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周界入侵防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5182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周界入侵防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监控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入侵防护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周界入侵防护系统。



背景技术:

视频监控系统是各行业重点部门或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控的物理基础,管理部门可通过它获得有效数据、图像或声音信息,对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的监视和记忆,用以提供高效、及时地指挥和高度、布置警力、处理案件等。

视频监控系统,一般包括前端摄像机、传输线缆、视频监控平台。摄像机可分为网络数字摄像机和模拟摄像机,可作为前端视频图像信号的采集。完整的视频监控系统是由摄像、传输、控制、显示、记录登记5大部分组成。摄像机通过网络线缆或同轴视频电缆将视频图像传输到控制主机,控制主机再将视频信号分配到各监视器及录像设备,同时可将需要传输的语音信号同步录入到录像机内。通过控制主机,操作人员可发出指令,对云台的上、下、左、右的动作进行控制及对镜头进行调焦变倍的操作,并可通过视频矩阵实现在多路摄像机的切换。利用特殊的录像处理模式,可对图像进行录入、回放、调出及储存等操作。

传统的视频监控防范手段己难以适应要害部门、重点单位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人力监控防范往往受时间、地域、人员素质和精力等因素的影响,亦难免出现漏洞和失误。较高的误报率,夜晚的监控效率低下,远距离监控告警的成本高昂,效果不明显,种种因素显示出了传统的靠人力来进行安防监控告警巡视和处理的技术已经不适应目前对监控入侵告警的实时监测和提高处理能力和效率的问题。

有鉴于此,如今迫切需要设计一种视频监控方式,以便克服现有视频监控存在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周界入侵防护系统,可提高防护效果及智能化程度,有效提高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周界入侵防护系统,所述周界入侵防护系统包括:高清摄像机、振动光纤探测设备、电子围栏探测设备、光波对射探测设备、声光电报警设备、中心服务器、管理终端;

所述中心服务器分别连接高清摄像机、振动光纤探测设备、电子围栏探测设备、光波对射探测设备、声光电报警设备;

所述管理终端分别连接高清摄像机、振动光纤探测设备、电子围栏探测设备、光波对射探测设备、声光电报警设备;

所述振动光纤探测设备包括监控器、主控仪、传感器、传感光缆和外部组件;其中,监控器、主控仪位于监控室内,引导光缆、传感光缆和外部组件安装于室外;

所述电子围栏探测设备用以对入侵时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探测;电子围栏探测设备包括电子围栏主机、前端配件、后端控制单元,后端控制单元连接电子围栏主机,电子围栏主机连接前端配件;

所述光波对射探测设备用以使用光波对射对入侵进行探测;光波对射探测设备包括光波发射器、光波接收器,光波发射器用来发送光波信号,光波接收器用来接收所述光波发射器发射的光波信号;所述声光电报警设备用以发出报警信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振动光纤探测设备包括监控器、主控仪、传感器、传感光缆和外部组件;其中,监控器、主控仪位于监控室内,引导光缆、传感光缆和外部组件安装于室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心服务器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分别连接高清摄像机、振动光纤探测设备、电子围栏探测设备、光波对射探测设备、声光电报警设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管理终端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分别连接高清摄像机、振动光纤探测设备、电子围栏探测设备、光波对射探测设备、声光电报警设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周界入侵防护系统还包括现场告警模块,用于告警信息的采集控制和传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周界入侵防护系统包括主控电路,主控电路包括通信控制电路、信号采集电路、信号转换电路、信号输出电路、指示灯电路;信号采集电路连接信号转换电路,通信控制电路分别连接信号转换电路、信号输出电路、指示灯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周界入侵防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提高防护效果及智能化程度,有效提高安全性。

节省用户投资,节约社会资源。本实用新型均采用国产设备和自研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组建使用,仅使用普通高清摄像机和入侵探测设备就可以实现对指定区域的全方位无死角监测防护,在发生告警时,第一时间进行智能分析并上传,可以及时有效的对入侵越界进行驱离制止,设备成本远低于现有视频监控安防系统,施工安装简单快速,经济且使用方便。

