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_3

文档序号:9432855阅读:来源:国知局
,% ;Pe_净覆压,MPa; Φ B-岩心地面孔隙度,A、B、 E-回归系数、常数项。
[0119] 3)建立各个岩心样品所获实验数据的一元二次模型,各模型中系数项均与其地面 孔隙度小胃密切相关,经过分析可知方程式中A、B、E值与孔隙度ΦΒ在进行线性拟合时均 有最高的相关系数(如图3-1至图3-3所示)。其相应统计公式如下: CN 105184034 A 说明书 7/7 页
[0123] 式中:ΦΒ-岩心地面孔隙度,A、B、E-回归系数、常数项。
[0124] 4)综合将前两步骤所建立的关系式相结合,建立起该地区页岩储层孔隙度的覆压 校正模型。模型如下:
[0125] Φ 地=(0· 0000537305* Φ B +0· 0002476540) *pe2- (0· 0037040439* Φ B +0· 020643 0712) *pe+(0. 9832364568* Φ Β-0· 0197392685)
[0126] 式中:Φ地-地下储层覆压孔隙度,% ;Pe_净覆压,MPa ; Φ Β-储层地面孔隙度。
[0127] 5)通过建立的页岩校正模型对J地区J1、J2、J3、J4井计算验证可知,新建校正模 型所计算的结果与30Mp实验数据计算的结果其相对误差在0. 57~0. 73%之间(实施例中 新建模型校正孔隙度与实验数据校正孔隙度精度分析如表1所示),所有井误差均较小,说 明运用本发明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能准确、快捷地进行页岩储层物性覆压校正。
[0129] 表 1
[0130] 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 发明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 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 性的意义。
【主权项】
1. 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以储层岩心覆压试验为 基础,通过分析岩心覆压后的物性变化与覆盖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建立储层物性 覆压校正模型,即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和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开展岩心覆压实验,得到实验结果; (2) 建立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根据步骤(1)所得的实验结果,分析岩心覆压物性值 与覆压值的变化关系,建立每个岩心样品的覆压物性与覆压值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 (3) 建立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分析步骤(2)所建各个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之间 的差异,以及该差异与岩心地面常规物性值大小之间的变化规律,以消除物性大小变化对 岩心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得到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 (4) 计算覆压储层物性:输入已知的地面储层物性值和相应的地下净覆压Pe,运用所 述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进行计算,获得地下覆压储层物性值。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 是这样实现的: 统计区域储层段内所有岩心试验样品地面常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布情况,选取一组 物性值相对均匀分布在最高和最低值区间的岩心样品开展覆压实验,并获取均匀递增覆压 值下的实验结果,即每个岩心在不同覆压条件下的岩心物性值及其对应的覆压数值。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 是这样实现的: ① 建立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如下: Φ = A*Pe2+B*Pe+E 式中:Φ为岩心覆压孔隙度,% ;Pe为净覆压,MPa ;A、B、E为回归系数、常数项; 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每个岩心的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Φ J = A^Pe^+B^Pej+E! Φ 2 = A2*Pe22+B2*Pe2+E 2 Φ n = An*Pen2+Bn*Pen+E n 式中……Φη为第I个至第n个岩心样品的岩心覆压孔隙度值,%;Pei……PenS 第1个至第η个岩心样品的净覆压,MPa A1……An为第1个至第η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 校正模型的二次系数项办……B n为第1个至第η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一次 系数项……En为第1个至第η个岩心样品覆压孔隙度校正模型的常数项;每个岩心样品 通过步骤(1)得到一组不同覆压条件下的孔隙度及覆压数据值,由该组数据单独拟合建立 该岩心样品的多项式校正模型,得到各个岩心样品的的系数项和常数项的值; ② 建立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如下: K = C*peD 式中:K为岩心覆压渗透率,% ;Pe为净覆压,MPa ;C、D为回归系数、次数项;每个岩心 样品通过步骤(1)得到一组不同覆压条件下的渗透率及覆压数据值,由该组数据单独拟合 得到各个岩心样品的回归系数和次数项的值; 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每个岩心的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K1 = C1^pe101 K2 = C2*pe2D2 Kn = Cn*penDn 式中=K1……Kn为第1个至第η个岩心样品的岩心覆压渗透率,% ;Pei……Pen为第1 个至第η个岩心样品的净覆压,MPa A……(^第1个至第η个岩心样品覆压渗透率校正模 型的系数项A1……Dn为第1个至第η个岩心样品覆压渗透率校正模型的次数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 是这样实现的: (31) 建立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提取步骤(2)中每个岩心样品对应的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的二次系数项值A1……Αη, 一次系数项值B1……Bn,常数项值E1……En ;分别与模型对应岩心的地面常规孔隙度值Φ Β !……Φ Βη进行拟合建模,用以确定步骤(2)中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中二次项系 数Α、一次项系数Β、常数项E随岩心地面常规孔隙度变化的关系: A = &1*Φ 面+bi B = a2* Φ 面 +b2 E = &3*Φ 面+b3 式中:Φ B为岩心地面常规孔隙度值,a2、a3分别为三个模型的系数项,bp b2、b3分 别为三个模型的常数项,A、B、E分别为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的二次系数项、一次系 数项、常数项; 将上述所得关系式带入步骤(2)中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即消除孔隙度大小 变化对岩心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最终建立起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 Φ 地=(β!*Φ 面面+b2)*pe+(a3*(J)面+b3) 式中:Φ 为储层地下覆压孔隙度,Pe为净覆压,MPa ; Φ B为储层地面孔隙度; (32) 建立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 提取步骤(2)中每个岩心样品实验数据所建渗透率校正模型的常数项值C1……Cn,次 数项值D1……Dn,分别与模型对应岩心的地面常规渗透率Kbi……K Bn进行拟合建模,用以 确定步骤(2)中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中系数项C、次数项D随岩心地面常规渗透率 变化的关系: C = f*KBg D = h*ln (K 面)+i 式中:Kb为岩心地面常规渗透率值,f、g为模型系数、次数项,h、i为模型系数、常数项, C、D分别为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的系数项、次数项。 将上述所得关系式带入步骤(2)中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通用模型,即可消除渗透率大 小变化对岩心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的影响,最终建立起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式中:Kft为储层地下覆压渗透率,Pe为净覆压,MPa ;KB为储层地面渗透率;f、g、h、i 为步骤(31)所确定的已知数值。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校正页岩储层覆压物性的方法,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本方法以储层岩心覆压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岩心覆压后的物性变化与覆盖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建立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即储层孔隙度覆压校正模型和储层渗透率覆压校正模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展岩心覆压实验,得到实验结果;(2)建立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根据步骤(1)所得的实验结果,分析岩心覆压物性值与覆压值的变化关系,建立每个岩心样品的覆压物性与覆压值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3)建立储层物性覆压校正模型:分析步骤(2)所建各个岩心物性覆压校正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该差异与岩心地面常规物性值大小之间的变化规律。
【IPC分类】G06F19/00
【公开号】CN105184034
【申请号】CN201410283816
【发明人】郭旭升, 胡东风, 郭彤楼, 李宇平, 王昆, 冯明刚, 王雪玲, 高红贤, 严丽, 范树平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4年6月23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