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加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238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盘加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盘播放装置的部件,可用于CD、VCD、超级VCD、DVD视盘机,也可用于车载光盘播放设备。
背景技术
已有的光盘播放装置包括车载光盘播放装置和视盘机。车载光盘播放装置的盘加载装置通常采用吸入式的盘加载结构。该加载装置主要有基座部件、导辊组件、传动机构、控制组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防震连接组件和压盘组件。基座部件具有基座、上盖板、拨杆和光电检测元件;上盖板固定在基座上,拨杆活动连接在上盖板上,光电检测元件固定在上盖板上;导辊组件具有导辊架、2个导辊托轮、1根导辊轴和2根导辊;导辊架分左右各设有一个架臂,每个架臂上固定有一个控制销,导辊架与基座的前部铰接,各导辊托轮固定在导辊架相应的一个架臂上,两个导辊套在同一根导辊轴上且与导辊轴过渡配合,导辊托轮套在导辊轴上且导辊轴可相对于导辊托轮转动;传动机构具有驱动电机、双输出传动件、第一传动链和第二传动链,其中的第一传动链为光盘进出盒传动链;传动机构的双输出传动件为带轮蜗杆,第一传动链具有依次啮合的带轮齿轮、中间双联齿轮和第一传动链动力输出齿轮,第二传动链具有依次啮合的蜗轮齿轮、中间双联齿轮和第二传动链动力输出双联齿轮;带轮蜗杆固定在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带轮蜗轮由其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链的带轮齿轮相连,第一传动链的动力输出齿轮固定在导辊组件的导辊轴上;带轮蜗杆由其蜗蜗杆与第二传动链的蜗轮齿轮的蜗轮相啮合。控制组件具有主控侧滑板、从动侧滑板、滑块齿条、压盘架顶块和两块锁定控制块;主控侧滑板设置在基座左右侧的一侧、且可相对于基座前后滑动,从动侧滑板设置在基座左右侧的另一侧、亦可相对于基座前后滑动;导辊组件的各控制销设置在相应侧滑板的斜向导槽中,传动机构第二传动链的动力输出双联齿轮处于与主控侧滑板上的齿条相啮合或脱离啮合的位置;滑块齿条处于基座和主控侧滑板之间,可相对于两前后滑动,且滑块齿条的齿条处于与主控侧滑板的齿条上下基本叠合的位置,且处于与传动机构第二传动链的动力输出双联齿轮相啮合或脱离啮合的位置;压盘架顶块固定在主控侧滑板上,锁定控制块设置在基座和相应的侧滑板之间,且与基座转动连接,位于相应的侧滑板的中部缺口附近,锁定控制块的转动控制销设置在相应侧滑板的竖向导槽中;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具有底座、主轴电机、旋转托盘、滑行电机、滑行传动机构、滑行导向部件和光拾取器;主轴电机和滑行电机固定在底座上,滑行导向机构设置在底座上,光拾取器通过其连接臂与滑行导向部件滑动连接,滑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入齿轮固定在滑行电机的电机轴上,滑行传动机构的其余零件设置在固定于底座的安装架上,滑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与光拾取器的动力输入件相连而控制光拾取器沿着滑行导向部件滑动;旋转托盘固定在主轴电机的电机轴上,而由主轴电机控制旋转托盘的转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左右侧分前后各设有一根锁定销,位于后面的两根锁定销处于相应的侧滑板的后缺口中,位于前面的两根锁定销处于相应的侧滑板的中部缺口中;防震连接组件设置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和基座部件的基座之间,使光拾取器在播放或待播放时处于悬浮状态;压盘组件具有压盘架、压盘和拉簧,压盘与底座转动连接,压盘活动连接在压盘架的压盘座上且与旋转托盘相对应,拉簧的一端设置在压盘架的拉簧座上、另一端设置在底座的拉簧座上,将压盘架拉向底座;压盘架的抬起控制板与控制组件的压盘架顶块处于相互接触或脱离接触的状态。当上述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处于等待插入光盘的锁定状态时,控制组件的主控侧滑板和从动侧滑板处于靠后的位置,导辊组件的导辊架上的控制销位于相应的侧滑板的斜向导槽的上端,导辊也处于抬起的位置,传动机构第二传动链的动力输出双联齿轮处于与主控侧滑板的齿条以及滑块齿条的齿条脱离啮合的位置,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后面的两根锁定销处于相应的侧滑板的后缺口的前端,锁定控制块的转动控制销位于相应的侧滑板的竖向导槽的上端,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前面的两根锁定销处于锁定控制块的缺口中且被锁定控制块压住而锁定,压盘架的抬起控制板与控制组件的压盘架顶块相互接触而使压盘架处于抬起状态。此时,若插入光盘,则由光电检测元件产生光盘插入的信号并传送给控制电路,由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转动,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的第一传动链使其动力输出齿轮转动,而带动导辊轴连同导辊转动,导辊转动则使光盘向装置内部运动,当光盘运动到位时,推动基座部件的拨杆转动,拨杆的位于滑块齿条的凹槽的另一端则使滑块齿条向前向外运动,从而使滑块齿条的位于下部的齿条与传动机构的第二传动链的动力输出双联齿轮相啮合,而使滑块齿条的向前移动并带动主控侧滑板向前移动,进而使动力输出双联齿轮与主控侧滑板的齿条相啮合而带动主控侧滑板向前移动;随着主控侧滑板的向前移动,位于主控侧滑板斜向导槽中的导辊架控制销向下运动,而使导辊架向下转动,另一侧的导辊架控制销则在从动侧滑板的斜向导槽中运动,而带动从动侧滑板向前移动,同时导辊脱离与光盘接触;与此同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后面的两根锁定销随着相应的侧滑板的前移而处于相应侧滑板后缺口的后端,锁定控制块的转动控制销由位于相应的侧滑板的竖向导槽的上端向下移动,从而带动锁定控制块的转动,而解脱了对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前面的两根锁定销的锁定,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处于悬浮状态;压盘架的抬起控制板与控制组件的压盘架顶块也脱离接触而使压盘架上的压盘从旋转托盘的上方压住光盘。这种结构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较好,但是结构复杂,成本也较高。
普通家用型视盘机的盘加载装置,例如图44及图45所示结构的中国专利申请00220160.7公开了一种由日本三洋公司CD11FTV型DVD视盘机的盘加载装置进行改进得到的盘加载装置。该盘加载装置具有基座1a、压盘组件2a、移送托盘3a、支架4a、防震连接件5a、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a、传动机构7a和升降控制件8a。压盘组件2a设置在基座1a的跨桥上;移送托盘3a设置在基座1a上、且可相对于基座1a滑动;支架4a的后端与基座1a转动连接;防震连接件5a设置在支架4a上、且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a通过防震连接件5a弹性设置在支架4a上;传动机构7a设置在基座1a上,其动力输出件一方面与升降控制件8a的动力输入部位相接触而控制升降控制件8a的移动,另一方面又与移送托盘3a的动力输入部位相接触,而控制移送托盘3a相对于基座1a的滑动。升降控制件8a与支架4a前端的单个导向销滑动连接、而控制支架4a的抬起和落下。这种结构的盘加载装置虽然结构简单、成本也较低,但是不具备自动吸入光盘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家用视盘机和车载光盘播放装置条件的具有吸入功能的盘加载装置。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具有基座、控制组件、传动机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防震连接件和压盘组件;传动机构具有两个动力输出端,它们是第一动力输出端和第二动力输出端;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由其底板与防震连接件相连接;压盘组件的压盘处于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旋转托盘相对应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本盘加载装置还具有托盘组件和连接架;托盘组件具有滑动动力输入装置、推挡装置和弹性夹持装置;托盘组件的弹性夹持装置处于夹持状态或释放状态;基座具有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底座具有前座、左座、后座和右座;左座上设有滑行左导轨,右座上设有滑行右导轨,滑行左导轨与滑行右导轨相平行;托盘组件通过基座的滑行左导轨和滑行右导轨与基座滑动连接,托盘组件可相对于基座进行由进盒起始位置向后滑行至进盒终止位置的进盒运动以及由出盒起始位置向前滑行至出盒终止位置的出盒运动;传动机构设置在基座的前座和左座上;托盘组件的滑动动力输入装置与传动机构的第一动力输出端相互动接合或脱离结合;连接架的后部设有左连接轴和右连接轴、前部设有导向销;连接架通过其后部的左、右连接轴与基座转动连接;连接架的导向销伸入基座的导板的竖向导槽中,当连接架相对于基座转动时,导向销在竖向导槽中上下运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板的后端通过一组或两组防震连接件与基座或连接架弹性连接,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板的前端通过两组防震连接件与连接架弹性连接;控制组件具有拨动推板和升降控制件;拨动推板设置在基座的左座上、且可相对于基座的左座作前后和斜向移动;升降控制件设置在基座的前座上、且可相对于基座的前座左右滑动;拨动推板的前端与升降控制件相互动接合;拨动推板的后端设有朝上的挡推板,该挡推板与托盘组件所设的朝下的推挡装置处于相互接触或脱离接触的状态;升降控制件设有导向槽板和动力输入装置;该导向槽板设有折形导向槽,导向槽板位于基座和连接架之间,且连接架的导向销穿过导向槽板的折形导向槽;升降控制件的动力输入装置与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相互动接合或脱离接合;压盘组件的支撑板固定在基座上,压盘组件的压盘活动连接在支撑板的压盘座上。
