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门禁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8813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门禁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门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从生活方方面面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门禁领域同样如此,从刚开始用钥匙开锁,到后来的利用电子磁卡,再到如今的感应技术,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越来越方便人们的使用,同时,手机逐渐进入了门禁系统。

目前业界通过手机蓝牙开门,都是通过手机app连接到蓝牙后提示用户已连接,再由用户完成开门操作。这样实现了智能开启门禁,但是存在多个用户都到达蓝牙指定可连接范围而导致其中某一用户连接后,其他用户无法搜索到的情况;另外开门步骤复杂,降低了客流进出效率。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有:1)蓝牙通讯距离长,可能出现无意连接导致其他用户无法使用的情况;由于蓝牙的通讯距离可能达到10米甚至更远,加上蓝牙一对一连接的特性,当某一个用户连接到蓝牙后,其他用户就扫描不到,这就导致距离门禁比较远的用户可能会先连接到门禁的蓝牙,而离门禁比较近的用户却一直连接不到门禁,无法开门;2)连接到门禁设备蓝牙后,需要用户繁琐的操作来发送开门信号,这对于客流量比较大的场景是特别浪费时间的,会导致用户滞留;3)用户在距离多个门禁设备10米左右(蓝牙的通讯距离)时,无法准确区分出将要开启的门禁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出现上述技术缺陷的智能门禁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门禁控制系统,包括测距信号源、蓝牙模块、手机以及依次连接的数据收发模块、门禁控制模块、门禁机械装置,蓝牙模块与数据收发模块相连接,测距信号源和蓝牙模块分别与手机无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测距信号源为iBeacon模块。

进一步地,蓝牙模块为BLE芯片。

进一步地,所述门禁控制模块包括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门禁控制系统,使用手机实现类似传统门禁卡方式的贴近门禁即可实现开门的方式,操作简单快捷,无需其他冗余操作,利用测距信号源进行测距,只有在确定用户到达某一指定区域后,手机才会去扫描门禁系统的蓝牙模块,不会出现长距离误连接导致其他用户无法连接的情况,能有效防止由于蓝牙通信距离太远而导致用户误连接的情况,在蓝牙模块连接成功后,立刻给门禁控制模块发送开门指令,减少繁琐的操作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可以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门禁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门禁控制系统,包括测距信号源、蓝牙模块、手机以及依次连接的数据收发模块、门禁控制模块、门禁机械装置,门禁控制模块分别与数据收发模块和门禁机械装置相连接,蓝牙模块与数据收发模块相连接,测距信号源和蓝牙模块分别与手机无线连接。所述测距信号源为iBeacon模块。蓝牙模块为BLE芯片。所述门禁控制模块包括继电器。

一种智能门禁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手机扫描到测距信号源的信号时,开始测距;

当测量到手机距离测距信号源的距离达到设定距离范围内时,手机开始扫描所述智能门禁控制系统的蓝牙模块;

当扫描到蓝牙模块后,如果手机还在所述设定距离范围内,则立即连接该蓝牙模块,连接成功后,手机立即向蓝牙模块发送开门指令;

蓝牙模块将接收到的开门指令发送给数据收发模块,数据收发模块接收到开门指令后,发送信号给门禁控制模块,门禁控制模块控制门禁机械装置执行开门操作;

开门后,数据收发模块立即发送反馈信号,手机接收到反馈信号后,立即断开与之相连接的蓝牙模块;

一次开门过程结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门禁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使用手机实现类似传统门禁卡方式的贴近门禁即可实现开门的方式,操作简单快捷,无需其他冗余操作,利用测距信号源进行测距,只有在确定用户到达某一指定区域后,手机才会去扫描门禁系统的蓝牙模块,不会出现长距离误连接导致其他用户无法连接的情况,能有效防止由于蓝牙通信距离太远而导致用户误连接的情况,在蓝牙模块连接成功后,立刻给门禁控制模块发送开门指令,减少繁琐的操作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开门后,手机自动断开与蓝牙模块的连接,防止发生用户一直占用蓝牙连接造成的其他用户的手机无法接入蓝牙连接的情况,可以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