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TYPE‑C转接板的移动硬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7203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具有TYPE‑C转接板的移动硬盘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硬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TYPE-C转接板的移动硬盘。



背景技术:

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革新,存储设备也不断的升级换代,其性能也在逐步的完善,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之前的小存储容量、较慢的读写和传输速度,逐步演变成了大存储容量、较快的读写和传输速度,从而极大的减少了读写和传输所耗费的时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办公效率。

常见的存储设备有U盘、移动硬盘等,对于U盘,均采用闪存的技术,实行了数据的快速读写和传输,但是由于U盘的体积是固定的,使用时局限性较大,与硬盘相比,读写和传输速度相对较慢,效率相对较低。对于传统的机械硬盘,自身所占据的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方便携带,并且现有技术的固态硬盘一般都是NGFF转接口、Msata转接口等接口,在使用时,经常容易插反,若力度过大则容易损坏设备的接口,并且U盘如果需要连接手机必须在U盘和手机之间加上带有OTG功能的设备,现有技术的U盘使用较为不便。而且传统的移动硬盘多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组装较为复杂,装配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装方便、利用TYPE-C转接板实现数据线可正反插接、具有TYPE-C转接板的移动硬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TYPE-C转接板的移动硬盘,包括SSD固态硬盘PCBA板、TYPE-C转接板、支架和面壳,所述面壳的上侧面、左侧面、下侧面和右侧面依次围合成容纳空间,支架位于容纳空间内且支架与面壳的内侧壁通过卡合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支架上设有凹槽,TYPE-C转接板和SSD固态硬盘PCBA板均容置在凹槽中,且TYPE-C转接板、SSD固态硬盘PCBA板均通过卡合的方式与支架凹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TYPE-C转接板上设有TYPE-C接口和电路板转接口,所述SSD固态硬盘PCBA板插接在电路板转接口中,所述TYPE-C接口与电路板转接口电连接,电路板转接口与SSD固态硬盘PCBA板电连接。

其中,所述支架的前端设有与面壳前侧面大小相等的挡板,且挡板与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支架的尾端设有与面壳后侧面大小相等的支架堵头,支架堵头上的卡勾卡嵌在支架后侧面的卡槽中,挡板和支架堵头的长度均大于支架凹槽的长度;所述面壳的容纳空间为工字型结构,支架、挡板和支架堵头均固定容置在面壳工字型结构的容纳空间内。

其中,所述卡勾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支柱和导斜面,支柱的一端与支架堵头固定连接,支柱的另一端与导斜面固定连接,所述导斜面的宽度大于支柱的宽度。

其中,所述卡勾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勾对称固定在支架堵头上;所述卡槽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卡槽中心点之间的间距等于两个卡勾支柱之间的距离。

其中,所述TYPE-C转接板位于支架凹槽的前端,所述挡板上设有与TYPE-C接口大小相适应的定位孔,且定位孔的位置与TYPE-C接口的位置相适应。

其中,所述TYPE-C转接板上还设有连接信号灯和检测信号灯,所述连接信号灯和检测信号灯均与电路板转接口电连接;所述挡板上还设有连接信号灯孔和检测信号灯孔,且连接信号灯孔的位置与连接信号灯的位置相适应,检测信号灯孔的位置与检测信号灯的位置相适应。

其中,支架凹槽内的后侧面、左内侧面和右内侧面上均设有限位卡扣,限位卡扣与支架凹槽的下侧面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SSD固态硬盘PCBA板、TYPE-C转接板均固定在第一夹持空间内。

其中,所述限位卡扣包括多个第一限位卡扣以及多个第二限位卡扣,所述多个第一限位卡扣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多个第二限位卡扣也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第二限位卡扣的高度高于第一限位卡扣;所述第一限位卡扣与支架凹槽的下侧面之间形成第二夹持空间,TYPE-C转接板固定在第二夹持空间内,所述第二限位卡扣与第一限位卡扣之间形成第三夹持空间内,SSD固态硬盘PCBA板固定在第三夹持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具有TYPE-C转接板的移动硬盘,TYPE-C转接板上设有TYPE-C接口和电路板转接口,SSD固态硬盘PCBA板插接在电路板转接口中,TYPE-C接口与电路板转接口电连接,采用TYPE-C接口技术,提高加速传输速度,弥补了传统USB接口存在的容易反插的缺陷,SSD固态硬盘PCBA板插接在电路板转接口中,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硬盘与外接数据线的快速连接。支架与面壳之间,SSD固态硬盘PCBA板、TYPE-C转接板与支架之间通过卡合的方式固定连接,替代了传统的螺钉连接的方式,给生产装配带来了方便,缩短了装配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硬盘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硬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硬盘支架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SSD固态硬盘PCBA板与TYPE-C转接板插接后的示意图;

图5为SSD固态硬盘PCBA板与TYPE-C转接板卡嵌在支架中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硬盘的组装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SSD固态硬盘PCBA板 2、TYPE-C转接板