上述盘加载装置中的基座的左侧板的内侧面上设置带有从前向后倾斜斜面的压臂左控制块,基座的右侧板的内侧面上设置带有斜面的压臂右控制块;托盘组件具有基板、左托架、右托架、压臂和两个压臂扭簧;基板具有压臂轴座、压臂控制销槽和扭簧座;左托架具有作为托盘组件的滑动动力输入装置的齿条、以及组合作为托盘组件的推挡装置的推挡块和挡推块;齿条按左托架的前后方向设置;在进盒运动中,推挡块可对拨动推板的挡推板起到推动作用而使拨动推板进行向后和斜向移动,挡推块则可对该挡推板起到阻挡作用且可在挡推板的推动下使托盘组件向后移动;在出盒运动中,推挡块对拨动推板的挡推板起到阻挡作用且可在挡推板的推动下使托盘组件向前移动,挡推块则对该挡推板起到推动作用且可使拨动推板按斜向和向前的方向移动而脱离与挡推块的接触;压臂具有臂板、左右压臂轴和左右压臂控制销;左右压臂轴设置在基板的相应的一个压臂轴座中、且可相对于基板转动,左右压臂控制销相对于基板的相应的一个压臂控制销槽设置,各个压臂扭簧设置在基板的相应的一个扭簧座上;左托架和右托架固定在基板上,而形成托盘组件的光盘仓和位于两侧的压臂控制销槽孔;压臂的控制销从内向外穿出相应一个压臂控制销槽孔,且压住相应的压臂扭簧的一端,在压臂扭簧的弹力的作用下,臂板的后端与左托架和右托架的上端面相互弹性接触,从而使托盘组件的各个零件都参与了托盘组件的弹性夹持装置的构成;托盘组件由其左右托架通过基座的左右滑行导轨与基座滑动连接;托盘组件在相对于基座的进盒运动中,当托盘组件由其挡推块接受拨动推板的挡推板的向后的推力而向后滑动时,压臂的控制销与基座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相应的压臂控制块的斜面相接触,随着托盘组件的向后滑行,而使压臂控制块克服压臂扭簧对压臂的控制销的弹力,使压臂相对于托盘组件转动而使压臂的臂板的后端脱离与左托架和右托架的上端面接触,从而使托盘组件的弹性夹持装置处于释放状态。
上述基座的滑行左导轨和滑行右导轨的中后段外侧以及后段内侧为高度较高的轨段,且中后段导轨的外侧部分以及后段导轨的内侧部分的前端面均为向后倾斜的斜面;托盘组件的左托架设有左滑动导向板和位于该滑动导向板内侧的两块滑动导向块;两块滑动导向块的后端面为斜面,两块滑动导向块按前后方向设置,其中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的位置偏外,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位置偏内;两块滑动导向块之间的距离与基座的滑行左导轨的中后段导轨外侧的前端面以及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后端的斜面与基座的滑行左导轨的中后段导轨外侧前端的斜面相对应,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后端的斜面与基座的滑行左导轨的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斜面相对应;右托架设置右滑动导向板和位于该滑动导向板内侧的两块滑动导向块;两块滑动导向块的后端面为斜面,两块滑动导向块按前后方向设置,其中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的位置偏外,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位置偏内;两块滑动导向块之间的距离与基座的滑行右导轨的中后段导轨外侧的前端面以及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后端的斜面与基座的滑行右导轨的中后段导轨外侧前端的斜面相对应,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后端的斜面与基座的滑行右导轨的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斜面相对应;托盘组件在进盒运动中其相对于基座的滑行行程的前段为在较低的平面上滑动,中段为在向后滑动的同时、由较低的平面向较高的平面滑动,后段为在较高的平面上滑动。
上述基座的左座设有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且该两个安装柱的中心连线所在的直线与位于外侧的滑行左导轨的作为基准垂面的内侧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第一安装柱与该基准垂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安装柱距该基准垂面之间的距离;控制组件的拨动推板的板体上相应设有第一孔槽和第二孔槽,第二孔槽的后段为向外斜的斜槽;基座的左座的第一安装柱穿过拨动推板的第一孔槽,基座的左座的第二安装柱穿过拨动推板的第二孔槽,而使拨动推板可相对于基座的左座作前后和斜向移动;基座的前座上设有控制件导轨和卡块;升降控制件是基本形状为角形的零件,其水平设置的面板的右段为移动槽板、左段是作为升降控制件的动力输入装置的齿条板,齿条板的下端面上设有折形凹槽;升降控制件垂直设置的面板为导向槽板;升降控制件的垂直面板和水平面板通过导轨槽板连接在一起;升降控制件的导轨槽板设置在前座的控制件导轨上,而使升降控制件可相对于前座左右滑动;卡块从下向上穿过移动槽板的移动导槽、并从上方挡住移动槽板,从而可防止升降控制件32相对于基座1左右滑动时错位;拨动推板的与升降控制件动连接的部位为朝上的控制销,该控制销的上端设置在齿条板的折形凹槽中。
上述传动机构具有驱动电机、双输出传动链和光盘进出盒传动链;驱动电机固定在基座上;双输出传动链具有电机带轮、带轮齿轮和双联齿轮;电机带轮固定在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电机带轮由其带轮通过皮带与带轮齿轮的带轮相连;带轮齿轮通过其位于下方的齿轮与双联齿轮的大齿轮相啮合;双联齿轮的位于上部的小齿轮作为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端与升降控制件的动力输入装置的齿条板相互啮合或脱离啮合;光盘进出盒传动链具有第一带轮齿轮和第二带轮齿轮;第一带轮齿轮由其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二带轮齿轮的带轮相连接,皮带为普通皮带或同步带,与其相连接的两个带轮为相应的普通带轮或同步带轮;双输出传动链的双联齿轮的位于下部的大齿轮与光盘进出盒传动链的第一带轮齿轮的位于下部的齿轮相啮合,光盘进出盒传动链的第二带轮齿轮的位于上部的齿轮作为传动机构的第一动力输出端与左托架的齿条相啮合或脱离啮合。
上述托盘组件的基板还具有用于阻挡光盘的弧形挡板;托盘组件的左托架还具有左槽板和右槽板,左槽板和右槽板之间形成基本等宽的控制槽,控制槽的后槽段与滑动导向板相平行,控制槽的中槽段按从后向前的顺序从外向内倾斜设置且其槽宽与后槽段相同,右槽板的位于控制槽的前槽段的板段与位于后槽段的板段相平行,左槽板的位于控制槽的前槽段的板段按从后向前的方向为从内向外的弧形板段,而使控制槽的前段的槽宽大于后段槽的槽宽;升降控制件的齿条板的上端面上设有通断控制销,通断控制销的上端可设置在左托架的控制槽中;升降控制件的导向槽板的左端设有拨钮槽板;设有控制开关的电路板固定在基座的前座上且位于前座的下方,控制开关的开关拨钮的后端伸入拨钮槽板的拨钮槽中。
上述控制组件还具有挡板、挡板压板和挡板扭簧;基座设有前侧板,前侧板的内端面上设有挡板座,基座的前座的上端面设有压板左卡块和压板右卡块,前座的下端面设有扭簧座和扭簧臂挡块;挡板的右端设有转动孔和簧臂槽,簧臂槽位于转动孔下方,转动孔与前侧板的挡板座相配合,挡板的板面上设有朝后的控制凸块,挡板通过其转动孔套在前侧板的挡板座上,且与前侧板转动连接;挡板扭簧设置在前座的扭簧座上,且其一根簧臂被前座的扭簧臂挡块压住,另一根簧臂与挡板的簧臂槽的槽板相弹性接触;挡板压板设有挡臂、左槽、右槽和凸块压板;挡板压板可相对于基座的前座移动,前座的压板左卡块设置在挡板压板的左槽中,压板右卡块设置在挡板压板的右槽中,而使挡板压板相对于基座的前座移动被限位,且当压板左卡块位于左槽的左段时、卡在挡板压板的板体上,压板右卡块位于右槽的左段时、卡在挡板压板的板体上;挡板压板的凸块压板位于挡板的控制凸块的上方,且控制凸块与凸块压板弹性接触,凸块压板是左高右低的折形压板;升降控制件还设有与挡板压板的挡臂相对应的挡臂推动槽。
上述挡板压板的左槽由依次相连的左槽左段、左槽中一段、左槽中二段和左槽右段构成;左槽右段的前槽边比左槽左段的前槽边靠近前侧板,左槽右段的后槽边比左槽左段的后槽边靠近后侧板,而使左槽右段的槽宽大于左槽左段的槽宽;左槽左段、左槽中一段和左槽中二段的前槽边在同一直线上,左槽中二段的后槽边与左槽右段的后槽边在同一直线上,左槽中一段的后槽边的一端与左槽左段的后槽边相接,另一端与左槽右段后槽边相接;挡板压板的右槽由右槽左段和右槽右段构成,右槽右段的前槽边比右槽左段的前槽边靠近前侧板,右槽右段的后槽边比右槽左段的后槽边靠近后侧板,而使右槽右段的槽宽大于右槽左段的槽宽。
上述托盘组件的基板还具有出盒限位块,压盘组件的支撑板还具有阻挡板,出盒限位块与阻挡板相对应,用于在托盘组件出盒时限制其出盒的位置。
上述连接架的左连接轴与基座的左座的中部转动连接,右连接轴与基座的右座的中部转动连接;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板的后端通过一组防震连接件与基座的后座弹性连接;将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板的前端与连接架弹性连接到一起的两组防震连接件为第二橡胶避震圈和第三橡胶避震圈,第二橡胶避震圈和第三橡胶避震圈的外周按上下方向均设有两个嵌槽;连接架设有左嵌接孔和右嵌接孔,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板前端的相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嵌接孔和第三嵌接孔;底板通过其第二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二橡胶避震圈并插在第二橡胶避震圈的上嵌槽中,底板通过其第三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三橡胶避震圈并插在第三橡胶避震圈的上嵌槽中;连接架通过其左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二橡胶避震圈并插在第二橡胶避震圈的下嵌槽中,连接架通过其右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三橡胶避震圈并插在第三橡胶避震圈的下嵌槽中。
上述由一组防震连接件将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板的后端与基座的后座弹性连接到一起的一种方案是防震连接件具有第一橡胶避震圈、压帽套筒和螺钉,第一橡胶避震圈外周设有嵌槽,中部设有安装孔,压帽套筒套在基座的后座的安装柱上,第一橡胶避震圈套在压帽套筒外,且压帽套筒的压帽压住第一橡胶避震圈,螺钉的下端穿过压帽套筒的压帽,旋合在后座的安装柱上,而使第一橡胶避震圈设置在基座的后座上;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板后端设有第一嵌接孔,底板通过其第一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一橡胶避震圈并插在第一橡胶避震圈的嵌槽中。
