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2901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板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安装在母板上且可供一个子板插接,以实现母板与子板间电性连接的无限频宽型背板式连接器(InfiniBand Backplane Connector)。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适用于合伙工作的计算模式愈加分散,进而对服务系统的可量测性、可靠性及工作性能提出挑战。为了达到这种要求,需要一个平衡的系统体系,应在内存、处理器和输入/输出(Input/Output)子系统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计算机产业界的七大领导者,康柏(Compaq)、戴尔(Dell)、惠普(Hewlett-Packard)、国际商用机器(IBM)、英特尔(Intel)、微软(Microsoft)、太阳微系统(SunMicrosystem)这七家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名为InfiniBand(无限频宽)的商业协会,该协会致力于开发一个新的输入/输出互联标准,并于2000年10月24日发行了InfiniBand体系规范1.0版,该规范在它第10章中揭示了InfiniBand背板连接器的基本知识。
前述所揭示的InfiniBand背板连接器是一种低插入力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两组导电端子,其中,收容在绝缘模块内的一组端子是用于传输InfiniBand板的第一表面上的高速差分对信号及其对应的接地信号,另一组端子是用于传输InfiniBand板的第二表面上的低速迅号、电源信号以及接地信号。12X型连接器包含24对高速导电端子(48个端子)和18个低速电源端子。安装有高速端子的装置是通过由开关保护装置的外形轮廓驱动的内部机构的作动来使其闭合。受让人为Tyco公司的美国专利第6,206,713号及受让人为Siemens公司的美国专利第5,785,534、5,823,823、6,012,927号均揭示了类似结构的背板连接器。
然而,上述专利揭示的现有InfiniBand背板连接器,或者未设有驱动装置以驱动设有高速端子的绝缘模块而使其向InfiniBand板枢转移动,或者虽设有这种驱动装置,但其耐用度不佳,容易导致高速端子和InfiniBand板之间的作用力偏小,进而影响InfiniBand连接器的端子与InfiniBand板之间的接触效果,以致影响电子信号的传输质量,因此,有必要对InfiniBand连接器加以改良。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板连接器,其设有一独特的驱动装置,可确保连接器端子与连接器所收容的子板的接触片之间可靠、稳定的电性连接,且操作方便。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包括内设有插槽的绝缘本体、一排低速信号端子及以可转动的连接方式收容于插槽内对应位置的插入模块。该插入模块设有与前述低速信号端子相对应的两排高速信号端子,这些高速信号端子的一端从插入模块的一侧突出以与子板相接触,随插入模块的转动,其可在插槽中自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当插入模块处于第一位置时,连接器处于开启状态而可供子板插入其插槽中,当插入模块处于第二位置时,连接器处于闭合状态,此时,已插入插槽中的子板被夹置于插入模块与低速信号端子之间。另外,电连接器还设有组接于绝缘本体中的驱动装置,在前述第二位置处,驱动装置是紧贴在插入模块背部且可推动插入模块朝子板偏转,以确保插入模块上的高速端子与子板上的接触片之间保持足够的压力而接触良好。
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上述特征的背板连接器借助于其绝缘本体上所设的驱动装置,使设有高速端子的插入模块可朝子板转动,确保高速端子与子板之间的良好电性连接。
图面说明

图1是本发明背板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如图2所示的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如图1及图2所示的插入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如图4所示的插入模块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如图3所示的连接器的组合示意图,其中,切除绝缘本体末端以清楚显示插入模块及收容在绝缘本体的若干个低速信号端子。
图7是如图6所示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子板边缘插入如图7所示的连接器插槽四分之三深度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子板边缘完全插入如图8所示的连接器插槽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立体示意图,其中,连接器固定在母板上且一子板插置在其插槽中。
图10A是沿图10a-a线方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0B是沿图10b-b线方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类似于图10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如图11所示的连接器沿c-c线方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连接器100包括内设有上下贯通的一个插槽12及若干个空腔14的绝缘本体10、可转动地收容在插槽12中的插入模块16、固持在空腔14中的若干个通常为低速信号端子的第一信号端子18以及固定在插入模块16后端用于将插入模块16的顶部22朝第一信号端子18方向推动且通常用来接地的若干个弹性端子20。插入模块16、第一信号端子18、弹性端子20是由绝缘本体10底部组入插槽12内。在绝缘本体10相对的每一个末端设有一个肩部24,每一个肩部24均设有一个狭缝26。前述肩部24是与夹具或闩锁装置(未图示)相配合而紧固在印刷电路板30(参照图8)上,从而将电连接器100固定在电路板上。当然,前述肩部24与夹具或闩锁装置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略去不用。可以通过镶埋成型(insert-molding)方式将两排高速信号端子27成型在插入模块16中。在本发明中,插入模块16是由若干个子模块及夹置在前述子模块之间的若干个端子模块40组装而成(容后详述)。
请参照图4所示,插入模块16包括一对侧模块32及若干个相互结合的中间模块34,这些中间模块34以其相对侧壁所设的凹孔36及导柱38的嵌合而夹置在两个侧模块32之间。在每一个侧模块32的内侧面46上设有第一通道42及第二通道44,在其外侧面50上则设有枢轴48。在每一个侧模块32的内表面54顶部形成有一个凸起52,该凸起52具有上斜面56和下斜面58。另外,在每一个中间模块34的相对侧壁上也设有与前述第一通道42和第二通道44结构相同的通道(一并用标号42、44表示)。每一个端子模块40均具有四个端子,通常为高速信号端子,这些高速信号端子是以镶埋成型方式与两个绝缘定位块结合在一起。两排端子模块40分别固定在侧模块32与中间模块34的第一通道42和第二通道4 4内。请配合参照图7,高速信号端子27的末端分别延伸出侧模块32及中间模块34的内表面54及底面64外。金属遮蔽壳体66包围在由上述侧模块32、中间模块34及端子模块40组合而成的插入模块的外表,其设有若干个弹片68,用以与子板70上的接地电路相接触导通(参照图9),以建立接地路径,图5揭示了组装完成后的插入模块16。