增强了用户的良好使用体验。只需一套系统即可完成指定区域的监测告警防护,可以对入侵行为进行智能分析,防止误报和漏报,无需人工去分析,用户无需去巡视大量的视频监控画面,仅对发生告警信息的区域进行相应的操作即可,使用简单,操作方便。

超强的应用场合适应性。因为采用了多种探测方式和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地点和行业,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山林还是平原,或者电力、水利、石油、市政、农业、环保、铁路等等行业,均可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指定区域的安全防护,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方便的管理维护特性。因为系统传输采用了基于TCP/IP协议的通信技术,每台设备均有自己独立的地址,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设备管理、信息采集等等多方面的管理维护操作,用户监控维护起来十分方便。

设备的可靠性非常高。由于设备采用工业级的嵌入式处理器,数字器件的寿命长,稳定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所以设备的可靠性非常高,可以有效保证告警探测和数据传输任务的顺利进行。

全新的探测方式。传统的安全防范系统采用单一的入侵探测方式,误报率非常高,造成了用户对告警信息的忽视和入侵行为的处理滞后,本实用新型综合采用了多种入侵探测方式或各种探测方式的组合,同时与图形智能分析技术相结合,大幅度的降低了入侵告警的误报率,在探测入侵行为时,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判定,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告警处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的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采用了图像智能分析技术。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需要人工去进行画面轮询,在监控点较多的时候,人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夜间轮巡时,容易出现失误漏报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了采用了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对所有视频监控图像进行行为分析和入侵行为判定,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入侵判定的实时性,同时和入侵探测技术相结合,有效了降低了误报率和漏报率,及时可靠的发现入侵并产生告警并通知相关人员处理,有力保障了生命财产的安全。

支持远程参数配置。此项功能主要着眼于用户的维护管理,因现场监控探测设备大多位于室外或野外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数量或距离等原因,维护管理十分不便,本实用新型设备均有自己的地址,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远程参数配置,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远端设备的操控,节省了时间和出行成本。

采用声光电告警技术。本实用新型创新性的使用了声光电综合告警技术,在发生入侵行为时,一方面现场采用声光电等示警措施,增加犯罪分子心理压力和威慑吓阻力,另一方面,安保人员远程对现场进行喊话驱离,提高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尽可能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保留现场录像证据,可以最大程度的将损失降到最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周界入侵防护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周界入侵防护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周界入侵防护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周界入侵防护系统主控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周界入侵防护系统主控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周界入侵防护系统主控电路中通信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周界入侵防护系统主控电路中信号采集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周界入侵防护系统主控电路中信号输出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周界入侵防护系统主控电路中指示灯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周界入侵防护系统,所述周界入侵防护系统包括:高清摄像机1、振动光纤探测设备2、电子围栏探测设备3、光波对射探测设备4、声光电报警设备5、中心服务器6、管理终端7。

所述中心服务器6分别连接高清摄像机1、振动光纤探测设备2、电子围栏探测设备3、光波对射探测设备4、声光电报警设备5(可以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如通过WIFI通讯单元或ZigBee通讯单元,当然也可以通过有线连接方式)。

高清摄像机1用以对现场环境进行实时不间断监控;振动光纤探测设备2用以对入侵行为进行振动探测作用;电子围栏探测设备3用以对入侵时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探测;光波对射探测设备4用以使用光波对射对入侵进行探测;声光电报警设备5用以远程进行入侵驱离作用;通过远程对入侵现场进行喊话,达到告警和驱离入侵。

中心服务器6用以对告警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作用;对有入侵检测的视频进行实时存储和查看功能,并可对现场视频进行设定时间的录像存储和调看。

管理终端7连接中心服务器6,或者分别连接高清摄像机1、振动光纤探测设备2、电子围栏探测设备3、光波对射探测设备4、声光电报警设备5;用以显示告警信息,确认告警内容并进行驱离操作。