上述由一组防震连接件将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板的后端与基座的后座弹性连接到一起的另一种方案是防震连接件具有第一橡胶避震圈和带帽螺钉,第一橡胶避震圈外周设有嵌槽,中部设有安装孔,第一橡胶避震圈套在基座的后座的安装柱上,带帽螺钉的压帽压在第一橡胶避震圈的上端面上,下端旋合在后座的安装柱上,而使第一橡胶避震圈设置在基座的后座上;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板后端设有第一嵌接孔,底板通过其第一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一橡胶避震圈并插在第一橡胶避震圈的嵌槽中。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既可以用于车载光盘播放装置,也可用于普通的家用视盘机;用于普通家用视盘机时不仅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而且增加了对光盘的吸入式进盒功能;用于车用光盘播放装置时,在保留原有的吸入式进盒的功能的基础上,发明并采用了集成化程度高、传动简洁、成本较低的结构,同时这种结构也可满足车载光盘播放装置对其盘加载装置的较高的稳定性和抗震性的要求。(2)本发明的基座可以采用整体的注塑件,因而成本较低。(3)控制组件中的核心零部件是升降控制件。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中,升降控制件是集成了8种功能部位的零件,升降控制件与本盘加载装置的其它有关零件配合使用后可以起到8种不同的作用。其中升降控制件的通断控制销用于使托盘组件的进盒运动启动和出盒运动停止;齿条板用于接受传动机构的动力而使升降控制件左右运动;折形凹槽用于传递升降控制件与拨动推板之间的作用力,当升降控制件为主动件时,可控制拨动推板的前后运动,当拨动推板为主动件时,则可控制升降控制件的左右运动;挡臂推动槽用于对挡板压板的左右移动进行控制;导轨槽板用于与前座的控制件导轨相配合,而使升降控制件与基座左右滑动连接;移动槽板则在升降控制件的左右移动时进行限位和防止错位;导向槽板用于对连接架的导向销的上下移动进行控制;拨钮槽板用于对控制开关的状态进行控制。在托盘组件进出盒运动的不同阶段,升降控制件的不同功能部位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保证了各种控制功能的实现。这种集成化零件的采用,减少了整个装置的零件的数量,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有利于提高控制的水平。(4)本发明进盒运动也即吸入光盘动作的启动可以采用与已有的装置的吸入光盘的启动的不同的工作原理。已有的盘加载装置的吸入光盘的动作的启动通常采用光电控制的原理在待机状态,当人手将光盘送入盘加载装置时,遮住了发光二极管发往光电检测管的光线,光电检测管则输出光盘进盒的信号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再控制驱动电机旋转而使吸入光盘的动作被启动;本发明吸入光盘动作的启动可采用机械控制的原理在等待插入光盘的待机状态,升降控制件的通断控制销设在托盘组件的左托架的折形控制槽的竖向槽段中,发出状态控制信号的控制开关的开关拨钮设置在升降控制件的拨钮槽板的拨钮槽中、并被拨钮槽板拨向左边的导通状态;当人手将光盘插入托盘组件的光盘仓中且光盘与托盘组件的基板的弧形挡板相接触时,继续用外力对光盘施加推力,则光盘通过弧形挡板推动托盘组件向后运动,随着托盘组件的后移,升降控制件的位于左托架的折形控制槽的竖向槽段中的通断控制销进入折形控制槽的斜向槽段,并被向右推动,从而使升降控制件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这种微移则使位于升降控制件的拨钮槽板的拨钮槽中的开关拨钮在开关内的弹簧的作用下跟随升降控制件向右转动,从而使控制开关由右触点处于导通状态变为左右触点均断开的状态;随即控制电路接收到控制开关的状态变化信号而控制驱动电机旋转而使吸入光盘的动作被启动。因为本发明的吸入动作的启动装置的一部分设置在控制组件的升降控制件上,另一部分设置在托盘组件的左托架上,并未增加专门的零件,不象已有技术那样需要专门的元件光电检测管和发光管,不仅控制可靠,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也较低。(5)对于光盘的进出盒,已有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采用将光盘直接通过滚动摩擦而进行移送的方式,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光盘的读取困难;而本发明采用专门的托盘组件作为输送光盘的装置,将光盘用手插入托盘组件的光盘仓中,且在压臂扭簧的弹力作用下,被夹持在压臂的臂板和基板之间,而使光盘在托盘组件的弹性夹持装置的夹持下随托盘组件进行进出盒的运动,避免了光盘与有关零件的直接滚动摩擦;当将光盘插入托盘组件的光盘仓中时,光盘的边缘与压臂以及基板之间有一个克服压臂扭簧扭力的滑动摩擦,但是因为摩擦的部位不在数据区,故对光盘的使用寿命无不利影响。(6)本发明的托盘组件的出进盒可采用单一水平前后滑动和阶梯形水平前后滑动两种不同的形式,本发明优选阶梯形水平前后滑动的形式。前者要求整个加载装置的高度较高,以避免托盘组件与压盘的相撞;后者则可使盘加载装置的高度较低,有利于薄形化。(7)本发明的控制组件还可在进出盒口设置挡板,当托盘组件处于进盒的终止位置时,挡板处于抬起的阻挡位置,当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处于落下位置时,挡板处于落下位置。挡板的抬起和落下主要由挡板压板的左右移动进行控制,而挡板压板的左右移动又由升降控制件的挡臂推动槽控制。这种功能的设置有利于光盘的安全读取。(8)盘加载装置的由驱动电机提供动力的机械运动是指托盘的进出盒运动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升降运动所形成的组合运动——以下简称组合运动。从这一角度出发与本发明最接近的已有技术是普通家用型的盘加载装置。该装置的组合运动大体上可以分为4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移送托盘的进盒运动,第二个过程是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抬起运动,第三个过程是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下落运动,第四个过程是移送托盘的出盒运动。本发明与此不同,其组合运动分为两个过程十个阶段,第一过程是在外力推动托盘组件使驱动电机启动后所开始的托盘组件的进盒运动,包括第一阶段至第五阶段的运动。第二过程是视盘机接收外部控制信号所启动的托盘组件的出盒运动,包括第六阶段至第十阶段的运动。第一阶段是位于进盒起始位置的托盘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前移而使位于其左托架的控制槽中的通断控制销向右移动,从而使升降控制件由其拨钮槽板拨动控制开关的开关拨钮而使控制开关向控制电路发出信号,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转动。第二阶段是在传动机构的第一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托盘组件由进盒的起始位置向后运动到与控制组件的拨动推板相接触的位置;第三阶段是继续由传动机构的第一动力输出端提供动力给托盘组件使之向后运动至与第一动力输出端脱离接合的位置,该阶段中托盘组件在接受动力的同时也将动力传递至控制组件的拨动推板,使拨动推板向后移动,再由拨动推板带动与其动连接的升降控制件向右移动,而使升降控制件移动至与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相接合的位置;同时,托盘组件后移至其弹性夹持装置的臂板的左右压臂控制销与基座上的相应的压臂控制块相接触的位置;第四阶段是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在升降控制件的带动下由落下位置上升至抬起位置,此阶段托盘组件不动作;第五阶段是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不动作,升降控制件继续右移而使拨动推板带动托盘组件连同其弹性夹持装置向后移动至弹性夹持装置由夹持状态变为释放状态,此时,托盘组件到达进盒终止位置。至此,托盘组件的进盒运动完成,在此状态下盘加载装置即可对光盘进行播放;在托盘组件处于进盒终止位置上时,则不论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是否处于读取状态,若按下视盘机控制面板或遥控器上的出盒按钮则使盘加载装置的组合运动进入第六阶段。第六阶段是在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的作用下,升降控制件向左移动,进而带动拨动推板前移,拨动推板的前移则带动托盘组件由出盒起始位置(也即进盒终止位置)前移至其弹性夹持装置由释放状态变为夹持状态;第七阶段仍由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端输出动力至升降控制件使其向左移动,进而由升降控制件带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由抬起位置下降至落下位置,此阶段托盘组件不动作;第八阶段是在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升降控制件继续左移,带动拨动推板前移,进而带动托盘组件由与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端脱离接合的状态变为相互接合的状态,同时升降控制件则由与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相接合的状态变化为脱离接合的状态;第九阶段是托盘组件在传动机构的第一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继续向前滑行至其左托架的控制槽开始罩住升降控制件的通断控制销;第十阶段是托盘组件继续向前运动至出盒终止位置(也即下一次的进盒起始位置),此时,升降控制件的通断控制销被托盘组件的左托架的控制槽带动向左运动了一小段距离,从而使升降控制件的拨钮槽板克服控制开关中弹簧的阻力而使其开关拨钮向左转动至与控制开关的右触点导通,从而由控制开关向控制电路发出信号,由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停止转动。至此,本盘加载装置完成了托盘组件的出盒运动。由此可见,本发明对光盘的从进盒直至到达播放位置再出盒的过程进行了创新而科学的设计,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可实施性强,有利于进行精确控制。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立体示意图。其中,托盘组件位于进盒其始位置。
图1-1为图1中的托盘组件运动至进盒终止位置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从图1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基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从图4左前方观察时立体示意图。
图6为从图4的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从图4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3中托盘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为从图8上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托盘组件的各零件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基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从图11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8中左托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从图13的右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图3中的控制组件设置在基座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从图15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从图16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图15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9为从图15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0为图15中拨动推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从图20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图15中的升降控制件32的立体示意图。
