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

文档序号:8528902阅读:2920来源:国知局
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的消费量逐渐提高,这就导致了公路上的车流量加大,现有的直道红绿灯会导致司机闯红灯的概率增加,当遇到红灯时可能会导致车辆在红绿灯附近扎堆,与此同时,车辆通过红绿灯的时间会过长,安全性低。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行人和车辆通行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
[000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特点是:设减速区、低速区、安全区、常亮绿灯和红绿灯,直道上红绿灯前依次设有安全区、低速区、减速区,减速区的前端设有一个可闪烁的常亮绿灯,减速区、低速区和安全区构成减速安全区,减速安全区内设有测速器,常亮绿灯闪烁时,进入减速区的车辆即减速。
[0006]进一步地,上述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中,所述减速安全区长度设计,第一段:减速区由全速过渡到低速通行区的路段,减速区长度S1,则S1= 0.5X (V ^V1) Xt1 =0.65νΑ, 为车辆的减速时间,第二段:低速区通行段,限速30%的行进速度设为V 2,该段的长度设为s2,S2= V2Xt2, t2为行人穿越马路需要的时间一,第三段:安全区,用于突发情况紧急刹车,依各路段的限制速度V1而定,车辆由此速度减速至O所需的最长距离S 30
[0007]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中,所述常亮绿灯和红绿灯中绿灯的关系:常亮绿灯可在闪烁和常亮两种状态中互相切换,如果两绿灯同时亮,则有一部分车辆在常亮绿灯闪烁前且红绿灯中绿灯熄灭后已经进入减速区,在常亮绿灯处于常亮状态时,车辆畅行,这种情况下,由于车辆是在常亮绿灯闪烁前进入的,所以应是全速通过减速区,设减速区全长为S1,此路段允许的最大速度为V,则全速通过减速区的时间为t = S1A,故常亮绿灯至少应在红绿灯中绿灯熄灭前S1ZiV秒提前进入闪烁状态,保证当两绿灯处于常亮状态时,进入减速区的车辆行进时是安全。
[0008]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中,低速区的速度为全速的30%,以低速通过安全区的时间t是全速通过安全区的10/3倍,闪烁状态的常亮绿灯先于红灯灭之前转为常亮状态。
[0009]再进一步地,上述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中,低速区的速度为全速的30%。
[0010]再进一步地,上述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中,设常亮绿灯闪烁状态切换为常亮状态与红灯熄灭的时刻一致,在减速安全区内的车辆出现以下情况:车进入此区后,常亮绿灯由闪烁变为常亮,这部分车以低速通过减速安全区,但后进入的车以全速通过,会造成后面的车被迫减速,故常亮绿灯应在红灯熄灭后延迟数秒再转为常亮状态。
[0011]本发明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0012]本发明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可以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行,大大减少司机闯红灯的概率,可以减缓堵车(车辆在红绿灯附近扎堆)的现象,可以节约车辆通过红绿灯区的时间,节能减排,安全性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显著。堪称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好技术。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4]图1:本发明直道红绿灯的设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如图1所示,直道红绿灯,设减速区1、低速区2、安全区3、常亮绿灯4和红绿灯5,直道上红绿灯5前依次设有安全区3、低速区2、减速区1,减速区I的前端设有一个可闪烁的常亮绿灯4,减速区1、低速区2和安全区3构成减速安全区,减速安全区内设有测速器,常亮绿灯4闪烁时,进入减速区I的车辆须减速,这样的好处是避免全速前进的车辆在行驶到红绿灯后碰到红灯亮的状态,还要停车等待绿灯。
[0016]减速安全区长度设计,第一段:减速区I由全速过渡到低速通行区的路段,减速区I长度S1,则S1= 0.5X (VfV1) Xt1= 0.SSV1^t1为车辆的减速时间,第二段:低速区2通行段,限速30%的行进速度设为V2,该段的长度设为S2,S2= V2 X t2,t2为行人穿越马路需要的时间一 h,第三段:安全区3,用于突发情况紧急刹车,依各路段的限制速度V1而定,车辆由此速度减速至O所需的最长距离S3,减速安全区的距离不会很长,如某城区公路限制速度72Km/h,路宽20米,则其低速区2速度为20*30%= 6m/s,行人穿越马路的速度设为2m/s,则通过马路的时间为10S,考虑老人、人流量大等其它因素,将时间放大1.5倍,即为15S,此时间即为亮红灯的时间,车辆在减速安全区运行的时间t要大于等于红灯处于常亮状态的时间,则低速区2长度S2= 6*15 = 90m,车进入减速安全区之后,在正常天气情况下,五六十米的距离是可以看清红绿灯的,故综合考虑,常亮绿灯4只需在红灯熄灭后稍微有延迟即可,作为缓冲时间,这里取3秒。
