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式录像带加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4007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盒式录像带加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入盒式录音带及盒式录象带等的盒式磁带的加载装置,特别适用于录象机的盒式录象带的加载装置。
磁带录象机的盒式录象带的加载装置,主要由盒式录象带座、加载杆、驱动马达构成。盒式录象带座可以保持该盒式带的插入、退出状态;加载杆将加载运动传递到盒式录象带座;驱动马达使该加载杆转动。盒式录象带座在磁带录象机的盒式带插入口的卸载位置和加载位置之间移动。
具体地讲,就是当盒式录象带座在卸载装置时,将盒式录象带从盒式带插入口一插入,接受这一插入后,驱动马达转动,加载杆向进动方向转动。加载杆向进动方向的转动,一旦将盒式录象带座水平引入后,便使其降下,给与盒式录象带座所谓前置加载运动,由此,盒式录象带座和盒式录象带一起,从郐载位置移到加载位置。当收到盒式录象带退出的指令时,驱动马达反向转动,加载杆向回动方向转动,由此,盒式录象带座与盒式录象带一起,从加载位置回到卸载位置,同时,盒式录象带的一部分从盒式带插入口突出,可以将盒式带从磁带录象机中取出。
当盒式录象带座在加载位置时,盒式录象带座必须稳定地保持在其加载位置。也就是说当磁带录象机重放时,即使有外力加在磁带录象机上,如果盒式录象带座从加载位置浮上来,就会使从盒式带供给侧磁带盘轴取出的磁带运行产生紊乱,不能得到稳定的画面。
为了将盒式录象带座稳定地保持在加载位置,作为其中的一个例子,在驱动马达和加载杆之间的动力传递系统中,装设蜗轮齿轮,该蜗轮齿轮,可以阻止从加载杆侧的动力传递。但是,在这种场合,由于该蜗轮齿轮受到大的推力,就必须在蜗轮的两端设反压力轴承,这样就使其支持构造及组装复杂化。
本发明提供一种盒式录象带加载装置,其目的是克服上述的构造复杂化等问题,以简单的构成可使盒式录象带座稳定地保持在加载位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盒式录象带加载装置中,有使加载杆转动的杆驱动装置,该装置包括可以正向、反向转动的驱动齿轮和齿轮。齿轮列连接在驱动齿轮和加载杆之间,包含有第1齿轮部和第2齿轮部。第1齿轮部在驱动马达那一侧,该齿轮列当盒式录象带座到达加载位置时,与第1齿轮部的啮合被解除,第2齿轮部与第1齿轮部协动,阻止从加载杆那一侧的动力传递。
权利要求2的装置中,第1齿轮部是仅只在外周的一部分有第1齿部的局部齿轮,而外周的其它部分的圆周有与上述第1齿部的齿顶圆的半径相同的圆周面;第2齿轮部有第2齿部,当上述盒式录象带座到达加载位置时,第2齿轮部从局部齿轮的第1齿部的啮合处离开,第2齿部与上述局部齿轮的圆周面接触。
在权利要求3的装置中,第2齿轮部由缺齿齿轮形成,缺齿齿轮只是在其外周的一部分形成第2齿部,其它的部分有与第2齿部的齿根圆的半径相同的圆周面。
在权利要求4的装置中,驱动齿轮由磁带录象机的主导轮马达带动而转动,该齿轮列的始端有与驱动齿轮可以接合或分离的离合器齿轮。
在权利要求5的装置中,在其杆驱动装置中,有保持弹簧,当盒式录象带座在加载位置时,保持弹簧将盒式录象带座按压在其加载位置,该保持弹簧挂搭在加载杆和盒式录象带座之间。
在权利要求1的装置中,驱动齿轮的转动,通过齿轮列传递到加载杆,随之,加载杆在进动位置一转动,使盒式录象带座受到加载运动的作用,直到盒式录象带座到达加载位置。这时,齿轮列中驱动齿轮那一侧的第1齿轮部与邻接在该第1齿轮部的第2齿轮部的啮合被解除,这些第1齿轮部和第2齿轮部互相协动,阻止从加载杆侧来的动力传递,使加载杆保持在其进动方向的转动位置。