图23为从图22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4为从图22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5为图15中挡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6为图15中挡板压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7为在图15的基础上设置传动机构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8为图27的立体示意图。
图29为图3中连接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30为从图29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1为图3中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2为从图31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3为从图32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4为将图31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与图29的连接架安装在一起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5为在图28的基础上设置带有连接架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6为图3中压盘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7为从图36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在其托盘组件处于等待插入光盘的位置时有关的零部件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图39为图38中的托盘组件在插入光盘时所受外力作用下向后移动一小段距离后的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的有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此时,因托盘组件的控制槽带动升降控制件右移而拨动控制开关的开关拨钮,而启动驱动电机旋转,从而使传动机构的第一动力输出端带动与其相结合的托盘组件向后运动。
图40为图39中的托盘组件向后运动至其推挡块开始与控制组件的拨动推板的挡推板接触的位置时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的有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图41为图40中的托盘组件继续向后运动至其齿条与传动机构的第一动力输出端脱离接合,且托盘组件通过拨动推板带动升降控制件右移而使升降控制件的齿条板与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端开始接合时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的有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图42为图41中的升降控制件在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的作用下向右运动,并带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从落下位置上升至抬起位置时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的有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图43为图42中的升降控制件继续向右运动通过拨动推板带动托盘组件后移至进盒终止位置时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的有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此时,托盘组件的弹性夹持装置由夹持状态变化为释放状态。
图44为已有盘加载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5为图44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盘加载装置具有基座1、托盘组件2、控制组件3、传动机构4、连接架5、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防震连接件7和压盘组件8。基座1具有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左侧板15和右侧板17;底座具有前座11、左座12、后座13和右座14;左座12上设有滑行左导轨12-1,右座14上设有滑行右导轨14-1,滑行左导轨12-1与滑行右导轨14-1相平行;托盘组件2具有滑动动力输入装置、推挡装置和弹性夹持装置。传动机构4具有两个动力输出端,它们是第一动力输出端和第二动力输出端;传动机构4设置在基座1的前座11和左座12上。托盘组件2的弹性夹持装置处于夹持状态或释放状态;托盘组件2通过基座1的滑行左导轨12-1和滑行右导轨14-1与基座1滑动连接;托盘组件2可相对于基座1进行由进盒起始位置向后滑行至进盒终止位置的进盒运动以及由出盒起始位置向前滑行至出盒终止位置的出盒运动;托盘组件2的滑动动力输入装置与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端相互动接合或脱离结合。连接架5的后部设有左连接轴51和右连接轴52、前部设有导向销53;连接架5通过其后部的左、右连接轴与基座1转动连接;连接架5的导向销53伸入基座1的导板11-1的竖向导槽11-2中,当连接架5相对于基座1转动时,导向销53在竖向导槽11-2中上下运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由其底板61与防震连接件7相连接,且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后端通过一组防震连接件与基座1的后座13弹性连接,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前端通过两组防震连接件与连接架5弹性连接。控制组件3具有拨动推板31和升降控制件32;控制组件3设置在基座1上且可相对于基座1移动其中的拨动推板31可相对于基座1作前后和斜向移动,升降控制件32可相对于基座1作左右移动;拨动推板31的前端与升降控制件32相互动接合;拨动推板31的后端设有朝上的挡推板31-1,该挡推板31-1与托盘组件2的朝下的推挡装置处于相互接触或脱离接触的状态;升降控制件32设有导向槽板32-2和动力输入装置;该导向槽板32-2设有折形导向槽32-3,导向槽板32-2位于基座1和连接架5之间,且连接架5的导向销53穿过导向槽板32-2的折形导向槽32-3;升降控制件32的动力输入装置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相互动接合或脱离接合。压盘组件8的支撑板81固定在基座1上,压盘组件8的压盘82活动连接在支撑板81的压盘座81-1上,压盘组件8的压盘处于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旋转托盘63相对应的位置。
见图4至图7,基座1为整体注塑件,基座1还具有后侧板16和前侧板18,后侧板16和前侧板18与左侧板15和右侧板17共同构成周边板。前座11除导板11-1和竖向导槽11-2外,还具有控制件导轨11-3、卡块11-4、压板左卡块11-5、压板右卡块11-6、扭簧座11-7和扭簧臂挡块11-8。导板11-1垂直设置于前座11座体的后侧、且其板体下端朝下伸出前座11座体的下端面;竖向导槽11-2开设在导板11-1上;导板的上端即为控制件导轨11-3。卡块11-4、压板左卡块11-5和压板右卡块11-6设置在前座11的上端面上,扭簧座11-7和扭簧臂挡块11-8设置在前座11的下端面上。左座12除具有滑行左导轨12-1外,还具有第一安装柱12-2、第二安装柱12-3和拉簧座12-4。左座12的两个安装柱的中心连线所在的直线与位于外侧的滑行左导轨12-1的作为基准垂面的内侧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第一安装柱12-2与该基准垂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安装柱12-3距该基准垂面之间的距离。左座12的滑行左导轨12-1与右座14的滑行右导轨14-1相平行;滑行左导轨12-1和滑行右导轨14-1的中后段外侧以及后段内侧为高度较高的轨段,且中后段导轨的外侧部分以及后段导轨的内侧部分的前端面按从下向上的方向均为从前向后倾斜的斜面。后座13上设有安装柱13-1。左侧板15的内侧面上设置带有从前向后倾斜斜面的压臂左控制块15-1。右侧板17的内侧面上设置带有斜面的压臂右控制块17-1。前侧板18上设有挡板座18-1。
见图8至图10,托盘组件2的零件具有基板21、左托架22、右托架23、压臂24和两个压臂扭簧25。
见图11至图12,基板21具有压臂轴座21-1、压臂控制销槽21-2、扭簧座21-3和弧形挡板21-4。
见图13及图14,左托架22具有左滑动导向板22-1、滑动导向块22-2、齿条22-3、推挡块22-4、挡推块22-5、左槽板22-6、右槽板22-7和控制槽22-8。其中滑动导向块22-2有两块,设置在左滑动导向板22-1的内侧;两块滑动导向块22-2按前后方向设置,其中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2-2的位置偏外,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2-2位置偏内;两块滑动导向块22-2的后端面按从上向下的方向为从后向前倾斜的斜面。齿条22-3作为托盘组件2的滑动动力输入装置,且齿条22-3按左托架22的前后方向设置;推挡块22-4和挡推块22-5组合后即成为托盘组件2的推挡装置。左槽板22-6和右槽板22-7之间形成基本等宽的控制槽22-8,控制槽22-8的后槽段与滑动导向板22-1相平行,控制槽22-8的中槽段按从后向前的顺序从外向内倾斜设置且其槽宽与后槽段相同,右槽板22-7的位于控制槽22-8的前槽段的板段与位于后槽段的板段相平行,左槽板22-6的位于控制槽22-8的前槽段的板段按从后向前的方向为从内向外的弧形板段,而使控制槽22-8的前段的槽宽大于后段槽的槽宽。