[0017]常亮绿灯4和红绿灯5中绿灯(简称绿灯二)的关系:常亮绿灯4可在闪烁和常亮两种状态中互相切换,如果两绿灯同时亮,则会有一部分车辆在常亮绿灯4闪烁前且红绿灯5中绿灯熄灭后已经进入减速区,在常亮绿灯4处于常亮状态时,车辆畅行,这种情况下,由于司机是在常亮绿灯4闪烁前进入的,所以应是全速通过减速区1,设减速区I全长为S1,此路段允许的最大速度为V,则全速通过减速区I的时间为t = S1A,故常亮绿灯4至少应在红绿灯5中绿灯熄灭前S1ZiV秒提前进入闪烁状态,保证当两绿灯处于常亮状态时,进入减速区I的车辆行进时是安全,考虑其它因素,将t放大1.2倍左右;
[0018]要求低速区2的速度为全速的30%,故以低速通过安全区3的时间t是全速通过安全区3的10/3倍,考虑到除低速区2以外还有减速区I和安全区3,折中后粗略记为3倍,闪烁状态的常亮绿灯4可先于红灯灭之前转为常亮状态;
[0019]设常亮绿灯4闪烁状态切换为常亮状态与红灯熄灭的时刻一致,在减速安全区内的车就会出现以下情况:车进入此区后,常亮绿灯4由闪烁变为常亮,这部分车以低速通过减速安全区,但后进入的车以全速通过,会造成后面的车被迫减速,故常亮绿灯4应在红灯媳灭后延迟数秒再转为常亮状态。
[0020]综上所述,本发明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可以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行,可以大大减少司机闯红灯的概率,可以减缓堵车(车辆在红绿灯附近扎堆)的现象,可以节约车辆通过红绿灯区的时间,节能减排,安全性高。
[0021]需要理解到的是: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减速区(I)、低速区(2)、安全区(3)、常亮绿灯⑷和红绿灯(5),直道上红绿灯(5)前依次设有安全区(3)、低速区(2)、减速区⑴,减速区(I)的前端设有一个可闪烁的常亮绿灯(4),减速区(1)、低速区(2)和安全区(3)构成减速安全区,减速安全区内设有测速器,常亮绿灯(4)闪烁时,进入减速区(I)的车辆即减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安全区长度设计,第一段:减速区(I)由全速过渡到低速通行区的路段,减速区(I)长度S1,则S1 =0.5 X (VV1) Xt1= 0.65V J1J1为车辆的减速时间,第二段:低速区(2)通行段,限速30%的行进速度设为V2,该段的长度设为S2,S2= V 2X t2, 1:2为行人穿越马路需要的时间一 t i,第三段:安全区(3),用于突发情况紧急刹车,依各路段的限制速度V1而定,车辆由此速度减速至O所需的最长距离S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常亮绿灯(4)和红绿灯(5)中绿灯的关系:常亮绿灯(4)可在闪烁和常亮两种状态中互相切换,如果两绿灯同时亮,则有一部分车辆在常亮绿灯(4)闪烁前且红绿灯(5)中绿灯熄灭后已经进入减速区,在常亮绿灯(4)处于常亮状态时,车辆畅行,这种情况下,由于车辆是在常亮绿灯(4)闪烁前进入的,所以应是全速通过减速区(1),设减速区(I)全长为S1,此路段允许的最大速度为V,则全速通过减速区⑴的时间为t = Si/V,故常亮绿灯(4)至少应在红绿灯(5)中绿灯熄灭前S1ZiV秒提前进入闪烁状态,保证当两绿灯处于常亮状态时,进入减速区(I)的车辆行进时是安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低速区(2)的速度为全速的30%,以低速通过安全区(3)的时间t是全速通过安全区(3)的10/3倍,闪烁状态的常亮绿灯(4)先于红灯灭之前转为常亮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低速区的速度为全速的 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常亮绿灯(4)闪烁状态切换为常亮状态与红灯熄灭的时刻一致,在减速安全区内的车辆出现以下情况:车进入此区后,常亮绿灯(4)由闪烁变为常亮,这部分车以低速通过减速安全区,但后进入的车以全速通过,会造成后面的车被迫减速,故常亮绿灯(4)应在红灯熄灭后延迟数秒再转为常壳状态。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直道红绿灯的设置方法,设减速区、低速区、安全区、常亮绿灯和红绿灯,直道上红绿灯前依次设有安全区、低速区、减速区,减速区的前端设有一个可闪烁的常亮绿灯,减速区、低速区和安全区构成减速安全区,减速安全区内设有测速器,常亮绿灯闪烁时,进入减速区的车辆即减速。可以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行,大大减少司机闯红灯的概率,可以减缓堵车的现象,可以节约车辆通过红绿灯区的时间,节能减排,安全性高。
【IPC分类】G08G1-07
【公开号】CN104851305
【申请号】CN201510324411
【发明人】冯爱新, 郑兆巍, 裴绍虎, 庄旭华, 张津超, 陆金花
【申请人】温州大学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