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42846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优选被搭载在个人电脑(PC personalcomputer)等电子设备中。
【背景技术】
[0002]以往的平板电脑等薄型电脑主要用于浏览网络和动画欣赏等,近年开始被用于需要高速处理的游戏和模拟分析等用途。为了实现高速处理,需要采用高时钟频率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且必须进行散热对策。通常,使用散热装置以及冷却风扇来冷却CPU,但由于平板电脑是薄型的,与以往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用的冷却风扇相比,冷却风扇自身的送风特性将变差。因此,需要一种薄型的且具有更高的冷却特性的散热模块。散热模块作为强制冷却方法一般为气冷式。在气冷式中,一般的方法是从热源处采用热传递率高的铜或铝形成散热装置,通过风扇向散热装置提供气流进行散热。并且,当在离开热源的位置配置散热装置的情况下,在个人电脑等中多采用借助热管将散热装置与热源热连接的方法。但是,气冷式是冷却配置在离开热源的位置的散热装置的方法,为了提高冷却特性,需要增加冷却风扇的风量。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于平板电脑等薄型电脑中搭载的冷却风扇是薄型的,与厚型的冷却风扇相比,风量较小。即,在气冷式中难以提高冷却特性。
[0003]因此,尤其是在热源的发热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会采用水冷式的散热模块。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2010-134693号中,公开了一种与电子元件接触,通过使冷媒在流路内流通来对电子元件进行冷却的冷却外罩、冷却单元、冷却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0004]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2010-134693号
[0005]但是,在如日本公开公报2010-134693号中公开的冷却外罩、冷却单兀、冷却系统以及电子设备中,由外罩10、壳体11a、盖部Ilb构成冷媒流通的流路。通过合上壳体Ila和盖部Ilb而将其间的空间构成为流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厚度方向的厚度变大,因此难以搭载于气冷式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需要通过更简单的结构实现散热模块的薄型化。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散热模块的薄型化且提高冷却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块包括:受热部,所述受热部与热源热接触;液体流路,所述液体流路中封入有传导受热部的热量的冷媒;风扇;散热器,所述散热器配置在风扇的排风口,且包括散热管液体流路和多个散热片;以及泵,所述泵包括: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旋转部,所述旋转部位于比定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具有磁铁,旋转部包括:转子保持架,所述转子保持架将磁铁保持于内周面;以及泵叶轮,所述泵叶轮包围定子的径向外侧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夕卜壳,所述外壳由树脂制成,且在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泵叶轮;泵液体流路,所述泵液体流路被构成于泵叶轮与外壳之间;以及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所述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与泵液体流路连接,且从外壳向外部延伸,转子保持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泵叶轮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液体流路具有使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泵液体流路相连的管液体流路,所述管液体流路包括: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所述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从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泵吸入口相连;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从泵排出口与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以及受热部管液体流路,所述受热部管液体流路在受热部处使热源的热量传导至冷媒,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不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
[0007]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二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仅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
[0008]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三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二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热源存在有多个,受热部与多个热源分别热接触,多个热源包括高发热量的热源和低发热量的热源。
[0009]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四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三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发热量最高的热源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中最靠近泵排出部的位置。
[0010]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五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三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在泵排出口与受热部之间分岔为第一液体流路和第二液体流路,第一液体流路与高发热量的热源的高温受热部相连,第二液体流路与低发热量的热源的低温受热部相连,之后在到达散热管液体流路之前合流。
[0011]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六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二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中,从泵排出口到受热部的管液体流路的长度比从受热部到散热管液体流路的管液体流路的长度小。
[0012]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七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热源存在有多个,受热部与多个热源分别热接触,多个热源包括高发热量的热源和低发热量的热源。
[0013]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八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七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发热量最高的热源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中最靠近泵排出部的位置。
[0014]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九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七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在泵排出口与受热部之间分岔为第一液体流路和第二液体流路,第一液体流路与低发热量的热源的低温受热部相连,第二液体流路与高发热量的高温受热部相连,之后在到达散热管液体流路之前合流。
[0015]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管液体流路包括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和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管液体流路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
[0016]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一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管液体流路的与流路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比管液体流路的与流路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大。
[0017]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二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管液体流路是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
[0018]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三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二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模块被设置于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柔性管与基底或壳体热接触。
[0019]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四方面涉及一种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包括:多个受热部、液体流路、风扇、散热器、以及泵。泵包括静止部和旋转部。多个受热部与具有不同发热量的多个热源热接触。液体流路中封入有传导受热部的热量的冷媒。散热器被配置在风扇的排风口,且包括散热管液体流路和多个散热片。静止部具有定子。旋转部位于比定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包括磁铁。旋转部包括:转子保持架,转子保持架将磁铁保持于内周面;以及泵叶轮,泵叶轮包围定子的径向外侧,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泵还包括:外壳,外壳由树脂制成,且在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泵叶轮;泵液体流路,泵液体流路被构成在泵叶轮与外壳之间;以及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与泵液体流路连接并从外壳向外部延伸。转子保持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泵叶轮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液体流路具有使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泵液体流路相连的管液体流路。管液体流路包括: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从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泵吸入口相连;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从泵排出口与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以及受热部管液体流路,受热部管液体流路在受热部处使热源的热量传导至冷媒。具有最高发热量的热源所处的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
[0020]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五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四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有最低的发热量的所述热源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
[0021]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六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五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管液体流路包括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和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管液体流路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
[0022]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七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四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管液体流路包括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和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管液体流路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
[0023]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八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四方面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管液体流路是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
[0024]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九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八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模块配置在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柔性管与基底或壳体热接触。
[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散热模块,能够实现薄型化且能够提尚冷却特性。
[00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四方面所涉及的散热模块,能够实现薄型化且能够提尚冷却特性。
[0027]根据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