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一种上述的周界入侵防护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防护区域内发生入侵行为。

触发监测设备告警探测;具体地,振动光纤探测设备2、电子围栏探测设备3、光波对射探测设备4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感应到入侵行为。

对入侵图像进行智能分析并进行录像存储;通过高清摄像机1完成对入侵行为的录像存储,通过中心服务器6实现对图像的智能分析。

入侵行为确认,上传告警数据;中心服务器6确认入侵行为后,根据入侵行为的类型从数据库中确定告警数据,并上传;

中心服务器对告警数据进行保存;

管理终端显示告警信息并进行告警内容确定;

对入侵行为进行远程喊话驱离;管理终端通过声光电报警设备5或其他发声设备(如话筒)实现远程喊话驱离。

周界入侵防护系统在视频监控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功能升级和改进,基于嵌入式智能视觉分析技术,在入侵防护的问题上利用它所具有入侵检测报警功能模块,对入侵目标进行及时探测和定位跟踪、对越界行为进行声光示警,对入侵事件能够及时遏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周界入侵防护系统综合运用了振动光纤、电子围栏、光波对射和图像分析等一种或多种入侵探测方式的组合来进行防护区域的监测,一旦发生入侵行为,能在第一时间发出警示并进行视频录像,安保人员可以实时查看现场监控画面并进行对应的处理措施,从而使入侵者未真正实施不法行为前就终止犯罪,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保障防护区域的安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周界入侵防护系统包括主控电路,请参阅图4,主控电路包括通信控制电路(可以为局域网通信控制电路)、信号采集电路、信号转换电路、信号输出电路、指示灯电路。信号采集电路连接信号转换电路,通信控制电路分别连接信号转换电路、信号输出电路、指示灯电路。