在权利要求2、3的装置中,盒式录象带座到达加载位置时,局部齿轮的第1齿部和第2齿轮部(缺齿齿轮)的第2齿部的啮合被解除。在这种状态下,第2齿轮部(缺齿齿轮)的第2齿部,即第2齿部的终端齿与局部齿轮的周面接触,局部齿轮阻止第2齿轮部(缺齿齿轮)的转动,即阻止加载杆向回动方向的转动。其后,驱动齿轮反向转动,局部齿轮的周面从第2齿轮(缺齿齿轮)的齿部的齿处外离,这些局部齿轮以及第2齿轮部(缺齿齿轮)再次啮合。
在权利要求4的装置中,齿轮列的离合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时,主导轮马达的动力通过驱动齿轮及齿轮列传递到加载杆,加载杆在往返方向转动。
在权利要求5的装置中,当盒式录象带座在加载位置时,盒式录象带座受到保持弹簧的按压力,保持在其加载位置。
也就是说本发明提出一种盒式录像带加载装置,包含盒式录像带座、导向装置、加载杆和杆驱动装置,所述盒式录象带座可以保持盒式录象带的插入及退出状态;所述导向装置用于引导上述盒式录象带座的加载运动;所述加载杆接连在上述盒式录象带座上;所述杆驱动装置使上述加载杆在进动的方向转动,给与盒式录象带座加载运动,直到上述盒式录象带座移动到加载位置为止;上述杆驱动装置有驱动齿轮和齿轮列,所述驱动齿轮可以正向、反向转动;所述齿轮列可将驱动齿轮的动力传递到上述加载杆,使加载杆的转动在往返运动方向上变换;其特征是该齿轮列当盒式录象带座到达加载位置时,与上述驱动齿轮那一侧的第1齿轮部的啮合被解除,第2齿轮部与上述第1齿轮部协动,阻止从上述加载杆那一侧来的动力传递。
其中,上述第1齿轮部由局部齿轮组成,局部齿轮仅只在外周的一部分有第1齿部,而外周的其它部分的圆周有与上述第1齿部的齿顶圆的半径相同的圆周面,上述第2齿轮部有第2齿部,当上述盒式录象带座到达加载位置时,第2齿轮部从上述局部齿轮的上述第1齿部的啮合处离开,第2齿部与上述局部齿轮的圆周面接触。
其中,上述第2齿轮部是缺齿齿轮,缺齿齿轮只在外周的一部分有第2齿部,而外周的其它的部分有与齿根圆同一半径的圆周面。
其中,上述驱动齿轮在主导轮马达的带动下,可以转动,上述齿轮列的始端有离合器齿轮,对于上述驱动齿轮可以啮合或分离。
其中,上述杆驱动装置,设在上述加载杆和上述盒式录象带座之间,有保持弹簧,当上述盒式录象带座位于加载位置时,保持弹簧按压上述盒式录象带座,使盒式录象带座保持在加载位置。
图面的简单说明

图1为磁带录象机内部概略的斜视图。
图2为图1中盒式录象带加载装置的局部平面图。
图3为从加载框架内看到的一面侧板图。
图4为从主导轮马达到加载杆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斜视图。
图5为主导轮马达及控制马达的控制电路框图。
图6为由图3的状态,将盒式录象带插入盒式录象带座,盒式录象带和盒式录象带座一起被推入后的状态图。
图7为由图6的状态,盒式录象带座与盒式录象带一起到达加载位置时的状态图。
图8为盒式录象带座在卸载位置时,局部齿轮和缺齿齿轮啮合状态图。
图9为盒式录象带座在加载位置时,局部齿轮和缺齿齿轮的啮合状态被解除后的状态图。
实施例图1所示为磁带录象机内部构造的概略,磁带录象机有底盘2,在该底盘2的后半部,分别设有装有磁头的磁鼓8、主导轮10、与该主导轮10协动的压带轮12,方式转换装置14的控制马达16、消磁磁头18、音频控制磁头20。
在底盘2的前半部,设有盒式录象带加载装置4。盒式录象带加载装置4有加载框架22,该加载框架22上有一对侧板24、26。这两块侧板24、26分别立设在底盘2的两侧,其上缘的前部和后端以横梁28、30相互连接。