3、支架 4、面壳

5、TYPE-C接口 6、电路板转接口

31、挡板 32、支架堵头

33、支柱 34、导斜面

35、定位孔 36、连接信号灯孔

37、检测信号灯孔 38、第一限位卡扣

39、第二限位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TYPE-C转接板的移动硬盘,包括SSD固态硬盘PCBA板1、TYPE-C转接板2、支架3和面壳4。面壳4的上侧面、左侧面、下侧面和右侧面依次围合成容纳空间,即面壳的上下左右面成包围结构、前后面成开口结构。支架3位于容纳空间内且支架3与面壳4的内侧壁通过卡合的方式固定连接。支架3上设有凹槽,TYPE-C转接板2和SSD固态硬盘PCBA板1均容置在凹槽中,且TYPE-C转接板2、SSD固态硬盘PCBA板1均通过卡合的方式与支架1凹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硬盘可以是矩形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比如椭圆柱体。TYPE-C转接板2上设有TYPE-C接口5和电路板转接口6,SSD固态硬盘PCBA板1插接在电路板转接口6中,TYPE-C接口5与电路板转接口6电连接,电路板转接口6与SSD固态硬盘PCBA板1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TYPE-C转接板的移动硬盘,SSD固态硬盘PCBA板1可以是市面上的任意型号的SSD固态硬盘PCBA板1。电路板转接口6可以是NGFF转接口、Msata转接口等,具体转接口可以根据SSD固态硬盘PCBA板1的接口来进行设计。外部数据线传输的数据通过TYPE-C接口5输送至电路板转接口6转接后输送至SSD固态硬盘PCBA板1上的存储芯片内进行存储,而存储芯片内的数据线也可以通过电路板转接口6转换后,在经TYPE-C接口5输出,完成数据交互。采用TYPE-C接口技术,弥补了传统USB接口存在的容易反插的缺陷,SSD固态硬盘PCBA板1插接在电路板转接口6中,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硬盘与外接数据线的快速连接。支架3与面壳4之间,SSD固态硬盘PCBA板1、TYPE-C转接板2与支架之间通过卡合的方式固定连接,替代了传统的螺钉连接的方式,给生产装配带来了方便,缩短了装配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硬盘,能有效地兼容市面上SSD固态硬盘,使其SSD固态硬盘成为可外置移动的、具有TYPE-C接口的移动硬盘。并且能实现在不需要OTG的设备下连接手机及相关数码产品并为上述产品起到扩容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支架3与面壳4之间采用的是卡合连接的方式,实际生产中存在多种技术方案,例如在面壳4的不同内侧面上设置卡槽,在支架上设置卡勾等,通过卡槽与卡勾的配合,面壳4与支架3固定连接。但是这样方式在组装时还是过于繁琐,下面提供一种组装方便的支架3与面壳4卡合连接的技术方案:请参阅图2,支架3的前端设有与面壳4前侧面大小相等的挡板31,且挡板31与支架3为一体成型结构;支架3的尾端设有与面壳4后侧面大小相等的支架堵头32,支架堵头32上的卡勾卡嵌在支架后侧面的卡槽中,挡板31和支架堵头32的长度均大于支架3凹槽的长度,面壳4的容纳空间为工字型结构,支架3、挡板31和支架堵头32均固定容置在面壳4工字型结构的容纳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面壳4内部的容纳空间为工字型结构,即面壳4的左侧内壁和右侧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面壳4前侧面和后侧面的长度,这样支架可以容置在左侧内壁与右侧内壁之间,挡板31和支架堵头32可以容置在面壳4前侧面和后侧面的相应位置,挡板31和支架堵头32受到面壳4左侧内壁与右侧内壁的阻挡,无法向后或向前移动,整个支架3、挡板31和支架堵头32被固定在面壳4的工字型容纳空间内。在组装时只需要将支架3和挡板31从前端插入面壳的容纳空间内然后在尾端用支架堵头32固定即可,结构简单,不需要设计过多的螺钉螺栓结构,也不需要设计或多的卡勾结构,组装更方便,节约了组装效率。

目前,市面上的卡勾结构的勾状结构一般是矩形或长椭圆主体,为了配合卡勾,卡槽一般需要开设较大的开口,卡勾在卡槽中的活动范围较大,卡合的牢固性不佳,故此本实施例提出了另一种技术方案:请参阅图3,卡勾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支柱33和导斜面34,支柱33的一端与支架堵头32固定连接,支柱33的另一端与导斜面34固定连接,所述导斜面34的宽度大于支柱33的宽度。将卡勾的勾状结构设计为导斜面34,由于导斜面34具有一定斜度,在卡入卡槽的过程中可以调整堵头的角度,使导斜面34可卡入卡槽中。本实施例中的卡勾结构可以适应开口较小的卡槽,由于导斜面34的宽度比支柱33的宽度略大,当卡勾卡入卡槽中后,导斜面34会勾住支架3的侧壁上,实现支架3与支架堵头32的固定连接。