请参阅图6,信号采集电路用于采集信息,可实时与高清摄像机、电子围栏探测设备、振动光纤探测设备等进行通信;信号采集电路包括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第二十五芯片U25、第二十六芯片U26、第二十八芯片U28、第二十九芯片U29、第三十芯片U30、第三十二芯片U32、第一总线接口CAN1,第二总线接口CAN2、第三接口J3、第四接口J4、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等,其中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为一种固定电压(5V)三端集成稳压器输入电压可达30-35V,其输出电流可达到100mA,工作电路简单无需外接元件,芯片内部热过载保护和短路电流限制,安全方便;第二十八芯片U28、第二十九芯片U29、第三十芯片U30、第三十二芯片U32为光电耦合芯片,是一种结合GaAsP发光二极管和高增益光检测器的光学耦合逻辑门器件,使能输入允许检测器可以被选通,检测器芯片输出为集电极开路肖特基箝位晶体管,适合高速逻辑接口、输入和输出缓冲以及传统长线驱动器无法承受环境的长线驱动器;第二十五芯片U25、第二十六芯片U26是CAN协议控制器和物理总线之间的接口,该器件对总线提供差动发送能力并对CAN控制器提供差动接收能力;第一二极管D1连接至第二总线接口CAN2的第六引脚与第一芯片U1的第一引脚之间,第二十三电阻R23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二引脚与第三引脚之间,第二十四电阻R24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二引脚与VSS之间,第一芯片U1的第三引脚输出5V电压,并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输出电压VDD;第二总线接口CAN2的第十引脚、第十一引脚与第一总线接口CAN1的第十引脚第十一引脚相连接,第二总线接口CAN2的第三引脚、第九引脚接VSS,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二总线接口CAN2的第四引脚与第四接口J4的第十五引脚之间,第四电阻R4连接至第二总线接口CAN2的第八引脚与第四接口J4的第十四引脚之间,第四接口J4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五芯片U25的第七引脚上,第四接口J4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五芯片U25的第六引脚上,第四接口J4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二十八芯片U28的第三引脚上,第八电阻R8连接至第四接口J4的第十引脚与电源VCC之间,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四接口J4的第十引脚与地之间,第十七电容C17并联连接至第七电阻R7的两端,第四接口J4的第十一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九芯片U29的第六引脚上,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二十八芯片U28的第二引脚与电源VCC之间,第二十八芯片U28的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相连并接电源VDDA,第二十八芯片U28的第五引脚接地,第二十八芯片U28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二十六芯片U26的第一引脚上,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电源VDDA与第二十六芯片U26的第一引脚之间,第六电阻R6连接至电源VCC与第二十九芯片U29的第六引脚之间,第二十九芯片U29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二十六芯片U26的第四引脚上,第二十六芯片U26的第三引脚接电源VDDA,第二十六芯片U26的第二引脚、第八引脚接地,第二十六芯片U26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三接口P3的第二引脚上,第二十六芯片U26的第七引脚连接至第三接口P3的第一引脚上,第二十五芯片U25的第二引脚、第八引脚接VSS,第二十五芯片U25的第三引脚接电源VDD,第二十五芯片U25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第三十芯片U30的第六引脚上,第三十芯片U30的第五引脚接地,第三十芯片U30的第七引脚、第八引脚接电源VDD,第二十电阻R20连接至电源VCC与第三十芯片U30的第二引脚之间,第三十芯片U30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三接口P3的第九引脚上,第二十五芯片U25的第四引脚连接至第三十二芯片U32的第三引脚上,第十六电阻R16连接至电源VDD与第三十二芯片U32的第二引脚之间,第三十二芯片U32的第七引脚、第八引脚接电源VCC,第三十二芯片U32的第五引脚接地,第三十二芯片U32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三接口J3的第十一引脚上,第二十二电阻R22连接至电源VCC与第三接口J3的第十引脚之间,第二十一电阻R21与第三十电容并联并连接至第三接口J3的第十引脚与地之间,第一电阻R1连接至第三接口J3的第十五引脚与第一总线接口CAN1的第四引脚之间,第二电阻R2连接至第三接口J3的第十四引脚与第一总线接口CAN1的第八引脚之间,第三接口J3的第十六引脚接地,第三接口J3的第十七引脚接电源VDDA,第三接口J3的第二十五引脚接电源VCC,第三接口J3的第二十六引脚接地,第三接口J3的第二十一引脚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二十五引脚上,第三接口J3的第二十二引脚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二十六引脚上,第三接口J3的第二十三引脚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二十一引脚上,第三接口J3的第二十四引脚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二十二引脚上。