加载框架22内,设有盒式录象带座32,该盒式录象带座32前面和后面是由开口的矩形框架构成。盒式录象带(没有图示)从框架前面的开口装入。如图1所示,盒式录象带座32在卸载位置时,盒式录象带座32从底盘2只以所定的水平面上浮,其前开口临近位于磁带录象机外壳的盒式录象带插入口。在盒式录象带座32的内部,设有一对制动器(图中未示)。这一对制动器决定向盒式录象带座32内推入盒式录象带的位置。
盒式录象带座32分别同样地被支持在加载框架22的侧板24、26上,在图2及图3中所示的是对于侧板26的盒式录象带座32的导向装置,即其支持构造。由图2可以清楚看出,从盒式录象带座32,即从其侧板26那一侧的侧壁32R处,突设一对支持销34、36,这一对支持销34、36的前端,分别支持在设于侧板26的内面的导槽40、42内,它们可以自由滑动。在这里,由图3可以明白,支持销34、36分别位于侧壁32R的前侧下部及后侧上部,上、下部保持所定距离。
导槽40、42对应相应的支持销水平设置,设置位置不同,但形状是相同的。引导支持销34的导槽40从侧壁32R的前侧部分水平延伸后向下方弯曲;引导支持销36的导槽42从侧壁32R的中央水平延伸后向下方弯曲。
盒式录象带座32也是以同样的导向手段被侧板24支持。在图1中,一对支持销34、36从盒式录象带座32的另一侧壁32L突出,支持销34,36在侧板24上形成的一对导槽40、42中。在这里,从图1可以看出,侧板24的导槽40、42实际上是长孔,为与侧板26侧的导槽40、42相对应,用“槽”这个词表示。
图2表示在盒式录象带座32上,插入盒式录象带C以后的状态,插入的盒式录象带C通过一对弹簧片47的作用,被按压在盒式录象带座32的底板上。一对弹簧片47分别安装在从盒式录象带座32的两个侧壁32R,32L的上端向内侧延伸的延长部的内面。
如图2所示那样,在盒式录象带座32的侧壁32R和侧板26之间,以及在图中未示的侧壁32L和侧板24之间,分别设有位于其侧板前侧部分的加载杆。在图3中所示一侧的加载杆48,更为具体表示一侧的加载杆48。
加载杆48有圆形部50和杆部52。圆形部50在加载杆的下端部,杆部52从圆形部50向上方突出,圆形部50与转动轴54安装成一体。该转动轴54处于底盘2的正上方,在侧板24、26之间延伸,它的两端支持在侧板24、26的下端边可以自由转动。
加载杆48的杆部52的前端部,设有在它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56,该槽56的下半部分变宽。详细地讲,如图3所示,槽56的下半部分以加载杆48顺时针方向侧的内缘下凹而变宽。
在槽56内,以如前所述盒式录象带座32的上述支持销34插通。因此,加载杆48通过支持销34接连在盒式录象带座32上。
在加载杆48的一个侧面上,也就是在盒式录象带座32那一侧的面上,形成围着其圆形部50的突起部51、而且是一直延伸到它的杆部52前端的凹部56上,装有由棒簧形成的保持弹簧58。该保持弹簧58设有基端部58a和弹簧部58b。基端部58a是U字形的,围着突起部51上沿凹部56的内壁,如图3所示向反时针方向弯曲形成的;弹簧部58b从该基端部进一步向支持销34延伸。更详细地说,弹簧部58b从基端部58a向支持销34侧倾斜后一直延伸,并且,它的前端从盒式录象带座32的前方与支持销34接触。
加载杆48的圆形部50,其外周边缘的一部分穿通底盘2上形成的开口60(参照图2),向底盘2的下侧突出,并且在所定的范围内形成齿部62。
另一侧的加载杆及保持弹簧(都没有图示)和前述的加载杆48及保持弹簧58以同样方法安装。另一侧的加载杆的圆形部分没有齿部,这一点与加载杆48不同。