见图1至图3,在进盒运动中,推挡块22-4可对拨动推板31的挡推板31-1起到推动作用而使拨动推板31进行向后和斜向移动,挡推块22-5则可对该挡推板31-1起到阻挡作用且可在挡推板3 1-1的推动下使托盘组件2向后移动;在出盒运动中,推挡块22-4对拨动推板31的挡推板31-1起到阻挡作用且可在挡推板31-1的推动下使托盘组件2向前移动,挡推块22-5则对该挡推板31-1起到推动作用且可使拨动推板31按斜向和向前的方向移动而脱离与挡推块22-5的接触。两块滑动导向块22-2之间的距离与基座1的滑行左导轨12-1的中后段导轨外侧的前端面以及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2-2后端的斜面与基座1的滑行左导轨12-1的中后段导轨外侧前端的斜面相对应,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2-2后端的斜面与基座1的滑行左导轨12-1的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斜面相对应。
仍见图8至图10,右托架23具有右滑动导向板23-1和滑动导向块23-2。滑动导向块23-2有两块,设置在右滑动导向板23-1的内侧;两块滑动导向块23-2按前后方向设置,其中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3-2的位置偏外,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3-2位置偏内;两块滑动导向块23-2的后端面按从上向下的方向为从后向前倾斜的斜面。
仍见图1至图3,左托架22的左滑动导向板22-1和滑动导向块22-2以及右托架23的右滑动导向板23-1和滑动导向块23-2构成托盘组件2的滑动导向件。两块滑动导向块23-2之间的距离与基座1的滑行右导轨14-1的中后段导轨外侧的前端面以及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3-2后端的斜面与基座1的滑行右导轨14-1的中后段导轨外侧前端的斜面相对应,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3-2后端的斜面与基座1的滑行右导轨14-1的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斜面相对应。
仍见图8至图10,压臂24具有臂板24-1、左右压臂轴24-2和左右压臂控制销24-3。
仍见图8至图10,左右压臂轴24-2设置在基板21的相应的一个压臂轴座21-1中、且可相对于基板21转动,左右压臂控制销24-3相对于基板21的相应的一个压臂控制销槽21-2设置,各个压臂扭簧25设置在基板21的相应的一个扭簧座21-3上;左托架22和右托架23固定在基板21上,而形成托盘组件2的光盘仓和位于两侧的压臂控制销槽孔;压臂24的控制销24-3从内向外穿出相应一个压臂控制销槽孔,且压住相应的压臂扭簧25的一端,在压臂扭簧25的弹力的作用下,臂板24-1的后端与左托架22和右托架23的上端面相互弹性接触,从而使托盘组件2的各个零件都参与了托盘组件2的弹性夹持装置的构成。通过克服压臂扭簧25的弹力而对露出压臂控制销槽孔的压臂24的控制销24-3的拨动,即可使弹性夹持装置处于释放状态。
仍见图3,托盘组件2由其左右托架的滑动导向板和滑动导向块通过基座1的左右滑行导轨与基座1滑动连接;托盘组件2在其相对于基座1的滑行行程的前段为在较低的平面上滑动,中段为在向后滑动的同时、由较低的平面向较高的平面滑动,后段为在较高的平面上滑动。托盘组件2在相对于基座1向后运动的行程后段,托盘组件2由其挡推块22-5接受拨动推板31的挡推板31-1的向后的推力而向后滑动,压臂24的控制销24-3与基座1的左侧板15和右侧板17的相应的压臂控制块的斜面相接触,随着托盘组件2的向后滑行,而使压臂控制块克服压臂扭簧25对压臂24的控制销24-3的弹力,使压臂24相对于托盘组件2转动而使压臂24的臂板24-1的后端脱离与左托架22和右托架23的上端面接触,从而使托盘组件2的弹性夹持装置处于释放状态。
见图15至图19,控制组件3的零件除拨动推板31和升降控制件32外,还具有挡板33、挡板压板34、挡板扭簧35和拉簧36。
见图20及图21,拨动推板31的板体上设有挡推板31-1、第一孔槽31-2、第二孔槽31-3、控制销31-4和拉簧座31-5;第二孔槽31-3的后段为向外斜的斜槽。控制销31-4朝上设置在拨动推板3 1的板体上且位于前端,作为与升降控制件32相动连接的部位。
见图22至图24,升降控制件32除导向槽板32-2以及设置在导向槽板32-2上的折形导向槽32-3外,还具有拨钮槽板32-1、移动槽板32-4、移动导槽32-5、挡臂推动槽32-6、折形凹槽32-8、通断控制销32-9、导轨槽板32-10和作为动力输入装置的齿条板32-7。升降控制件32是基本形状为角形的零件,升降控制件32的垂直面板和水平面板通过导轨槽板32-10连接在一起。拨钮槽板32-1和导向槽板32-2构成升降控制件32的垂直面板,拨钮槽板32-1位于左段,导向槽板32-2位于右段。齿条板32-7和移动槽板32-4构成升降控制件32的水平面板,齿条板32-7位于左段,移动槽板32-4位于右段,折形凹槽32-8设置在齿条板32-7的下端面上,通断控制销32-9设置在齿条板32-7的上端面上;移动导槽32-5和挡臂推动槽32-6设置在移动槽板32-4上,且移动导槽32-5位于后侧,挡臂推动槽32-6位于前侧。
见图25,控制组件3的挡板33具有转动孔33-1、簧臂槽33-2和控制凸块33-3。转动孔33-1和簧臂槽33-2设置在挡板33的右端,簧臂槽33-2位于转动孔33-1下方,控制凸块33-3设置在挡板33的后端面上。
见图26,挡板压板34设有挡臂34-1、左槽34-2、右槽34-3和凸块压板34-4;挡臂34-1与升降控制件32挡臂推动槽32-6相对应。左槽34-2由依次相连的左槽左段34-2-1、左槽中一段34-2-2、左槽中二段34-2-3和左槽右段34-2-4构成;左槽右段34-2-4的前槽边比左槽左段34-2-1的前槽边靠近前侧板18,左槽右段34-2-4的后槽边比左槽左段34-2-1的后槽边靠近后侧板16,而使左槽右段34-2-4的槽宽大于左槽左段34-2-1的槽宽;左槽左段34-2-1、左槽中一段34-2-2和左槽中二段34-2-3的前槽边在同一直线上,左槽中二段34-2-3的后槽边与左槽右段34-24的后槽边在同一直线上,左槽中一段34-2-2的后槽边的一端与左槽左段34-2-1的后槽边相接,另一端与左槽右段34-2-4后槽边相接;挡板压板34的右槽34-3由右槽左段34-3-1和右槽右段34-3-2构成,右槽右段34-3-2的前槽边比右槽左段34-3-1的前槽边靠近前侧板18,右槽右段34-3-2的后槽边比右槽左段34-3-1的后槽边靠近后侧板16,而使右槽右段34-3-2的槽宽大于右槽左段34-3-1的槽宽。凸块压板34-4是左高右低的折形压板。
仍见图15至图19,拨动推板31设置在基座1的左座12上,且左座12的第一安装柱12-2穿过拨动推板31的第一孔槽31-2,左座12的第二安装柱12-3穿过拨动推板31的第二孔槽31-3,使拨动推板31可相对于基座1的左座12作前后和斜向平行移动。拉簧36的一端设置在拨动推板31的拉簧座31-5上,另一端设置在基座1的左座12的拉簧座12-4上,从而可使拨动推板31具有回复至进盒起始位置时的状态的趋向。升降控制件32设置在基座1的前座11上,且升降控制件32的导轨槽板32-10的导槽与前座11的控制件导轨11-3相配合,而使升降控制件32与基座1左右滑动连接;同时基座1的前座11上的卡块11-4从下向上穿过移动槽板32-4的移动导槽32-5、并从上方挡住移动槽板32-4,从而可防止升降控制件32相对于基座1左右滑动时错位。拨动推板31的控制销31-4的上端设置在齿条板32-7的折形凹槽32-8中。
仍见图15至图19,挡板33的转动孔33-1与前侧板18的挡板座18-1相配合,挡板33通过其转动孔33-1套在前侧板18的挡板座18-1上,且与前侧板18转动连接。挡板扭簧35设置在前座11的扭簧座11-7上,且其一根簧臂被前座11的扭簧臂挡块11-8压住,另一根簧臂与挡板33的簧臂槽33-2的槽板相弹性接触。挡板压板34可相对于基座1的前座11移动,前座11的压板左卡块11-5设置在挡板压板34的左槽34-2中,压板右卡块11-6设置在挡板压板34的右槽34-3中,而使挡板压板34相对于基座1的前座11移动被限位,且当压板左卡块11-5位于左槽34-2的左段时、卡在挡板压板34的板体上,压板右卡块11-6位于右槽34-3的左段时、卡在挡板压板34的板体上;挡板压板34的凸块压板34-4位于挡板33的控制凸块33-3的上方,且控制凸块33-3与凸块压板34-4弹性接触。
见图27及图28,传动机构4具有驱动电机41、双输出传动链42和光盘进出盒传动链43;驱动电机41固定在基座1上;双输出传动链42具有电机带轮421、带轮齿轮423和双联齿轮424;电机带轮421固定在驱动电机41的电机轴上,电机带轮421由其带轮通过皮带422与带轮齿轮423的带轮相连;带轮齿轮423通过其位于下方的齿轮与双联齿轮424的大齿轮相啮合;双联齿轮424的位于上部的小齿轮作为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端与升降控制件32的动力输入装置的齿条板32-7相互啮合或脱离啮合;光盘进出盒传动链43具有第一带轮齿轮431和第二带轮齿轮433;第一带轮齿轮431由其带轮通过皮带432与第二带轮齿轮433的带轮相连接,皮带432为普通皮带或同步带,与其相连接的两个带轮为相应的普通带轮或同步带轮;双输出传动链42的双联齿轮424的位于下部的大齿轮与光盘进出盒传动链43的第一带轮齿轮431的位于下部的齿轮相啮合,光盘进出盒传动链43的第二带轮齿轮433的位于上部的齿轮作为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端与左托架22的齿条22-3相啮合或脱离啮合。
见图29及图30,连接架5除左连接轴51、右连接轴52和导向销53外,还具有开设在架体上的左嵌接孔54和右嵌接孔55。
见图31至图33,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除具有底板61和旋转托盘63外,还具有主轴电机62、滑行电机64、滑行传动机构65、滑杆部件66、光拾取器67和按钮开关68。底板61的后端设有第一嵌接孔,底板61前端的的左侧设有第二嵌接孔、右侧设有第三嵌接孔。主轴电机62和滑行电机64通过各自的一体式筒形机壳与底板61固定连接、且均位于底板61的下方;主轴电机62的电机轴与旋转托盘63固定连接。滑杆部件66设置在底板61上、且位于底板61下方。滑杆部件66具有主滑杆661、副滑杆662、滑杆座体663、调节螺钉664、固定螺钉665和压缩弹簧。滑杆座体663共有3个,每个滑杆座体663均设有滑杆腔和压簧腔,各滑杆座体663的压簧腔中均设有一个压缩弹簧;主滑杆661的前端通过固定螺钉665固定在底板61上,主滑杆661的后端伸入相应一个滑杆座体663的滑杆腔中,而该滑杆座体663通过调节螺钉664及压缩弹簧弹性固定在底板61上;副滑杆662的前端和后端伸入相应一个滑杆座体663的滑杆腔,该两个滑杆座体663通过相应的一个调节螺钉及压缩弹簧弹性固定在底板61上。滑行传动机构65具有电机齿轮651、第一传动齿轮652、第二传动齿轮653、第三传动齿轮654和齿条驱动件655;第一传动齿轮652、第二传动齿轮653和第三传动齿轮均为双联齿轮、它们各自的枢接轴均固定在底板61上。齿条驱动件655具有齿条655-1、前连接座655-2,后连接座655-3、压簧座655-4、开关推块655-5和弹性撑臂,弹性撑臂设置在后连接座655-3的前端面上;齿条驱动件655由其前连接座665-2和后连接座665-3套在主滑杆661上,且可相对于主滑杆661滑动。光拾取器67的左连接臂67-1与副滑杆662滑动连接,右连接臂设有前后两个座体67-2、67-3;右连接臂由其两个座体套在主滑杆661上、可相对于主滑杆661前后滑动,且位于齿条驱动件655的前连接座655-2和后连接座655-3之间;光拾取器67右连接臂的前座体67-2的前端面与齿条驱动件655的前连接座655-2的后端面相接触,光拾取器67右连接臂的后座体67-3的后端面与齿条驱动件655的弹性撑臂弹性接触。电机齿轮651固定在滑行电机64的电机轴上,且与第一传动齿轮652的位于上方的大齿轮相啮合,第一传动齿轮652的位于下方的小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653的位于上方的大齿轮相啮合,第二传动齿轮653的位于下方的小齿轮与第三传动齿轮654的位于下方的大齿轮相啮合,第三传动齿轮654的位于上方的小齿轮与齿条驱动件655的齿条相啮合。齿条驱动件655的压簧座655-4上设有压簧,压簧的上端与光拾取器67相接触,而使第三传动齿轮654与齿条驱动件655的齿条的啮合为弹性啮合。
