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6775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锁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智能门锁。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化家居的发展,目前的门锁已经从传统的钥匙开启方式转变成采用生物识别系统(如指纹识别)进行开锁的智能开锁方式,同时为安全起见,智能门锁上一般还安装有备用的键盘以方便用户进行密码开锁;然而,现有智能门锁上的键盘一般都是竖直设置,用户在输入密码时还需弯腰或走远几步才能够看清键盘上的按键,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智能门锁,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智能门锁,包括壳体、锁体、把手、控制模块和门锁驱动装置,锁体、控制模块和门锁驱动装置均设置于壳体的内部;门锁驱动装置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把手固定于壳体的前侧板上;新型智能门锁还包括键盘以及用于遮挡键盘的盖板,键盘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壳体的前侧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设置于第二板体的上端,且第一板体从上至下向外倾斜设置,第二板体竖直设置;键盘设置于第一板体上;盖板的下端与第二板体铰接,以使盖板向上盖合或向下打开;盖板与壳体之间还设有连杆,连杆的一端与盖板的上端铰接,壳体上设有滑槽,连杆的另一端嵌设于滑槽内,且可在滑槽内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门锁的键盘从上至下向外倾斜设置,使用户能够更直观的看到键盘上的按键,使用更加方便;将盖板的下端与第二板体铰接,使打开后的盖板处于键盘的下方,不易遮挡用户视线。

进一步:滑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竖直设置;第二凹槽倾斜设置,且第二凹槽较高的一端与第一凹槽连通。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凹槽的设计,使盖板打开至连杆的另一端处于第一凹槽的底部时便不能再下行,对盖板的打开位置起到限定作用;第二凹槽的设计,使盖板盖合后,可将连杆的另一端容置于第二凹槽内,以实现盖板盖合后的锁紧。

进一步:盖板的上端中部向外拱起以形成拉口。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用户向下打开盖板。

进一步:新型智能门锁还包括手指静脉识别装置,手指静脉识别装置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手指静脉识别装置设置于把手的内侧。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门锁上设置手指静脉识别装置,使用户开门更加便捷;通过将手指静脉识别装置设置于把手的内侧,使用户在手指静脉识别完成后可顺手拉动把手将门打开,开门速度更快。

进一步:把手设置于第二板体上,把手与第二板体之间通过螺钉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手指静脉识别装置出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可轻易的将把手拆卸下来,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智能门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新型智能门锁的原理图。

图中:1为壳体、11为前侧板、111为第一板体、112为第二板体、12为滑槽、121为第一凹槽、122为第二凹槽、2为把手、3为控制模块、4为门锁驱动装置、5为键盘、6为盖板、61为连杆、62为拉口、7为手指静脉识别装置、71为图像采集模块、72为静脉识别电路、8为螺钉、9为电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新型智能门锁,包括壳体1、锁体、把手2、控制模块3和门锁驱动装置4,锁体、控制模块3和门锁驱动装置4均设置于壳体1的内部;门锁驱动装置4与控制模块3电连接,用于控制开锁或闭锁;把手2固定于壳体1的前侧板11上。锁体优选为霸王锁体,门锁驱动装置4的输入端与控制模块3连接,门锁驱动装置4的输出端与锁体的锁芯连接,用于控制开锁或闭锁。

如图1所示,新型智能门锁还包括键盘5以及用于遮挡键盘5的盖板6,键盘5与控制模块3电连接;壳体1的前侧板11包括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第一板体111设置于第二板体112的上端,且第一板体111从上至下向外倾斜设置,第二板体112竖直设置;键盘5设置于第一板体111上;盖板6的下端与第二板体112铰接,以使盖板6向上盖合或向下打开;盖板6与壳体1之间还设有连杆61,连杆61的一端与盖板6的上端铰接,壳体1上设有滑槽12,连杆61的另一端嵌设于滑槽12内,且可在滑槽12内移动。

本发明将门锁的键盘5从上至下向外倾斜设置,使用户能够更直观的看到键盘5上的按键,使用更加方便;将盖板6的下端与第二板体112铰接,使打开后的盖板6处于键盘5的下方,不易遮挡用户视线。

如图1所示,滑槽1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凹槽121和第二凹槽122,第一凹槽121竖直设置;第二凹槽122倾斜设置,且第二凹槽122较高的一端与第一凹槽121连通。第一凹槽121的设计,使盖板6打开至连杆61的另一端处于第一凹槽121的底部时便不能再下行,对盖板6的打开位置起到限定作用;第二凹槽122的设计,使盖板6盖合后,可将连杆61的另一端容置于第二凹槽122内,以实现盖板6盖合后的锁紧。

如图1所示,盖板6的上端中部向外拱起以形成拉口62。便于用户向下打开盖板6。

如图2所示,新型智能门锁还包括手指静脉识别装置7,手指静脉识别装置7与控制模块3电连接,手指静脉识别装置7设置于把手2的内侧。通过在门锁上设置手指静脉识别装置7,使用户开门更加便捷;通过将手指静脉识别装置7设置于把手2的内侧,使用户在手指静脉识别完成后可顺手拉动把手2将门打开,开门速度更快。

如图2所示,手指静脉识别装置7包括图像采集模块71和静脉识别电路72,图像采集模块71包括设置于把手2内侧的手指静脉接触板;静脉识别电路72嵌设于把手2的内部,静脉识别电路72与图像采集模块71电连接,图像采集模块71和静脉识别电路72分别与控制模块3上的相应端口电连接。

如图2所示,新型智能门锁还包括电源模块9,电源模块9设置于壳体1内;控制模块3、门锁驱动装置4、图像采集模块71和静脉识别电路72均与电源模块9电连接。

如图1所示,把手2设置于第二板体112上,把手2与第二板体112之间通过螺钉8连接。当手指静脉识别装置7出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可轻易的将把手2拆卸下来,维修方便。

第二板体112上设有通孔,以方便图像采集模块71和静脉识别电路72分别通过线缆与控制模块3上的相应端口电连接。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智能门锁,其包括壳体、锁体、把手、控制模块和门锁驱动装置;还包括键盘和盖板,前侧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设置于第二板体的上端,且第一板体从上至下向外倾斜设置,第二板体竖直设置;键盘设置于第一板体上;盖板的下端与第二盖板铰接,盖板与壳体之间还设有连杆,连杆的一端与盖板的上端铰接,壳体上设有滑槽,连杆的另一端嵌设于滑槽内,且可在滑槽内移动。本发明将门锁的键盘从上至下向外倾斜设置,使用户能够更直观的看到键盘上的按键,使用更加方便;将盖板的下端与第二板体铰接,使打开后的盖板处于键盘的下方,不易遮挡用户视线。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佰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2.26
技术公布日:2018.04.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