下面,参照图4说明底盘2内部的一部分,在底盘2的里面,从主导轮马达64到加载杆48设有传递系统,该动力传递系统中也包括杆的驱动装置。
以下说明动力传递系统。主导轮马达64的输出轴的一端装有输出皮带轮66,另一端向底盘2的上方突出,连接在上述主导轮10上。
在主导轮马达64的附近,设有直径比输出皮带轮66大的驱动皮带轮68。驱动皮带轮68的皮带轮轴70支持在底盘2的里面,可以自由转动。驱动皮带轮68和输出皮带轮66上挂套着驱动皮带72。驱动皮带72可以将主导轮马达66的动力传递到驱动皮带轮68。在图4中,驱动皮带轮68及驱动皮带72以双点划线表示。
在驱动皮带轮68的皮带轮轴70上,装有驱动齿轮74,齿轮列76从该驱动齿轮74向加载杆48延伸。齿轮列76有与驱动齿轮74之间保持一定间隔的中间齿轮78,中间齿轮78由两级齿轮组成。中间齿轮78的大径齿轮朝下,从图4看,则是朝上,支持在底盘2上,可以自由转动。中间齿轮78的齿轮轴装有转动杆80的中间部,可以自由转动,如图2所示,转动杆80装在中间齿轮78的小径齿轮和底盘2之间。
转动杆80弯曲成山字形,它的一端的臂部向驱动齿轮74侧延伸,另一端的臂部主导轮马达64侧延伸。
转动杆80一端的臂部,它的前端作为齿轮列76的起始端齿轮,是由两级齿轮形成的离合器齿轮82,以轴支承,可以自由转动。从图2显而易见,这个离合器齿轮82的小径齿轮通常与两级齿轮78的大径齿轮啮合。
转动杆80的另一端的臂部,它的前端挂在拉伸线圈弹簧84的一端,拉伸线圈弹簧84的另一端挂在底盘2上。如图4所示,拉伸线圈弹簧84促使转动杆80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转动杆80的另一端的臂部,它的前端与方式转换齿条86的突起88系合,该突起88对抗拉伸线圈弹簧84的弹力,使转动杆80向反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转动杆80的离合器齿轮82,它的小径齿轮一面与中间齿轮78的大径齿轮啮合,一面转动,而离合器齿轮82的大径齿轮啮合在驱动齿轮74上。
方式转换齿条86支持在底盘2的里面,可以自由滑动。如上所述,受到从控制马达16来的动力,可以往返运动。
中间齿轮78和加载杆48之间,从中间齿轮78这一端开始,顺序设有第1、第2控制齿轮90、92。第1控制齿轮90由两级齿轮形成,其大径齿轮朝上方,被轴支承在底盘2的里面,可以自由转动。第1控制齿轮90的大径齿轮与中间齿轮78的小径齿轮啮合。
第1控制齿轮90的小径齿轮,是其外周面仅有一部分形成第1齿部的局部齿轮(第1齿轮部)94,这个局部齿轮94的齿部以外的外周面的半径,与第1齿部的齿顶圆的半径相同。
第2控制齿轮92有缺齿齿轮96(第2齿轮部),缺齿轮96其外周面只有一部分留有第2齿部,并可与局部齿轮94啮合。该缺齿齿轮96的第2齿部以外的外周面的半径,与第2齿部的齿根圆的半径相同。
另外,第2控制齿轮92具有与缺齿齿轮96同轴的冠状齿轮98,这些齿轮的齿轮轴也被轴支持在底盘2的里侧,可以自由转动。冠状齿轮98位于缺齿齿轮96的下方,从下方与加载杆48的齿部62啮合。图4中,冠状齿轮98以双点划线筒略表示,在图2中明确表示,冠状齿轮98和加载杆48的齿部62的啮合状态。
盒式录象带C的加载及卸载,在图5中,前述的主导轮马达64及方式转换装置14的控制马达16的控制,由控制器100实行。为了进行控制,在控制器100上,装有电气连接的装完传感器104和转动检出传感器102。转动检出传感器102用于检出主导轮马达64的转动;装完传感器104用于检出盒式录象带C,即盒式录象带座32的装载完毕,这些传感器将其检出信号传到控制器100。例如在转动检出传感器102上,可以使用装在主导轮马达64内的霍耳磁性传感器,装完传感器104可以使用限制开关。装完传感器104如图3所示那样,设在底盘2的上面,当盒式录象带座32到达加载位置时,盒式录象带座32进行ON的动作,控制器100可以从磁带录象机的取出按钮(图中未示)接受装、卸指令和重放、倒带、快送等的方式转换指令。
