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2153阅读:10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Cpu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CPU散热器,其散热器由两组鳍片呈不同角度之散热鳍片组所构成,使风扇下吹之冷风于鳍片角度变换的交界处上可汇集更多风量以达最佳散热效果。
图3和图4是另一传统产品的立体及风向示意图,其主要结构是在一为圆柱状设置的本体4周围设置复数片以等夹角且呈放射状排列之散热鳍片40,各散热鳍片40间并形成可供风流通及带走热量之风道41,其该传统产品使用的目的乃是将设于本体4下方之CPU2运作所产生之热量传导至该本体4及其周围的散热鳍片40上,同时利用设置于该些散热鳍片40顶部的风扇3其下吹之冷风由风道41处带走热量,以达冷却之效果,但是散热鳍片40以等夹角且呈放射状排列的方式设置于本体4周围具有一缺点,即为各散热鳍片40越接近外缘处其间距就越大,导致本体4周围可设置散热鳍片40之空间有限,整体散热鳍片40之数量显然无法增加,其必然直接影响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汇集更多风扇的风量并具足够鳍片而能达最佳散热效果的CPU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CPU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核心本体的周围处向外垂设四组以复数散热鳍片等距并排而形成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并于该些第一散热鳍片组间设置另四组以复数散热鳍片等距并排而形成的第二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鳍片向外延伸的角度并与第一散热鳍片组的鳍片角度不同,使风扇下吹之冷风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鳍片角度变换的交界处上可汇集更多风量进而增进散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附图
以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10-散热鳍片;11-风道;2-CPU;3-风扇;4本体;40-散热鳍片;41-风道;5-本体;50-散热鳍片;50A-第一散热鳍片组;50a-风道;51-散热鳍片;51A-第二散热鳍片组;51a-风道;X-交界处;Y-交界处。
参见图6和图7,因该散热器由本体5周围处向外垂设四组第一散热鳍片组50A,再于该些第一散热鳍片组50A之间另外设置四组第二散热鳍片组51A,如此结构设计,可在本体5受尺寸限制而无法任意增大之情形下形成最多的鳍片数量,以增加散热面积,其完全免除前述圆形本体4以放射状排列设置鳍片而导致鳍片数量无法增加的缺点;另一方面,因第一散热鳍片组50A与第二散热鳍片组51A上的鳍片其向外延伸之角度不同,利用架设于散热器上之风扇3其下吹之冷风会有涡旋的特性,而在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50A及第二散热鳍片组51A之鳍片角度变换的交界处X、Y上形成一"风量汇集″的现象,而汇集到较多的风量,且该些汇集之风量会顺势进入风道50a、51a中冷却散热器的核心接近热源部份,而将CPU2产生的高热源快速带离,以达到最佳之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以下优点1.在本体受尺寸限制的情况下,可设置出最多的散热鳍片,而增加散热面积。
2.设置两组鳍片角度不同之散热鳍片组,使风扇其下吹之冷风在该两散热鳍片组之鳍片角度变换的交界处上可汇集到更多之风量,而达最佳之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按照本实用新型上述之方法、形状、构造、装置所为之变化,皆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CPU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核心本体的周围处向外垂设四组以复数散热鳍片等距并排而形成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并于该些第一散热鳍片组间设置另四组以复数散热鳍片等距并排而形成的第二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鳍片向外延伸的角度并与第一散热鳍片组的鳍片角度不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CPU散热器,在散热器核心本体之周围处向外垂设四组以复数散热鳍片等距并排而成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并于该些第一散热鳍片组间设置另外四组以复数散热鳍片等距并排而成的第二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鳍片向外延伸的角度与第一散热鳍片组的鳍片角度不同,其风扇下吹之冷风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鳍片角度变换的交界处上可汇集更多风量进而增进散热之效果。
文档编号H01L23/34GK2566345SQ0224153
公开日2003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7日
发明者蔡柏彬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