见图34,将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前端与连接架5弹性连接到一起的两组防震连接件为第二橡胶避震圈75和第三橡胶避震圈76,第二橡胶避震圈75和第三橡胶避震圈76的外周按上下方向均设有两个嵌槽;底板61通过其第二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二橡胶避震圈75并插在第二橡胶避震圈75的上嵌槽75-1中,底板61通过其第三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三橡胶避震圈76并插在第三橡胶避震圈76的上嵌槽76-1中;连接架5设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下方,且连接架5通过其左嵌接孔54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二橡胶避震圈75并插在第二橡胶避震圈75的下嵌槽75-2中,连接架5通过其右嵌接孔55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三橡胶避震圈76并插在第三橡胶避震圈76的下嵌槽76-2中。
见图35,将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后端与基座1的后座13弹性连接到一起的一组防震连接件具有第一橡胶避震圈72、压帽套筒73和螺钉74。第一橡胶避震圈72外周设有嵌槽72-1,中部设有安装孔72-2,压帽套筒73套在基座1的后座13的安装柱13-1上,第一橡胶避震圈72套在压帽套简73外,且压帽套筒73的压帽73-1压住第一橡胶避震圈72,螺钉74的下端穿过压帽套筒73的压帽73-1,旋合在后座13的安装柱13-1上,而使第一橡胶避震圈72设置在基座1的后座13上;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通过其第一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一橡胶避震圈72并插在第一橡胶避震圈72的嵌槽72-1中。连接架5的左连接轴51与基座1的左座12的中部转动连接,右连接轴52与基座1的右座14的中部转动连接。
见图36及图37,压盘组件8的支撑板81除具有压盘座81-1外,还具有阻挡板81-2,该阻挡板81-2与托盘组件2的基板21上端面上的出盒限位块21-4相对应,用于在托盘组件2出盒时限制其出盒的位置。压盘组件8的压盘82具有压盘底座821、压盘上盖822和定位块823,定位块823固定在压盘上盖822的中间安装孔中,压盘上盖822与由下向上穿过支撑板81的压盘座81-1的中央安装孔的压盘底座821的连接块固定连接,从而构成压盘82,并使压盘82与支撑板81的压盘座81-1活动连接。
见图1至图3,设有控制开关92的电路板91固定在基座1的前座11上且位于前座11的下方,控制开关92的开关拨钮92-1的后端伸入拨钮槽板32-1的拨钮槽中。在进盒运动的进盒起始位置,升降控制件32的齿条板32-7的上端面上的通断控制销32-9的上端设置在左托架22的控制槽22-8中。
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用于视盘机或有关的音视频播放设备时,应配以有关的控制电路等部件。配有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的视盘机或音视频播放设备(以下统称为设备)工作时,先接通电源使视盘机或音视频播放设备处于待机状态。然后按下设备或遥控器上的出盒按钮,则托盘组件2由传动机构4带动到达出盒终止位置(也即进盒起始位置),等待放入光盘。
见图38及图39,当人手将光盘插入图38所示位置的托盘组件2的光盘仓中且光盘与托盘组件2的基板21的弧形挡板21-5相接触时,继续用外力对光盘施加推力,则光盘通过弧形挡板21-5推动托盘组件2向后运动,随着托盘组件2的后移,升降控制件32的位于左托架22的折形控制槽22-8的竖向槽段中的通断控制销32-9进入图39所示的折形控制槽22-8的斜向槽段,而被向右推动,从而使升降控制件32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这种微移则使位于升降控制件32的拨钮槽板32-1的拨钮槽中的开关拨钮92-1在开关内的弹簧的作用下跟随升降控制件32向右转动,从而使控制开关92由右触点由导通状态变为左右触点均断开的状态;随即控制电路接收到控制开关92的状态变化信号而控制驱动电机41旋转而使吸入光盘的动作也即托盘组件2的进盒运动被启动。
见图39及图40,托盘组件2位于图39所示的进盒起始位置时,托盘组件2的左托架22的齿条22-3与传动机构4的作为第一动力输出端的第二带轮齿轮433相啮合,随着驱动电机41的转动,传动机构4由其第一动力输出端输出动力,在第二带轮齿轮433的带动下,托盘组件2由图39所示的进盒的起始位置沿着基座1的滑行导轨从前向后滑动至图40所示的托盘组件2的推挡装置的推挡块22-4与控制组件3的拨动推板31相接触的位置。
见图40及图41,对于控制组件3的拨动推板31和升降控制件32来说,它们始终处于相互动连接的状态,拨动推板31的控制销31-4始终设置在升降控制件32的折形凹槽32-8中,此时,图40中的控制销31-4位于折形凹槽32-8的右侧的斜槽段中。随着驱动电机41继续转动,传动机构4的第二带轮齿轮433继续推动托盘组件2向后运动至图41所示的其弹性夹持装置的臂板24-1的左右压臂控制销24-3与基座1上的相应的压臂控制块相接触的位置。同时由托盘组件2的推挡块22-4通过与其接触的挡推板31-1带动拨动推板31后移。因为拨动推板31的后移被基座1的左座12的第一安装柱12-2和第二安装柱12-3限位,故拨动推板31向后运动为向后并偏向外侧的运动,这种带有斜向的后移使拨动推板31的挡推板31-1插入托盘组件2的推挡块22-4和挡推块22-5之间。拨动推板31的后移的同时也使其控制销31-4在升降控制件32的折形凹槽32-8的右侧斜槽段中滑动,而对升降控制件32产生向右运动的推力,从而带动升降控制件32的向右滑动。见图41,升降控制件32的右移则使其齿条板32-7与作为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的双联齿轮424的位于上方的小齿轮相啮合,同时,托盘组件2的齿条22-3也脱离了与作为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端的第二带轮齿轮433的啮合。
见图41及图42,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在升降控制件32的带动下由图41的落下位置上升至图42所示的抬起位置,拨动推板31的控制销31-4则从位于折形凹槽32-8的中间的左右向直槽段中的右侧相对移动到左侧,此阶段托盘组件不动作。在该阶段的开始时,升降控制件32的移动槽板32-4的位于挡臂推动槽32-6右侧的板段的前端面与挡板压板34的挡臂34-1的后端面相接触,挡板压板34的凸块压板34-4的右段的高度较低的板段压住挡板33的控制凸块33-3,而使挡板33位于落下位置;随着升降控制件32右移,其移动槽板32-4上的挡臂推动槽32-6的左槽边与挡板压板34的挡臂34-1相接触并推动挡板压板34右移,前座11的压板左卡块11-5位于挡板压板34的左槽34-2中的位置由左槽中二段34-2-3变化到至左槽左段34-2-1,相应的压板右卡块11-6位于挡板压板34右槽34-3中的位置则由右槽左段34-3-1的右侧变化到右槽左段34-3-1的左侧,从而使挡板压板34的凸块压板34-4由其较低的右段位于挡板33的控制凸块33-3的上方变化为凸块压板34-4的较高的左段位于挡板33的控制凸块33-3的上方,且挡板33在挡板扭簧35的作用下围绕前侧板18的挡板座18-1转动而由落下位置变化至抬起位置,挡板33的控制凸块33-3始终保持与挡板压板34的凸块压板34-4的相接触。
见图42及图43,升降控制件32继续右移而使拨动推板31带动托盘组件2连同其弹性夹持装置向后移动至弹性夹持装置由图42所示的夹持状态变为图43所示的释放状态,此时,托盘组件到达进盒终止位置。至此,托盘组件2的进盒运动完成,在此状态下盘加载装置即可对光盘进行播放。
托盘组件2的出盒运动与其进盒运动相反,其运动过程可以参照图38至图43所示的过程反向运行,图43至图38可以大致说明有关的过程。
参见图43及图42,在托盘组件处于图43所示的进盒终止位置上时,则不论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是否处于读取状态,若按下视盘机控制面板或遥控器上的出盒按钮则在确认盘加载装置处于停止播放状态后,由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41按与进盒运动相反的方向转动。在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的作用下,升降控制件32向左移动,进而带动拨动推板31前移,拨动推板31的前移则带动托盘组件2由出盒起始位置(也即进盒终止位置)前移至其弹性夹持装置由释放状态变为图42所示的夹持状态。
参见图41,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继续输出动力至升降控制件32使其向左移动,进而由升降控制件32带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由抬起位置下降至落下位置,此阶段托盘组件不动作。在该阶段的开始时,升降控制件32位于其移动槽板32-4上的挡臂推动槽32-6的左槽边与挡板压板34的挡臂34-1相接触的位置,挡板压板34的凸块压板34-4由其较高的左段位于挡板33的控制凸块33-3的上方,且挡板33在挡板扭簧35的作用下其控制凸块33-3与挡板压板34的凸块压板34-4相接触,而使挡板33处于抬起位置。随着升降控制件32左移,由其移动槽板32-4的左槽边与挡板压板34的挡臂34-1相接触变化至移动槽板32-4的右槽边与挡臂34-1相接触,随着升降控制件32的继续左移,升降控制件32带动挡板压板34向左运动。挡板压板34的左移被压板左卡块11-5和压板右卡块11-6所导向,在挡板压板34左移中,压板左卡块11-5依次与挡板压板34的左槽34-2的左槽左段34-2-1、左槽中一段34-2-2和左槽中二段34-2-3的后槽边相接触,当挡板压板34由其左槽中一段34-2-2经过压板左卡块11-5时,挡板压板34的向左运动被引向偏前的方向,从而使挡板压板34的挡臂34-1从升降控制件32的挡臂推动槽32-6中滑出,此阶段中,挡板33的控制凸块33-3在左高右低的凸块压板34-4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挡板33围绕基座1的挡板座18-1由抬起位置转动至落下位置。
参见图40,在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升降控制件32继续左移,带动拨动推板31前移,进而带动托盘组件2由与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端脱离接合的状态变为相互接合的状态,同时升降控制件32则由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相接合的状态变化为脱离接合的状态。
参见图39,托盘组件2在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继续向前滑行至其左托架22的控制槽22-8开始罩住升降控制件32的通断控制销32-9。