下面说明盒式录象带C的加载动作。首先,如图3所示,盒式录象带座32在卸载位置,这时,加载杆48在图示的位置,加载杆48的动力传递系统也在图4所示的状态。即在齿轮列76中,其离合器齿轮82与驱动齿轮74啮合,而且,局部齿轮94和缺齿齿轮96通过它们的第1及第2齿轮部啮合。
由图3所示状态,一直维持到盒式录象带C与盒式录象带座32的制动器接触为止,盒式录象带插入后,盒式录象带C保持在盒式录象带座32上。然后,将盒式录象带C再向里推入,如图6所示盒式录象带座32与盒式录象带C一起被推入框架22内,在这里的盒式录象带座32的一对支持销34、36分别沿着相对应的槽40、42的水平部分被引导。
盒式录象带座32通过它的一对支持销34连接在对应的加载杆48上,随着盒式录象带座32的推入,如图6所示,该盒式录象带座32使一对加载杆48向反时针方向转动。在这里,一个加载杆48通过动力传递系统,即通过齿轮列76与驱动齿轮74相接,加载杆48的转动,从驱动齿轮74,经驱动皮带轮68、驱动皮带72及输出皮带轮66传递到主导轮马达64,使该主导轮马达64转动。
主导轮马达64的转动,被上述转动检出传感器102检出,该检出传感器102将检出信号提供给控制器100。控制器100一接到检出信号,就使主导轮马达64单方向转动。该主导轮马达64的转动,带动上述动力传递系统传递到加载杆48上,由于一对加载杆48通过转轴54相互连结,所以,这些加载杆可以继续在进动的方向转动。
在这种场合,随着一对加载杆48的转动,盒式录象带座32进一步被推向里侧,在这里,盒式录象带座32的一对支持销34、36分别从相应的导槽40、42的水平部分的终端到达垂直部分之后,随着加载杆48的转动,盒式录象带座32被推下,如图7所示,进入加载位置。
这时,前述装完传感器104,由于盒式录象带座32到位,进行ON操作,控制器100一收到从装完传感器104传来的ON操作的信号,控制器100就使主导轮马达64停止转动。
盒式录象带座32与盒式录象带C一起位于加载位置时,盒式录象带座32的一对支持销34位于加载杆48的槽56的加宽部分,使保持弹簧58的前端部分弹性变形。因此,盒式录象带座32通过相应的支持销34而受到保持弹簧58的作用,保持在其加载位置。
一方面,盒式录象带座32从卸载位置移到加载位置的过程中,上述齿轮列76中的局部齿轮94及缺齿齿轮96从图8所示的状态,局部齿轮94按箭头所示的方向转动,移到图9所示的状态。即盒式录象带座32在卸装位置时,如图8所示,局部齿轮94和缺齿齿轮96互相啮合,而当盒式录象带座32一到达加载位置时,如图9所示,局部齿轮94和缺齿齿轮96啮合分离,缺齿齿轮96的第2齿部与局部齿轮94的外周面接触。
因此,在图9的状态中,加载杆48即使想向回动的方向转动,即缺齿齿轮96想向箭头所示方向转动,缺齿齿轮96的转动将会受到局部齿轮94的阻止。其结果是盒式录象带座32到达加载位置以后,加载杆48确实被固定在其转动位置,盒式录象带座32在其加载位置受到一对保持弹簧58的作用力,稳定地保持在加载位置。
盒式录象带C的加载一结束,控制器100接收到从装完传感器104传来的ON信号,使上述方式转换装置14的控制马达16转动,其转动使方式转换齿条86变位移动。即方式转换齿条86移向图4中箭头所示方向,其突起88离开转动杆80。这样,突起88和转动杆80的系合被解除。如图4所示,由于转动杆80受到拉伸线圈弹簧84的作用,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所以,离合器齿轮82,其小径齿轮一边与中间齿轮78的大径齿轮啮合,一边脱离驱动齿轮74,其大径齿轮和驱动齿轮74的啮合被解除。即驱动齿轮74和加载杆48那一侧的齿轮列76的连接被断开。