实际使用中,卡勾的数量一般为两个,两个卡勾对称固定在支架堵头32上;卡槽的数量也为两个,当两个卡槽中心点之间的间距等于两个卡勾支柱之间的距离,这样卡勾卡入卡槽中的活动范围会更小,支架与支架堵头结合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的TYPE-C转接板2和SSD固态硬盘PCBA板1卡合在支架的操作中,为了便于使用TYPE-C接口5,本实施例中将TYPE-C转接板2设置在支架3凹槽的前端,挡板31上设有与TYPE-C接口5大小相适应的定位孔35,且定位孔35的位置与TYPE-C接口5的位置相适应。外部数据线沿着定位孔35可以方便地插入到TYPE-C接口5中。

为了便于使用者了解移动硬盘的使用状态,本实施例中TYPE-C转接板2上还设有连接信号灯和检测信号灯,连接信号灯和检测信号灯均与电路板转接口6电连接;挡板31上还设有连接信号灯孔36和检测信号灯孔37,且连接信号灯孔36的位置与连接信号灯的位置相适应,检测信号灯孔37的位置与检测信号灯的位置相适应。连接信号灯和检测信号灯正好卡在连接信号灯孔36和检测信号灯孔37中,当移动硬盘通过数据线与外部通讯设备例如电脑成功连接时,TYPE-C转接板2与SSD固态硬盘PCBA板1形成通路,连接信号灯会点亮,此时使用者可以了解硬盘的使用状态;当使用者对移动硬盘进行测试时,检测信号灯会点亮,提示使用者移动硬盘进行系统检测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SSD固态硬盘PCBA板1、TYPE-C转接板2与支架3的凹槽之间的卡合连接方式也存在多种方案,例如在支架3凹槽的内侧两侧上设置与SSD固态硬盘PCBA板1、TYPE-C转接板2长度相等的限位卡槽,然后将SSD固态硬盘PCBA板1、TYPE-C转接板2卡在限位卡槽中,但是由于SSD固态硬盘PCBA板1与TYPE-C转接板2卡合后二者重合的部位长度不确定,故此上述方案的通用性有待改进,故此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方案:支架3凹槽内的后侧面、左内侧面和右内侧面上均设有限位卡扣,限位卡扣与支架凹槽的下侧面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SSD固态硬盘PCBA板1、TYPE-C转接板2均固定在第一夹持空间内。

上述方案中,由于SSD固态硬盘PCBA板1会插接在TYPE-C转接板2中,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差,为了将SSD固态硬盘PCBA板1和TYPE-C转接板2均固定住,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改进技术方案:限位卡扣包括多个第一限位卡扣38以及多个第二限位卡扣39,多个第一限位卡扣38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多个第二限位卡扣39也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第二限位卡扣39的高度高于第一限位卡扣38。第一限位卡扣38与支架3凹槽的下侧面之间形成第二夹持空间,TYPE-C转接板2固定在第二夹持空间内,第二限位卡扣39与第一限位卡扣38之间形成第三夹持空间内,SSD固态硬盘PCBA板1固定在第三夹持空间内。将SSD固态硬盘PCBA板1和TYPE-C转接板2分开固定,固定更牢固,硬盘的防震抗摔能力更强。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SSD固态硬盘PCBA板的组装过程:

请参阅图4,首先将SSD固态硬盘PCBA板1插入TYPE-C转接板2的电路板转接口6中;

请参阅图5,然后将组装好的SSD固态硬盘PCBA板1和TYPE-C转接板2一块卡在支架凹槽中,在卡入时可以先将限位卡扣轻轻抬起,然后将SSD固态硬盘PCBA板1和TYPE-C转接板2放入凹槽中,接着限位卡扣复位将SSD固态硬盘PCBA板1和TYPE-C转接板2固定;

接着将组装好的支架3、SSD固态硬盘PCBA板1和TYPE-C转接板2一起插入面壳的容纳空间内;

请参阅图6,最后将支架堵头32以两卡扣的方式卡入支架3尾端的卡槽中将支架3与面壳4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硬盘将移动硬盘加装TYPE-C转换电路板外加面壳实现固态移动硬盘,传输速度达10GPBS,大大提高运行速度;整个硬盘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不用螺丝,省工省时,降低成本。整个面壳采用抗摔高硬度铝合金材料制成,防震防摔,安全系数高。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采用TYPE-C接口技术,弥补了传统USB接口存在的容易反插的缺陷,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硬盘与外接数据线的快速连接;

2、支架3与面壳4,SSD固态硬盘PCBA板1、TYPE-C转接板2与支架3均通过卡合的方式固定连接,缩短了装配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3、设置多个存在高度差的限位卡,分别固定SSD固态硬盘PCBA板1和TYPE-C转接板2固定更牢固,硬盘的防震抗摔能力更强;

4、可任意搭配市面上的SSD固态硬盘PCB板转变成移动硬盘;

5、采用TYPE-C接口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