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的土壤自动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7652发布日期:2018-11-09 21:16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的土壤自动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检测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的土壤自动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土壤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现有的土壤检测装置需要插入指定地点,取样检测,检测效率低,数据无法统一展示,而且采样数据并非同步进行,影响检测效率和准确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的土壤自动检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的土壤自动检测系统,包括现场设备和远程设备,现场设备和远程设备之间通过无线通讯连接;所述现场设备包括多个土壤自动检测单体,土壤自动检测单体包括土壤湿度传感器、土壤PH值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所述远程设备包括远程数据处理单元和终端显示装置。

优选地,所述土壤自动检测单体包括壳体,壳体内封装有数据采集模块。

优选地,所述自动检测单体底端设有多个探测头,探测头分别为土壤湿度传感器、土壤PH值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自动检测单体上设有无线通讯装置。

优选地,所述自动检测单体顶端设有连接头,连接头用于连接与其适配的安装把手。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基于无线通讯的土壤自动检测系统,可根据需要布设多个土壤数据采集点,采集土壤湿度、温度、PH值信号,采集数据基于无线通讯传输给远程数据处理单元和终端显示装置,便于远程获取土壤检测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无线通讯的土壤自动检测系统框图。

图2为土壤湿度传感器连接电路图。

图3为土壤PH值传感器连接电路图。

图4为土壤温度传感器连接电路图。

图5为土壤自动检测单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土壤湿度传感器,2、土壤PH值传感器,3、土壤温度传感器,4、壳体,5、无线通讯装置,6、连接头,7、安装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至5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的土壤自动检测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现场设备和远程设备,现场设备和远程设备之间通过无线通讯连接;所述现场设备包括多个土壤自动检测单体,土壤自动检测单体包括土壤湿度传感器1、土壤PH值传感器2、土壤温度传感器3;所述远程设备包括远程数据处理单元和终端显示装置。

如图5所示,土壤自动检测单体包括壳体4,壳体内封装有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选用微处理器。自动检测单体底端设有多个探测头,探测头分别为土壤湿度传感器、土壤PH值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自动检测单体上设有无线通讯装置5。数据采集模块分别连接土壤湿度传感器、土壤PH值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和无线通讯装置。土壤湿度传感器、土壤PH值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输给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将数据通过无线通讯装置传输至远程数据处理单元。相邻的无线通讯装置之间可以相互通讯,相互传输信息,避免末端土壤自动检测单体的数据无法传输到远程数据处理单元。远程数据处理单元可选用集成机。

自动检测单体顶端设有连接头6,连接头用于连接与其适配的安装把手7。连接头设有内螺纹,安装把手底端设有外螺纹。安装时,将安装把手旋接在连接头上,将土壤自动检测单体插入土壤中,然后卸下安装把手,一个安装把手可以连续安装多个自动检测单体。如果检测完成,需要跟换检测地点时,将安装把手旋接在连接头上,将土壤自动检测单体拔出土壤,回收或再次安装在指定地点。

如图2、图3、图4所示,土壤湿度传感器、土壤PH值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共用一个电源,电源集成在自动检测单体的壳体内。此电源同时为数据采集模块、无线通讯装置供电。电源两侧分别并联有稳压电容和电源信号指示灯电路。当电源信号指示灯不亮时,说明电量不足,需及时更换电源换充电。

如图2所示,土壤湿度传感器连接电路中,土壤湿度传感器采集土壤湿度信号,土壤湿度信号经比较器传输给数据采集模块,根据土壤湿度的不同,比较器输出高低点位不同的电信号。

如图3所示,土壤PH值传感器连接电路中,土壤PH值传感器采集土壤PH值信号,土壤PH值信号经级联的三极管传输给数据采集模块,信号输出端连接数据采集模块。

如图4所示,土壤温度传感器连接电路,土壤温度传感器采集土壤温度信号,土壤温度信号经运算放大器传输给数据采集模块,信号输出端连接数据采集模块。

基于无线通讯的土壤自动检测系统,可根据需要布设多个土壤数据采集点,采集土壤湿度、温度、PH值信号,采集数据基于无线通讯传输给远程数据处理单元和终端显示装置,便于远程获取土壤检测数据。

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指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