控制马达16的转动传递到图中未示的录象带磁带加载机构,使该录象带加载机构动作。录象带加载机构从与盒式录象带座32一起处于加载位置的盒式录象带C中,将磁带沿所定的行进路线引出,将其一部分卷在磁头8上的同时,将磁带挟在主导轮10和压带轮12之间。
控制器100一接到重放方式转换的指令,使主导轮马达64转动,主导轮10和压带轮12互相协动,从盒式录象带C的供带侧磁带盘取出磁带,开始重放。这时,主导轮马达64侧的驱动齿轮74和加载杆48侧的齿轮列76的接续断开,这样,主导轮马达64的转矩就不会传递到齿轮列76。
重放方式,盒式录象带座32如前所述,稳定地保持在加载位置。例如,即使磁带录象机受到振动,盒式录象带座32也不会从加载位置上浮。因此,在放象中,从盒式录象带C中取出磁带,磁带的行走也不会打乱,可以保证良好的放象动作。
重放方式一结束,控制器100使主导轮马达64的转动停止,其后,盒式录象带C的装、卸指令传到控制器100,控制器100首先使控制马达16逆向转动,使方式转换齿条86回到图4中所示的位置。随着方式转换齿条86的回动,其突起88与转动杆80系合,使该转动杆80对抗拉伸线圈弹簧84的作用,转向图4中反时针方向。因此转动杆80的离合器齿轮82,如图中所示那样,其大径齿轮再次与驱动齿轮74啮合。通过控制马达16转动,带动磁带加载机构向反方向动作,从磁带盒C中引出的磁带卷回磁带盒C中。
在这种状态,控制器100使主导轮马达64向与加载时相反的方向转动,该转动力矩从驱动齿轮74传递到齿轮列76。这样,齿轮列76中的局部齿轮94如图9所示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结果,这些局部齿轮94和缺齿齿轮96再次啮合,局部齿轮94的转动传递到缺齿齿轮96。即驱动齿轮74的转动力矩通过齿轮列76传递到加载杆48。其结果是一对加载杆48互相连动,在回动方向转动。即如图7所示,加载杆48在顺时针方向转动,随着这一转动,盒式录象带座32随磁带盒C一起,一旦从加载位置上升后,如图3所示,水平回到卸载位置,录象带盒C的一部分突出在磁带录象机的盒式录象带插入口外侧。
上述实施例中,齿轮列中的第1齿轮部及第2齿轮部,即局部齿轮94及缺齿齿轮96构成齿轮,这些齿轮至少有一个可以用齿条置换。
如上说明那样,权利要求1中的盒式录象带加载装置中,盒式录象带座在加载位置时,齿轮列中的第1齿轮部和第2齿轮部的啮合被解除,加载杆那一侧的第2齿轮部的转动受到第1齿轮部的阻止,所以,即使外部的振动加在该盒式录象带座上,盒式录象带座也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加载位置。因此,在盒式录象带的放象过程中,盒式录象带中的磁带可以稳定地抽出,也可以保持良好的放象动作。
权利要求2、3中的装置中,局部齿轮及缺齿齿轮构成第1齿轮部及第2齿轮部,从驱动齿轮到加载杆的齿轮列以简单构成就可以实现,而且,其组装也比较容易。
权利要求4的装置中,由主导轮马达带动,使驱动齿轮转动,与驱动齿轮可以离合的离合器齿轮设在齿轮列的始端,这样可以不专门设置使驱动齿轮转动的专用马达,使装置构造简单化。
