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胶带纸检测功能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1312发布日期:2019-10-19 02:48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胶带纸检测功能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鉴伪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胶带纸检测功能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背景技术:

纸币图像采集过程中,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内的透镜只能接受垂直于透明板发过来的光,若遇到粘贴有透明胶带的纸币,由于透明胶带纸与透明的玻璃相似,镜面反射很强,漫反射较弱,透镜接受的垂直光相对较少,使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接受的光信号有限,导致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对透明胶带纸不敏感,无法检测。现有的解决方法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检测之后,在送钞通道中设置专用于检测胶带纸的模组,但这样的话对验钞机部件的结构角度要求高,且因模组易积灰、结构件变形等外在因素影响导致模组寿命较短暂,功能弱化也快,且增设的模组,不仅加大了鉴伪部件的体积,更增加了生产成本。

公告号为CN 104580808 B、名称为接触式图像传感器,该传感器将透镜与扫描面成一角度放置,虽说能够接收到待扫描件上的镜面反射光线,从而解决透明胶带无法识别的问题。但遇到有褶皱的纸币通过,就会出现光线明暗不均的情况,导致成像效果不好,因此在实际钞票鉴伪中并不适用,可操作性太差。

公告号为CN 201927100 U、名称为一种接触式线性阵列传感器,该传感器可在胶带纸表面形成全反射,在形成的图像上形成高亮区域,从而达到识别胶带纸的目的,但该方案只有一个接收器,镜面反射效果较好,漫反射则不足,实际操作过程中成像效果并不佳。

由此可知,在实际操作中还未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改进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强的、结构简单的、带胶带纸检测功能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带胶带纸检测功能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其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透镜,透镜的一侧设带导光体的光源,透镜的上方是透明板,透镜的下方设有线路板,线路板上设有光电转换芯片,本实用新型是在透镜的另一侧新增一感光元件,感光元件与线路板相连,感光元件的四周设一空心圆柱形的导光棒,使得感光元件只接受固定方向的光。光源与透明板成固定角度放置,光源照射到透明板上,感光元件就设置在光源的反射方向上。光源与透明板的固定角度为25到70度之间。

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透明胶带纸上,经透明胶带纸镜面反射回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将接收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作为图像信息向外输出。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在原有的点验钞机结构件中省去了检验胶带纸的模组,节省了材料和空间,且因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是在无尘环境下生产的,只需安装前设计好角度,不仅安装方便,还省去了灰尘、结构变形等外界干扰,使用寿命更长,功能更稳定。

感光元件设置在光源的反射方向上,且感光元件只接受固定方向反射的光,使得感光元件接受透明胶带纸镜面反射的光信号更完整准确,收集的图像信息就更全面。

采用透镜和感光元件两套接收装置,既保证了纸币成像的稳定,又弥补了原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对胶带纸不敏感、无法检测出来的问题,可操作性强,适合广泛使用。

附图说明

图1 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侧面剖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见图1 ,一种带胶带纸检测功能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其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透镜2,透镜2的一侧设带导光体的光源3,透镜2的上方是透明板4,透镜2的下方设有线路板5,线路板5上设有光电转换芯片6。光电转换芯片6内部设有电路,光电转换芯片6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作为图像信息向外输出,这是现有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透镜3的另一侧新增一感光元件7,感光元件7与线路板5相连,感光元件7的四周设一圆柱形的导光棒8,导光棒8保证了感光元件7只接受固定方向的光。光源3与透明板4成固定角度放置,光源3照射到透明板4上,感光元件7就设置在光源3的反射方向上。光源3与透明板4的固定角度为25到70度之间。光源3发出的光照射到透明胶带纸上,经透明胶带纸反射回感光元件7,感光元件7与线路板5相连,感光元件7将接收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作为图像信息向外输出。感光元件7设置在光源3的反射方向上,且感光元件7只接受固定方向反射的光,使得感光元件7接受透明胶带纸镜面反射的光信号更完整准确,收集的图像信息就更全面。

本实用新型利用镜面反射方向一致的特点,设计好光源3的发射角度,在光源3的反射方向上增设感光元件7,将反射光聚集在感光元件7上,增强了镜面反射效果,使得感光元件7能接受更多的光信号。

采用透镜和感光元件两套接收装置,既保证了纸币成像的稳定,又弥补了原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对胶带纸不敏感无法检测出来的问题,可操作性强,适合广泛使用。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