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电子化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95159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电子化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高频RFID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电子化管理系统,属于图文电子化管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很多大型图文管理机构来说,其数以万计的存储信息如位置、种类、学科、专业、出版日期等,如果全部依靠人工记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繁琐易出错。目前大多图书,图纸、文件的电子化管理方式为在图书、图纸等纸质载体上印刷条形码以及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二维码,在每次盘存时,必须一个一个的识别,而且当图书、图纸、文件夹等放置在书架或文件柜中时,无法就地识别,需将其拿出书架或者文件柜,靠近读写器才能识别,管理效率存在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目标载体快速地就地识别,实现目标载体的快速定位。
[0004]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电子化管理系统,包括无源电子标签、天线、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以太网交换机以及计算机系统;
[0006]所述无源电子标签粘贴于目标载体上;
[0007]所述天线安装于文件柜内多个位置,与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相连;
[0008]所述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为无源电子标签的识别装置,利用天线实现对所述无源电子标签的识别;
[0009]所述以太网交换机为每台固定式多通道读写器分配唯一的IP地址,所述读写器将其自身的IP地址及其所识别的信息经以太网交换机传输给计算机系统;
[0010]所述计算机系统根据接收的信息,对目标载体进行快速定位和状态监测。
[0011]本实用新型所述天线通过射频电缆与所述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连接。
[0012]本实用新型所述无源电子标签为符合IS0/IEC18000-6C或EPC ClasslGen2标准的无源电子标签。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实用新型利用连接在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上的分布于多个文件柜内的多个天线,能对文件柜中粘贴了无源电子标签的图书、适当摆放的堆叠文件(厚度不超过20张,每张都粘贴有标签)、资料夹和图纸等多目标载体快速地就地识别,借助后端计算机系统还能实现对图书、文件、档案盒、资料夹和图纸等载体的快速定位、状态在线监测、定时巡检、历史追溯、标签的锁定与灭活。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管理系统示意图;
[0016]图2为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接口面板图;
[0017]图3为天线在文件柜中的布置图;
[0018]图4为图文管理系统工作的流程图;
[0019]其中:1-计算机系统、2-以太网、3-以太网交换机、4-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5-50Ω射频电缆、6-文件柜、7-天线、8-指示灯、9-天线SMA接口、10-电源接口、I1-USB接口、12-以太网接口、13-档案盒,文件夹、14-无源电子标签、15-文件柜柜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2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识别和管理档案盒、文件夹的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电子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对文件柜中的档案盒、文件夹进行就地多目标识别,在线状态监测,定时的巡检。
[0022]如图1所示,本发明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电子化管理系统,包含计算机系统1、以太网交换机3、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4、文件柜6和天线7。其中计算机系统1、以太网交换机3以及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4之间由以太网2连接,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4与文件柜6中的天线7用50 Ω射频电缆5连接。如图2所示,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4包含四个SMA天线接口 9,状态指示灯8、电源接口 10、两个以太网接口 12以及单机运行时使用的USB接口 11。
[0023]本实施例中的文件柜6有四扇门15,上下各两扇,如图3所示,每个文件柜布置了4个平板天线7,天线7安装于柜门15内侧,天线7辐射方向正对着档案盒、文件夹13,当柜门15关闭时每个天线7覆盖四分之一的文件柜区域。
[0024]当粘贴了无源电子标签的档案盒、文件夹13放置在文件柜6的适当位置时,关闭柜门15后,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4对多个天线7的轮询能快速识别文件柜6内的档案盒、文件夹13的ID号,该信息经过以太网交换机3传输到后端的计算机系统1,系统根据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4的IP地址和档案盒、文件夹13的ID号可以实现对多个档案盒、文件夹的快速定位,状态在线监控,或定期的巡检,文件资料的历史追溯。