权利要求5的装置中,在加载位置的盒式录象带座受到保持弹簧的弹力作用,可以使盒式录象带座稳定地保持在加载位置。32 盒式录象带座34、36 支持销(导向装置)40、42 导槽(导向装置)48 加载杆64 主导轮马达74 驱动齿轮(杆驱动装置)76 齿轮列82 离合器齿轮94 局部齿轮(第1齿轮部)96 缺齿齿轮(第2齿轮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盒式录像带加载装置,包含盒式录像带座(32)、导向装置(34、36、40、42)、加载杆(48)和杆驱动装置,所述盒式录象带座(32)可以保持盒式录象带的插入及退出状态;所述导向装置(34、36、40、42)用于引导上述盒式录象带座的加载运动;所述加载杆(48)接连在上述盒式录象带座上;所述杆驱动装置使上述加载杆在进动的方向转动,给与盒式录象带座加载运动,直到上述盒式录象带座移动到加载位置为止;上述杆驱动装置有驱动齿轮(74)和齿轮列(76),所述驱动齿轮(74)可以正向、反向转动;所述齿轮列(76)可将驱动齿轮的动力传递到上述加载杆,使加载杆的转动在往返运动方向上变换;其特征是该齿轮列当盒式录象带座到达加载位置时,与上述驱动齿轮那一侧的第1齿轮部(94)的啮合被解除,第2齿轮部(96)与上述第1齿轮部协动,阻止从上述加载杆那一侧来的动力传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盒式录象带加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第1齿轮部由局部齿轮(94)组成,局部齿轮(94)仅只在外周的一部分有第1齿部,而外周的其它部分的圆周有与上述第1齿部的齿顶圆的半径相同的圆周面,上述第2齿轮部(96)有第2齿部,当上述盒式录象带座到达加载位置时,第2齿轮部从上述局部齿轮的上述第1齿部的啮合处离开,第2齿部与上述局部齿轮的圆周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盒式录象带加载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第2齿轮部是缺齿齿轮(96),缺齿齿轮(96)只在外周的一部分有第2齿部,而外周的其它的部分有与齿根圆同一半径的圆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盒式录象带加载装置,其特征是上述驱动齿轮在主导轮马达(64)的带动下,可以转动,上述齿轮列的始端有离合器齿轮(82),对于上述驱动齿轮可以啮合或分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盒式录象带加载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杆驱动装置,设在上述加载杆和上述盒式录象带座之间,有保持弹簧(58),当上述盒式录象带座位于加载位置时,保持弹簧(58)按压上述盒式录象带座,使盒式录象带座保持在加载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盒式录像带加载装置,由加载杆和动力传递系统构成。加载杆将加载运动给与盒式录像带座;动力传递系统把主导轮马达的动力传递到加载杆。该动力传递系统包括驱动齿轮和齿轮。驱动齿轮在主导轮马达的带动下可以正向、反向转动;齿轮列接合在驱动齿轮和加载杆之间。齿轮列的路径中,有互相断续啮合的局部齿轮及缺齿齿轮。
文档编号G11B15/675GK1121626SQ9510545
公开日1996年5月1日 申请日期1995年5月9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7日
发明者大植吉晃, 山中隆 申请人:德利信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