参见图38,托盘组件2继续向前运动至出盒终止位置(也即下一次的进盒起始位置),此时,升降控制件32的通断控制销32-9被托盘组件2的左托架22的控制槽22-8带动向左运动了一小段距离,从而使升降控制件32的拨钮槽板32-1克服控制开关92中弹簧的阻力而使其开关拨钮92-1向左转动至与控制开关92的右触点导通,从而由控制开关92向控制电路发出信号,由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41停止转动。至此,本盘加载装置完成了托盘组件2的出盒运动。
(实施例2)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托盘组件2的滑动导向件不设滑动导向块,由左滑动导向板22-1和左托架22架体下端面以及右滑动导向板23-1和右托架23架体下端面构成滑动导向件;基座1的滑行左导轨12-1和滑行右导轨14-1的轨面则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从而使托盘组件2相对于基座1的进出盒运动在同一个平面上进行。但这种结构要求整个加载装置的高度较高,以避免托盘组件2与压盘82的相撞。
(实施例3)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将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后端与基座1的后座13弹性连接到一起的一组防震连接件为第一橡胶避震圈72和带帽螺钉,第一橡胶避震圈72外周设有嵌槽72-1,中部设有安装孔72-2,第一橡胶避震圈72套在基座1的后座13的安装柱13-1上,带帽螺钉的压帽压在第一橡胶避震圈72的上端面上,下端旋合在后座13的安装柱13-1上,而使第一橡胶避震圈72设置在基座1的后座13上。
权利要求
1.一种盘加载装置,具有基座(1)、控制组件(3)、传动机构(4)、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防震连接件(7)和压盘组件(8);传动机构(4)具有两个动力输出端,它们是第一动力输出端和第二动力输出端;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由其底板(61)与防震连接件(7)相连接;压盘组件(8)的压盘处于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旋转托盘(63)相对应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本盘加载装置还具有托盘组件(2)和连接架(5);托盘组件(2)具有滑动动力输入装置、推挡装置和弹性夹持装置;托盘组件(2)的弹性夹持装置处于夹持状态或释放状态;基座(1)具有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左侧板(15)和右侧板(17);底座具有前座(11)、左座(12)、后座(13)和右座(14);左座(12)上设有滑行左导轨(12-1),右座(14)上设有滑行右导轨(14-1),滑行左导轨(12-1)与滑行右导轨(14-1)相平行;托盘组件(2)通过基座(1)的滑行左导轨(12-1)和滑行右导轨(14-1)与基座(1)滑动连接,托盘组件(2)可相对于基座(1)进行由进盒起始位置向后滑行至进盒终止位置的进盒运动以及由出盒起始位置向前滑行至出盒终止位置的出盒运动;传动机构(4)设置在基座(1)的前座(11)和左座(12)上;托盘组件(2)的滑动动力输入装置与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端相互动接合或脱离结合;连接架(5)的后部设有左连接轴(51)和右连接轴(52)、前部设有导向销(53);连接架(5)通过其后部的左、右连接轴与基座(1)转动连接;连接架(5)的导向销(53)伸入基座(1)的导板(11-1)的竖向导槽(11-2)中,当连接架(5)相对于基座(1)转动时,导向销(53)在竖向导槽(11-2)中上下运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后端通过一组或两组防震连接件与基座(1)或连接架(5)弹性连接,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前端通过两组防震连接件与连接架(5)弹性连接;控制组件(3)具有拨动推板(31)和升降控制件(32);拨动推板(31)设置在基座(1)的左座(12)上、且可相对于基座(1)的左座(12)作前后和斜向移动;升降控制件(32)设置在基座(1)的前座(11)上、且可相对于基座(1)的前座(11)左右滑动;拨动推板(31)的前端与升降控制件(32)相互动接合;拨动推板(31)的后端设有朝上的挡推板(31-1),该挡推板(31-1)与托盘组件(2)所设的朝下的推挡装置处于相互接触或脱离接触的状态;升降控制件(32)设有导向槽板(32-2)和动力输入装置;该导向槽板(32-2)设有折形导向槽(32-3),导向槽板(32-2)位于基座(1)和连接架(5)之间,且连接架(5)的导向销(53)穿过导向槽板(32-2)的折形导向槽(32-3);升降控制件(32)的动力输入装置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端相互动接合或脱离接合;压盘组件(8)的支撑板(81)固定在基座(1)上,压盘组件(8)的压盘(82)活动连接在支撑板(81)的压盘座(81-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基座(1)的左侧板(15)的内侧面上设置带有从前向后倾斜斜面的压臂左控制块(15-1),基座(1)的右侧板(17)的内侧面上设置带有斜面的压臂右控制块(17-1);托盘组件(2)具有基板(21)、左托架(22)、右托架(23)、压臂(24)和两个压臂扭簧(25);基板(21)具有压臂轴座(21-1)、压臂控制销槽(21-2)和扭簧座(21-3);左托架(22)具有作为托盘组件(2)的滑动动力输入装置的齿条(22-3)、以及组合作为托盘组件(2)的推挡装置的推挡块(22-4)和挡推块(22-5);齿条(22-3)按左托架(22)的前后方向设置;在进盒运动中,推挡块(22-4)可对拨动推板(31)的挡推板(31-1)起到推动作用而使拨动推板(31)进行向后和斜向移动,挡推块(22-5)则可对该挡推板(31-1)起到阻挡作用且可在挡推板(31-1)的推动下使托盘组件(2)向后移动;在出盒运动中,推挡块(22-4)对拨动推板(31)的挡推板(31-1)起到阻挡作用且可在挡推板(31-1)的推动下使托盘组件(2)向前移动,挡推块(22-5)则对该挡推板(31-1)起到推动作用且可使拨动推板(31)按斜向和向前的方向移动而脱离与挡推块(22-5)的接触;压臂(24)具有臂板(24-1)、左右压臂轴(24-2)和左右压臂控制销(24-3);左右压臂轴(24-2)设置在基板(21)的相应的一个压臂轴座(21-1)中、且可相对于基板(21)转动,左右压臂控制销(24-3)相对于基板(21)的相应的一个压臂控制销槽(21-2)设置,各个压臂扭簧(25)设置在基板(21)的相应的一个扭簧座(21-3)上;左托架(22)和右托架(23)固定在基板(21)上,而形成托盘组件(2)的光盘仓和位于两侧的压臂控制销槽孔;压臂(24)的控制销(24-3)从内向外穿出相应一个压臂控制销槽孔,且压住相应的压臂扭簧(25)的一端,在压臂扭簧(25)的弹力的作用下,臂板(24-1)的后端与左托架(22)和右托架(23)的上端面相互弹性接触,从而使托盘组件(2)的各个零件都参与了托盘组件(2)的弹性夹持装置的构成;托盘组件(2)由其左右托架通过基座(1)的左右滑行导轨与基座(1)滑动连接;托盘组件(2)在相对于基座(1)的进盒运动中,当托盘组件(2)由其挡推块(22-5)接受拨动推板(31)的挡推板(31-1)的向后的推力而向后滑动时,压臂(24)的控制销(24-3)与基座(1)的左侧板(15)和右侧板(17)的相应的压臂控制块的斜面相接触,随着托盘组件(2)的向后滑行,而使压臂控制块克服压臂扭簧(25)对压臂(24)的控制销(24-3)的弹力,使压臂(24)相对于托盘组件(2)转动而使压臂(24)的臂板(24-1)的后端脱离与左托架(22)和右托架(23)的上端面接触,从而使托盘组件(2)的弹性夹持装置处于释放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基座(1)的滑行左导轨(12-1)和滑行右导轨(14-1)的中后段外侧以及后段内侧为高度较高的轨段,且中后段导轨的外侧部分以及后段导轨的内侧部分的前端面均为向后倾斜的斜面;托盘组件(2)的左托架(22)设有左滑动导向板(22-1)和位于该滑动导向板内侧的两块滑动导向块(22-2);两块滑动导向块(22-2)的后端面为斜面,两块滑动导向块(22-2)按前后方向设置,其中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2-2)的位置偏外,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2-2)位置偏内;两块滑动导向块(22-2)之间的距离与基座(1)的滑行左导轨(12-1)的中后段导轨外侧的前端面以及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2-2)后端的斜面与基座(1)的滑行左导轨(12-1)的中后段导轨外侧前端的斜面相对应,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2-2)后端的斜面与基座(1)的滑行左导轨(12-1)的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斜面相对应;右托架(23)设置右滑动导向板(23-1)和位于该滑动导向板内侧的两块滑动导向块(23-2);两块滑动导向块(23-2)的后端面为斜面,两块滑动导向块(23-2)按前后方向设置,其中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3-2)的位置偏外,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3-2)位置偏内;两块滑动导向块(23-2)之间的距离与基座(1)的滑行右导轨(14-1)的中后段导轨外侧的前端面以及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位于前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3-2)后端的斜面与基座(1)的滑行右导轨(14-1)的中后段导轨外侧前端的斜面相对应,位于后面的一块滑动导向块(23-2)后端的斜面与基座(1)的滑行右导轨(14-1)的后段导轨内侧的前端斜面相对应;托盘组件(2)在在进盒运动中其相对于基座(1)的滑行行程的前段为在较低的平面上滑动,中段为在向后滑动的同时、由较低的平面向较高的平面滑动,后段为在较高的平面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基座(1)的左座(12)设有第一安装柱(12-2)和第二安装柱(12-3),且该两个安装柱的中心连线所在的直线与位于外侧的滑行左导轨(12-1)的作为基准垂面的内侧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第一安装柱(12-2)与该基准垂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安装柱(12-3)距该基准垂面之间的距离;控制组件(3)的拨动推板(31)的板体上相应设有第一孔槽(31-2)和第二孔槽(31-3),第二孔槽(31-3)的后段为向外斜的斜槽;基座(1)的左座(12)的第一安装柱(12-2)穿过拨动推板(31)的第一孔槽(31-2),基座(1)的左座(12)的第二安装柱(12-3)穿过拨动推板(31)的第二孔槽(31-3),而使拨动推板(31)可相对于基座(1)的左座(12)作前后和斜向移动;基座(1)的前座(11)上设有控制件导轨(11-3)和卡块(11-4);升降控制件(32)是基本形状为角形的零件,其水平设置的面板的右段为移动槽板(32-4)、左段是作为升降控制件(32)的动力输入装置的齿条板(32-7),齿条板(32