请参阅图7,信号输出电路将采集模块电路采集到的信息经过处理送至控制电路处理;信号输出电路包括第一接口J1、第十芯片U10、第十三芯片U13、第十五芯片U15、第十七芯片U17、第十八芯片U18、第二十一芯片U21、第二十二芯片U22、第一开关SW1、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第四十二电阻R42、第四十四电阻R44、第四十五电阻R45、第四十七电阻R47、第五十三电阻R53、第五十七电阻R57、第五十八电阻R58、第五十九电阻R59;其中第十芯片U10为8路同相三态双向总线收发器,可双向传输数据,提高信号的驱动能力,保护处理芯片不受损坏,第十三芯片U13、第二十二芯片U22为三态输出的四总线缓冲门芯片,第十五芯片U15为反相输出缓冲器通常用来做驱动,提高输出信号的电流增大输出能力,第十七芯片U17、第十八芯片U18为高速的硅栅CMOS器件并兼容低功耗肖特基的TTL(LSTTL)非门,第二十一芯片U21为高速CMOS逻辑四路两输入或门;第一接口J1的的第二十九引脚连接至第十七芯片U17的第一引脚上,第十七芯片U17的第十四引脚连接至电源VCC,第十七芯片U17的第七引脚接地,第十七芯片U17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二引脚,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十四引脚连接电源VCC,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七引脚接地,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七十三引脚,第三十电阻R30连接至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三引脚与地之间,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第二十芯片U20的第十一引脚上,第二十芯片U20的第十二引脚连接至第十八芯片U18的第一引脚上,第四十七电阻R47连接至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十二引脚与电源VCC之间,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十一引脚连接至第十八芯片U18的第一引脚上,第四十五电阻R45连接至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十一引脚与电源VCC之间,第十八芯片U18的第十四引脚接电源VCC,第十八芯片U18的第七引脚接地,第十八芯片U18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十二引脚上,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十一引脚连接至第十芯片U10的第十九引脚上,第十芯片U10的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八引脚对应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六十九引脚、第七十引脚、第七十一引脚上,第四排阻RN4的第一引脚接地,第四排阻RN4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对应连接至第十芯片U10的第十八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一引脚上,第十芯片U10的第十引脚接地,第十芯片U10的第二十引脚接电源VCC,第十芯片U10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三十三引脚上,第十芯片U10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三十四引脚上,第十芯片U10的第四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六十三引脚,第十芯片U10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六十四引脚上,第十芯片U10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二十二引脚上,第十芯片U10的第七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二十四引脚上,第十芯片U10的第八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二十六引脚上,第十芯片U10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二十八引脚上,第五十九电阻R59连接至第十五芯片U15的第八引脚与电源VCC之间,第十五芯片U15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九十二引脚山,第十五芯片U15的第八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四十四引脚上,第一芯片U1的第四十八引脚连接至第十三芯片U13的第八引脚上,第十三芯片U13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十七芯片U17的第六引脚上,第十七芯片U17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九十一引脚上,第四十二电阻R42连接至第十七芯片U17的第五引脚与电源VCC之间,第十三芯片U13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九十三引脚上,第十三芯片U13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一百一十八引脚上,第十三芯片U13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九十引脚上,第十三芯片U13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十二引脚上,第十三芯片U13的第七引脚接地,第十三芯片U13的第十四引脚接电源VCC,第十七芯片U17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八十四引脚上,第十七芯片U17的第八引脚连接至第十三芯片U13的第十二引脚上,第十三芯片U13的第十一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一百一十二引脚上,第十七芯片U17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三十二引脚上,第十七芯片U17的第四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四引脚上,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四引脚上,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五引脚接地,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六引脚接第一接口J1的第七十八引脚上,第五十八电阻R58连接至电源VCC与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六引脚之间,第二接口J2的第二十三引脚连接至第十七芯片U17的第十一引脚上,第五十三电阻R53连接至电源VCC与第十七芯片U17的第十一引脚之间,第十七芯片U17的第十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十引脚上,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六十三引脚上,第四十四电阻R44连接至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九引脚与电源VCC之间,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八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十引脚上,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九引脚接地,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八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八十五引脚上,第五十七电阻R57连接至电源VCC与第二十二芯片U22的第八引脚之间,第一接口J1的第二引脚、第三十一引脚、第四十八引脚、第四十九引脚接地,第一接口J1的第三十引脚、第五十引脚、第六十五引脚接电源VCC,第一接口J1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八芯片U8的第二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四引脚连接至第十五芯片U15的第四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八芯片U8的第六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十五芯片U15的第二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七引脚连接至第八芯片U8的第七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八引脚连接至第十四芯片U14的第十二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八芯片U8的第八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十引脚连接至第十四芯片U14的第十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十一引脚连接至第八芯片U8的第九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十二引脚连接至第十四芯片U14的第八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十三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九引脚、第二十一引脚、第二十三引脚、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七引脚对应连接至第九芯片U9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十四引脚连接至第十四芯片U14的第六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十六引脚连接至第十四芯片U14的第四引脚上,第一接口J1的第十八引脚连接至第十四芯片U14的第二引脚上。

