆模型,其过定点AniOn = 1,2…),假设在第m+1段子 电缆段上与定点Ani相邻的控制点为X ,则有:
[0095]
(18)
[0096] 公式⑶中,将连接点Ani作为控制点来处理,此处的M代表连接点A "处于质点弹 簧段作为一个质点的质量。
[0097] 综述所述,柔性电缆的混合模型的连接点处的约束条件可表示为:
[0098]
U9)
[0099] 在定点处切线方向的约束:
[0100]
(20)
[0101] 公式(20)中,Vp V1+1和V 1+2表示用于描述二次B样条曲线的特征多边形顶点,T1 表示单位向量,为连接点Am与相邻控制点X 的切线方向。
[0102] 步骤1. 4,确定柔性电缆的混合模型。
[0103] 如图1所示,可知第m段子电缆段与第m+1段子电缆段是通过连接点Ani连接起来 的,根据基于能量优化法建立了第m段子电缆的模型和基于质点弹簧法建立的第m+1段子 电缆模型,并结合连接点A ni处的处理,可知柔性电缆的混合模型的方程:
[0105] 且在连接点Ani处满足定点约束和切线方向的约束:
[0106] 定点的约束:
[0107]
[0108] 其中,Wmi (Um)表示曲线Wmi(U)通过型值点Am,曲线在该点的参数值为u m,B_ji2(um) 为对应的二次B样条基函数,1为用于描述二次B样条曲线的特征多边形顶点;M表示连接 点A ni的质量;F ?和%分别为连接点所受的内力和外力。
[0109] 在定点处切线方向的约束:
[0110]
[0111] 其中,Wnil(Uni)表示第m段子电缆上第i段曲线W nil(U)通过连接点Ani,且Wnil(U)在 该点的参数值为11"1;¥_(1〇表示曲线1(11|11)沿参数方向的一阶导数;1' 1表示单位向量,为 连接点Ani与相邻控制点X 的切线方向,V η V1+1和V 1+2表示用于描述二次B样条曲线的 特征多边形顶点。
[0112] 步骤2:处理约束。
[0113] 在电缆的实际操作中,约束工况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图4所示 为实际情况简化而得到的典型的电缆操作情形。从图4可得到电缆的约束主要分为端点约 束、卡箍约束两大类。由于柔性电缆的混合模型,利用能量优化法和质点-弹簧法对电缆进 行了分段建模。因此,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种方法约束进行阐述。
[0114] 步骤2. 1,处理基于能量优化法电缆模型的约束。
[0115] 步骤2. L 1,端点约束。
[0116] 由于电缆的抗弯曲特性,电缆两端在伸出零部件的电连接器处会沿着法线方向保 持一段距离。因此为电缆端点处设置切线方向约束。
[0117] 在二次B样条曲线中,为曲线端点设置切线方向约束。以曲线W(U)为例,设在曲 线两端处的切线方向为T,则该约束可以表达为:
[0118]
[0119] 步骤2. 1. 2,卡箍约束。
[0120] 在实际情况中,常常需要用用线卡将电缆固定在结构件上,这就需要对电缆的物 理模型添加定点约束。
[0121] 使样条曲线始终通过卡箍所在的控制点。可以为曲线设置型值点约束。以曲线 W(U)为例,设曲线通过的型值点为P,曲线在该点的参数值为U 1,则有:
[0122]
[0123] 电缆被卡箍固定在结构件上时,电缆通过卡箍处的切线方向应为卡箍的轴线方 向,此处同样为样条曲线添加固定点切向方向约束。
[0124] 假设卡箍轴线方向为T2,通过卡箍所在点P,参数值为U1,约束方程为:
[0125]
[0126] 步骤2. 2,处理基于质点弹簧法电缆模型的约束。
[0127] 步骤2. 2. 1,端点约束。
[0128] 在电缆伸出电连接器处的端点处常会有切线方向限制,通常会垂直于电连接器伸 出,保持一定距离再弯曲,通常这种约束被称为"端点切线方向约束",假设第e个控制点为 电缆端点,设置在电连接器的位置,第e-Ι个控制点沿着电连接器的切线方向,与第e个控 制点的距离为L 1, L1为电缆切线作用距离。设置与端点相连的控制点始终沿着电连接器的 切线方向,与端点距离为L1的位置,从而保证电缆满足端点切线方向约束。
[0129] 步骤2. 2. 2,卡箍约束。
[0130] 在电缆虚拟装配仿真中,通常使用卡箍或扎带电缆固定起来。因此,电缆虚拟装配 等仿真过程中需要实现以下功能:当设计者调整卡箍时,相关电缆随着卡箍一起运动,此时 需要对模型改进以实现电缆在被固定处随卡箍一起运动。当B处控制点处于被固定、捆扎 的状态时,在求解电缆被捆扎处的运动时,将操作者拖动量转化为控制点的目标位置,利用 与B控制点相连的线性弹簧和卷曲弹簧求解对其他控制点的作用力。循环求解过程中始终 以B控制点为目标位置,计算其他控制点的位移,直至达到平衡条件,完成电缆姿态计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