请参照图6和图7所示,插入模块16收容在绝缘本体10的插槽12内,该模块16上的枢轴48组接于绝缘本体10对应侧壁的凹槽72中(参照图2及图3),一对U形金属夹74插置在对应的凹槽72中以将枢轴48固持在凹槽72中,以防止插入模块16下滑而脱离出绝缘本体10外。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8包括延伸入绝缘本体10的插槽12内的接触部76及延伸出绝缘本体10底面外以接合在电路板30(参照图8)上的压入式脚部78。四个弹性端子20固定在插入模块16与绝缘本体10后壁之间,每一弹性端子20均具有弹性接触臂82及压入式尾部84,这些接触臂82抵压在插入模块16的金属遮蔽壳体66上以推动插入模块16顶部22向第一信号端子18方向转动,压入式尾部84则是从绝缘本体10的底面延伸而出并接合在电路板上(参图8)。显然,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端子20实际上还起到了驱动装置的作用。此时,插入模块16的凸起52可伸入绝缘本体10的插槽12中。
请参照图8和图9所示,开关保护装置86设置在子板70的一侧,当子板70插入插槽12内与固定在电路板30上的连接器100电性接合时,开关保护装置86的顶端推动插入模块16的凸起52而使其绕枢轴48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子板70得以插入插槽12,在子板70完全插入插槽12之后,凸起52卡入子板70和开关保护装置86的开口(图未示)中。插入模块16在弹性接触臂82的压力作用下有绕枢轴48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此时低速信号端子18的接触部76电性连接在子板70的焊接片上,高速信号端子27的末端则电性连接在子板70另一侧面的焊接片上,从而实现子板70与电路板30间的信号导通。
再请参照图10、图10A及图10B,这些图所揭示的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00的结构与连接器100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其绝缘本体202顶壁206的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开口204且一对驱动装置208枢接于对应的开口204中。每一个驱动装置208设有楔形块210,该楔形块210设有两个相对斜面212及两个横向延伸而出的导柱214。在顶壁206靠近两个开口204处均设有用于收容驱动装置208的对应导柱214的凹槽216。每一个驱动装置208前端均设有一个卡扣在对应凹口220中的凸部218,前述凹口220设在绝缘本体的开口204的侧壁上以使驱动装置208固持在绝缘本体202内。如图10A所示,当子板70完全与连接器200相结合,驱动装置208靠近插入模块16一侧的斜面212施压于插入模块16顶部22后方,阻止插入模块16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高速信号端子末端与子板70的接触片间保持适当的压力。如图11和图12所示,驱动装置208’也可设在绝缘本体202’的前壁222’,位于插入模块16顶部22后方的楔形块210’的作用下,驱动装置208’可以实现使驱动模块16顺时针旋转的功效。
权利要求
1.一种背板连接器,用于将子板与母板电性连接,包括内设有插槽的绝缘本体、设于插槽中的一侧的一排低速信号端子及以可转动的连接方式收容于插槽内与所述低速信号端子相对位置的插入模块,该插入模块设有与前述低速信号端子相对应的两排高速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上还设有驱动装置,当子板被夹置于插入模块与低速信号端子之间时,驱动装置贴靠在插入模块背部且可推动插入模块朝子板偏转,使插入模块上的高速端子与子板上的接触片之间保持足够的压力而接触良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插槽内且位于插入模块与插槽内壁之间的若干弹性端子,这些弹性端子均具有适当弯折并抵压在插入模块背部的接触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两端各设有贯通至插槽的开口,且在开口的相对两侧各设有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前壁两端各设有贯通至插槽的开口,且在开口的相对两侧各设有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组装于所述开口中的楔形块,且该楔形块的两侧均设有对应安装于所述凹槽中的导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设有一凹口,而所述楔形块则相应设有可卡扣于该凹口的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插入模块的表面包覆有金属遮蔽壳体,该金属遮蔽壳体设有若干个用于与子板电性连接的弹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模块包括位于两侧的一对侧模块及位于中间的若干中间模块,且侧模块的内侧壁及每一中间模块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若干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的通道中分别组装有端子模块,每一端子模块包括一对高速信号端子及结合于端子上以与所述通道相配合固持定位的定位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两端侧壁上开设有凹槽,一对U形金属夹分别安装在凹槽中,而所述插入模块的两端外侧则分别设有枢轴,可对应组入该凹槽中并被U形金属夹固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板连接器,包括内设有插槽的绝缘本体、一排低速信号端子及以可转动的连接方式收容于插槽内的插入模块。该插入模块设有两排高速信号端子,这些高速信号端子的一端从插入模块的一侧突出以与子板相接触,随插入模块的转动,在第一位置,连接器处于开启状态而可供子板插入其插槽中,在第二位置,连接器处于闭合状态,此时,已插入插槽中的子板被夹置于插入模块与低速信号端子之间。另外,电连接器还设有组接于绝缘本体中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是紧靠在插入模块背部且可推动插入模块朝子板偏转,以确保插入模块上的高速端子与子板上的接触片之间保持足够的压力而接触良好。
文档编号H01R13/405GK1396678SQ01130578
公开日2003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11日
发明者蒂莫西B.比尔曼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