-7)的下端面上设有折形凹槽(32-8);升降控制件(32)垂直设置的面板为导向槽板(32-2);升降控制件(32)的垂直面板和水平面板通过导轨槽板(32-10)连接在一起;升降控制件(32)的导轨槽板(32-10)设置在前座(11)的控制件导轨(11-3)上,而使升降控制件(32)可相对于前座(11)左右滑动;卡块(11-4)从下向上穿过移动槽板(32-4)的移动导槽(32-5)、并从上方挡住移动槽板(32-4),从而可防止升降控制件32相对于基座1左右滑动时错位;拨动推板(31)的与升降控制件(32)动连接的部位为朝上的控制销(31-4),该控制销(31-4)的上端设置在齿条板(32-7)的折形凹槽(32-8)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机构(4)具有驱动电机(41)、双输出传动链(42)和光盘进出盒传动链(43);驱动电机(41)固定在基座(1)上;双输出传动链(42)具有电机带轮(421)、带轮齿轮(423)和双联齿轮(424);电机带轮(421)固定在驱动电机(41)的电机轴上,电机带轮(421)由其带轮通过皮带(422)与带轮齿轮(423)的带轮相连;带轮齿轮(423)通过其位于下方的齿轮与双联齿轮(424)的大齿轮相啮合;双联齿轮(424)的位于上部的小齿轮作为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端与升降控制件(32)的动力输入装置的齿条板(32-7)相互啮合或脱离啮合;光盘进出盒传动链(43)具有第一带轮齿轮(431)和第二带轮齿轮(433);第一带轮齿轮(431)由其带轮通过皮带(432)与第二带轮齿轮(433)的带轮相连接,皮带(432)为普通皮带或同步带,与其相连接的两个带轮为相应的普通带轮或同步带轮;双输出传动链(42)的双联齿轮(424)的位于下部的大齿轮与光盘进出盒传动链(43)的第一带轮齿轮(431)的位于下部的齿轮相啮合,光盘进出盒传动链(43)的第二带轮齿轮(433)的位于上部的齿轮作为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端与左托架(22)的齿条(22-3)相啮合或脱离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托盘组件(2)的基板(21)还具有用于阻挡光盘的弧形挡板(21-5);托盘组件(2)的左托架(22)还具有左槽板(22-6)和右槽板(22-7),左槽板(22-6)和右槽板(22-7)之间形成基本等宽的控制槽(22-8),控制槽(22-8)的后槽段与滑动导向板(22-1)相平行,控制槽(22-8)的中槽段按从后向前的顺序从外向内倾斜设置且其槽宽与后槽段相同,右槽板(22-7)的位于控制槽(22-8)的前槽段的板段与位于后槽段的板段相平行,左槽板(22-6)的位于控制槽(22-8)的前槽段的板段按从后向前的方向为从内向外的弧形板段,而使控制槽(22-8)的前段的槽宽大于后段槽的槽宽;升降控制件(32)的齿条板(32-7)的上端面上设有通断控制销(32-9),通断控制销(32-9)的上端可设置在左托架(22)的控制槽(22-8)中;升降控制件(32)的导向槽板(32-2)的左端设有拨钮槽板(32-1);设有控制开关(92)的电路板(91)固定在基座(1)的前座(11)上且位于前座(11)的下方,控制开关(92)的开关拨钮(92-1)的后端伸入拨钮槽板(32-1)的拨钮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组件(3)还具有挡板(33)、挡板压板(34)和挡板扭簧(35);基座(1)设有前侧板(18),前侧板(18)的内端面上设有挡板座(18-1),基座(1)的前座(11)的上端面设有压板左卡块(11-5)和压板右卡块(11-6),前座(11)的下端面设有扭簧座(11-7)和扭簧臂挡块(11-8);挡板(33)的右端设有转动孔(33-1)和簧臂槽(33-2),簧臂槽(33-2)位于转动孔(33-1)下方,转动孔(33-1)与前侧板(18)的挡板座(18-1)相配合,挡板(33)的板面上设有朝后的控制凸块(33-3),挡板(33)通过其转动孔(33-1)套在前侧板(18)的挡板座(18-1)上,且与前侧板(18)转动连接;挡板扭簧(35)设置在前座(11)的扭簧座(11-7)上,且其一根簧臂被前座(11)的扭簧臂挡块(11-8)压住,另一根簧臂与挡板(33)的簧臂槽(33-2)的槽板相弹性接触;挡板压板(34)设有挡臂(34-1)、左槽(34-2)、右槽(34-3)和凸块压板(34-4);挡板压板(34)可相对于基座(1)的前座(11)移动,前座(11)的压板左卡块(11-5)设置在挡板压板(34)的左槽(34-2)中,压板右卡块(11-6)设置在挡板压板(34)的右槽(34-3)中,而使挡板压板(34)相对于基座(1)的前座(11)移动被限位,且当压板左卡块(11-5)位于左槽(34-2)的左段时、卡在挡板压板(34)的板体上,压板右卡块(11-6)位于右槽(34-3)的左段时、卡在挡板压板(34)的板体上;挡板压板(34)的凸块压板(34-4)位于挡板(33)的控制凸块(33-3)的上方,且控制凸块(33-3)与凸块压板(34-4)弹性接触,凸块压板(34-4)是左高右低的折形压板;升降控制件(32)还设有与挡板压板(34)的挡臂(34-1)相对应的挡臂推动槽(32-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挡板压板(34)的左槽(34-2)由依次相连的左槽左段(34-2-1)、左槽中一段(34-2-2)、左槽中二段(34-2-3)和左槽右段(34-2-4)构成;左槽右段(34-2-4)的前槽边比左槽左段(34-2-1)的前槽边靠近前侧板(18),左槽右段(34-2-4)的后槽边比左槽左段(34-2-1)的后槽边靠近后侧板(16),而使左槽右段(34-2-4)的槽宽大于左槽左段(34-2-1)的槽宽;左槽左段(34-2-1)、左槽中一段(34-2-2)和左槽中二段(34-2-3)的前槽边在同一直线上,左槽中二段(34-2-3)的后槽边与左槽右段(34-2-4)的后槽边在同一直线上,左槽中一段(34-2-2)的后槽边的一端与左槽左段(34-2-1)的后槽边相接,另一端与左槽右段(34-2-4)后槽边相接;挡板压板(34)的右槽(34-3)由右槽左段(34-3-1)和右槽右段(34-3-2)构成,右槽右段(34-3-2)的前槽边比右槽左段(34-3-1)的前槽边靠近前侧板(18),右槽右段(34-3-2)的后槽边比右槽左段(34-3-1)的后槽边靠近后侧板(16),而使右槽右段(34-3-2)的槽宽大于右槽左段(34-3-1)的槽宽。
9.根据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托盘组件(2)的基板(21)还具有出盒限位块(21-4),压盘组件(8)的支撑板(81)还具有阻挡板(81-2),出盒限位块(21-4)与阻挡板(81-2)相对应,用于在托盘组件(2)出盒时限制其出盒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架(5)的左连接轴(51)与基座(1)的左座(12)的中部转动连接,右连接轴(52)与基座(1)的右座(14)的中部转动连接;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后端通过一组防震连接件与基座(1)的后座(13)弹性连接;将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前端与连接架(5)弹性连接到一起的两组防震连接件为第二橡胶避震圈(75)和第三橡胶避震圈(76),第二橡胶避震圈(75)和第三橡胶避震圈(76)的外周按上下方向均设有两个嵌槽;连接架(5)设有左嵌接孔(54)和右嵌接孔(55),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前端的相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嵌接孔和第三嵌接孔;底板(61)通过其第二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二橡胶避震圈(75)并插在第二橡胶避震圈(75)的上嵌槽(75-1)中,底板(61)通过其第三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三橡胶避震圈(76)并插在第三橡胶避震圈(76)的上嵌槽(76-1)中;连接架(5)通过其左嵌接孔(54)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二橡胶避震圈(75)并插在第二橡胶避震圈(75)的下嵌槽(75-2)中,连接架(5)通过其右嵌接孔(55)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三橡胶避震圈(76)并插在第三橡胶避震圈(76)的下嵌槽(76-2)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后端与基座(1)的后座(13)弹性连接到一起的一组防震连接件具有第一橡胶避震圈(72)、压帽套筒(73)和螺钉(74),第一橡胶避震圈(72)外周设有嵌槽(72-1),中部设有安装孔(72-2),压帽套筒(73)套在基座(1)的后座(13)的安装柱(13-1)上,第一橡胶避震圈(72)套在压帽套筒(73)外,且压帽套筒(73)的压帽(73-1)压住第一橡胶避震圈(72),螺钉(74)的下端穿过压帽套筒(73)的压帽(73-1),旋合在后座(13)的安装柱(13-1)上,而使第一橡胶避震圈(72)设置在基座(1)的后座(13)上;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后端设有第一嵌接孔,底板(61)通过其第一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一橡胶避震圈(72)并插在第一橡胶避震圈(72)的嵌槽(72-1)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的后端与基座(1)的后座(13)弹性连接到一起的一组防震连接件具有第一橡胶避震圈(72)和带帽螺钉,第一橡胶避震圈(72)外周设有嵌槽(72-1),中部设有安装孔(72-2),第一橡胶避震圈(72)套在基座(1)的后座(13)的安装柱(13-1)上,带帽螺钉的压帽压在第一橡胶避震圈(72)的上端面上,下端旋合在后座(13)的安装柱(13-1)上,而使第一橡胶避震圈(72)设置在基座(1)的后座(13)上;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板(61)后端设有第一嵌接孔,底板(61)通过其第一嵌接孔周围的板体卡住第一橡胶避震圈(72)并插在第一橡胶避震圈(72)的嵌槽(72-1)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光盘播放装置的部件。本装置的托盘组件托盘组件与基座前后滑动连接并可相对于基座进行进盒运动和出盒运动。在进盒运动中,先由传动机构的第一动力输出端推动托盘组件向后运动,此时其弹性夹持装置处于夹持状态,在进盒运动的后段,传动机构由第二动力输出端输出动力至控制组件,再由控制组件推动托盘组件继续向后运动,从而使托盘组件的弹性夹持装置由夹持状态变为释放状态。托盘组件进盒运动的启动可以通过对托盘组件施加一个推力而直接或间接触动控制开关来实现,其出盒运动的终止可以通过托盘组件的直接或间接触动控制开关来实现。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具有吸入功能,使用时稳定性和抗震性较好。
文档编号G11B33/08GK1505036SQ0214844
公开日2004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5日
发明者谈捷, 冯志辉, 陈艳芳, 陈红, 谢洪涛, 谈 捷 申请人:常州市新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