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费小型断路器漏电保护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7560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电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付费小型断路器漏电保护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预付费电表专用断路器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要求小型漏电断路器具有预付费功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具有预付费功能的漏电断路器普遍采用两块线路板组合使用:一块具有预付费电表功能;另一块具有漏电功能。这种组合虽然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但需要产品内部有足够安装空间放置两块线路板。小型漏电断路器由于自身空间的限制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两块线路板组合使用导致接线复杂、可靠性低,而且需要有各自的电源电路,导致成本偏高不利于批量生产。因此无法在预付费小型断路器上实现漏电保护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以上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付费小型断路器漏电保护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付费小型断路器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其包括电源输入,其还包括双电源脱扣电路、与双电源脱扣电路电连接的给电锁定延时电路、与双电源脱扣电路电连接的剩余电流动作控制电路以及与剩余电流动作控制电路连接的剩余电流检测电路,

所述剩余电流动作控制电路包括集成芯片IC1,所述集成芯片的输出脚与可控硅Q3的触发极连接,所述集成芯片IC1的检测脚与剩余电流检测电路连接,

所述双电源脱扣电路包括脱扣器线圈L1,所述脱扣器线圈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的N端连接,脱扣器线圈L1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2阳极和二极管D4的阴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可控硅Q3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源输入L端的一路可通断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与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与可控硅Q3的阴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L端的另一路与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与给电锁定延时电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与给电锁定延时电路连接。

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源输入L端的一路之间设置切换开关S1。

所述电源输入L端与电源输入N端之间并联压敏电阻RV。

所述给电锁定延时电路包括与双电源脱扣电路连接的可控硅控制电路、与可控硅控制电路连接的开关电路以及用于提供预付费供电信号的预付费信号输入端Z1。

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包括可控硅Q1,所述可控硅Q1的阳极和阴极与双电源脱扣电路连接,所述可控硅Q1的触发极分别与电阻R3、电阻R4连接,所述电阻R3两端并联电容C1,所述电阻R4与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与开关电路连接。

所述开关电路包括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依次串联电阻R5、二极管D9以及电阻R6后与预付费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可控硅电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电源输入N端。

所述剩余电流检测电路包括漏电检测端Z2和漏电检测端Z3,所述漏电检测端Z2和漏电检测端Z3分别串联电阻R8和电阻R10与集成芯片连接,所述漏电检测端Z2和漏电检测端Z3之间分别并联电阻R9、电容C10以及电容C11,所述电阻R8与集成芯片之间通过电容C9接地,所述电阻R10与集成芯片之间通过电容C8接地。

所述预付费小型断路器漏电保护控制电路还设有附属功能电路。

所述附属功能电路包括漏电试验电路,所述漏电试验电路与双电源脱扣电路连接。

所述漏电试验电路包括试验按钮T,所述试验按钮T串联电阻R1后与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原来预付费的控制功能上增加了漏电保护功能,能够直接将漏电保护功能集成在预付费小型断路器上,共用一个电源电路,极大的简化整体电路设计,使其能够直接装设在小型断路器壳体内,实现预付费和漏电保护双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付费小型断路器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其包括电源输入,其还包括双电源脱扣电路、与双电源脱扣电路电连接的给电锁定延时电路、与双电源脱扣电路电连接的剩余电流动作控制电路以及与剩余电流动作控制电路连接的剩余电流检测电路,

所述剩余电流动作控制电路包括集成芯片IC1,所述集成芯片的输出脚与可控硅Q3的触发极连接,所述集成芯片IC1的检测脚与剩余电流检测电路连接,该集成芯片IC1为SN54123,其7脚作为输出脚与可控硅Q3的触发极连接,其8脚为电源端,外接电源电路,该电源电路包括与二极管D1的阴极串联的电阻R7,电阻R7与集成芯片的8脚之间设置稳压电路,即并联设置的稳压管D10和电解电容C4,电解电容的阴极和稳压管D10的阳极接地,集成芯片IC1的6脚串联电容C6后与7脚连接,而后通过电容C5接地,集成芯片IC1的4脚和5脚连接并通过电容C7接地。

所述双电源脱扣电路包括脱扣器线圈L1,所述脱扣器线圈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的N端连接,脱扣器线圈L1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2阳极和二极管D4的阴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可控硅Q3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源输入L端的一路可通断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与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与可控硅Q3的阴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L端的另一路与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与给电锁定延时电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与给电锁定延时电路连接。

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源输入L端的一路之间设置切换开关S1。通过切换开关S1的闭合和打开选择是否进行漏电保护。

所述电源输入L端与电源输入N端之间并联压敏电阻RV,起到浪涌保护的作用。

所述给电锁定延时电路包括与双电源脱扣电路连接的可控硅控制电路、与可控硅控制电路连接的开关电路以及用于提供预付费供电信号的预付费信号输入端Z1。

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包括可控硅Q1,所述可控硅Q1的阳极和阴极与双电源脱扣电路连接,所述可控硅Q1的触发极分别与电阻R3、电阻R4连接,所述电阻R3两端并联电容C1,所述电阻R4与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与开关电路连接,二极管D6的阳极与可控硅Q1的阳极之间并联电阻R2,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与电容C2连接,所述电容C2与脱扣器线圈L1连接。

所述开关电路包括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依次串联电阻R5、二极管D9以及电阻R6后与预付费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可控硅电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电源输入N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并联稳压管D7,而发射极串联二极管D8后接电源输入N端,同时,电阻R6与二极管D9之间并联电容C3与二极管D8的阳极连接。

所述剩余电流检测电路包括漏电检测端Z2和漏电检测端Z3,所述漏电检测端Z2和漏电检测端Z3分别串联电阻R8和电阻R10与集成芯片连接,所述漏电检测端Z2和漏电检测端Z3之间分别并联电阻R9、电容C10以及电容C11,所述电阻R8与集成芯片之间通过电容C9接地,所述电阻R10与集成芯片之间通过电容C8接地。

所述预付费小型断路器漏电保护控制电路还设有附属功能电路。所述附属功能电路包括漏电试验电路,所述漏电试验电路与双电源脱扣电路连接,用于漏电测试。所述漏电试验电路包括试验按钮T,所述试验按钮T串联电阻R1后与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

其工作原理如下:

图1中,电源输入L、电源输入N分别为主电路火线零线;预付费信号输入端Z1为预付费供电信号;漏电检测端Z2跟漏电检测端Z3接互感器,即漏电信号接收;主电路正常工作时,预付费信号输入端Z1处有供电信号,可控硅Q1及Q3均处在断开状态,脱扣器线圈L1不通电,故脱扣器不会动作。

当切换开关S1选择漏电保护时,即切换开关S1闭合,这时若发生漏电故障时,漏电检测端Z2、漏电检测端Z3接收到漏电信号,通过集成芯片引脚7输出信号,使可控硅Q3可控硅导通,这时电流就从可控硅Q3流过,经过二极管D4,使脱扣器线圈通电,脱扣器脱扣,完成漏电保护功能。

当用户欠费时,预付费信号输入端Z1处的供电信号消失,三极管Q2因基极与发射极电位相同而不导通,电压经过电阻R3后对电容C1充电(为延时作用),触发可控硅Q1导通,脱扣器线圈L1通电,脱扣器脱扣,完成预付费控制功能。

当用户正常使用时,预付费信号输入端Z1给出供电信号,触发三极管Q2导通,此时可控硅Q1触发极与阴极电位近似相等,故可控硅Q1不导通,从而脱扣器线圈L1不通电,故脱扣器不会动作。

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改进,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