请参阅图5,通信控制电路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局域网实时传输到中心服务器,对告警数据进行存储分析;通信控制电路包括第二芯片U2、第三芯片U3、第一晶振Y1、第五芯片U5、第六芯片U6、第九芯片U9、第十一芯片U11、第十二芯片U12、第十六芯片U16、第十七芯片U17、第十八芯片U18、第十九芯片U19、第二十芯片U20、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第四十三电阻R43;其中第十二芯片U12为8位两端口的总线开关驱动芯片,第十一芯片U11、第十二芯片U12为8路同相三态双向总线收发器,可双向传输数据,作为信号驱动器使用,第二芯片U2、第三芯片U3为串行通信控制器,可实现局域网协议,也是一种独立的CAN总线控制器,可通过并行总线与Intel和Motrorola的控制器接口;支持CAN规程2.0B标准,具有接收和发送功能并可完成报文滤波;第十二芯片U12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对应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六十九引脚、第七十一引脚、第七十三引脚、第七十五引脚、第七十七引脚、第七十九引脚、第八十一引脚、第八十三引脚上,第十二芯片U12的第十引脚接地,第十二芯片U12的第二十引脚接电源VCC,第十二芯片U12的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八引脚对应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上,第十一芯片U11的第十引脚接地,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二十引脚接电源VCC,第一芯片U1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十八芯片U18的第十引脚上,第一芯片U1的第八十二引脚连接至第十八芯片U18的第十三引脚上,第十八芯片U18的第十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一引脚上,第十八芯片U18的第十二引脚连接至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二引脚上,第二十一芯片U21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十七芯片U17的第十三引脚上,第十七芯片U17的第十二引脚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十九引脚上,第十一芯片U11的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八引脚分别对应连接至第二芯片U2的第三十一引脚、第三十二引脚、第三十三引脚、第三十四引脚、第三十五引脚、第三十六引脚、第三十七引脚、第三十八引脚,同时对应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三十一引脚、第三十二引脚、第三十三引脚、第三十四引脚、第三十五引脚、第三十六引脚、第三十七引脚、第三十八引脚,第三排阻RN3的第一引脚接地,第三排阻RN3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对应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三十一引脚、第三十二引脚、第三十三引脚、第三十四引脚、第三十五引脚、第三十六引脚、第三十七引脚、第三十八引脚,第九芯片U9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对应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十三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九引脚、第二十一引脚、第二十三引脚、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七引脚上,第九芯片U9的第十引脚接地,第九芯片U9的第二十引脚连接至电源VCC,第九芯片U9的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八引脚对应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四引脚、第三引脚、第二引脚、第四十三引脚、第四十二引脚、第四十一引脚、第四十引脚、第三十九引脚上,同时对应连接至第二芯片U2的第四引脚、第三引脚、第二引脚、第四十三引脚、第四十二引脚、第四十一引脚、第四十引脚、第三十九引脚上,第二芯片U2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电源VCC,第二芯片U2的第二十引脚、第二十三引脚接地,第三十七电阻R37连接至第二芯片U2的第十八引脚与第一晶振Y1的第一引脚之间,第一晶振Y1的第四引脚连接电源VCC,第一晶振Y1的第二引脚接地,第三十九电阻R39连接至电源VCC与第二芯片U2的第四十四引脚上,第二芯片U2的第四十四引脚与第三十引脚相连接同时与第三芯片U3的第四十四引脚、第三十引脚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二十九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二十三引脚上,同时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二十九引脚上,第三十六电阻R36连接至第二芯片U2的第二十四引脚与电源VCC之间,第二芯片U2的第二十六引脚连接至第四接口J4的第二十二引脚上,第二芯片U2的第二十五引脚连接至第四接口J4的第二十一引脚上,第二芯片U2的第二十四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二十五引脚上,第二芯片U2的第二十一引脚、第二十二引脚连接至第四接口J4的第二十三引脚、第二十四引脚上,第三十八电阻R38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十八引脚与第一晶振Y1的第一引脚之间,第三芯片U3的第一引脚接电源VCC,第三芯片U3的第二十引脚、第二十三引脚接地,第四十三电阻R43连接至电源VCC与第三芯片U3的第二十四引脚之间,第三芯片U3的第二十四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十五引脚上,第三芯片U3的第二十一引脚、第二十二引脚、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六引脚对应连接至第三接口J3的第二十三引脚、第二十四引脚、第二十一引脚、第二十二引脚上,第六芯片U6的第八引脚接地,第六芯片U6的第十六引脚接电源VCC,第六芯片U6的第十三引脚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八引脚上,第六芯片U6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第十六芯片U16的第三引脚上,第十八芯片U18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九引脚上,第四十一电阻R41连接至电源VCC与第十八芯片U18的第五引脚之间,第十八芯片U18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二十芯片U20的第五引脚之间,第二十芯片U20的第四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四引脚上,第二十芯片U20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十九芯片U19的第九引脚上,第十九芯片U19的第八引脚连接至第二十芯片U20的第二引脚上,第十八芯片U18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二芯片U2的第九引脚上,第十八芯片U18的第八引脚连接至第二十芯片U20的第九引脚上,第二十芯片U20的第十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八十二引脚上,第二十芯片U20的第八引脚连接至第十九芯片U19的第十引脚上,第十九芯片U19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一引脚上,第十九芯片U19的第四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三十八引脚上,第十九芯片U19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十六芯片U16的第十引脚同时连接至第十六芯片U16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十芯片U20的第一引脚上,第十六芯片U16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五引脚上,第二十芯片U20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十四引脚上,第十六芯片U16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八十二引脚上,第十六芯片U16的第八引脚连接至第五芯片U5的第一引脚上,第五芯片U5的第八引脚接地,第五芯片U5的第十六引脚接电源VCC,第五芯片U5的第十三引脚连接至第十九芯片U19的第十三引脚同时连接至第二芯片U2的第八引脚上,第十九芯片U19的第十二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三十八引脚上,第十九芯片U19的第十一引脚连接至第十六芯片U16的第十三引脚上,第十六芯片U16的第十一引脚连接至第二芯片U2的第七引脚上,第十九芯片U19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八引脚,第十九芯片U19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三十八引脚上,第十九芯片U19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十六芯片U16的第四引脚上,第十六芯片U16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七引脚上。