[0025]管理人员在后端计算机系统上发送一次某指令,如盘存文件柜中现有的档案盒ID号,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管理系统将按照图4的工作流程实现该指令,该工作流程包含了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环节,省去了网络传输等技术较为成熟的部分。
[0026]本实用新型中的天线分布于文件柜内多个位置,由固定式多通道读写器快速轮询,且外形尺寸、性能参数和数量需要根据实际安装的文件柜尺寸来确定,确定原则为所述天线能覆盖文件柜内所有无源电子标签,由该原则得出的最佳多天线布置方式,能消除识别盲区,降低漏识别的可能性。
[0027]当粘贴了无源电子标签的档案盒、文件夹放置在文件柜的适当位置时,在关闭柜门后,管理人员借助后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软件可以实时监控文件柜中的资料状态,或定时的巡检,自动记录文件资料进出文件柜时间,以便追溯资料使用历史,避免人工清点盘查;在资料销毁时后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软件还能对需要销毁的资料的标签ID号做锁定或者灭活处理,避免销毁的资料的ID号被其他资料使用。
[0028]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图文电子化管理则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图文信息管理相关问题。它可以实现图书、堆叠的文件(厚度不超过20页)、档案盒、资料夹和图纸等出/入库控制、存放位置及数量统计、信息查询过程的自动化,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统计、查询和掌握纸质资料流动情况,对于提高图文管理效率和反馈图文的实时信息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0029]—套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管理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无源电子标签、天线、固定式多通道读写器以及后端计算机系统。粘贴在图书、堆叠的文件(厚度不超过20张,每张都粘贴有标签)、档案盒、资料夹和图纸等载体上的无源电子标签内部没有电池,标签工作所需的能量是由读写器产生的,标签天线接收读写器发射的射频载波为电子标签提供能量,一般通过整流的方法将射频能量转化为直流电源存于标签的电容器中。读写器和无源电子标签之间的信息交互通常采用询问和应答的方式进行,即读写器发出询问信号后,电子标签予以应答,在标签无金属遮挡时一台读写器可以同时向多个粘贴了标签的载体发射询问信号以及接收多个载体的应答信号。多通道读写器配备多个天线,能有效增大图书、文件夹以及图纸等载体的识别范围,在多通道读写器通过多个天线向图书、文件夹以及图纸等载体发射询问信号时,无源电子标签存储的数据信息采用反向散射调制方式向读写器传送应答信号,读写器通过天线接收该信息并上传给后端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处理,计算机也可以将处理结果或者相关控制命令通过读写器和天线返回给无源电子标签。
[0030]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电子化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源电子标签(14)、天线(7)、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4)、以太网交换机(3)以及计算机系统⑴; 所述无源电子标签(14)粘贴于目标载体上; 所述天线(7)安装于文件柜内多个位置,与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4)相连; 所述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4)为无源电子标签(14)的识别装置,利用天线(7)实现对所述无源电子标签(14)的识别; 所述以太网交换机(3)为每台固定式多通道读写器分配唯一的IP地址,所述读写器(4)将其自身的IP地址及其所识别的信息经以太网交换机(3)传输给计算机系统(I); 所述计算机系统(I)根据接收的信息,对目标载体进行快速定位和状态监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电子化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7)通过射频电缆(5)与所述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4)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电子化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源电子标签(14)为符合IS0/IEC18000-6C或EPC ClasslGen2标准的无源电子标签。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图文电子化管理系统,包括无源电子标签、天线、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以太网交换机以及计算机系统;所述无源电子标签粘贴于目标载体上;所述天线安装于文件柜内多个位置,与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相连;所述固定式多通道超高频RFID读写器为无源电子标签的识别装置,利用天线实现对所述无源电子标签的识别;所述以太网交换机为每台固定式多通道读写器分配唯一的IP地址,所述读写器将其自身的IP地址及其所识别的信息经以太网交换机传输给计算机系统;所述计算机系统根据接收的信息,对目标载体进行快速定位和状态监测。该系统能够满足目标载体快速地就地识别,实现目标载体的快速定位。
【IPC分类】G06K17/00
【公开号】CN204904302
【申请号】CN201520510390
【发明人】杨云涛, 王楠, 阎毓杰, 陈佳, 彭柳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