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16601阅读:来源:国知局
式改变为新设计的“四叶草组合”的排列方式,遵循传统中药斗谱编排规律,汇集药性分类、特殊药品管理、药品禁忌、药品关联统计、药品性状管理等中药基本信息建立的数据库,通过输入处理具体应用单位的不同处方分析统计数据,结合计算机程序的运算得到特有的中药斗谱图谱。本方法通过统计,将使用频率高的中药按取药人员的便利性进行位置优先放置,即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药,为关键药,放在最方便取的药斗。同时,设置了关联药邻近(关联)放置原则,因为关联药与关键药在处方中容易同时出现,所以在放置时将其靠在一起,这样更容易一次抓完,最大程度避免了取药人员抓药时来回移动。
[0014]本发明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了对中药斗谱编排的控制,可针对具体的中药房和医院中药配方部的斗谱进行针对性编排,实际使用广泛,应用快捷,具可操作性。
[0015]本发明较现行中药房计算机管理系统,增加可扩展的中药基本信息数据库,特殊药品给以安全警示,规避药品禁忌,保证了对中药斗谱在禀承传统基础上的科学编排;克服了现有编排方式中计算机一般只编排单一规则或综合规则只能依靠人工编排的缺点。
[0016]本发明中药斗谱编排特点:
1、斗谱以药性功效为核心编排,二级药性分类、高频关键药、关联药功能区域划分清晰、标识明确,兼顾配方路径,建立既保持畅通又缩短距离的双通道;
2、融汇中药斗谱传统编排规则,以“四叶草组合”的特定方式分类分格定位,不仅考虑特殊药品的放置,还将禁忌药和形状相似药等编排规则融入计算机编排,科学方便。
[0017]
【附图说明】
[0018]图1-本发明系统构成示意图。
[0019]图2-本发明每个大柜排列结构示意图(其中大柜的编号按该大柜为某大类第一个大柜进行编排的)。
[002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发明总体原则:中药斗谱编排不应仅考虑药师便于掌握摆放位置,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配方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更要着眼临床,围绕医师的施治思路,组方原则进行药柜排布。首先应遵循中药功效分类原则,大类之下再分小类,纲举目张;其次按中药斗谱常用规则,将麻醉药、毒性药、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贵重细料药、来源于人科的相关药材及粉面易挥发药、易燃药物、炭药另置;再统计同类功效中高频率药为关键药、及围绕它们的关联药按“四叶草”组成4X4复合排列,并充分考虑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药和性状相似药等的传统编排禁忌,综合整理编排而成中药斗谱系统。该系统包含中药数据库,具备数据规范的自动处理功能,通过特定分析和统计模型,实现对中药数据的统计分析。同时,整合药品技术信息资料,为药剂人员日常工作提供支持的工具。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22]参见图1,本发明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包括下述模块,
1)数据库模块:
建立中药名基础数据库并对每味中药按药性进行分类,得到若干大类,每味药归属于其中一大类。基础数据库中的所有中药名为规范名称;实际处理中,中药规范名称数据源依次选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 010年版一部)、《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2006年版),《中药大辞典》(2006年版)和《中华本草》(1999年版)等,以此数据源共计收录中药1507味。
[0023]大类确定后,再根据开药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每个大类中不常用的中药和特殊中药剔除统一作为另类处理,另类中药单独放置;每个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为常用中药,然后再对每个大类中的所有常用中药按药性进一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小类;大类分类时,如果某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常用中药味数少于8味,则重新进行大类分类,以保证每个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常用中药味数至少为8味;
具体而言,下述特殊药品需要单独存放作为另类处理:麻醉药(1种3味)、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28种32味)、药典毒性中药材(84种,68味)、医籍文献毒性药(49种62味)、含马兜铃酸的中药(21种23味)、4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43种75味)、贵重细料药(73种86味)、来源于人科的相关药材(4种4味)、粉面易挥发药(39种)、易燃药物(2种)、炭药(36种)。其他不常用中药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剔除。