请参阅图9,指示灯电路用于提醒用户设备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该电路可观察设备的电源是否正常,设备间通讯,信息传输是否正常等;指示灯电路包括第二十四芯片U24、第二十七芯片U27、第三十一芯片U31、第三十三芯片U33、第十五芯片U15、第七芯片U7、第一指示灯LED1、第二指示灯LED、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九电阻R9、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八电阻R18、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五十电阻R50、第六十电阻R60、第六十一电阻R61;其中第二十电容C20连接至第二十四芯片U24的第三引脚与VSS之间,第二十四芯片U24的第八引脚、第二引脚、第七引脚接电源VDD,第二十四芯片U24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三十一芯片U31的发射二极管的正极,第三十一芯片U31的发射二极管负极接VSS,第三十一芯片U31的接收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十五芯片U15的第十一引脚同时连接至第七芯片U7的第二引脚上,第十五芯片U15的第十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四十七引脚上,第六十电阻R60连接至第十五芯片U15的第十引脚与VCC之间,第二十七电容C27连接至第二十七芯片U27的第三引脚与地之间,第二十七芯片U27的第二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接电源VDDA,第二十七芯片U27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三十三芯片U33的发射二极管的正极,第三十三芯片U33的接收二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七芯片U7的第六引脚同时连接至第十五芯片U15的第十三引脚上,第十五芯片U15的第十二引脚连接至第一接口J1的第四十六引脚上,第六十一引脚连接至电源VCC与第十五芯片U15的第十二引脚之间,第十八电阻R18连接至电源VCC与第七芯片U7的第二引脚之间,第七芯片U7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五引脚上,第七引脚的第四引脚、第五引脚对应连接至第三芯片U3的第二十二引脚与第二十六引脚上,第七芯片U7的第七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八十二引脚上,第七芯片U7的第八引脚、第九引脚对应连接至第二芯片U2的第二十二引脚与第二十六引脚上,第七芯片U7的第十九引脚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四十八引脚上,第三十五电阻R35连接至电源VCC与第七芯片U7的第一引脚之间,第七芯片U7的第十引脚接地,第七芯片U7的地二十引脚接电源VCC,第三十四电阻R34连接至第七芯片U7的第十一引脚与第二指示灯LED的第四引脚之间,第二十八电阻R28连接至第七芯片U7的第十二引脚与第二指示灯LED的第三引脚之间,第三十三电阻R33连接至第七芯片U7的第十三引脚与第二指示灯LED的第二引脚之间,第二十七电阻R27连接至第七芯片U7的第十四引脚与第二指示灯LED的第一引脚之间,第三十二电阻R32连接至第七芯片U7的第十五引脚与第一指示灯LED1的第四引脚之间,第二十六电阻R26连接至第七芯片U7的第十六引脚与第一指示灯LED1的第三引脚之间,第三十一电阻R31连接至第七芯片U7的第十七引脚与第一指示灯LED1的第二引脚之间,第五十电阻R50连接至第七芯片U7的第十八引脚与第一指示灯LED1的第一引脚之间,第一指示灯LED1的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连接至电源VCC,第二指示灯LED的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连接至电源VCC。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周界入侵防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提高防护效果及智能化程度,有效提高安全性。

节省用户投资,节约社会资源。本实用新型均采用国产设备和自研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组建使用,仅使用普通高清摄像机和入侵探测设备就可以实现对指定区域的全方位无死角监测防护,在发生告警时,第一时间进行智能分析并上传,可以及时有效的对入侵越界进行驱离制止,设备成本远低于现有视频监控安防系统,施工安装简单快速,经济且使用方便。

增强了用户的良好使用体验。只需一套系统即可完成指定区域的监测告警防护,可以对入侵行为进行智能分析,防止误报和漏报,无需人工去分析,用户无需去巡视大量的视频监控画面,仅对发生告警信息的区域进行相应的操作即可,使用简单,操作方便。

超强的应用场合适应性。因为采用了多种探测方式和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地点和行业,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山林还是平原,或者电力、水利、石油、市政、农业、环保、铁路等等行业,均可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指定区域的安全防护,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方便的管理维护特性。因为系统传输采用了基于TCP/IP协议的通信技术,每台设备均有自己独立的地址,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设备管理、信息采集等等多方面的管理维护操作,用户监控维护起来十分方便。

设备的可靠性非常高。由于设备采用工业级的嵌入式处理器,数字器件的寿命长,稳定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所以设备的可靠性非常高,可以有效保证告警探测和数据传输任务的顺利进行。

全新的探测方式。传统的安全防范系统采用单一的入侵探测方式,误报率非常高,造成了用户对告警信息的忽视和入侵行为的处理滞后,本实用新型综合采用了多种入侵探测方式或各种探测方式的组合,同时与图形智能分析技术相结合,大幅度的降低了入侵告警的误报率,在探测入侵行为时,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判定,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告警处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的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采用了图像智能分析技术。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需要人工去进行画面轮询,在监控点较多的时候,人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夜间轮巡时,容易出现失误漏报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了采用了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对所有视频监控图像进行行为分析和入侵行为判定,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入侵判定的实时性,同时和入侵探测技术相结合,有效了降低了误报率和漏报率,及时可靠的发现入侵并产生告警并通知相关人员处理,有力保障了生命财产的安全。

支持远程参数配置。此项功能主要着眼于用户的维护管理,因现场监控探测设备大多位于室外或野外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数量或距离等原因,维护管理十分不便,本实用新型设备均有自己的地址,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远程参数配置,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远端设备的操控,节省了时间和出行成本。

采用声光电告警技术。本实用新型创新性的使用了声光电综合告警技术,在发生入侵行为时,一方面现场采用声光电等示警措施,增加犯罪分子心理压力和威慑吓阻力,另一方面,安保人员远程对现场进行喊话驱离,提高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尽可能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保留现场录像证据,可以最大程度的将损失降到最小。

这里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和应用是说明性的,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的变形和改变是可能的,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实施例的替换和等效的各种部件是公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它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组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进行其它变形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