[0024]作为一个实施例,本发明具体分类情况是,大类按功效药性相近分为16大类,每大类再以功效、归经、主治次第分出总共43小类。分别为一大类:含平肝息风药34味清肝明目降压药25味辛凉解表药34味;二大类:含凉血止血药40味清热凉血药26味清虚热止汗药15味?’三大类:含清热解毒药68味清化热痰药42味泻火除烦药27味;四大类:含利湿退黄药16味利水渗湿药74味祛风湿清热药14味清热燥湿药40味;五大类:含降气祛痰排脓24味敛肺涩肠42味止咳平喘47味;六大类:含补肾固精缩尿止带药30味滋阴补肾药35 ;七大类:含补气药45味补血药19味补阳药68味;八大类:含安神开穷50味开窍醒神药14味涌吐祛痰药11味;九大类:含健脾消痞药46味化湿和胃健脾止泻药34味;十大类:含理气药65味温中散寒药36味^一大类:含温化寒痰药17味辛温解表药28味祛风湿散寒药26 ;十二大类:含祛风湿强筋骨23祛风通络38味祛风止痛药39味;十三大类:含活血化瘀药73味活血调经药59味;十四大类:含温经止血药6味化瘀止血药20味;十五大类:含解毒药31味收敛止血药29味;十六大类:含杀虫止痒去腐药60味泻下药27味驱虫药14味。
[0025]当然,这只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分类法,如果采用不同的药性分类方法,得到的分类结果和分类数可能不同,但这并不影响本方法后续的实施和效果的体现。
[0026]2)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从外部输入的开药单位所有处方信息;
3)数据标准化模块:由于不同的开药单位其药名与标准药名不一致,因此需将各医院的药名与标准药名进行对照,数据标准化模块作用即在于此。具体而言,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处方中中药名与基础数据库中的中药名进行核对,以规范化处理形成规范名称的处方,并将所有处方录入数据处理模块;
4)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数据进行加工操作,数据处理模块又包括统计模块和中药药斗匹配模块; 4.1)统计模块:用于统计出所有大类下每个小类的关键药和与每味关键药对应的三味关联药;每个小类关键药和关联药按如下方法确定:
4.1.1)先确定某大类下任意某小类需要的基本单元数,需要的基本单元数为该小类中药的味数除以4并向上取整,假设基本单元数为i ;如9-12味药需占用3个基本单位;13-16味药需占用4个基本单位......。
[0027]4.1.2)统计出该小类常用药中处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前i味中药,该前i味中药即为该小类的关键药,从高到低分别为A1、A2、A3……Ai ;如9-12味药需占用3个基本单位,统计本小类最高频率前3味,分别放予A1\A2\A3。
[0028]4.1.3)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统计出与A1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1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1、C1和Dl ;
4.1.4)再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统计出与A2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2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2、C2和D2 ;
4.1.5)依此类推,再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依次分别统计出与A3……Ai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3……Ai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3、C3和D3 ;……;B1、Ci和Di ;编号中为字母B的关联药为第一关联药;编号中为字母C的关联药为第二关联药;编号中为字母D的关联药为第三关联药;
如某小类只有9味药,则第三关键药A3没有关联药,周围为空;12味药,则第三关键药A3有三味关联药,放予B3\C3\D3……。
[0029]某小类统计完后,再对同大类剩余的小类其中任意一个按4.1.1)-4.1.5)的方法进行统计,得到该小类的关键药和关联药,其中关键药的编号接前一小类关键药下标顺次编排,每味关联药与对应的关键药下标相同;直到把所有小类都统计完。
[0030]如某大类第一小类有10味药,则占3个基本单元,有3味关键药,分别为Al\A2\A3 ;A1对应的关联药分别为B1、C1和Dl ;A2对应的关联药为B2、C2和D2 ; A3对应的关联药只有一味,即B30第二小类有7味药,则占2个基本单元,有2味关键药,分别为A4\A5 ;A4对应的关联药为B4、C4和D4 ; A5对应的关联药有两味,即B5、C5。第三小类有6味药,则占2个基本单元,有2味关键药,分别为A6\A7 ;A6对应的关联药为B6、C6和D6 ; A7对应的关联药只有一味,即B7。依次类推。
[0031]4.2)中药药斗匹配模块:根据统计模块统计结果将每一大类中所有中药与大柜中的药斗一一对应,以形成斗谱图;
4.2.1)每一大类的常用中药放入一个或者多个大柜中,同一大柜不能混置不同大类的中药;每个大柜由上下排列的顶柜和两小柜构成,见图2,顶柜为4个药斗按1 X 4矩阵排列形成;每个小柜由16个药斗按4X4矩阵排列形成;其中,每个小柜又分为按2X2矩阵排列的四个基本单元,每个基本单元由4个药斗按2X2矩阵排列形成;
4.2.2)中药与药斗的匹配规则为:每个基本单元处于小柜中部的那个药斗为关键药斗,其余三个药斗为关联药斗,与关键药斗位于同一列的为第一关联药斗,与关键药斗位于同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